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liáo)   无恙(yànɡ)   百舸争流(ɡě) B.风樯(qiánɡ) 峥嵘(zhēnɡ) 橘子洲(jú) C.弓弩(nǔ) 方遒(qiú) 沁园春(qìnɡ) D.天堑(qiàn) 天籁(lài) 浪遏飞舟(è) 解析:选C。C项,“沁园春”中的“沁”应读qì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舸:小船 B.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视为粪土 C.胜似闲庭信步 信步:随意散步 D.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 停泊:在泊位停住 解析:选A。A项中“舸”指大船。 3.下列对有关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B.《水调歌头 游泳》上阕的三、四句既写了长江奔腾的气势和楚地天空的开阔,又表现出诗人的壮志豪情。 C.《笔立山头展望》诗人开篇就以粗犷的语言、磅礴的气势、激越的声调直抒胸臆,赞美自然,歌颂文明。 D.郭沫若的《笔立山头展望》这首短诗使用了很多比喻、象征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解析:选D。D项中《笔立山头展望》中没有使用“象征手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沁园春 长沙》,回答4~6题。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对《沁园春 长沙》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万户侯——本为汉朝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此处指代大军阀、大官僚。 解析:选A。A项中末句的表述犯了以偏赅全的毛病——“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并未点明时间,“寒秋”点明时间。 5.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本词114字,属长调。 B.词的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解析:选D。D项犯了概念重叠与评价不准等毛病——绿与碧为同(近)义词,不能并列作为两种颜色;“透”,并非物象的深度。 6.这首词的结构思路如何?全词的主题思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词以“立”为写景抒情的起点,从“立”到“看”,从“看”到“问”,从“问”到“忆”和“记”,把祖国的锦绣河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联系起来,把眼前的自然景色与往昔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下阕的设问句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逾越(yú)        鸟瞰(kàn) 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B.溃败(kuì) 凹陷(wā)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ɡ) C.咀嚼(zǔ) 桧柏(ɡuì) 罄竹难书(qìnɡ) 饕餮大餐(tiè) D.觊觎(jì) 攻讦(jié)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解析:选D。A.luò—hé。B.wā—āo。C.zǔ—jǔ。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声音刚刚传出,人们猜测已久的二套房贷新政随即出台。 B.郭沫若的“火山爆发式”的诗作,不仅强烈地表达了五四时期对于个人和民族再生的渴望,也以中国诗歌中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在古老的诗国重新唤起了自由创造的活力。 C.连日来,有关巴勒斯坦入联的消息,一直牵动着世界人民的目光,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和了解一个特殊而神秘的人物:巴解执委会主席:阿巴斯。 D.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的黎波里举行会议,会议主题是《组织全国性政府,商议战后重建》。 解析:选B。A项,引号外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项,前一个冒号应改为破折号,D项,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黄金、水红、纯白和深紫的各色野花,热烈绽放,五光十色,开满路旁、草丛,织成一条条一方方美丽的彩色锦缎。 B.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大,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致达数十篇,集编成册。 C.这一派诗人主要取法于法国象征派,注重诗的象征、暗示、隐喻、非理性跳跃和通感手法的运用,尤其是留学法国、有“诗怪”之称的李金发,诗风奇崛,艰深怪异,给人以异军突起之感。 D.经过教育感化,他由一个整天不学无术、散漫自由的不良学生,变成了勤奋好学、遵纪守规的好学生。 解析:选C。A项,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应为“五颜六色”。B项,一发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应改为“一发不可收”。D项,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前面不能加“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命名为“大芬丽莎”的巨型蒙娜丽莎装饰作品的创作者是出于深圳著名油画工厂的999名画工之手。 B.近日,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免费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黄河、亲近黄河、认识黄河的良好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 C.中国红基会发起“春雨行动”,倡议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捐赠急需的水、粮食、善款等生活物资。 D.自由诗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派,它泛指新诗草创时期冲破旧诗的束缚,以“自由体”的尝试为主要艺术目标的诗人。 解析:选D。A项句式杂糅,应删掉“之手”或“创作者”;B项语序不当,应将“亲近黄河”放在“认识黄河”之后;C项不合逻辑,“善款”不属于生活物资。 二、类文表达 (一)阅读下面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回答5~6题。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5.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解析:选D。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选D。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①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把香的同认作香,臭的同认作臭,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②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于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③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节礼么?是的,群众本来是道地的势利鬼,就是诗人,到了大家都叫好之后,还怕没有人拿称羡暴发户的心理去称羡他!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听得惯所以觉得好。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英国的华兹华斯和济慈,法国的波德莱尔和马拉梅,费了几许力量,才在诗坛上辟出一种新趣味来?“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④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人原来是一体,上帝要惩罚他的罪过,把他截成两半,才有男有女。所谓“爱情”就是这已经割开的两半要求会合还原为一体。真正的恋爱应该是两个心灵的忻合无间,因此,许多诗人在山穷水尽时都想在恋爱中掘出一种生命的源泉。但是从历史看,诗人中很少有成功的恋爱者。布朗宁最幸运,能够把世人看不见的那半边月亮留给他的爱人看。此外呢?玛丽·雪莱也算是一个近于理想的人物了。哪一个妻子曾经像她那样了解而且尊敬一个空想者的幻梦?但是雪莱在那不勒斯所做的感伤诗,却有藏着不让她看见的必要,他沉水之后,玛丽替他编辑诗集,发现了那首感伤诗,在附注中一方面自咎,一方面把她丈夫的悲伤推原到他的疾病。读雪莱的原诗和他夫人的附注,谁不觉得这美满姻缘中的伤心语比蔡女的胡笳、罗兰的清角,还更令人生人世无可如何之叹呢?然而这是雪莱的错处么?玛丽的错处么?错处都不在他们,所以这部悲剧更沉痛。人的心灵本来都有不可渗透的一部分,这在恋爱者中间也不能免。 ⑤梅特林克说过,“我和我的妹妹在一块住了二十年之久,到我的母亲临死的那一顷刻,我才第一次看见了她”。这实在是一句妙语。我们身旁都围着许多“相识”的人,其实我们何尝“看见”他们,他们又何尝“看见”我们呢? ⑥西班牙一位诗人说得好:“人在投胎之前就被注定定了罪的。”个个人面上都蒙着一层网,连他自己也往往无法揭开。人是以寂寞为苦的动物,而人的寂寞却最不容易打破。隔着一层肉,如隔一层壁,人是生来就注定了要关在这种天然的囚牢里面的啊! 7.文章第③段中说:“群众本来是道地的势利鬼”,“群众”的“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买诗集、读诗歌,都是针对已有定论的前代诗人。②只对自己已经接受了其风格的诗人感兴趣而不关注陌生的风格,从而拒绝没有名气的诗人。③后人所敬仰、纪念的诗人,往往正是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的人。 8.文章第④段介绍玛丽·雪莱的爱情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介绍玛丽·雪莱的爱情是为了说明人的心灵本来就有不可渗透之处,连恋爱者中间也不能避免。强调诗人的“最孤寂”。 9.作者为什么说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人比常人感觉敏锐,常人难以达到这种境界。②一般人读诗有“势利”心理,而诗人却要避开旧路另开新境界。③诗人与恋人之间也不能避免心灵的不可渗透(或身旁许多“相识”的人不能真正认识诗人)。④诗人自己也不能打破寂寞之网。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点明了人际之间的交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B.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如“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等,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C.作者对诗人避开旧路开创新风格和新趣味的做法是敬佩的,而对人们崇尚前代诗人忽略当代诗人的做法是不满的。 D.第④段结尾说“这部悲剧更沉痛”是因为玛丽·雪莱这样近于理想的人物在丈夫生前没有来得及和丈夫沟通。 E.作者说梅特林克的话“实在是一句妙语”,是因为这句话恰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相识未必相知。 答案:AD 三、语言运用 11.(2011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25字。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逐句分析,把握重点句及重点词,然后进行归纳整合。要注意不要超过题目中所规定的字数。文段从两个角度来谈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的东西,一是中国顶尖大学的现状,二是政府和社会所持的态度。把握住这两点,就好归纳了。 答案:全球化视野 追求卓越的意识 宽松环境 平和心态 12.某商场一则告示,在标点和语言使用上有不妥之处,指出并修改。 告 示 敝商场由于内部装修,故所有商品全部降价销售。其中:服装、鞋帽、影碟、音响等商品已售罄。活动中消费达5000元以上的顾客可获VIP金卡,持卡购物还有不同程度优惠。商场精品部专为成功人士打造,欢迎惠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敝”不合告示的公众语境。改为“本”。②“故所有商品全部降价销售”中,“所有”和“全部”重复,删去一处。③“其中”后的冒号去掉。④“售罄”不合告示的公众语境。改为“售完”。⑤“达5000元以上”改为“达5000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