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节 传记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何怀宏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自己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自己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怯懦”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怯懦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己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后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乎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最初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人还是读得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一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句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节选自《人物》2011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 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很后悔。 B.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 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 C.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 机会让瞿秋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 就。 D.瞿秋白1935年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 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E.本篇传记写作思路切口小,从人性伦理的视角对中国现代史中众所周知的 人物进行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思考与探究。 2.请根据本传记节选部分内容,简要概括瞿秋白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说瞿秋白属于“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定要有相当的现实感,是仰望星空的人,同时也是站在大地上的人。”请结合文中瞿秋白的事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朱清时说:“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听不懂。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出了一些漂亮的结果。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博士后”研究员。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担任中科大校长的10年里,朱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扩招”政策。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但扩招却要付出代价——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朱清时觉得,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要求将学生按照专业来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得严格一点。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朱清时说。这些在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2009年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全球海选校长”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以机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2010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本文中,作者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 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的形象。 B.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不按照规 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C.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 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D.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教育部批 准,但在2010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式选择了认可。 E.“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 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6.从文章前半部分来看,是什么造就了朱清时的成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E [A项,“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很后悔”错误。应该是感慨自己的政治工作与自己的能力、个性、兴趣爱好不一致。B项,“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错误。C项,“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的是瞿秋白的人品才华等综合因素,而并非仅仅是他的文学译著。] 2.①忠于信念不畏牺牲,并勇于解剖自己,坦然面对命运,深刻、冷静,是观念的精英,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②具有传统文人的特点,熟谙儒家的忠恕之道,政治上缺乏自信,对政治及权力缺乏兴趣与强烈欲望。③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极高的文学造诣。 3.①他骨子里是个文人,是思想启蒙的“动员者”,被“历史的误会”推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在时代的变革期,为了捍卫真理作出巨大牺牲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②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对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权力的强烈意志。 4.①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能够有自知之明,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②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能够冷静、全面、深刻地了解社会,认清现实,把握现实和时代的规律,将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③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充满自信,在思想上有独道见解,在行动上不盲从他人;④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行动果决、讲究策略,善于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进行卓越奋斗。 5.AD [B项表述不准确,应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C项理解错误,“实施书院式管理制度”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实现。E项中的“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说法绝对化,不符合文意。] 6.①随时做好准备,祖国需要人才,自己能有所作为。这从他平时坚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上可以看出。②能够抓住机遇。这从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急需物理人才时朱清时前去自荐可以看出。③对科学研究孜孜以求,全身心投入,有一种拼搏的力量。这从他初到美国从事相关研究时的表现可以看出。 7.①为保证教学质量,中科大实行不扩招政策。②在治校期间,提出“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传统,拟在学校实施“书院式”改革。③在任南科大校长时,未经教育部批准,自主招生。④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8.观点一:朱清时是学者。①学识与治学方面: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翘楚;具有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努力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展现出学者的本性。②为人方面:主动放弃省部级待遇,体现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的清高操守,具有书生气质。③做事方面:秉持知识分子的良心,把匡正中国教育积弊当做终生使命,敢于坚持真理,具有学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观点二:朱清时是理想主义者。①拥有崇高理想,一心想创办世界一流的大 学,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断付诸实践。②在教育方面,他总是特立独 行,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并能忠于理想不退缩。③他的理想并不完全契合 中国教育实情,有理想化的一面。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