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3高考语文总复习 课时作业20 散文阅读 人教版 (分值66分,建议用时90分钟) 一、(2012南宁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文中描写了几个“目送”的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本文一共描写了六个“目送”的场面,这六个场面的人物我们可以从“父女母子”一词中得知,前三场是母亲送儿子,后三场是父女之间的送别,结合文本,不难得知。 答案:描写了6个“目送”的场面。(1)目送第一天上小学的儿子华安进校门。(2)目送到美国求学的16岁的儿子入海关。(3)目送二十一岁上大学的儿子上公交车。(4)目送辛苦送我到大学报到上班的父亲悄悄离开。(5)目送载着生病的父亲的轮椅缓缓远去。(6)目送父亲的遗体送入火葬的炉门。(每点1分) 2.“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由此段的前后段内容可知本句段的作用为过渡,这是结构上的作用,然后结合内容,再说一下它在内容上的过渡。 答案:承上启下(2分)。由上文叙述儿子的成长,写生命的开始、成长、自立,转入下文写“我”与父亲的目送,写生命的衰落与终点(1分)。从而体现出人整个的生命历程,使文章结构严谨。(1分)。 3.本文的题目“目送”,有实指和虚指两层含义。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目送”作为文题,也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既然已经指出它有虚实两层意思,就按照实指和虚指意来回答。关键是虚意的理解,应从儿子、父亲两方面来回答。 答案:(1)实指:作者默默看着儿子和父亲的每一次离去。(3分)(2)虚指:作者爱儿子,儿子越长越大,但越来越不依恋母亲,作者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情感上的离去。作者爱父亲,父亲也爱自己,但岁月无情,作者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父亲越来越老,以至辞世。(3分) 4.文章最后一段在本文中出现了两次,请结合全文分析它的作用。(6分) 结构上的作用:两段话前后呼应,揭示主旨,使篇章完整严谨,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又能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2分) 二、(2012来宾、百色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听 泉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原野,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泉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至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澈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门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1.文章前四段写飞翔的鸟儿陷入了哪些误区?这样写有何用意?(5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前四段的内容,我们就可以从前四段中归纳概括。结合具体的文句,不难看出。第二问考查句段的作用,开头语段的作用,也很明确,就是为下文及中心作铺垫的。 答案:第一问:(1)彼此憎恶、格斗、伤残;(2)未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盲目,不知道为什么飞翔);(3)不知道时间永恒、生命短暂,飞得剧烈而急速。(共3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1)为后文引出“听泉”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作铺垫;(2)引起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解释下列两句在文中的含意。(5分) (1)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 (2)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两句都是内含丰富的句子,要结合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大地改换了模样”“不停歇”是关键,要准确理解。第二句中的“自我”在文中的含意为“追求名利,不停息”,“真实”是指自我的人性及人生,要准确理解这两个词。 答案:(1)任凭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变化,鸟儿(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一刻不停地忙碌,顾不得对人生进行思考。(2分,意思对即可) (2)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受某些欲望的驱使,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只有舍弃这一切,常常倾听心灵的呼唤,才能找回自己的真实(诚实、谦虚、朴素)的个性与美德;而人生的幸福快乐就建立在这上面。(意思对即可) 3.梳理文章思路,并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解析:本题考查思路。要先概括,后分析。 答案:思路:一层(先)写鸟儿们盲目忙碌地飞翔,(1分)二层(次)写飞鸟听泉,(1分)三层(最后)写作者受到的启发。(1分) 好处:由浅入深,由鸟及人,形象生动,令人信服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本意的理解。(3分)(意思对即可) 4.请分析文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鸟是人的象征。作者借鸟写人,来阐述人类要聆听心灵的“清泉”,回归真实的人性和美德这一中心。 答案: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或比喻、托物言志),(3分)借鸟写人,写出人类自身的盲目与偏执,启迪人们聆听心灵的“清泉”,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树正确目标。(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 “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③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④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⑤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通告苦着脸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⑥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⑦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 ⑧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⑨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的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的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⑩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思路。对思路的认识和把握,一定要结合线索,本文的线索就是“苦瓜”。先写其外表,再写自己吃苦瓜的经历,从而引发自己对美和苦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 答案:①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②再写出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③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每点2分,其中概括大意1分,情感1分) 2.②③④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视觉、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用词准确、生动,抒发作者对苦瓜由衷的喜爱之情。 ②衬托: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用白玉苦瓜比翠玉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放在白瓷盘里的切开的苦瓜红白相映。使苦瓜的质地颜色突出鲜明。 ③比喻: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生动形象的再现了苦瓜的颜色质地。(答出两点即可) 3.作者在第⑩段说苦瓜的美“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而第?段却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内含。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应结合句子的位置和文章的中心来理解。第一句“美丽的错误”含意较浅,好理解;第二句用否定方式,要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感悟: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 答案:不矛盾。“美丽的错误”是指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2分)“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2分) 4.综观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6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