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3】高考语文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专题13 小说阅读(教师版) 一、高考考点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考点精析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近年来,小说的考查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在备考过程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知识热点点睛】 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1.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主体的。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段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高考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段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段,“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3. 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解题技法指津】 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 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 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 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 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 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 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 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 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 揭示主旨。 4. 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就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同学们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热频考点押题】 【考点押题一】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于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雷。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苍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同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室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露出的凄凉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刚,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画,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为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 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抚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押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起初包好的银钱,“送”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伸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也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 赵仲飞前一步,捡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的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1.文中写到“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请解释“技痒”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要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联系语境。文中说赵仲本是秀才,因家道中落,沦为盗贼。但是不失为一名“雅盗”。此时行窃,恰逢主人不知名画含义,联系后文,赵仲滔滔不绝介绍名画的行为,不难理解此时的“技痒”写出了赵仲想要介绍名画的冲动。 【答案】因富翁不知画的妙处,而自己知道,想卖弄(炫耀)的冲动。 2.小说第三段画线处详细描述《灞桥风雪图》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将盗贼赵仲称为“雅盗”,请问,他的“雅”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型小说注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本文,试找出一处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也表明了赵仲对《灞桥风雪图》的在乎,符合他“雅盗”的性格和智慧。 5.《雅盗》描写了一个为生活所迫的“文盗”赵仲别开生面的“雅盗”行为。有人说此小说隐中呼唤了“关注文人的生存条件”,也有人说赵仲的“雅”是一种讽刺。你怎么看呢?请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押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孤 独 【意】卡尔维诺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这是一块很重的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但是门板就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铁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我发现,大家并不是同时在使劲,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肚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象是说我不过是说漏了嘴。 撬门板这件事颇费了我们一点时间,大家都浑身是汗,但最后我们终于把门板撬到足够一个人从下面钻进去的高度了。我们互相看看,十分高兴。然后我们就进去 。他们让我提着一个口袋,其他人把东西拿过来放了进去。“只要那些狗娘养的警察别出现!”他们说。 “对!”我说:“他们真是狗娘养的!” “闭嘴!你没听见脚步声?”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这么说一次。我很仔细地听着,心里有点害怕。 “不,不,不是他们!”我说。 “那些家伙总在你最不希望他们出现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人说。 我晃了晃自己的脑袋,说:“要是能把他们统统杀了就好了。” 接着,他们派我出去,到街角探探风,看看有没有人过来。我就出去了。 外面,在街角,另有一群人扶着墙,身子藏在阴影里,慢慢地朝我移过来。我就加入进去。 “你干什么!”旁边的人严厉地低声问道。 “那边有情况。”我指着那个商店说。 “收回你的胳膊,白痴,他们会看见我们,然后逃走的!”他嘘了一声。 “好的。”说着,我也在墙边蹲了下来。 另一个说:“只要我们不知不觉地包围他们,就可以把他们活捉了。” “他们好像没有很多人。”我说。 于是,我们一点点地朝前移动,所有的人都屏着气息,蹑手蹑脚。每隔几秒钟,我们就交换一下晶亮的眼神。 “现在他们逃不掉了。”我兴奋地说。 “我们终于可以在现场抓获他们了。”有人说。 “这些不要脸的混蛋,胆子也太大了,竟敢破店而入!”有人低声吼道。 “真是混蛋!”我愤怒地重复道。 由于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有人提议派我到前面看看,探探风。我就又回到了商店里。 “情况怎么样?”一个人一边忙着装东西一边问我。 “有人来了,不过他们离这儿还挺远呢。”我说。 “快,我们从后面出去!这样我们就能在他们的鼻子底下溜走了。”另一个人说。 我们的嘴角都挂上了胜利者的微笑。 “他们一定会备感痛心的。”我说。 接着,我们从商店后门鱼贯钻出。 “那群白痴被我们愚弄了!”我得意地说。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站住,谁在那儿?”接着,那群追赶的人就从商店的后门冲了出来。我们被吓坏了,撒腿狂奔!在路上,我被绊倒了三次,渐渐落在了后面。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混在了追赶的队伍里! “快点,快点!”有人对我说:“这次千万不能让他们跑掉了!” “他们已经跑不动了!”我高兴地说。 那群被追赶的人果然越来越近了,我大声喊道:“快点站住吧,你们跑不掉啦!” 终于,我追上了他们中的一个。他说:“干得不坏,你逃出来了?快,朝这边跑,我们就可以甩掉他们了!” 我就和他们一起跑。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又剩下我一个人了,有个人从巷道口闪出身子,对我说:“快快快,这边!我看见了,他们朝那边跑了!” 跑着跑着,我停了下来,浑身大汗淋漓。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我把双手插进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1. 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和( ) A“他们在干活”中,“干活“一词为“我”的参与提供了一个理由,表现了“我”对偷盗行为目的的漠视。 B小说人物描写讲究技巧,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我”这样内心孤独的“闲荡者”形象 C 小说中的“我”在加入小偷或警察的行列后,都十分自然地痛骂另一群人,这是为了取得他们的信任,避免暴露身份。 D.本文运用西方现代派的夸张和幽默手法,在轻松平静的叙述中,诠释了“我”自由游走于小偷和警察这相互对立的角色间获得的紧张刺激。 E.作者在极小的篇幅中通过“黑色幽默”式的轻松描写,写出了现代人的“荒诞”处境,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答: 【解析】选择出性格。文中的“我”在警察和小偷之间的角色转换,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自我定位。这充分说明这个“我”精神上毫无目标和追求,只是一味的盲从,最后还是什么也不是。从“我”的行为中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我”是内心孤独,精神上无所寄托,毫无目标与追求,盲从而又无所事事的的“闲荡者”。 3.文章第二段“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4. 这篇小说揭示了人的孤独处境,请联系文本探究作者怎样表达主题? 答: 【考点押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 红肚兜 矫友田 母亲刚嫁来的时候,父亲的家里除了两个枣红漆的桐木衣箱,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什了。但是屋子里的墙壁上却贴满了父亲的剪纸。虽然当时父亲还很年轻,却已经是附近有名的剪纸高手。母亲看着墙上各式各样的纸花,竟然“扑哧”一声笑了。 现在,父亲已过世多年,可是儿子每一次从城里回来,母亲总要对他叙说起父亲生前的一些往事。儿子很有出息,大学毕业之后便留在了城里,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那年夏天,儿子开车回老家接母亲去看望出生不久的小孙女。临行前,母亲打开衣箱,取出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红肚兜,然后放在包袱里。母亲看到小孙女后,欢喜得不得了。她连忙从包袱里拿出那个红肚兜,在小孙女的身上比量来比量去,不大不小,正合适。 那个红肚兜已经有些褪色了,只是上面那朵用五彩丝线刺绣的亭亭玉立的荷,仍鲜艳如初。儿媳妇笑着问道:“妈,这是您从哪儿捡来的‘文物’呀?”母亲就指着身旁的儿子,自豪地说:“这是他小时候穿过的,上面绣的花样,还是他爸亲手剪的哩。”儿子笑着摇了摇头说:“妈,现在这个年代,孩子什么都不缺。像这样陈旧的东西,你还是扔掉算了。”母亲听了之后,脸上的笑容渐渐地凝固了。她俯下身子,将那个红肚兜按照原样叠了起来,重新放到了包袱里。 儿子的官越当越大,后来成了一个部门的局长。在他当上局长不久,便跟妻子离了婚。因为在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年轻他十多岁的靓丽女人。儿子第一次携新任的妻子回老家看母亲。而母亲的眉头一直没有舒展开。在吃午饭的时候,母亲又从老箱里将那个红肚兜取出来。 儿子诧异地问:“妈,你还没舍得扔掉啊?” 母亲没有回答儿子的话,却指着红肚兜上那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说:“你知道那时候,你爸为什么要剪一朵荷花的绣样,让俺绣在这个红肚兜上?” 儿子有点茫然地摇了摇头。母亲刚欲解释,却被漂亮的儿媳妇把话题叉开了。 儿子再一次提出接母亲到城里居住,母亲仍然像从前一样摇了摇头。儿子以为母亲是接受不了现在的儿媳,便告诉母亲,他可以单独为母亲购买一套房子,并雇一名保姆照顾她。 此时,母亲更加坚决地摇了摇头。 那段日子,母亲的心总是莫名地怦怦乱跳,她总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果然不久,从城里传来了恶讯,儿子因为受贿数额巨大而被检察机关收审。 在法庭宣判的那一天,儿子的第二任妻子再一次对他提出离婚的请求。那些曾经跟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和同事,也都像躲避瘟神似的,竟然没有一个抛头露面的。他被判了10年徒刑,非法所得都被依法没收。 那个下午,儿子在监狱的会见室里见到了远道而来的母亲。母亲的头发已经全部枯白了,她眼圈红肿地看着儿子,却始终没有让眼泪掉下来。虽然仅仅隔着一堵玻璃墙,却隔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母亲双手抖擞着打开包袱,从里面拿出一个红肚兜交给狱警。待狱警检查过之后,才交给里面的儿子。 此时,母亲瞅着神情呆滞的儿子,咬着干裂的嘴唇说:“你永远都是俺的儿子,在里面好好改造,记着乡下还有你的三间老屋。” 儿子将那个红肚兜贴在胸口上,万般痛悔地跪倒在地上,泪如雨下……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母亲看着墙上各式各样的纸花,竟然“扑哧”一声笑了。这笑声表现母亲对家境贫寒但自力更生的父亲的赞赏。 B.?儿子进城当了局长后,为了娶靓丽女人,抛弃旧妻,母亲眉头不展,满心不愿,却没有直言,这表现了母亲懦弱的性格。 C.?文中写到母亲刚想向儿子解释红肚兜上荷花的意义,却“被漂亮的儿媳妇把话题叉开了”,这样写使文章富于波澜。 D.?儿子告诉母亲,单独为母亲购买一套房子,并雇保姆照顾她。母亲更加坚决地摇头,这是因为母亲不适应城里的生活。 E.?母亲拿出红肚兜送给小孙女,儿子却说,孩子什么都不缺,像这样陈旧的东西,还是扔掉。这里的“扔掉”一语双关。 【解析】A.“自力更生”文中没有体现。B.表现母亲的宽容和隐忍。D.担心儿子,不愿过不清白的生活。 【答案】C E 2. 文中画线处写母亲带着红肚兜去探望入狱的儿子,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 小说使用了对比手法,请选两处分析其作用。 答: 之成理即可) 4. 联系全文,概括“红肚兜”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 【考点押题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欢乐颂 陈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恍惚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1.通览全文,揣摩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1)“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领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品味语言关键是品味关键词。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就是“赐”,首先要分析“赐”的本义,接着分析其语境义,接着分析其表达效果。“赐”是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的恩惠。此处的“赐”表现了我对“婆婆”和亲戚的敬爱和幸福。在结构上,这句话又为后文写“大妈”做铺垫。 【答案】(1)一个“赐”字,既表现“我”对婆婆和一大串亲戚的喜欢,又表达了“我”能有缘分成为这个大家庭成员的内心的欢喜和幸福感。未引出下文写“我”最喜欢的大妈做铺垫。 (2)“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说说这句话蕴含的意思。 答: 2.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答: 3.小说题为“欢乐颂”,说说其意蕴,并简析其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理解标题意蕴要联系小说的内容。“欢乐颂”首先是一首人人耳熟能详的名曲。而文中的大妈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首欢乐的颂歌。作用方面,欢乐颂贯穿了整个小说,使整个小说充满了阳光和欢乐。同时表现了作者歌颂欢乐,热爱生活的主旨。 4.下列对本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分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致于板滞。 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D.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幸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E.本文虽为小说,却有明丽而不失浪漫的意境美,阳光、诗化,甚至唯美。 【解析】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暗示大妈忙里忙外、侍老待幼,突出大妈对大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对大妈勤劳、慈爱之美德的颂歌,是劳动和爱的欢歌,以此照应标题。D写大妈的过往和现状,凸显其乐观豁达、勤劳慈爱之特质,表达对其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赞美。 【答案】C D 【考点押题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朋 友 〔美国〕斯考特·奥洛斯基 “今天晚上出来有点儿冷。”亚当·塞巴斯坦对自己咕哝着。 亚当,47岁,他像往日一样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他的衣服是沾着污点的白衬衫,外面罩着一件旧的军用胶布雨衣,裤子是用一种质量差的料子制成的,裤线多得就像他额头的皱纹。他颓然坐在凳子上,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堆破布。 “又忘了我的围巾了,”他说,“我可能要着凉死掉。” 风飕飕地在树林中吹过,当亚当听见年轻人的脚步声朝他走来的时候,风声停住了。 “先生,晚上好。” 亚当抬头看见一位年轻人,大约30岁,向他微笑着。 “如果我坐下来,行吗?” “我当然在乎,可我不能阻止你坐在你想坐的地方。” “你的话听起来很刺耳。”这个人挨着亚当坐下来的时候说。 “为什么我不应该呢?我在这儿一个人坐着挺好的,享受着夜晚的凉爽空气,你突然跳出来坐在我身边,打乱了这种平静。” 他俩无言地坐了一会儿,接着,又起风了。亚当把衣领拉起来围着他的脖子。 “我的名字叫雷。”年轻人说着伸出来他的手。尽管非常恼怒,亚当也伸出了他的手,希望雷能够尽快离开。 “我的名字叫亚当。”他说,仅仅是出于客气的需要。 “啊,您好,亚当!” 亚当缩回了他的手。 “能多好就多好。”话从亚当嘴里说出来,没带什么感情。他又把大衣领子拉起来围住脖子。 “你不冷吧,是吗?”雷用着对亚当来说似乎是真正关心的语调问道。 “哦,我以前挺冷的。你知道什么呀?过去的25年中,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甚至没有人注意我,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然后,不知打哪儿来的,你坐在这儿。”雷有点儿窘,把自己的围巾给了亚当,亚当一番推辞后,接受了。随后,他们聊天了。聊啊,聊啊,聊了两个小时,从公园的情况一直谈到了国家的情况。大部分的话是亚当说的,他谈了他的生活,着重谈了他的童年。 “好了,我讲得太多了。雷,你为什么不跟我讲点儿你自己的事儿呢?”雷有些不自在,很快地看了一下表,突然说:“我告诉你什么,亚当,时间晚了,我得回家了。”然后,他微笑地说:“你明天可是还在这儿?同样的时间,咱们再多谈谈,好吗?” “好,行!”亚当很精神地说。雷站了起来,而且扶着亚当站了起来。说了再见以后,雷匆匆地走了。亚当微笑着,他拖着脚步走的时候还吹了口哨,并不觉得冷了。 “雷忘了他的围巾,他猜我明天会给他的。”亚当想。这时,两个穿着制服的人走近他。 “你看见一个男人独自走过这儿吗?30岁的样子,棕色头发,身高大约5英尺11英寸。”其中一个问道。 “没错,一个最好的小伙子。他打这条路走的。” “谢谢。” “他干了什么不好的事儿了吗?” “大约4小时以前,他从精神病院逃到了这条路上。他因为无缘无故要打人才被送到我们那儿。你下次碰到他要当心。” 亚当并没听清最后一句话。他的肩膀耷拉下来,两眼模糊了,视线落在地上。当他 步履艰难地走过大街走到他的住屋时,他唇边的微笑消失了。他慢慢地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全身紧张,他发出了刺耳的叹息,这叹息传达了一个不安的、烦乱的灵魂之音,并且带着一种终结的感觉,但空气并没有随着吸进去。 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1.小说开篇借主人公之口交代天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如何理解两处中“平静”的含义?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要理解“平静”的含义,必须联系语境,亚当说:“过去的25年中,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甚至没有人注意我,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这说明亚当已经对别人对他的冷漠习以为常。当雷到来时,觉得不适应,不愿意被“打扰”。所以说“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处的“平静”是亚当得知雷是个精神病患者时的心情,是他对这个冷漠社会的彻底绝望,是他最后一点希望的泯灭。 【答案】第一处中的“平静”指亚当对生活的长期孤独寂寞和社会的冷漠无情已习以为常。第二处中的“平静”既暗示亚当在得知雷居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后感到彻底绝望,又暗示亚当在这种绝望中已经死去。 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 4.小说以“朋友”为题,试探究其深刻意蕴。 答: 【考点押题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神奇的自来水 秦德龙 天立医院的医生为我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人吃惊: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我怎么会得这种怪病呢? 我对医生说了实情。几年前,我到一个边远山区挂职锻炼,吃住都在老乡家。说实在的,山里很穷,很落后,老乡有了病,也只是喝碗白开水,顶多熬点稀粥喝。这里的人,靠天吃饭,吃水要到山里去挑,山里有山泉。当然,山里吃的喝的都是绿色环保食品,绝对不会有任何污染。 山区是没有自来水的。可我怎么会得上自来水依赖症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几年来,你一直喝的是山泉吧?” “那当然,我一直喝的是山里的水,吃的是山里的饭和菜。我一天都没离开过山区!” “你还没听懂我的意思。我是说,正因为你没离开过山区,一直用山里的水烧饭,你才会得上这种怪病。” 我愕然了。 医生吩咐护士给我挂瓶子输液。“输液吧,输几天水,你就好了。” 护士很快就给我挂上了吊针瓶子。然后,拍拍我的手背,让血管鼓起来,一针攮了进去。扎上吊针后,护士又调了调流速,让药液缓慢有序地滴入我的身体。 我忍不住问护士:“请问,您给我输的是什么药?” 护士爽快地答道:“自来水。” 我大吃一惊“自来水?怎么不给我打药呢?” 护士笑道:“这就是药啊,你得的是自来水依赖症啊。你体内缺少自来水,所以,才给你输自来水!” 真是气死我了。我输自来水干什么?我到医院干什么来了?我就是来打针吃药的呀!我拔掉针头,找到了医生。 医生望着我,笑道:“你几年没喝自来水了,也没吃自来水煮的饭了,当然要给你输自来水了。为什么不叫你端杯子喝呢?那样治病,看起来快,实际上慢。自来水,必须进入你的血管,才能全面吸收。你明白吗?” 我目瞪口呆。暗暗承认医生说得有道理。可我似乎还是不明白,自来水真的能治病吗? 医生让护士重新为我扎上了针。既来之,则安之吧。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打完针,我决定去查查自来水的功能,也许能得出结论。 化验室主任接待了我。她耐心地为我讲解了自来水的构成,还写出了分子式让我看。她特别强调自来水里都放有漂白粉,而漂白粉的成分就是药物。她还说,城里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漂白粉的指标需要不断地修改,否则的话,就遏制不住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原来,几年前,我已经喝惯了城里的水,吃惯了城里的粮食和蔬菜。我的身体,早就对城里的自来水产生依赖了。到山区挂职后,不吃城里的自来水了,改变了饮食结构,我的身体反倒不适应了。所以,医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我的身体补充城里的自来水。 山区的老乡很挂念我,房东老弟特意进城来看望我了。他提来了一个很大的篮子,用毛巾盖着。我猜想,里面都是我爱吃的东西,小米啊、红薯啊、山果啊。可我没想到,篮子里只有一瓦罐泉水。 房东老弟指着山泉说:“这是让你润嗓子的。多喝点泉水,好得快。泉水甘甜,没有任何污染!”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据“实”相告:“放这儿吧。今天,我输了很多水,肚子已经饱了。” 房东老弟走了,留下了那罐子泉水。 我提上瓦罐,将里面的泉水倒掉了。不这么做,我的身体怎能复原呢?我不需要再喝山里的泉水了。 每天,我都要到医院排队输水,输自来水。过了些日子,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了。看来,自来水真是神奇。 病好后,我没有再到山区去,却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看似荒诞实则真实,完全符合现实生活情理。 B.“我”将房东老弟送来的那罐子泉水倒掉,表明我采纳了医生的治疗建议。 C.结尾“我”“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这一细节描写虽然简略,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D.小说围绕“我”得自来水依赖症这一事件,按看病、治疗、病愈的情节推进。 E.以“神奇的自来水”为标题,“神奇”一词褒词贬用,讽刺了自来水的效果。 【解析】A项错在“完全符合现实生活情理”;E项“讽刺”的对象用错,不是对“效果”本身的讽刺,而是对荒唐治疗并且有效这件事背后社会现象的讽刺。 【答案】AE 2.请概括小说中“我”心理的主要变化。 答: 3.小说叙述了“我”生病前在边远山区的生活,从全文看,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 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答: 【考点押题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雁的悲剧(节选) 中杰英 天要黑了,一群南飞的雁落在湖畔。饥饿、劳累和寒冷让他们非常难受。 雁儿们望着西沉的太阳,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这守夜的雁奴,便自然摊在最新丧偶的寡妇名下。为什么这样安排,不大清楚。打孤雁,便是他们那个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不过雁奴似乎无意去计较那些不公平的待遇,她伶俐的站在土丘上,机警地歪起脑袋,一只耳朵捕捉危险的信息,另一只耳朵倾听在草堆栖息的伙伴的动静。啊,那一对对夫妻多么幸运,或许正在梦中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夜渐深沉,风声凄紧,一种古怪的声音远远传来,几个小黑点仿佛在朦胧中闪动┈┈这是梦吗?不对,昨天不就是这样的小黑点夺走了我最亲爱的伴侣吗——从那里喷出一股火焰,铺天盖地的沙子打过来,于是它张开臂膀遮住我的胸脯,一刹那间便从天上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她不禁慌忙发出本能的警告: “伙伴们醒呀,危险——” 雁儿们骚动了,纷纷探出头来,可是大家什么也没有发现,那古怪的声音和小黑点霎时隐没了。 “我们睡得好好的,你瞎咋唬什么!”“想你死鬼了吧!也不害臊!”“这家伙一准是患神经病了,给她治治……” 那群因未能吃饱而满心怨恨的小生灵,立时鼓噪起来,扑过去拔她的毛,拿她出气。她本想申辩的,不过,最好还是把头埋起来吧,说不定这还真是我自己的过错呢! 好久好久,喧闹平息了,傻瓜们又渐渐进入梦乡。这倒霉的哨兵才把脑袋从泥草里拔出来,忍住浑身的伤痛,跛着脚重新爬上土丘。哎呀,不好啦!那些小黑点又闪出来了,还有几条绳子在晃动!发警报吗?假如又跟方才那样闹鬼呢?他们会把我杀死的。最聪明的办法,当然就是趁那些黑洞洞还没有喷出火来的时候独自逃走,藏到安全的角落去……可是,此刻她绝不再怀疑她的眼睛了,那巨大的网子明明正在顺风的方向拉起来,乌黑的枪口却从逆风的方向迅速逼近。 “逃命吧——逆风飞呀——”那可怜的雁奴嘶喊起来,衔起一块泥巴掷过去。 在发出震耳欲聋的第一声巨响的同时,傻瓜们全部逃跑了。只剩下这悲惨的守夜者,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了两下,原地不动了——那羽毛早已被同伴们拔光了。当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的时候,一只大手掐住脖子把她拎起来:“瞧这只没有毛的丑鸟,就是它坏了事!” “狠狠的煮!拿它下酒!”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 1.小说开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这段文字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写出了大雁们的困顿状态。结构上为后文栖息和对雁奴报警的攻击做铺垫。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述了南飞大雁们旅途艰难困苦的状态,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2. 简要分析下列语句在描写上的特点及其用意。 (1)啊,那一对对夫妻多么幸运,或许正在梦中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答: (2)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 答: 3.小说题为《雁的悲剧》,联系全文看,雁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启迪很多。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有人说作品讲述了雁的故事,目的是控诉人类滥捕滥杀动物、破坏生态的行为,属于环保题材的作品。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答: (2)结合雁的悲剧,谈谈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答: 【考点押题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E.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解析】B项中“诸多拜访者”有误,因为通过结尾处乡下人的问话,可以知道许多年来没有其他人来要求进去;E项中的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 【答案】B、E 2.请概括乡下人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答: 3.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主要表现手法和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这类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耐人寻味;增强了小说讽刺效果。结构方面,呼应了开头和题目,深化主旨。 【答案】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 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 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4.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答: 【考点押题九】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开小差 [美] 斯坦贝克 斯莱戈和他的朋友没精打采地消磨着他们48 小时的假期。阿尔及利亚的酒吧间8点钟打烊,可他们在打烊前就喝得有几分醉意了。他们带了一瓶酒,来到海滩上躺下。夜晚的气候温暖宜人,两个人喝完了第二瓶酒后,就脱去衣服,趟入平静的海水,蹲下身子,坐进水里,仅留脑袋露在水面。“嗳,老弟,真够美气的。”斯莱戈说,“有些家伙花了很多钱来这里,就是为了这玩意,可我们没花一个子儿就来这里了。” “我倒宁愿呆在10号街自己家中。”朋友说,“我情愿在那儿而不愿在其他任何地方。我要看到我老婆,我要看到今年美国的棒球联赛。” “你可能还要一记耳光。”斯莱戈说。 “我要到希腊人开的饮食店里去,喝上一杯双料的巧克力,里面含有麦精和6个鸡蛋。”朋友边说边稍微浮起身子,以免海水灌进嘴里,“这地方太叫人闷得慌,我喜欢科尼①。” “那儿尽是游人。”斯莱戈接着说。 “这地方太叫人闷得慌了。”朋友又重复了一遍。 “谈起棒球联赛,我倒真想去打它一场。”斯莱戈说,“现在一个人总禁不住想要开小差逃跑。” “就算你跑掉了,但你究竟跑到哪个地方去呢?无处可去呀!” “我要回家,”斯莱戈说,“我要观看棒球联赛,我要第一个来到看台上,就像1940年那样。” “你不可能回家。”朋友说,“没有法子回家。” 刚喝下肚的酒给斯莱戈带来阵阵暖气,温和的海水使他十分惬意。“我有钱,我能回去。”他脱口冒了一句。 “多少钱?” “20块。” “你不会有钱的。”朋友说。 “你要打赌?” “打赌就打赌,你什么时候给钱?” “我才不会给钱哩,是你给钱。让我们上岸抓紧时间打个盹儿吧……” 码头上停泊着几条船,这些船运来了登陆艇、坦克和部队,此刻,这些船在码头上装运废钢烂铁,还有从北非战场上运来的损坏的军事装备,这些东西将送到高炉中熔炼,制造更多的坦克和登陆艇。斯莱戈和他的朋友坐在一堆木条箱上,看着这些船。这时,从高地上下来了一支分遣队,他们押着100名要装上船运到纽约去的意大利俘虏。一些俘虏衣衫褴褛,有的衣服太破,而且破的不是地方。他们穿着美式卡其军服。所有俘虏看上去没有人对去美国而愁眉苦脸。他们来到跳板跟前站住了,等候着上船的命令。【甲】 “看他们,”朋友说,“他们要去美国而我们却要呆在国外。你在干什么,斯莱戈?为什么你把油一个劲地往裤子上擦呢?” “20块,”斯莱戈说,“我还会找到你要钱的。”他站起来,扯下头上外国产的帽子,扔给他的朋友,“老弟,就送给你吧。” “你要干什么,斯莱戈?” “不要跟着我,你这个笨蛋。20块,不要忘了。再会,在10号街再跟你见面。” 朋友看着他向前走去,迷惑不解。斯莱戈穿着油污的裤子和撕破的衬衫向前走着,离俘虏越来越近。趁人们未注意时,他突然挤进俘虏中,然后光着头站在那儿,掉头看着朋友。 上船的命令传下来了,分遣队的士兵们押着俘虏上了跳板。斯莱戈发出哀怨的声音:“我不该在这儿,哎,你们不要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 “住嘴,劣种。”一个士兵对他咆哮着,“我不在乎你是不是真在布鲁克林②住了16年。上跳板! ”他把假装不愿走的斯莱戈推上了跳板。 朋友在那堆木条箱上羡慕地看着。他看到斯莱戈还在申辩,挣扎着要回到码头上,他听到他尖叫着。“哎,我是美国人,美国士兵,你们不能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又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 朋友看到斯莱戈还在挣扎,接着看到他大功告成。斯莱戈先打了一个士兵一拳,那挨打的士兵举起军棍,照着斯莱戈的脑袋砸下,他的朋友倒在船上,然后,被抬走了。 “妈的,”朋友独自咕哝着,“这个混蛋真有一手,他们不会一点儿不想法救他的,这事发生时还有其他人在场。唷,天啊,他还牵挂着那20块钱哩。”【乙】 斯莱戈的朋友坐在木箱上好长时间,直到船解缆,拖船把它拖离开反潜网,他才离开那地方。他看到那条船编进船队,又看到几艘驱逐舰驶到附近,为船队护航。他沮丧地跑到城里,买了一瓶阿尔及利亚酒,转身向海滩走去。他要以睡眠来打发这48小时的假期。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陈许译) [注]①科尼:美国纽约市的科尼岛,以游乐场所著称。 ②布鲁克林:美国纽约市的一个自治区,里面主要居住着移居到美国的南欧人。 1.试概括文中斯莱戈的形象。 答: 2.文中【甲】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段描写从内容上看,交待了战争的背景;结构上为后文主人公开小差做铺垫。 【答案】交待小说的战争背景,为下文斯莱戈开小差的情节做铺垫。 3.请分析【乙】段中复杂的人物心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这段文字是主人公的朋友的心理描写,“这个混蛋真有一手,他们不会一点儿不想法救他的”表明朋友对他成功逃脱的羡慕;“天啊,他还牵挂着那20块钱哩”表明对他计划周密的赞叹。 【答案】对斯莱戈成功逃跑的羡慕,对斯莱戈谋划周密的赞叹。 4.请结合全文探究“朋友”这一角色的作用。 答: 【考点押题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 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C. 文中说莲池老人是个“有功夫”的人。这里的“功夫”指的是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觉与听觉。 D. 莲池老人在“堆坟头”后又“平坟头”,是因为“堆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才能让自己正常工作。 E.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我和莲池老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表达出我对老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解析】A项“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不确切。D项,文中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并没有说“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工作”。 【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3.“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有野物跳上钟楼,他大声喊,“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有人走到钟楼下,他提醒““喂——不要上去,危险——”。这些细节表明老人尽职尽责。谈论买电视一节,表现老人生活节俭,知足常乐和乐观幽默。“堆坟头”又“平坟头”表明他的自然纯真和淡泊悠闲。 【答案】①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②生活勤俭,知足常乐:③幽默达观,淡泊悠闲。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