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 专题六 写 作 第1讲 审题、开头、结尾  考点解读 审题,就是认真审视、思考作文题目,弄清题目要求的立意范围,为符合题意的写作提供保障。审题的基本任务,是明确作文题的立意范围,并在这个范围之中确立自己行文的主旨,即考纲要求的“符合题意”。此外,审题还有选定文体、表达方式、写作素材等次要任务。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写作,都离不开审题这个环节,但是不同类型的命题,审题的方法和切入点也会有所不同。 实用技巧 【技巧1】新材料作文——整体把握材料,善于发现关键。 材料作文审题要有整体眼光。有的作文题给出两段材料,事件可能不同,但必然有内在的联系,内涵相同、相关,或相对、相反。有的材料包括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类比、比喻的关系。有的材料较长,观点分散在材料中。这些都需要从整体着眼,把握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审题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立意。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即揭示材料中心、蕴涵命题人设定的立意范围的词句。叙事类材料中的比喻句、议论句,开头句、结尾句;议论类材料中的观点句;抒情类材料中的收束句,往往是我们需要的关键词句。 【典型例题】(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技巧运用】这道材料作文题目中没有给任何带有提示性的话语。这虽然避免了近年来高考材料作文主题先行的弊端,增强了开放性,但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 材料作文的审题一定要从材料的整体意义出发,抓住材料中最核心的要素,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材料所指向的真正意义。本则材料的关键要素就是梯子应该怎么放,“竖着放”,这是我们习惯的做法,而且一直都是这么放的,更重要的是“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但仔细想想,尽管已经挂上了“注意安全”的条幅,尽管还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但只要梯子这么竖着放一天,安全隐患就存在一天。可是,有一天,一个外来人“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同样的还是挂个条幅,不同的是将竖着放的梯子变为横着放,效果便迥然不同:前者仅仅是提醒,而后者则是彻底排除了梯子倒下砸人的隐患。而这个变化仅仅就是我们的想法有了一点变化,或者说只是让思维转了个身。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止一种。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去寻找过那条“大路”,我们是不是还习惯于某种做法或某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惯性”或“转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是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梯子”不管怎么放,都只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转换一下我们习惯的做法,可能就会“天地更宽”,“出路更多”。 立意角度提示:(1)突破惯性思维,打破思维惰性;(2)转换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别有洞天;(3)生活中的细节处,往往蕴涵着大道理;(4)治标更要治本;(5)精益求精,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技巧2】独词类标题作文——依照词典认定的意义解读话题。 话题是单个的词,要依照词典认定的或社会约定俗成的意义来解读话题内涵。 【典型例题】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技巧运用】写独词类的命题作文,要准确解读试题中“词语”的含义。这里的“旧书”大致可做两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实”的方面,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求学时某个阶段的某本书,围绕某本书展开回忆,或者是家中某本“旧书”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 二是“虚”的方面,将“旧书”理解为“无字”书,诸如一段历史、一番教诲、一句名言都可以当成“旧书”来理解。 无论写“实”的,还是“虚”的“旧书”,写书都不是目的,必须由此引出一段故事,表达深刻主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以“旧书”写叙事。以一本旧书为载体,写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故事。 (2)以“旧书”写事理。以一本旧书中的哲理为由头,写一则故事,强化对哲理的感悟。 (3)以“旧书”抒真情。以一本旧书为道具,突出表现与相关的人物的情感因素,抒写对人物的真挚情感。 【技巧3】短语类标题作文——重视题目修饰语。 有的考生习惯于重视作文题目的中心词,对其修饰语则往往不够重视,这也是一种审题失误,严重的会被判为不符合题意。因此,我们必须如重视中心词一样重视修饰语。 【典型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技巧运用】这是一则材料型的命题作文,立意过程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分析材料信息。材料分两层,包括两个相关的信息:第一层,主要讲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等人,在自己的时间里完成惊人的事业,实现了人生的成功,然而,时间在变,他们的成功难以复制。第二层,主要讲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复制别人,而应当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追求人生的成功)。 第二步,补足标题内容。“我的时间”是一个前后具有偏正关系的短语,它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时间”,根据上面对材料的分析,指怎样让“时间”具有生命价值,怎样让瞬间即逝的时间化作“永恒”;第二层是“我”,即要求写考生自己对过去、当下、未来的思索与谋划。因此,只有将这两个层次结合起来,命题才是符合要求的。 立意的角度可以是:①自己的时间里该做什么事;②自己的时间里该如何做事;③自己的时间里怎样追求成功。 【技巧4】半命题作文——巧补文题,彰显个性。 半命题作文,“补题”是成功的关键。稳妥的办法是从试题提示材料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关键词填补在题目里,这样写能保证作文符合题意,但是容易与别人的选题撞车,甚至选材时会出现一些雷同。我们建议着眼于创新思维、情感积淀、观点深刻等方面,去填补文题。 【典型例题】请在横线上补写相关词语,将其补写成完整的作文题,然后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补写词语合理,语意明白;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不可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技巧运用】半命题式的作文,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语境补题。所谓语境这里指横线前的词语所提示、限定的语意条件,即“大自然”,这就要求考生在补题时,一定要思考与“大自然”相关的,最好是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来思考、填补,否则,便可能造成偏离题意。二是善于打开思路。根据横线前“大自然”的这个前提,考生可以从大自然遭到破坏的角度,选填“愤怒”“哭诉”“眼泪”等,用拟人化的笔法行文,这样更显真切感人;也可以从大自然本身对人类的意义的角度思考,选填“抚慰”“恩赐”“关怀”,然后归结到要报答自然,而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的角度上来;当然也可以从大自然的包容、仁爱等方面来立意。三是写这类宽泛的作文题,要学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可读性,避免空洞说教,如可以运用构思上的“以小见大”、结构上的“镜头组合”等写作方法。 【技巧5】比喻类作文题——准确理解喻体的比喻义。 喻体一般是形象化的事物,如“春草”“清泉”“绿叶”“天空”等,考生要根据试题材料的整体意义或者提示性的语句,在联想中发现比喻词的抽象意义。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位自以为有才华的青年因得不到重用,非常苦恼,他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 上帝从路边随便捡起一块小石子,又随便扔了出去,问青年:“你能找到刚才扔出去的那块石子吗?” “不能。”青年摇了摇头。 上帝把手指上的金戒指取下来,扔到石子堆中去,又问青年:“你能找到刚才扔出去的金戒指吗?” “能。”果然,青年没多久就找到了金戒指。 “你现在明白了吗?” 青年犹豫了一阵子兴奋地回答:“明白了。” 请以“石子与金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技巧运用】审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关键词比喻意义的把握。“金子”比喻有才能的人,写“点石成金”或者“是金子就会发光”,都符合题意;能认识到“金子”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寻金的角度写“要有火眼金睛”,也基本符合题意。二是青年找到“金戒指”的原因是它不平凡,有个性,有闪光点。把握住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确定材料的基本内涵:一个人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得先把自己这颗“石子”变成“金子”,就得有真才实学。 构思有三种方式:一是写规范的议论文,如确立“点石成金”的思路后,横向拓展,阐述“点石成金”的方法与途径(自强、信念、毅力、奋斗)等。二是写规范的记叙文,选取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人士,记叙他们由“石子”变成“金子”的历程,用精细的描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以艺术的笔墨昭示人生的成功经验。三是写对话录、小说、书信等文体。为了突出形式的新颖性,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方法,比如写“石子”与“金子”的对话,以寓言式的手法,揭示人生哲理,这样作文会更显生动、深刻。 【技巧6】看图作文——看懂图画内容,理解图画寓意。 看图要看懂内容,图画里有哪些人或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还有图画的标题,人物的对话、独白等,都是理解图画的材料;漫画一般具有幽默、讽刺的特点,这正是它的寓意所在。面对一幅画,考生要认真思考,它讽刺的是谁?讽刺一种怎样的现象? 【典型例题】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文。  早出晚归 【技巧运用】第一步,看漫画中的要素。左边这幅画里,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两只快活的小鸟从茂密的树林里飞出去觅食;右边这幅画里,当月亮出来时,它们回到“家”中,“家”已完全变了样——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已被砍光,只留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树桩。两只鸟儿伤心地围着面目全非的家园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步,分析画面的关系。两幅漫画表现的是同一地域,不同时期(早晨与傍晚)的不同情景,鸟儿还是那两只鸟,但是它们的家园却在朝夕之间面目全非。可见,两幅漫画之间是对比关系。 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两幅画面的对比,揭示了人们无休止地砍伐树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四步,思维发散,确立主题。 ①从鸟类的角度看:保持生态平衡,追求万物和谐。 ②从人类的角度看:终止破坏行为,保护生存家园。 ③从发展的角度看:不能饮鸩止渴,倡导持续发展。 【参考范例】 一滴清泪 牛志勇 愿我的感激与无奈化作一滴清泪,滴入母亲的血脉,涤清母亲身上的污渍,赎回我们所有的罪过。——题记 一束阳光柔柔地洒在小河岸边的枯草上,我独坐于此,蒿草般的思绪淹没了鼻前浓浓的晚秋气息,真真切切的痛却如刺在心…… 当我从襁褓中挣脱时,母亲曾多么的兴奋、喜悦,脸上洋溢着世上最亲最美的笑颜:小河歌唱,杨柳轻舞,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我扑进母亲的怀中,用脸蹭她的胸脯,用小脚在她身上乱蹬,扯她衣服上美艳的花草……但她从不生气,总是给我以快乐的回应。她让我的童年在宁静温馨、充满快乐的氛围里度过。童年的这段美好的时光造就了我豁达的性格。 那时母亲充满朝气而又宽厚慈爱,我曾尽情享受着如大海般博大,如晨露般纯洁的爱。 然而,渐渐地我嗅到了一股腥臭正浸入母亲的血液。我亲眼看到小河的流水由清而黄,由黄而黑;我亲眼看到可怜的小鱼艰难地游到水边,眨着眼睛乞求人们的哀怜;我亲眼看到污物垃圾成了小河无奈的“食品”……可悲的是作践着母亲的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个别的人,地球村里的人都在贪婪甚至疯狂地汲取着母亲的血液,残害母亲的身躯:有的挥舞着世上最锋利的器械,砍倒了母亲的“手指”;有的用庞大有力的机械毫不痛惜地挖掉了母亲的“眼球”。人啊,唯恐索不尽母亲那一点可怜的积蓄,使出所有的手段和所有现代化的工具,无休止地向母亲索取……于是我看到母亲剧烈地抽搐,她神形疲惫,急剧地衰老了。她嗫嚅着,颤抖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她身上千疮百孔,却不再有鲜血淋漓,她眼神苍凉,已失去那一汪清澈的秋水…… 母亲疯了,她为什么一再怒吼,掀起巨浪,淹没工厂农田;她为什么携着沙尘,席卷都市村庄;她为什么举着火把,点燃森林草原;她为什么悲泣不休,泪都充满辛酸…… 眼前的河面漂满了废品、油污,河底流淌着泛着腥臭的工业废水,她沉寂无语…… 眼前的小河,心中的世人让我无法再想,我愿纷乱的思绪化作一滴清泪,滴入无言的小河,愿这滴清泪融入母亲的血液,涤清母亲身上的浊污,流向远方的大海…… 【技法借鉴】文章构思新巧,情感真切,内蕴丰富。作者将大自然喻为深情的母亲,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激和对大自然惨遭破坏而无奈的痛苦化为一滴清泪,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关爱自然、关注人类命运的深沉的忧思。宁静温馨的快乐、真真切切的痛融为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血液,为文章平添几分动人的底蕴。 【新题演练】 (2012·合肥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华人成功励志第一人陈安之说:“成功学有一个定律——只要是你重复不断思考的事情,并且相信它,它都可以变成真的。”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审题:这是一个材料作文,从要求可以看出,要从分析材料入手进行写作。审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成功=重复(不断去做)+思考的事情(憧憬、理想、目标)+信心。这说明成功有三个条件:有理想,有信心,不断实践(要不怕挫折、失败,反复去做)。这三点缺一不可。如果只从一个方面去写,就会对材料把握不全面。 选材:可以从课内选择,比如《越王勾践》《苏武传》等文章中可以衍生出许多可运用的典型材料。可以从科学文化艺术名人事迹中提炼出典型材料,比如爱迪生、诺贝尔、居里夫人、列夫·托尔斯泰、邓亚萍、廖昌永等;也可以从最新的新闻事件中提取材料,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  考点解读 开头,就是文章的起始部分,一般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开头,主要取决于文体与主旨表达两个方面。因此,作为考场作文,我们认为采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最为合适,因为这种方法能充分保证文章主题切合命题要求。 实用技巧 【技巧1】个性理解,释义破题。 标题是单独的词语、短语的,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标题的基本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把这种解读直接写在开头,就是所谓的“释义破题”。 【实例借鉴】时间,是生命的音符,组合起来便是生命的宏伟的交响乐;时间,是历史的脚步,组合起来便是历史的行进过程。一点一滴的时间,汇集起来,便是人类进步的史诗,便是生生奋斗永不停息的人生河流。 (《时间》) 【技巧运用】“时间”的意义,在这里与“生命的意义”“历史的脚步”结合起来,同人类的历史、个人的奋斗联系起来,使之具体化、清晰化,对“时间”这个标题的个性化解读,完成了“释义破题”。 【技巧2】开门见山,论点破题。 标题是“论点”的,将其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 【实例借鉴】“责任重于泰山”,生命因责任而沉稳,生命因责任而崇高,生命因责任而永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带着责任上路。不管是春和景明之季,还是浊浪排空之时,都要做神圣责任的坚守者。 (《坚守生命的责任》) 【技巧运用】“坚守生命的责任”本身就是一个观点,作者从阐述“坚守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出发,热情呼唤“做神圣责任的坚守者”,通过使标题“论点”具体化、精细化的办法实现了“论点破题”。 【技巧3】生动形象,比喻破题。 标题是“虚”的概念,你可将其比喻为“实”的形象;标题是“实”的事物,你可将其想象成“虚”的场景,用比喻实现对标题理解的形象化、具体化,这便是“比喻破题”。 【实例借鉴】路,是人们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路,是人们用不凋的希望编织的彩虹——绚烂辉煌;路,是人们那永恒的执著和坚强的韧性筑成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人与路》) 【技巧运用】考生用“汗水酿成的琼浆”“希望编织的彩虹”“韧性筑成的一道铜墙铁壁”比喻“路”,并巧妙地将“人”与“路”联系起来思考,形象地写出了人生之路的艰辛、美丽、永恒,意境优美,意蕴丰厚。 【技巧4】神满气足,排比破题。 开头以标题关键词为“起点”(语句开头词)或“落点”(语句结束词),构筑排比句式,强化对标题“关键词”的理解,引出(或包含)自己的观点,实现“排比破题”。 【实例借鉴】泰山,虽承受风吹雨打,却依然耸立在齐鲁大地,保持了自己巍峨的风采;胡杨,虽遭受黄沙袭击,却依然屹立在黄土高坡,保持了自己挺直的风采;黄河,虽蒙受冰封雪飘,却依然浩荡在华夏大地,保持了自己磅礴的风采。 (《保持自己的风采》) 【技巧运用】“保持……风采”是标题的关键词,考生以此作为组句的“落点”,以“泰山、胡杨、黄河”三个富有生命张力的事物展开强势铺排,赫然打出“保持自己的风采”的旗帜,文采、气势、动感兼备。 【技巧5】彰显底蕴,名言破题。 引述名人名言,或对标题的“关键词”进行解释,或对标题的“关键词”进行阐发;或对标题的“关键词”进行描写,从而实现“名言破题”。 【实例借鉴】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谈意气》) 【技巧运用】开头引用三句名言,从三个方面使标题“意气”(标题关键词)的意义具体化,并构成强势排比,渲染一种意气风发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技巧6】引发思考,设问破题。 一是直接以标题的“关键词”为对象(或范围)设问,然后用作者自答的方式,实现“破题”;二是以标题“关键词”为对象(或范围)反问,寓答于问,实现“破题”。 【实例借鉴】 思考是生命的花 江 龙 种一辈子苹果的果农埋怨牛顿:“为何你只是躺在我的苹果树下睡觉就发现了万有引力?”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庄稼汉不解地问袁隆平:“水稻和草一起在你手中咋就能丰产?” 太子丹问荆轲:“同为古人,为何你可名垂青史?” 人的生命是有高度的,而决定生命高度的便是思考,思考是生命的花,花开多高,生命才能长到多高。 牛顿的思考之花开在苹果落地之前的树上,而果农的思考之花只开在苹果的数量上。 袁隆平老先生的思考之花开在草的生命力旺盛上,而庄稼汉的思考之花开在草的危害上。 壮士一去不复返,一曲荆轲刺秦王碎了多少英雄的梦,却壮起无数精忠报国的胆!荆轲的思考之花开在“国家大事匹夫有责”之上,那是一条凌驾于不畏强权之上的正义之花。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面对生命转盘不公平的颜色差异上,没有抱怨,而是用自己的思考之花结出了《视觉之异常》这一成功的果实;法国年轻工人从不名一文到研制出干洗剂,他面对命运的戏弄,勇敢直面挫折,换一个思考的高度,最终结出成功的果实。 生命是无常的,我们无法预知生命,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全力改变命运,我们的思考就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活力的花,它可以开在不同的高度,从而带着我们的生命奋力向上攀爬,摘取属于我们生命的成功果实。 是摘苹果,还是想着苹果,在于我们的一念之差,结果却迥然不同。面对生命,我们首先应思考开一朵什么样的花。 【技巧运用】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接连抛出了三个问句,形成了集中、铺排的气势,令读者不能不沉入思索;紧承其后,便是作者新颖的观点:人的生命是有高度的,而决定生命高度的便是思考,思考是生命的花,花开多高,生命才能长到多高。采用“设问破题”,引出全新的观点。 【技巧7】虚题实做,转换破题。 “虚题”指标题中有代词或不确指的词语,“实做”就是将代词或不确指的词语转化为具体的人或事物,实现“转换破题”。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你”就是“虚”,写作时应转换为具体的人或事物(实)。 【实例借鉴】 高山流水,清脆悦耳;雨打芭蕉,点滴优美。在我眼中,这一切自然的声音都是音乐,滋润着我的心田。声音甜美的邓丽君、浑厚的刘德华……这一切美好的歌声是音乐。音乐,围绕在我身边。我与音乐为邻,音乐伴我茁壮成长。 (《与你为邻》) 【技巧运用】文章开头的“音乐,围绕在我身边。我与音乐为邻,音乐伴我茁壮成长”两句,成功地将虚指的“你”,转换为具体的事物“音乐”,顺利实现“转换破题”。从而,使下文议论有了对象,抒情有了载体。 【技巧8】融入情感,意境破题。 开头从标题中的“关键词”出发进行想象,并将浓郁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社会场景、生活细节)的描写中,打造情景交融的画面,以优美的意境“破题”。 【实例借鉴】“嗒嗒,嗒嗒”的声音,伴着疲劳的节奏,母亲又早起了。习惯性地扭开那盏台灯,继续工作了。不停地在缝纫机上加工手套,一副一角二。没有深厚的知识素养,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母亲能做的便只有这个了,而对这几乎没有技术要求的工作,所需的只有时间了。 (《早》) 【技巧运用】开头从标题中的关键词“早”出发,描写妈妈扭开台灯工作的情景,有细节刻画,也有深重无言的感叹,寥寥数语,将母亲夜以继日辛苦工作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早”字融入深厚的人文情感,实现了“意境破题”。 以上八种开头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需注意: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最终都要“破题”,即用一两句话,点破标题的含义。达不到这一点,对于考场命题作文的开头来说,就存在失分风险。 【新题演练】 (2012·合肥三模)请以“与我有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注意: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 【写作指导】 “与我有关”这一命题,要求作者思考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与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发生着的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认识到人与外界互动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不可因为某些人和事(物)与自己存在着时空或者精神上的距离而忽视甚至无视其存在。 本命题提倡“我”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人或事,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它强调的是主人翁精神、公民自主意识、责任感、同情心、危机感等。 (1)正面立论的角度。 构思角度一: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 记得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由此可以正面立意,呼唤“爱心与奉献”。 构思角度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 这更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气魄。放眼历史,那些彪炳千秋的伟人,哪一个不是有高度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呢?他们认为天下苍生的疾苦与己有关,国家的兴亡与己有关,所以才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树立责任意识,树立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有人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两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80后”“90后”的这一代青年绝不是“自私的一代”,而是有责任感、有献身精神的一代。汶川地震救灾前线上有他们的身影,北京奥运志愿者中有他们匆匆的步履,国庆阅兵仪式上有他们飒爽的英姿…… (2)反面批驳角度(写驳论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构思角度一:批驳“个人渺小”说,呼唤从“我”做起,滴水汇成大海。 题目中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挥力量,而现实中有一类人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觉得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殊不知,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无数人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滴水汇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力量。如,感动中国人物丛飞、陈晓兰、魏青刚、林秀贞、孟祥斌、李丽、徐本禹、李桂林夫妇、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等等。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正是这滴滴水流才汇成了爱的海洋。 构思角度二:批驳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呼唤“与我有关”的高尚品行。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时候,人们受各种观念的影响,如金钱观、名利观、情感不必专一观等。写法上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剖析挖掘,写深写透。比如媒体上曾经披露的这些现象:用黑心棉做的被子,致癌的牙膏,含苏丹红的咸鸭蛋,喂避孕药的黄鳝,叫卖不停的假矿泉水,害死婴儿的毒奶粉,吃死病人的假药……所有这些,反映出一些人的价值观的扭曲,他们的心中只有自我,只有私欲,唯利是图,丧尽天良!在他们心中只有金钱“与我有关”,而他人的生命“与我无关”,所以才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导致了一个个悲剧的发生。 构思角度三:批驳自私自利、“与我无关”论,呼唤无私。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人与人的交流不一定越来越多,关系不一定越来越近,人们反而变得自私与冷漠。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自己与他人没有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二战时一位牧师曾这样写道:“当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不去关心他们;当纳粹残杀共产党员的时候,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管;当纳粹追杀工会成员时,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当纳粹追杀天主教徒时,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当纳粹冲向我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来帮助我了。”其实,过于“自我”就是孤立自己;相反,助人就是助己。  考点解读 结尾,即文章的结束部分,一般指最后一个自然段。它是评卷老师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考生应该精心打造。结尾或简明有力,“如截奔马”;或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追求“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效果。 实用技巧 【技巧1】卒章显志,收束全篇。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讲到文章的结尾时,主张“卒章显其志”,即结尾进一步明确、深化主题思想,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这种结尾方式要求用简明的语句,总束全文,点明主题。 写记叙文,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点明题旨;写议论文,用简明的语言强化中心论点。 【实例借鉴】 拒绝平庸 江苏考生 在郑渊洁童话《驯兔记》中,老师、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就努力地“驯养”他们。最终,孩子们都成了兔子般的乖宝宝,皮皮鲁也不得不自缚于“兔装”之下,收束了自己的个性。 鲁迅认为,只有人们张扬了个性,“沙聚之邦”才会转为“人国”。所以,我们要拒绝平庸,张扬个性,坚守自己。 甘于平庸就是随大流,而大流会制造麻木的庸众。人之所以为人,盖因是“有思想的苇草”,能够彰显个性,活出自我。而倘若人人都随大流,那么,最终只会被大流冲走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成为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而旧社会正因民众都被旧道德禁锢成为庸众,几亿人才呈现为大沙漠,以至于人心丧乱。因此,我们要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陈光标拒绝做一个平庸的富商,于是搞慈善;周立波拒绝做一个平庸的演讲者,于是创立“海派清口”;乐嘉拒绝做一个平庸的人,方才成就事业,功成名就。试问,如果不拒绝平庸,他们还会积极向上地追求生活,实现自己的“大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思想上的先知、先觉、先行者,是拒绝平庸的。他们拒绝平庸,不懈努力去追求自己,实现自己,证明自己,而这一份坚守,正是他们张扬个性的出发点,如鲁迅,铁肩担道义,一双辣手执笔直指人性中的黑暗。他不随大流,拒绝平庸,成为骨头最硬的人,在他临死前友人劝他原谅与他观念不合的敌人,他却说:“我一个也不原谅!” 而如今社会,人们呼喝着“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语言,这似已成潮流。孩子们不明就里,追随效仿,于是掀起一股浮躁的浪潮,总有一些拒绝平庸的人冷冷地看着,然后自我标榜,自命清高。殊不知,这两个极端都是消极的——前者是“庸众”,后者是“愤青”。 拒绝平庸不意味着远离尘世,也不意味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虽然要拒绝平庸,抵制那些浮躁庸俗的语言,却也要记得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拒绝平庸需要我们远离尘嚣,在坚守自己的原则、理想与追求的前提下,以心之宇宙接近宁静与纯粹,让心作一水婉转,用水的眼神看生活,这样是平和,而不是麻木。 拒绝平庸,张扬个性,对个人,是摒弃浮躁,获得实现,达成宁静;对社会,是摒弃奢华混乱,获得和谐淳朴;对国家,是摒弃丧乱,获得安定团结。 【技巧运用】考生从郑渊洁童话《驯兔记》起笔,主体部分围绕“拒绝平庸”,联系正反两方面的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看法,结尾部分总束全文,提出中心论点——“拒绝平庸”的精神实质是“坚守理想”,接近“纯粹”,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论述“拒绝平庸”的意义,进一步拓展了文章主题思想的宽度。 【技巧2】熔铸哲理,升华主题。 写叙事类作文,在叙述完了之后,借人物之口,或者由作者直接点明故事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这种写法,将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哲理融为一体,劝谕效果更为显著。 写议论类作文,在一般性论述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拓展、深化,从哲学的角度概括世相人生,提出辩证的、有启发意义的看法等。 【实例借鉴】面对时间的流逝,有人说,时间是无情的,岁月会在你的额头刻下深深的皱纹,一直把你送进坟墓。我要说,时间是人间情感的发酵剂,它会让亲情、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发香醇;时间是人生成长的阶梯,我愿随时间的流逝不断攀登生命的至高点。 【技巧运用】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结尾,考生突破了常人用消极眼光看待时间流逝的思维定式,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时间的流逝,并用“发酵剂”“成长的阶梯”为比喻,阐述时间之于生命的积极意义——使情感更加香醇,使生命更加高尚。 【技巧3】引述名句,画龙点睛。 文章于结尾处引述与主题相一致的名言警句,概括、提升文章的中心,在总束全篇的同时,对文章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实例借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就是“原点”,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许是因为遇到挫折而回到“原点”,也许是为了做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回到“原点”。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都应该摆正心态,继续努力。人生就好像一个圆,当以自身为“原点”,以梦想为半径,画出一个大大的人生之圆! (广东考生《回到原点》) 【技巧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伟大的理想,也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努力做起,从“原点”出发,哲思深邃的名句与生动形象的比喻相结合,有力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技巧4】情景结合,意境幽远。 文章于结尾处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的艺术境界。 【实例借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美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 (刘照坤《微风过处》) 【技巧运用】作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结束全篇:微风如渺茫的歌声,丝丝缕缕,有哀情,有怜意,有抚慰,有颂赞——“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形象生动,富有情味,酿造出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 【技巧5】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一是呼应标题。文章标题往往与话题、主题有直接的联系,照应标题不但显得首尾圆合,而且能显示考生的话题意识,强化文章主题。二是呼应开头。呼应开头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写得好,可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实例借鉴】 开头:光标:您好!最近媒体上关于您的负面新闻很多,您一定很揪心吧?但我要告诉您,您千万千万不要停止您的慈善行为,因为这世界需要您! 结尾:现在有人说您的慈善是少捐多报,您就将这种声音当做蛛丝轻轻抹去就是了。要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啊!您千万千万不要将时间和精力陷在负面新闻的旋涡中。如果这样,可以说,您也正中了某些制造负面新闻的别有用心者的圈套。要知道,世上还有许多许多等待救助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世界需要您! (山东考生《这个世界需要您》) 【技巧运用】开篇由关于陈光标的负面新闻起笔,从安慰、勉励入手,切入“这个世界需要您”。结尾回应开头,点明媒体负面议论的险恶用心,指出“世上还有许多许多等待救助的人”,点明“这个世界需要您”,回扣标题。 【技巧6】感悟生活,深化主题。 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体味人生况味,解读生活密码,参悟世相人生,表现思考的深刻性,深化作文的主题思想。 【实例借鉴】 拒绝平庸 江苏考生 “唰唰唰……”老师那娴熟的笔触和优雅的动作令同学们羡慕不已。大家在老师调配的色彩世界里旋转着,沉醉着…… 忽然,犹如玻璃瓶在划过抛物线之后华丽跌倒,又好像优美的交响曲中出现了令人悔恨交加的跑音,原本和谐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些很随意的笔触。一时间,同学们难以接受,欷歔不已:“老师昨天喝酒了吗?”“啊,失败啊!”“受不了,眼好疼……”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用浓黑的炭笔在另一张被订在墙上的纸上写道:“绘画性的补充。”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迷惑的眼神仿佛都在说:“没听说过啊,什么意思?”显然大家都不知道。这时,老师又转过身去拿起刷子画起来。 我心想:要是我,会趁现在没干的时候赶紧刮掉。可是老师并没有用那刮刀啊,更没有把画揉成团扔进纸篓,看来他只是在改画。可是,出于水粉的特性:覆盖性能差,最好一次性成功,否则只会越改越难看而已。哎,本来是份佳作的,就这么给毁了吗? 这时,进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同学们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在发呆。终于,老师扔下了刷子,转过身来,站到了三米以外的地方。同学们顿时来了精神,眼睛里闪烁着专家独有的“智慧”的光芒:嗯,视觉中心突出,主体物层次丰富,空间感强烈,罐子的质感、水果的新鲜都被表现了出来,佳作啊!同学们兴奋起来。咦,刚才不和谐的音符哪里去了?原来融入了画面。细细品味,那衬布在那几笔的带动下仿佛有了生命,向四周铺展开来。那些笔触让画面有了些灵气、活力,少了分呆板、死气。心里不禁叫好,点睛之笔啊! 这时,老师站到了讲台上,笑着说:“同学们,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你们的那份小心翼翼,打破你们的那份执著,艺术创作需要激情,更需要你们放开胆子画出你们独特的一面,你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看这张画,如果按你们的想法画下去,再好也是平庸之作。而当你甩开手画时,会发现有许多神来之笔,那是你意想不到的,也是不可预料的,那才称得上是精彩,这就是‘绘画性的补充’。” 在那一瞬间,我恍然大悟:人生不也如同作画么?人们往往小心翼翼,患得患失,不敢跨越雷池一步,甘于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打转,平平庸庸地浪费一生;但事实上,当你放开心胸,敢于活出自我,你会发现天地如此广阔,你会在不经意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技巧运用】文章虽然大量描写一个关于教师作画的生动故事,但思考感悟却没有停驻在“艺术创新”本身,而是由此展开,感悟人生之理。结尾一段“恍然大悟”,人生亦须拒绝平庸,放开心胸,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感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拓展和升华。 【技巧7】修辞点化,文采斐然。 紧扣文章主题,采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在拓展深化文章内容的同时,追求语言的文采、节奏和气韵,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实例借鉴】一片云需要漂泊多久,才能找到回家的路;一棵树需要守望多久,才能伴星月入眠;一本书需要翻阅存放多久,才能被赋予睿智的光华;一个人需要跋涉多久,才能领悟平凡人生的真谛。在这样的雨夜,我想念着不善言辞、有些自恋的平凡的父亲和他的那些旧书。 【技巧运用】考生以诗化的语言为文,先以“一片云的漂泊”“一棵树的守望”起兴,再以“一本书的翻阅存放”扣题,最后用“一个人的跋涉”点睛,环环相扣,深化主题,拟人、排比相结合,意蕴与文采、气势兼备。 【技巧8】提出希望,共勉前行。 作者于文章结尾处,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读者不但从思想上接受文章观点,而且还要落实在行动上。 【实例借鉴】 总有一种期待 四川考生 在冬天里守望春天,在夜空里守望黎明,在迷茫中守望光明,在困顿中守望奋进,总会有一种期待在不远的前方,如星辰闪耀,高高挂在头顶。别抱怨它的高远、遥不可及,启明星就在那里;你前进或者后退,你的人生就摆在那里;你抱怨或者退缩,你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总有一种期待,可以让我不会停下寻找的脚步;总有一种期待,可以让我透过迷雾看到幸福的未来。拥有了期待,我才会积极乐观,不会犹豫徘徊,不会在失意的路上怅然若失,更不会在漫长的岁月里自怨自艾。 总有一种期待,在漫漫长夜里,静静思考。仰望星空,璀璨华丽的灯光下,迷失的心灵在左冲右突中,却不放下期待。俞敏洪说,对于大多数人的人生而言,我们就像一棵小草,小草往往会被踩在脚下,因为人们无法注意到它,长得低,什么都可以欺负它;而竹子也是草的一种,但它向上攀登最后可以直冲云霄,因为它选择了向上的力量。 期待是对未来的希望,心若在,梦就在。忙碌的节奏、残酷的就业环境下,我们刚毕业不久,就已经被生活压迫得停滞不前。我们曾经的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职场中经历各种洗礼后,棱角没有了,人变得圆滑了。应酬与饭局之间,在大醉后,你还能记得年少的梦吗?不久前,一个叫《老男孩》的短片在网络上流行,当老男孩步入中年,为生计艰难奔波,却为着年少的梦想、亲人的期待走向舞台时,许多人的热泪流了出来。我们不是麻木,我们也不是没有期待,而是在困苦中,我们学会了忍受,我们选择了坚强,咬着牙埋头往前走,可是我们很少抬头仰望天空,想想童年时数星星的样子,想想童年时最真的梦。伸手摘星,未必如愿,可是它不会弄脏你的手,你可以体会到追寻的快乐。 总有一种期待,指引着你前行。完成一个小小的期待,生命就多一分绚丽。有个故事说得好,在某大学,即将毕业的一群学生开了最后一次班会,看到大家愁眉苦脸,班长提议大家说一下自己的愿望。大家觉得没劲,班长说,在美国的一个小镇,圣诞节时,父亲对着三个孩子说,说一下你们的愿望吧!大儿子说,我想成为军人;老二说,我想成为明星;最小的孩子说,“爸爸,我想要一个布娃娃,这个你可以帮我实现的。”期待无大小,一步一步去实现它,当你回头时,你会发现自己走了很远。只有内心有期待,你才知道该往哪里走,去向何方。 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期待,在拥有期许的同时,重要的是付之行动,想做就去做吧,这样的期待才会有机会开花结果。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在期待中,我们勇敢前行!我想,我的人生,该是在期待与付出中度过的。 【技巧运用】文章的中心是论述“总有一种期待”,于结尾处,作者更进一层,提出要将“期许”“付之行动”,鼓励人们在期待与付出中催生生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考场上具体采用哪一种结尾方式,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自己选定的文体相适应,二是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三是语言要简明深刻。 【新题演练】 (2012·合肥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往今来,立志做一品大员、一品高官的比比皆是,而立志要做“一品百姓”的却寥若晨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却做了天下第一人。 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一品百姓”的口号。他毕生以此自勉,“想老百姓、做老百姓、学老百姓”,他光彩照人,彪炳史册,是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官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大致内容是:古往今来,想做一品大员、一品高官的比比皆是,但立志做“一品百姓”的寥若晨星。半个多世纪前,教育家陶行知做了第一人,他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做“一品百姓”的口号,并从自我做起,想老百姓、学老百姓、做老百姓,比一品大员、一品高官高贵得多。这样的材料内涵比较深刻,想要写好不太容易。 材料的含义是:做有突出成就的普通人。怎样做到呢?陶行知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对于材料理解的依据。结合材料中的提示,“一品百姓”体现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怀和一流的爱心上;“一品百姓”虽居江湖之远,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爱国不甘人后,救亡一马当先;“一品百姓”未必腰缠万贯,但充满爱心,有博大襟怀,助人为乐,扶危救难。 立意角度: (1)立平凡志,做不凡事。 (2)在平凡的位置上成就人生大境界。 (3)“一品百姓”,一品人生(什么才是一品人生,怎样才能达到一品人生)。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