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 专题升级训练三 古代诗歌鉴赏 1.(2012·安徽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①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②。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①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亡,举兵衡山抗清,兵败赴广东肇庆入桂王政权。桂林被攻破后,退归中居石船山下,著述以终。②声缓缓,滴泠泠:漏壶滴水声。扃:闭上,合上。 (1)这首词写了长夜的哪些“秋声”?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过南旺守闸① 刘 基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1311~1375):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弃官还乡。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少昊为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有何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归朝欢 [宋]柳 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唐]常 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苏 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 (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雪晴晚望 贾 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在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雪晴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1)两个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本题是对炼字、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综合考查,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的角度有字面义、语境意、技巧意(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意。当然,并非每一题全都包含以上四点,大部分情况用两三点即可。咏物诗对手法的分析,首先考虑的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传统意象所传达的内涵也要有个基本的了解。 2.参考答案:(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的愤激之情。 或:乐景衬哀情。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的愤激之情。 (2)“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解析:本题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诗句鉴赏的综合考查。 3.参考答案:(1)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 (2)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或:对天下兴亡之事的关切)。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或:反清复明壮志未酬)。 解析:“哪些‘秋声’”是从抽取并列举物象角度设题,诗句的“妙处”“作用”等问法一般要考虑“文道合一”,即兼顾技巧与内容两个方面。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揣摩要结合注释中对人物身份经历的说明加以解答。 4.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 (2)用典(借古伤今),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本题是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综合考查,注释中的人物介绍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提示,答题时要知人论世并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解说,问题可迎刃而解。 5.参考答案:(1)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了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作者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 (2)“转觉归心生羽翼”写作者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作者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伤感。“浪萍风梗诚何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 解析:对景物进行解说可从物象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渲染勾勒意境。其作用可主要从渲染气氛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入手。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要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也是答题的要素。 6.参考答案:(1)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精神的赞扬。 (2)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者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悬,凸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作者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比较鉴赏,角度是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把握诗歌题材(边塞诗),并积累其常见的情感指向是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技巧的分析要突出术语化(概念要明确准确)和具体化(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两个方面。 7.参考答案:(1)上联当中“匀”“弄”二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回答炼字题可以兼顾的角度有字面义、语境意、技巧意(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意。注意由表及里,由对字句的分析深入到对意境情感的分析。对表现技法的分析,如果题干已经明确了角度,解答时需要做的就是分析技法在诗中的体现以及表达效果。 8.参考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内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回答。(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