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 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1讲 散文阅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①篇幅短小精悍。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⑤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例1】(2012·合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我的梦中城市 [美国]西奥·德莱塞 ①它是沉默的,我的梦中城市,清冷的、静穆的,大概是我实际上对于群众、贫穷及像灰沙一般刮过人生道途的那些缺憾的风波风暴都一无所知的缘故。这是一个可惊可愕的城市,这么的大气魄,这么的美丽,这么的死寂。有跨过高空的铁轨,有像峡谷的街道,有大规模升上壮伟城市的楼梯,有下通深处的踏道,而那里所有的,却奇怪得很,是下界的沉默。又有公园、花卉、河流。而过了二十年之后,它竟在这里了,和我的梦差不多一般可惊可愕,只不过当我醒来时,它是罩在生活的骚动底下的。它具有角逐、梦想、热情、欢乐、恐怖、失望等等的哗鸣。通过它的道路、峡谷、广场、地道,是奔跑着、沸腾着、闪烁着、朦胧着,一大堆的存在,这都是我的梦中城市从来不知道的。 ②关于纽约,——其实也可以说关于任何大城市,不过说纽约更加确切,因为它曾经是而且仍旧是大到这么与众不同的,——在从前也如在现在,那使我感着兴味的东西,就是它显示于迟钝和乖巧、强壮和薄弱、富有和贫穷、聪明和愚昧之间的那种十分鲜明而同时又无限广泛的对照。这之中,大概数量和机会上的理由比任何别的理由都占得多些,因为别处地方的人类当然也并无两样。不过在这里,所得从中挑选的人类是这么的多,因而强壮的或那种根本支配着人的,是这么这么的强壮,而薄弱的是那么那么的薄弱——又那么那么的多。 ③我有一次看见一个可怜的、一半失了神的而且打皱得很厉害的小小缝衣妇,住在冷街上一所分租房子厅堂角落的夹板房里,用着一个放在柜子上的火酒炉子在做饭。在那间房的四周,也有着充分空间可以大大地跨三步。 ④“我宁可住在纽约这种夹板房里,也不情愿住乡下那种十五间房的屋子。”她有一次发过这样的议论,当时她那双可怜的没有颜色的小眼睛,包含着的光彩和活气,是我在她身上从来不曾看见过,也从来不再见到的。她有一种方法贴补她的缝纫的收入,就是替那些和她自己一般下等的人在纸牌、茶叶、咖啡渣之类里面望运气,告诉许多人说要有恋爱和财气了,其实这两项东西都是他们永远不会见到的。原来那个城市的色彩、声音和光耀,就只叫她见识见识,也就足够赔补她一切的不幸了。 ⑤而我自己也不曾感觉到过那种炫耀吗?现在不也还是感觉到吗?百老汇路,当四十二条街口,在这些始终如一的夜晚,城市是被西部来的如云的游览闲人所拥挤。所有的店门都开着,差不多所有酒店的窗户都张得大大的,让那种太没事干的过路人可以看望。这里就是这个大城市,而它是醉态的,梦态的。一个五月或是六月的月亮将要像擦亮的银盘一样高高挂在高墙间。一百乃至一千面电灯招牌将在那里霎眼。穿着夏衣戴着漂亮帽子的市民和游人的潮水,载着无穷货品震荡着去尽无足重轻的使命的街车,像嵌宝石的苍蝇一般飞来飞去的出租汽车和私家车。生活在发泡,在闪耀;漂亮的言谈、散漫的材料。百老汇路就是这样的。 ⑥还有那五马路,那条歌唱的水晶的街,无论春夏秋冬,总是一般热闹。你总以为全世界都是非常的繁荣而快乐的了。然而,你倘使知道那个俗艳的社会的矮丛,那个介于成功的高树之间的徒然生长的乱莽和丛簇,你就觉得这些无边的巨厦里面并没有一桩社会的事件是完美而沉默的了! ⑦我常常想到那庞大数量的下层人,那些除开自己的青春和志向之外再没有东西推荐他们的男孩子和女孩子,日日时时将他们的面孔朝着纽约,侦察着那个城市能够给他们怎样的财富或名誉,不然就是未来的位置和舒适,再不然就是他们将可收获的无论什么。啊,他们的青春的眼睛是沉醉在它的希望里了!于是,我又想到全世界一切有力的和半有力的男男女女们,在纽约以外的什么地方勤劳着这样那样的工作——一爿店铺,一个矿场,一家银行,一种职业,——唯一的志向就是要去达到一个地位,可以靠他们的财富进入而留居纽约,支配着大众,而在他们认为是奢侈的里面奢侈着。 ⑧你就想想这里的幻觉吧,真是深刻而动人的催眠术哩!强者和弱者,聪明人和愚蠢人,心的贪馋者和眼的贪馋者,都怎样地向那庞大的东西寻求忘忧草,寻求迷魂汤。我每次看见人似乎愿意拿出任何的代价——拿出那样的代价——去求一啜这口毒酒,总觉得十分惊奇。他们是展示着怎样一种刺人的颤抖的热心。怎样的,美愿意出卖它的花,德性出卖它的最后的残片,力量出卖它所能支配范围里面一个几乎是高利贷的部分,名誉和权力出卖它们的尊严和存在,老年出卖它的疲乏的时间,以求获得这一切之中的不过一个小部分,以求赏一赏它的颤动的存在和它造成的图画。你能听见它们唱它的赞美歌吗? (选自《中文自修》2005年第四期,有删节) 热点题型一 文本内容归纳与概括 “归纳”“概括”的几种基本形式:(1)归纳段落内容要点,(2)归纳层次内容要点,(3)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如上述例题的第1题: 1.简要概括“我”的梦中城市和现实城市的特点。 思路分析:该题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条件对文本相关内容归纳。与题目要求的相关内容集中在文本的第①②段。 参考答案:梦中的城市是清冷、静穆的,美丽、壮伟的;现实中的城市同样是美丽、壮伟的,但过于喧嚣浮华,充满着迟钝和乖巧、强壮和薄弱、富有和贫穷、聪明和愚昧等。 技法解密 1.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1)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①段首提示性中心句,②段末总结性中心句,③段中过渡性中心句,④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2)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次里的重点段。 (3)提取信息,重新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2.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综合,既要注重文章本身的意思,又要考虑到作者的主观意图。可以遵循由客观到主观、从文内到文外的原则。 (1)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章的文眼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3)结合文本特点,掌握概括规律。不同类型的散文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性的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借景抒情的散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性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 热点题型二 对穿插性材料作用的分析 常见基本类型:(1)文中插入××的叙写,这样写的用意(目的是什么)。(2)分析某段插入某内容的原因。(3)分析某段穿插性材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如上述例题的第2题: 2.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第③④段描写缝衣妇的意图。 思路分析:文章第③④段穿插对缝衣妇的描写是从面到点、以点带面的写法,通过一个点(缝衣妇)来写出底层的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追求、希冀,并渴望能在城市中寻求到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等。 参考答案:描写了缝衣妇的可怜、贫穷和她对城市生活的希望;将城市生活中底层人们困窘的生活状态与城市的奢华生活形成对比;同时也表现出这些底层的民众沉迷于城市浮华生活这一共性。 技法解密 1.散文中穿插性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技巧 (1)特点: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看,文章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这种非主题材料我们称之为穿插性材料。 (2)类型: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摹状实物,或事例论证的材料,或描写人物等。 (3)位置: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4)分析技巧:先分析穿插性材料在写法上的特点,包括结构特点及艺术手法的使用等,然后再分析其对表现内容、主题的作用。 正是因其显而易见的作用,散文的穿插性材料近年来也备受高考的青睐,并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考查点。 2.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的分析 插入部分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考虑:①考虑本部分文字本身写的内容。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②考虑本部分内容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特点对于文章的整体安排有什么作用。伏笔铺垫,引起下文;欲扬先抑,引出主体;前后照应,呼应主题。③考虑本部分内容在文章内容方面及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常见说法有:铺垫作用;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使文章内容更丰富。④考虑本部分内容对于文章主旨的作用。衬托突出主体;对比凸显主题;渲染感情,烘托气氛,深化主题。 热点题型三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所谓精彩语句,主要包括:①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语句的内涵,②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③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④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语句,⑤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⑥在内容表达或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语句。 常见题型:①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②文中的“××”有何寓意?③文章结尾“××”,其中加点词“××”强调的是什么?④文中第×段中加点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如上述例题的第3题: 3.认真阅读文章有关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这个大城市是“醉态的,梦态的”,你如何理解? (2)第⑦段中两个“奢侈”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思路分析:对关键语句含义的准确理解是读懂文本的重要前提,所以结合语境理解是关键。第(1)小题可以分别理解“醉态的”和“梦态的”的意义。第(2)小题的两个“奢侈”放到文本中就会发现,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动词用法就是“挥霍”的意思。 参考答案:(1)所谓“醉态的,梦态的”指的是喧嚣浮华、炫丽、梦幻般的城市生活,这样的生活容易让人沉醉其中,迷失自我。 (2)第一个“奢侈”的含义指的是他们所追求的权利、财富、地位等,第二个“奢侈”指的是肆无忌惮地挥霍他们所拥有的。 技法解密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语句。 答题思路: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③抓关键语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语句。 答题思路: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某段找,还是从全文找。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语句。 答题思路: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才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现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要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句。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热点题型四 文本探究 常见题型:①就文本的××,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的体验感受。②本文写了××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③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现实,谈谈你的见解。④这篇文章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⑤请联系全文探究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如上述例题的第4题: 4.作者为什么说,“我每次看见人似乎愿意拿出任何的代价——拿出那样的代价——去求一啜这口毒酒,总觉得十分惊奇”?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城市梦”的看法。 思路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实际是要回答作者对人们明知城市生活里的陷阱、危机,却还要涌入城市的惊奇。第二问是个探究性的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社会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实,当下的中国与文本中所写的很相似:政府极力推进城市化,大量人员涌进城市,并且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梦”。 参考答案:(1)“这口毒酒”指的是城市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和陷阱,但人们却以为城市的繁华里有着自己所追求的财富、名誉等奢华。作者对人们沉迷于这样的幻觉感到惊奇。(答出两点即可) (2)示例一:城市文明的繁荣背后,也同时孕育了深刻的精神危机,人们为了追求表面的奢华,忽视了对自身精神层次的提升。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的生存困境让整个城市文明蒙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示例二:城市生活虽然有种种的不足,但是城市也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很多人带着梦想在城市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城市文明浓重的商业气息也推动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任选一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技法解密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设题的方式主要有体验式探究、比较式探究、意蕴式探究、寓意式探究、见解式探究、观点式探究、主题式探究、矛盾式探究、原因式探究、标题式探究等等。探究性试题答题时要注意: (1)探究性试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是一定的,不会有“一千个”。 (2)不论要求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 (3)回答探究性试题也必须给出明确答案,观点要鲜明,不可模棱两可。 (4)尽可能分层思考,分条表述。 (5)要考虑社会主流看法,选择好立场,不可一味求新求异。 【例2】(2012·蚌埠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黄 昏 张 蛰 扑棱扑棱在水里奔跑,那是田鸡。芦苇丛里有个东西探头探脑地想出来,那是野鸭子。成群的麻雀从头顶轰地一声飞过,动静大得让人忍不住抬起头看它们。西天是一片说不出的绚烂,红、紫、黄、灰、淡蓝……颜色纠结在一起。太阳没有了,从河滩里望回去,村庄开始有黄昏的暗。 我坐在河滩上,把节节草含在嘴里,西天轰轰烈烈的颜色让人感觉很奇怪。远处有女人拖长了声音清脆地在喊叫:“哎——”有男人简短粗壮有些霸道地回答:“知道了!”我坐在河滩的草堆里,无所事事,割了一下午的草正发出甜丝丝的味道。 牛哞,驴叫,马在嘶鸣,空旷的漫河滩里十分嘈杂,声音此起彼伏。它们知道该到圈棚里去了,它们在跟人打招呼,收工了,该收工啦! 这些牛马驴比平时叫得欢,黄昏了,它们也觉得不能无动于衷。我坐在漫河滩的黄昏里,想一个孩子的心事。田二家的走过我身旁,叫着我的小名喊我回家,我没搭理她。我已经上学了难道她不知道吗?她不会写字,也不会算账,她只知道出工干活挣工分,顺便偷点东西回家。可我都已经会写天安门了。她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又好占便宜。上次扒队里的红芋,她一个大人掺和进来,事后硬是比我们每个人都多吃一块,魏骡子那么大饭量也就吃了两块,她一口气就吃了三块,把她噎得躬着腰乱转圈子都没舍得把剩下的半块给我们。她在跟我打趣:“哟——想娶媳妇啊!”我依然没理她。 大雁叫着往南飞去,风开始变得有些凉意,泥土开始变得凉悠悠的,整个漫河滩都凉意十足。 西天无声地燃烧,非常非常灿烂,我坐在河边的泥土沟里看田鸡快乐地奔跑,野鸭子到底没敢出来。 炊烟袅袅升起来,一个村庄渐渐淹没在淡淡的烟雾和斑斓的黄昏里。从我坐的地方看过去,西天正在村庄的屁股后头燃烧。 有不知名的虫子开始叽叽地折腾出动静来,先是一种,后来有不一样的声音。我坐在那里,口含节节草,不想回家。这个念头非常强烈。我在想把自己割了一个下午的草交给谁更可靠些,让他或她带到我家里去,然后我走掉,沿着河滩往东北走。往东北走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地,只是河水是往东北方向流的。我把含了很长时间的节节草扔到水里,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漂走,往东北方向漂去。我站起来,极力往那个方向望过去,在黄昏里前方渐暗,让人觉得有些茫然。我沿着河岸走了十几米远,又不知不觉地回到我的草堆前,叹了口气,有些闷闷不乐地坐下。我看到有颗星星拱出来,天色更加暗淡,西天的灿烂变成一抹绛紫红,但余晖依然把村子上空的那块天衬亮着,村庄倒是更暗了,看不见了炊烟,一个庄子就几乎成了一团的幽暗。 下午三点不到就放学了,我习惯性地到漫河滩里来割草。割草就是为家里挣工分,可会写天安门能做啥呢?我无法回答自己。我一会儿想读书识字,一会儿又想到学校教鞭打人的事,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安。再次抬起头四处望望,河水开始变黑,芦苇丛在风里沙沙作响,西天没有了一抹红,天上开始挂更多的星星,周围各种小东西弄出的声音杂乱无章。我最后犹豫着是否现在就沿着河沿儿走掉,不打招呼与所有的人告别。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悠长熟悉的声音对着漫河滩呼喊我的名字,让我回家吃饭。我难过地拖长声调高声回应,鼻子发酸。又叹一口气,我弯腰背起一大捆草,拖着书包往家走。 周围杂乱无章的虫鸣因为我的动静一下子停止了,但很快又轰然响起,歌唱被意外打断后每个虫子似乎格外卖力,听起来争先恐后,声嘶力竭。西天再没有黄昏的一丝迹象,一个村庄站在远处,黑乎乎地等着我。 那是我此生第一次思考求知路上的无趣。现在想起来,我之所以没有在那个黄昏走掉,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似乎想用那个声音告诉心里的另一个自己,瞧,我没法走,我得回家。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没谁看得见,只能藏在自己心里,偶尔拿出来,摸一下。 (选自《文汇报》) 热点题型五 综合分析、赏析文本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是一个综合性考查的试题,五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分析、鉴赏,可以是内容本身的,可以是结构方面的,也可以是主旨理解或表现手法方面的。如上述例题的第1题: 1.下面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写童年生活,作者回忆儿时发生的一些事,并对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或荒唐,用成人的思想来思忖和考量,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写童年的。 B.作者按时间顺序来描写村庄在不同时间段呈现的特点。先是村庄在太阳没有了时开始有黄昏的暗,继而村庄在西天正在燃烧时淹没在烟雾和黄昏里,然后村庄在西天变成一抹绛紫色时成了一团的幽暗,最后村庄变得黑乎乎的。 C.本文前几段描写了黄昏来临时村庄里的动物们的不同表现,既营造了诗的意境和氛围,奠定了抒情基调;又以嘈杂热闹的场景展示绚丽灿烂、充满活力的农村生活。 D.此文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笔下是完完全全年少的自己,是那时的事,同时又再现了那时对于生活的一些思考。文中主人公就是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又比我们多些思考的孩子的形象。 E.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童年的经历会对一个作家的创作有深刻影响。再宽泛些,童年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简单来说,有丰富体验的童年,哪怕有些磨难,都比整天吃糖果、被大人们百般呵护的童年要有意义得多。 思路分析:A项,全文只是在最后一段交代文章是在回忆童年生活,全文不全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写的,所以“用成人的思想来思忖和考量,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写童年的”错误。C项,“以嘈杂热闹的场景展示绚丽灿烂、充满活力的农村生活”不准确,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合;还有“营造了诗的意境和氛围”也不是很准确。 答案:AC 技法解密 散文阅读中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散文阅读中的选择题的设置一般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选项往往涉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思路分析、把握文章主旨等多方面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用以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考点的最主要题型。答题时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1)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理解分析(包括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 (2)圈画出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文章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3)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内容,理解分析类要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要关注刚才圈画的名称术语是否在原文中有依据。 (4)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 热点题型六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就是要在整体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客观的事、景、物,去理解作者的情、理、意,即剥去语言的外壳,深入思想的实质。 常见设问形式:(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某加点词语的含义。(3)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4)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如上述例题的第2题: 2.文中画线句子“割草就是为家里挣工分,可会写天安门能做啥呢”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思路分析:该句话实际上是“我”的内心活动,暗示出“我”想读书又不明白其意义,“我”考虑的更多的是现实的需要。 参考答案:表达的是求知路上,“我”因为年龄、现实生存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感觉求知的无趣,对学校教鞭打人的畏惧,无法真正明确自己未来出路时的苦闷、怅惘、无奈。 技法解密 理解句子含义类试题中出现的重要句子通常是这样一些语句: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二是能体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如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三是内涵丰富的语句,如哲理性语句等;四是使用特殊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语句。答理解句子含义类试题之前一定要分析其结构特点、内容以及使用的表现手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准答题的方向。 答题方法和技巧探究: (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文段和全篇孤立地分析,而是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去品味和赏析。 (2)探寻言外之意。有些句子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句子中有意蕴丰富的词语,因此只要解读出这些难懂的词语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含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揣摩修饰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时,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紧紧抓住修饰词、限制语进行仔细揣摩,才能把句子的意思理解完整。 热点题型七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①请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②请简要分析文中××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如上述例题的第3题: 3.请简要分析“田二家的”这一农村妇女形象对塑造“我”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 思路分析:该题是要求分析一个人物形象对另一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要搞清楚两个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才能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用“田二家的”的粗俗浅陋反衬“我”不甘于现状,自我意识的觉醒。②用“田二家的”没有文化来反衬“我都已经会写天安门了”,认为自己会写字,有文化的孩子式的自爱、自傲与自信以及对她的不屑。③用“田二家的”好占便宜、安于现状、缺乏生命追求来反衬“我”不安于现状、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技法解密 1.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有时还要关注环境的描写。 (2)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3)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把人物放到文本环境中去分析;要注意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2.答题模式 按总分或分总的形式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概括,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通过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对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3.人物形象作用分析 (1)一般而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从对主旨的表达(或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分析。 (2)对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作用的分析,首先要分析好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接着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一般是从对比、衬托等角度分析。 热点题型八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 常见题型:①从全文看,作者写××的意图是什么?②结合文本,请探究“××”带给我们的启发意义。③对于××,你有何看法?请结合选文大意和社会现实作简要分析。如上述例题的第4题: 4.村庄是农村的一个缩影,作者把“村庄”置于“黄昏”的背景中来写,请探究“黄昏中的村庄”带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思路分析:关键是理解和分析“黄昏”的含义,其本来意思是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也指“昏黄,光线较暗”。这里主要是由“光线较暗”引申出其象征性意义:特定的时代背景——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时代,特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没有追求,特定生活背景下人们的心态——灰暗、消沉等。 参考答案:①“黄昏中的村庄”本身似暗非暗、似明非明的特点暗喻了生活在村庄中的“我”在求知路上的似有出路却又渺茫的感觉。②“黄昏中的村庄”的现状象征着仅满足物质温饱的人生追求,流露出“我”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不满和鄙弃。③“黄昏中的村庄”也象征着村民们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人生状态,衬托了“我”懵懂的人生抉择与自我价值的觉醒。④“黄昏中的村庄”也象征着弥漫在村民中的消沉、衰败、落后、自私的思想意识。(只要能从“我”的觉醒与追求和“村庄”象征愚昧落后两方面作答,言之成理者即可。) 技法解密 这类试题形式上的特点是“答案开放,个性解读”,一般具有延伸性,要求结合文本,理解某种说法,探究文意内涵。答题的基本思路是理清文脉,整合提炼,提出独到见解。必须有理有据,不要脱离文本,并尽量符合主流观点,反映出积极态度。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涉及对重要语句的理解,重点在于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如果涉及对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在于从文中筛选出能体现作者意图、观点、态度的语句,然后概括整合作者的意图目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 (3)如果涉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首先要找到作者本身的观点和它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4)如果涉及对作品的创意解读,首先要清楚把握作者在文本中对某一个观点的倾向,即联系文本;其次要结合现实;最后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2012·合肥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陶然亭 张恨水 ①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人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35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 ②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电车。找了一个三秋日子,真可以说是云淡风轻,于是前去一逛。可是路又极不好走,满地垃圾,坎坷不平,高一脚,低一脚。走到陶然亭附近,只看到一片芦苇,远处呢,半段城墙。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不仅如此,到处还有乱坟葬埋。虽然有些树,但也七零八落,谈不到什么绿荫。我手拂芦苇,慢慢前进。可是飞虫乱扑,最可恨是苍蝇蚊子到处乱钻。我心想,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 ③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盖了此座庭院,采用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后来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宴会之所。到了乾隆年间,这地方成了一片苇塘。乱坟本来就有,以后年年增加,就成为35年前我到北京来的模样了。 ④过去,北京景色最好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禁苑,老百姓是不能去的。只有陶然亭地势宽阔,又有些野景,它就成为普通百姓以及士大夫游览聚会之地。同时,应科举考试的人,中国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当然去逛过。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国就传开了。我记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两句诗说陶然亭:“地匝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可是这三十多年以来,陶然亭一年比一年坏。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⑤1955年听说陶然亭修得很好;1956年听说陶然亭更好,我就在6月中旬,挑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带着我的妻女,坐公共汽车前去。一望之间,一片绿荫,露出两三个亭角,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分踞着南北。好像这就告诉人,山外还有山呢。妻说:“这就是陶然亭吗?我自小在这附近住过好多年,怎么改造得这样好,我一点都不认识了。”从她吃惊的情形就可以感觉到:陶然亭和从前一比,不知好到什么地步了。 ⑥陶然亭公园里面沿湖有三条主要的大路,我就走了中间这条路,路面是非常平整的。走不多远,就看见两座牌坊,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仿佛新制的一样。其实是东西长安街的两个牌楼迁移到这里重新修起来的。这两座妨碍交通的建筑在这里总算找到了它的归宿。 ⑦走近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我看两个人在这里念诗,有一个人还是斑白胡子呢。顺着一条岔路,穿了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荫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 ⑧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破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水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了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处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⑨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的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们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⑩坐了一会儿,我们出了陶然亭,又登上了云绘楼。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①移建过来的。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这个面目一新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了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有删改) 注:①中南海,在古代属于皇城禁苑。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将陶然亭与趵突泉相类比,突出陶然亭的名声之大,与35年前慕名前往后的所见所感形成强烈对比。 B.陶然亭的盛名是因为它地势开阔,又有些野景,在百姓和士大夫眼中是景色最美的地方,成为游览聚会之地,并且随之传布天下。 C.作者认为那些士大夫们在陶然亭所留的文墨好的很少,是因为他们的诗作所流露出的多是些封建的腐朽没落思想情趣且艺术水准较低。 D.作者在离开陶然亭时还有一点留恋,是因为作者和其妻女在陶然亭中被大而密的树包围,亭外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感受到了难得的清静幽雅。 E.本文详略得当,略写陶然亭的旧貌以及来历是为了反衬和渲染今天的陶然亭美丽如画,惜墨如金却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学生误选B、D项的占42%左右。  名师点评   A项是分析第①段的作用,是从内容方面分析的,准确无误。B项所陈述的陶然亭盛名的原因,从文中看主要原因一是那时老百姓没地方可去,二是应科举考试的人传颂。所以B项的陈述是片面的。C项相对应的信息主要在第⑨段,原文只说“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C项分析有所偏颇。D项,对原因的分析不够全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面目一新”了,见文本最后一段的叙写。E项是对文本表达技巧的分析,准确无误。  答案修正 AE  2.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陶然亭”来展开全文的。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陶然亭”既是文章的标题、文章写作的对象,也是文章写作的线索。全文就是围绕“陶然亭”来展开的,先回忆35年前游玩陶然亭的经历,再写现在游玩陶然亭的经过和感受。  名师点评 从答案看,考生没有准确理解题意,题目是要求分析文章是怎样具体地围绕“陶然亭”来写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本层次并概括大意。文章共11个段落,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①段是点题并引出下文;第②~④段是第二层,写35年前陶然亭的破败并穿插交代陶然亭的来历以及曾经的美好;第⑤~⑩段是第三层,写重游陶然亭及所见的变化;第?段是第四层,抒发感慨。  答案修正 ①开篇点题,突出陶然亭的“名声”;②展开回忆,写35年前陶然亭的破败;③穿插交代陶然亭的来历以及曾经的美好;④详细描述今天陶然亭的巨变和妩媚;⑤总结抒发对新中国的赞美和热爱。  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②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的。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①是说陶然亭名不副实,突出陶然亭的破败景象。②说明这个云绘楼的来历,突出其富丽雄壮。  名师点评 对第①句含义的解释基本正确;但对第②句的理解就不够准确了,没有解释出其实际的意思。主要原因是没有读懂题意,题目要求是解释其“在文中的含义”,一定要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具体解释。  答案修正 ①“对不住”,表明了35年前陶然亭的破败、荒凉,名不副实;“盛名”,则表明曾经的陶然亭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美好。②强调曾经的“皇家之美”如今已经成为“大众之美”,深化了主题。  4.这篇散文在叙述方式和情景关系的处理方面很有特点,你对哪一方面更有感触?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陈述理由。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本文在情与景的关系处理上很有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文章具体描绘了一家人游览陶然亭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对新中国的陶然亭已经变得“大道宽坦”“金碧辉煌”“清静幽雅”等的描写,并且还与以前的陶然亭的破败作了对比,表达了对新中国陶然亭的赞美,更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由衷的歌颂。  名师点评 考生是选取“情与景”的关系来探讨的,观点明确,对主旨的理解也很准确。但对情景之间关系的分析还不够具体,“情与景”,应该按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的模式来回答。  答案修正 [示例一]本文综合运用了顺叙和插叙的叙述方式。顺叙彰显了今天陶然亭全新的美丽风貌,体现了“旧中国把景变成坟,新中国把坟变成景”的思想主旨;插叙则突出旧中国陶然亭的破败与荒凉,让人生出“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的疑惑;展示了陶然亭的由来和曾经的自然、人文之美,增加了历史事实,丰富了文本内容。 [示例二]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本文通过融情于景的今昔对比突出了新中国建立后世风人情焕然一新的主题。在描写旧中国的陶然亭时用了“满地垃圾”“破破烂烂”“乱坟葬埋”“七零八落”“飞虫乱扑”等词语,传递出失望、厌恶之情;描写新中国的陶然亭则用了“大道宽坦”“金碧辉煌”“绿荫蓬勃”“清静幽雅”“富丽雄壮”等词语,表达出强烈的赞美喜爱之情。  易错警示 1.轻视文本阅读。 做阅读题,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文意。但是很多考生对相关文段只是稍作阅读,并没有真正读懂,便急着去做题。其实读懂文段,是答好题的前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结果的记录,也反映了思维的过程和规律。从内容上看,文章总是要围绕着一个中心,分为几层意思,一层一层表述。一个文段也是这样,它相对独立完整,有许多考题就是针对文段设置的。 特别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段,常常能够显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表意的结构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每句话因其在文段中的位置而起到不同的作用,首句一般是总领、总起,结句一般是总结、总括等等。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先通读两遍,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画出在文段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段的思路、结构层次,概括文段大意,建立起对文段的整体认识。 2.忽视题目指向。 读题、审题本是回答所有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由于语文试题题干平实、直白,所以考生很容易有一种了然于胸的感觉,以为无须认真读题就能做题,这又是一个误区。实际上,这只是感觉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因为无论哪一类问题,题干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一些提示,往往有答什么、不该答什么,怎么答、不该怎么答等等导向性的提示,规定了答题的范围、内容、方向、句式、字数等指向性要求。如果不能从中审读出这些,回答时就难免错位偏移,不得要领,或者是蒙题碰运气。 3.忽略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有时是指答案中规定的若干内容要点,有时也是指不同题型应有的若干答题角度。我们举出“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一类题型来说说这个问题。 文章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这类题型,考生必须树立答题要点意识。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什么方法,要说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二是表达了什么内容,要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三是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结合文章具体地说明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2012·宿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 题。 黄山听雨 熊召政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啪啪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霭,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弘的构筑了。 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雨是越下越浓了。 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鳌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选自《文明的远歌》) 1.“雨”是本文构思的关键,有多方面的作用。请通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2.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请从抑扬的角度简析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 (2)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 3.作者在文末说,得到了“雨声滋养”,请联系全文,分条简述作者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滋养。 4.熊召政的散文语言典雅,文采斐然,有“美文”之誉。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二、(2012·淮南淮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奈曼怪柳 哲 夫 ①2011年8月17日,应中国作协邀请,我们去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参加中国作家生态林揭牌仪式。 ②一进奈曼境内,自称老蒙古人的敖斯尔便兴奋地拿一双大手戳点着路边,吼喊着:看到没有?那些形状奇特的柳树。那些疤痕和结节,都是被风沙吹打的。那些树被称为“大漠柳树怪”,比新疆胡杨还要耐看! ③随着敖斯尔手指的戳点,我好奇地打量窗外。日落时分,暮色浸染中,路边沙地上的怪柳,或曲或直,或卧或立,似鸟似兽,呈现出千奇百怪的造型。它们高不过四米,粗也无非半搂,全然没有分枝分杈,龟裂的树身七扭八歪。许多树看起来已经不像是树,有的只在树头勉强滋出一圈儿稀疏的嫩绿,远望去像个经常洗刷用残了的锅刷子。有的像是佝偻着腰身策杖而行的老妪,有的宛若蠕动在海底的长着疙瘩刺的褐色海参。特别是那些濒临枯死的怪柳,像表演高难度杂技的运动员似的,扭转盘绕,任意弯曲躯干。 ④敖斯尔褐色的脸上全是忧郁,他告诉我:这种怪柳被当地人称为疙瘩柳。据说,它们的树种是1962年发洪水时从上游冲下来的,后来就长起来,长满了奈曼旗的沟沟坡坡。前些年人们不知道珍惜它们,砍它们当柴烧并清除它们开荒种地,后来全旗只剩下3 000多亩。现在旗里禁止砍伐。但耕地还是在增加,怪柳林还是在逐年减少,真怕有一天它们会灭绝! ⑤我们顺着一个个草方格固定下来的沙包,去黄花塔拉镇参观他们的绿化点。爬上科尔沁沙地高高的沙丘,眼前悉数是科尔沁沙地特有的新月形的沙丘和浑圆的沙堆,都不甚高大,起伏跌宕,无边无涯。黄花塔拉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他们的房子常常会在沙尘暴过后,被沙子掩埋到屋顶。类似沙子活埋人的悲剧时常发生。他们告诉我,过去,科尔沁沙地多是树和草。沙丘与沙丘之间,到处都是天然形成的一小片一小片绿色的小湖泊,那是下雨时积聚在低洼处的一潭又一潭的天水,美丽明亮得如蒙族小姑娘水汪汪的大眼睛。如今那些明亮如绿宝石般的沙地的眼睛,早已被日益干燥的流沙咂干吮瞎了。在这里其他植物是很难生存的,多少年来只有怪柳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讲这些话时,他们被沙子烤得焦黑的脸上有无限怅惘和无限憧憬。 ⑥回去的路上,司机专门带我们绕道去看路边那些生存条件更为恶劣的半死不活的怪柳。天上的火烧云如痴如醉,像千匹彩布铺陈,万种锦绣散抛,万道金光,斑斓彩霞,披射在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的怪柳身上,浓墨重彩地勾勒和呈现出剪影的效果。呈现在光影中的怪柳,给人的感受较前又有所不同,它们成阵列队的有结节的佝偻的身躯古怪地扭曲着,像极了一根根放大的虫草,又宛然一条条翻着筋斗行走的毛虫。风沙袭来,网状的坚韧的根,盘住不坚实的沙土地,挺立或倾斜身体,抗争着,搏击着,却不肯倒下。已经倒下的,却还要崛起腰身,弓形挺立,全然是一种另类的辉煌——苦难姿态的顽强大展示,或是顽强生命在苦难中的恣肆。它们更多的根,像红柳一样向四下伸展,并深深扎入沙地。据说它们的根,是最好的柴薪,全部挖出来,可以装满一辆东风大卡车。那裸露而不枯的曲根,那倾斜而不倒的姿态,是岁月沧桑的见证,也是顽强不屈的写真。它多像沙漠中绿色家族的母亲,带领着她的儿孙们忠贞不渝地守护着沙漠中最后的绿色! ⑦有位朋友问我,怪柳出生时就是这幅极具想象力的模样吗?以我个人理解,并非如此。在顺风顺水生存条件良好的地段,它们也可以俊俏婀娜如普通的柳树,甚至比普通柳树生长得高大、茂盛、美好。我在新疆曾看到过一片长在水边的胡杨林,它们高大茂盛的样子,不光我不认识它们,恐怕连它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胡杨如此,何况怪柳。 ⑧人类贪得无厌的索取,得寸进尺的掠夺,使草原大面积沙化。人类对自然犯下的罪孽,连柔弱的柳树也得为之承受。它们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在风沙严酷的洗礼下,沦为自然的盆景,成为现在这个古怪的样子。是风沙雕塑了它们、成全了它们,尽管这种雕塑和成全来得非常残忍和漫长。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怪柳不仅是植物的英雄,它还是人类的耶稣。它现在的模样,全然是为人类赎罪的结果。 ⑨但是,不管人类如何残忍地对待它们,它们都无怨无悔,一如既往。为更好地完成自然下派给它们的任务,为与沙漠更完美地共生一处,曾经细弱的柳枝褪去所有绿色的叶子,曾经粗壮的躯干舍弃淑女般的脂粉气,为更加般配沙漠的气质,不惜屈尊去除贵妇样的仪态万方和柔情万种,变得如同张牙舞爪的母夜叉似的。做大柁不够粗,做檩条不够直。知情识趣的它们从不对人诉说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一如既往,在夏日筛下疏稀的片片绿荫,在冬天被砍去暖人的身体。 ⑩现在,奈曼怪柳已成为奈曼境内独特的景观和摄影资源。认识到它们可贵的沙区人,能否持之以恒地喜欢它们呢?会不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再次犯错误,对它们大肆砍伐呢?我真的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为它们承诺。 (选自《散文》,有删改) 5.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奈曼怪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 6.文章题为“奈曼怪柳”,第⑤段却重点写科尔沁的沙丘,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7.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个题目。 (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如今那些明亮如绿宝石般的沙地的眼睛,早已被日益干燥的流沙咂干吮瞎了。 (2)理解下面语句的含义。 怪柳不仅是植物中的英雄,它还是人类的耶稣。 8.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问题,又说“我真的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为它们承诺”。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一、1.参考答案:①“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③“雨”是作者抒发感情和表达感悟的载体;④“雨”赋予黄山以神奇和灵秀,让人感受自然之美;⑤“雨”作为文中最重要的生动形象的意象,让文章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答出3点即可) 解析:“雨”是本文写作的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题目实际就是要求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章的层次大意。 2.参考答案:(1)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对雨中黄山的喜爱蓄势。这样写能形成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2)第一个“饮”就是喝酒,第二个“饮”是欣赏、品味、感悟的意思。 解析:第(1)小题明确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即分析“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第(2)小题是要求解释两个“饮”字的不同含义,注意第二个“饮”应该是虚化的“饮”,即体验、品味的意思。 3.参考答案:①黄山雨让作者领略到自然的美丽和永恒;②黄山雨让作者反观历史,获得了平和、超脱的心态;③黄山雨让作者思考人生,获得了上升的动力,要在落拓的境遇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总之,黄山雨让作者在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中,获得了“锦绣之胸”,精神上长出“峭拔的风景”。(意思对即可) 解析:该题是要求对散文主旨进行分析,作者写雨,是要表达自己对雨的欣赏、雨对自己的启示,题目要求围绕“雨声滋养”来分析概括。 4.参考答案:①词语运用:选用了诸如“翠微”“落拓”“啜饮”“获瞻霁月”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有古人炼字之功,如“雨中孵出的暮蔼”,“孵”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雾气氤氲的景象。 ②句式选择:句式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既有整齐典雅之美,又有变化灵动之姿。举例略。(答到排比句式亦可) ③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文采斐然,诗意浓郁。如第15段中接连使用了四个“哪是”,构成排比,显句式工整、典雅。第9段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解析:题目已经给出探究的要点,只需要围绕三个要点,再分别举例分析即可。 二、5.参考答案:外在:千奇百怪,具有独特的美;能适应恶劣环境,生命力强。内在:顽强不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解析: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但只写了一个物象,有托物言志的特点)。该题要求对文本所描写的对象——奈曼柳的特征进行概括。大多数考生可能概括出外在特点,没想到其内在特征。散文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 6.参考答案:(1)通过科尔沁沙地古今情况的对比,揭示土地沙漠化导致的严重后果;(2)交代了奈曼怪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也为下文突出奈曼怪柳的顽强生命力作铺垫,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主旨。 解析:该题是关于句段作用分析的题目。先确定段落的位置,再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考虑。仔细阅读上下文,就会发现该段文字在结构方面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因为本段是对背景作补充交代性的,主要是内容方面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对科尔沁沙丘的描写是交代奈曼柳的生存环境,用恶劣的自然环境来反衬奈曼柳顽强的生命力,突出文章主旨。 7.参考答案:(1)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土地沙漠化的残酷现实。 (2)怪柳面对恶劣环境勇于抗争,顽强不屈,是“植物中的英雄”;不管人类如何残忍地对待它们,怪柳都默默承受,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体现了一种耶稣精神。 解析:(1)该题是对散文中描写性语句的鉴赏,也是个套路化的题目。要求赏析的句子就一句话,主要从修辞的角度切入分析即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关键是对表达作用的分析。注意联系上下文。 (2)对这类题目,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答题时,要注意把握其内在含义。“英雄”好理解,“耶稣”实际是个比喻的说法,耶稣精神就在于他心甘情愿地舍去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儿女担当肉体上的罪,使爱他的人成为无罪的人,也就是“牺牲与奉献”。 8.参考答案:表现出作者对奈曼怪柳命运的担忧,对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担忧,对人类面对现实利益和生态保护不理性选择的担忧等。(任选一个角度深入探究或多角度全面探究均可。) 解析:先确认该句在文中的位置。该句是全文的结尾句,是全文的总结句,是情感表达的高潮句,也是作者无奈的感叹,是对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奈曼柳生存状况的担忧,也是对人们的提醒。注意结合全文分析。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