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题展示 1.(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 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2.(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3.(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考向分析 广东卷2010年从语言、表现手法方面命题,2012年第一题继续从表现手法方面命题。从命题的变化趋势看,广东卷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考得不多,其余四方面是重点考查对象,是2013年备考的主要方向。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热点题型一 形象分析题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也就是“意境”。 事物形象。诗人为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而借助的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咏物诗中之物。 高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例题1】(人物形象)(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诗中“幽竹”“寒花”(菊花),联想竹菊的形象特征——孤傲美丽,由诗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高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 答案示例: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象征;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胸怀澄明、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例题2】(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景物形象的能力。从两个角度设问:写什么和怎样写。分析时,一方面要结合诗句展示景物特征,如“海浪如云”“数声雷”“千山急雨”等;另一方面要把握写景角度,如调动不同感觉(“如云”“看”属于视觉角度,“数声雷”属于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赏析: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第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 【例题3】(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诗句,联系诗歌主旨与情感作答,通过凤凰朝饮清泉、日栖山冈、鸣彻九州、眼望八荒的形象,结合秋风摧残、回翔无时、恨处非位的描写,可知这一形象的特点: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答案示例: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技法解密 1.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 2.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诗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或不必分析(如例题3)。 3.概括形象特征,结合全诗主旨,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热点题型二 字句分析题 “字”的分析指的是“炼字”,“句”的分析则包括意境解说、手法探究和情感表达等多种考查角度。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从内容上来说,对任何一首古代诗歌的理解都包含两层意义:对词语、句子理解的表层含义和对内容情感理解体悟的深层意义。 首先是表层含义的理解。古代诗歌是诗化的文言文。只有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义,并能根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这是前提也是基础。 其次是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事”。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 对诗歌语句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对理解内容的表述,需要有一定的表达水平,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内容。 【例题1】(炼字)(2012·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思路分析:题干中“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提示要有“字不离句”的意识;题干中“一字传神”的“神”,则指明了意蕴、情感、主旨等考查角度。 答案示例:“润”,浸润、滋润。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悦感。 【例题2】(炼句)(2012·河北衡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②。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魏绛:春秋时消除了晋国边患的大将。②六郡雄: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陇西人,以破匈奴有功,拜将封侯。 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思路分析:题目提示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边塞诗。诗句的“妙处”“作用”等问法一般要考虑“文道合一”,即兼顾技巧与内容两个方面;“结合全诗”要求既要注重诗意解说的具体性,也要考虑是否有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示例:(1)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3)为结句作了铺垫。 赏析: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令人震撼。读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三、四两句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五、六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的。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技法解密 1.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的角度: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和意境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一般用两三点即可) 2.回答句子分析题需要兼顾的角度:句意解说、技巧解说(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解说。 热点题型三 技巧分析题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可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可以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例题】(2012·广东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思路分析:从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角度逐句分析筛选,明确术语。从时令变迁看“反衬”,从人物态度看“对比”,从“若”字看“虚写”。 答案示例: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技法解密 答题时要针对“表达技巧”,兼顾三个问题: 1.是什么。指运用了什么技巧,解题时要明确表达技巧,准确运用术语。 2.怎么样。指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3.为什么。指这一表达技巧在文中运用的目的,要阐释这一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以及对传达诗歌旨趣、作者情感的作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①拖雨过江皋②。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②江皋:江岸。③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1)着一“拖”字,形象地写出了黑云过江岸的情景。 (2)“闲”“静”。“闲”字写诗人悠闲饮茶的情景;“静”字写出诗人以娴静的心态观赏外物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名师点评 答案(1)能够字不离句,解说具体,但忽略了“拖”字的拟人意味,“妙处”的解说不到位。答案(2)找对了词语,用语也较顺畅,但理解不够深入全面,没有把握住“消”字后面的惘然和时光推移背后的伤感。  答案修正 (1)“拖”写黑云的移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 (2)“闲”“静”“又”(两个即可)。“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答对意思即可)  2.(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甲:诗中的山泉澄澈,映照天光云色,但平淡无名并且不被关注;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被冷落、寂寞无助的情怀。 乙:这首诗表现了山泉清澈飘逸、恬淡自然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恬淡自然、清高率性的情怀。  名师点评 甲:能概括出山泉的部分特征,但对整体品格把握错误,没有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导致概括错误,情感体会脱离诗歌主旨。 要有整体观念,不可仅凭个别词句来推断情感,如若学生甲能抓住诗中关键词“咏”“自清”来判断,其结果就不会出现偏差。 乙:第一问对山泉品格概括不全,未结合诗句分析,也未结合山泉的特点分析。第二问概括准确。 对山泉品格要概括全面、准确。一般来说,应紧扣诗句中描写山泉的语句,不可漏掉对主要特征的概括。如本诗第三句对山泉的描绘,学生乙便忽视了。 本诗前六句写景,描写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题干中明确表明分析“‘山泉’的品格及诗人的情怀”,在分析时就要首先从“山泉”的品格着眼:山泉得天地之声色,能够满涧平池,恬淡平凡,清高自守。其次分析作者的情怀:作者吟咏山泉,实则表现自我情怀,作者的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志显露无遗。  答案修正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易错警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常见失误类型有: 1.审题不准,题型意识不强,致使答题思路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全面。如句子分析题,不能从内容、技巧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顾此失彼,造成失分。 2.解说笼统,分析不够具体。从字到句,从技巧到情感,所有的分析都不应是抽象的、纯理论性的。 3.概念不清,术语运用不准。特别是分析表达技巧时,分不清什么是修辞手法,什么是表达方式,什么是表现手法,往往造成术语缺失或张冠李戴,致使表述混乱,失分严重。  1.(2012·山东济宁育才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3.(2012·陕西西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 螺川①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①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的内容加以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野水孤舟① 梁 栋②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②梁栋:南宋诗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考题展示 1.(1)参考答案: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蔬菜(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一般情况下,诗歌的写景都是为了后文的抒情作准备。作答时采用“运用什么手法写了怎样的景来寄托或抒发怎样的感情”之类的答题模式。但要结合诗句分析写景的作用。 (2)参考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轻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里面蚕事正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思想内容方面的题目,要借助注释,了解创作背景,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2.(1)参考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解析: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一个“柔”字,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动离忧,泪难收”。这杨柳不是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这柳色,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能使人感春伤别。“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可见不常登楼,而不登则已,“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言尽而情不尽。 (2)参考答案: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解析: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秦观此词显然受其影响,但又有所翻新。李煜之词为问答语,感情是哀痛而澎湃汹涌的;秦观之句改作假设语,语气就委婉得多,表达的感情则较缠绵伤感。两者因表达的情感内容不同而有此区别。比较时,要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等方面入手。 3.(1)参考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解析:解答炼字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寻找并鉴赏诗中精练词语时,可首先考虑动词、形容词;②结合全诗的意境;③答题时,应力求步骤规范,语言严谨、顺畅,巧用妙用术语。 (2)答案示例: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之情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借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虚实关系题”的一般思路:先说明“虚实”,再解说作用。一般认为,具体形象是实写,思想感情是虚写;“言此”是实,“意彼”为虚。“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参考答案:(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诗人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的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和炼字的能力。通过野渡“听杜鹃”可联想到动静结合,而“闲”字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身份“南宋末遗民”(注释)以及背景加以考虑。 赏析: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春日景色,却流露出寂寞的情怀。“寂寞亭基野渡边”,亭基以寂寞相饰,无疑是诗人内心寂寞的直接外现。“春流平岸草芊芊”,“春流平岸”,了无生机。“草芊芊”本是春草茂盛,此时也显得落落寡欢,无人欣赏。“一川晚照人闲立”,人在行将归去的夕阳里久久伫立着,“晚照”暗含了诗人“宋末遗民”的朝代末日,“闲”字早已失去了悠闲、闲适之趣,我们看到的是对时局无可挽回、万般无奈的焦灼。一声杜鹃的悲啼,叫破了诗人复国之愿,也许那满袖的“杨花”正是斑斑的“离人泪”。 这首诗以含蓄见长。诗中流露了诗人作为亡国孤臣难耐的悲凉。 2.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3.参考答案:(1)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2)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解析:对景物的分析要紧扣题干中的提示“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结合诗句分析情感,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就比较到位。 赏析:首联,写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又呈现清晨的宁静。颔联,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波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颈联,“露湿”点明特定环境,“天光”点明特定时间,秋露朝湿,晨光见晓,“鸥衣白”“雁字青”突出秋江早晨空气的清新爽朗。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小舟荡漾,构成一幅淡墨水彩画,惜别之意蕴藏其中。尾联,船行回首望,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船越行越远,越显山小如孤亭,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加深沉。 4.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前两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的把握能力。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结合注解)。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