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题展示 (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有删改) 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考向分析 广东自试行新课改高考模式以来,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情况是:新闻、传记、科普文分别考了3次、2次、1次,报告至今未考过。试题选材大多来自选刊、文集、报纸等,时代色彩鲜明,文体特征明显,内容较易理解。每年题型都是3道主观题,总共15分,小题分略有调整。试题几乎涵盖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全部考点,而且每年对上一年都有继承、有轮换,提示考生复习视野要开阔,备考要全面。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题1】(2011·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你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着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跟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字句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人生可恋,文学可喜,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可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热情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蓬,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热点题型一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如: 1.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题目答题区间明确,只在④⑤⑥三段中提炼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性格特点即可。而且专门针对“文学活动”,非文学活动的信息则是干扰信息,要排除。第④段,针对诗歌,宗岱喜好辩论,辩论时激情满怀,执着认真,十分好胜;第⑤段,宗岱极喜欢法雷芮的诗,几乎达到宗教狂的狂热的程度;第⑥段,宗岱对文学翻译“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参考答案:性格特点:①有激情(热情);②执着(求真、好胜);③直率(真挚);④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技法解密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某种特色”可能会涉及思想感情、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上例是针对“文本风格”,提炼概括传记里主人公在文学活动中的性格特点,这是其他实用文本所没有的。“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指能透过表象,深入挖掘,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上例宗岱针对诗歌和文学翻译,文本只是介绍他的外在表现,而性格的本质却需要考生从他的外在表现中加以提炼。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时,要善于利用文本信息,通过文本的具体信息进行合理分析,鞭辟入里,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其本质。如上例宗岱“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这些是现象和具体表现,说明宗岱喜好辩论,而且辩论时满怀激情,我们可以提炼出“有激情”“执着”“好胜”等性格的本质特点。 3.文体不同,特色也有所区别:新闻多关注文体特征、结构形式、背景材料等,访谈多关注问答技巧,传记多关注叙事手法及传主形象塑造,报告多关注材料的典型性和主体部分的安排,科普文多关注科学严谨(内容的科学性,行文的严密性)。 热点题型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如: 2.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题目答题区间第⑦段,同时提示“结合全文回答”,这就提示全文主旨是介绍、赞颂传主的品质,而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是从读者角度谈传主给读者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梁宗岱活得有滋有味。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兴趣广泛,热爱人生,生活充满激情,这会让人觉得活着是美好的,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②梁宗岱从不灰心失望,他每天都表现得高高兴兴,总能在生活中看到光明和希望,无忧无虑,乐观自信,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技法解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准确领会考点内涵:“人生价值”是人基于一定的人生观对人生的意义所持的判断,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时代精神”是特定时代的人们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 2.区分不同体裁的实用类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侧重点:新闻,大多是发掘事件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传记和访谈,大多是发掘传主和访谈对象的精神追求,及其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报告,大多是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科普文,大多是发掘科学新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掌握发掘实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一般角度:情感、哲学、审美、文化等。 【例题2】(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 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 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热点题型三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如: 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同时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对考纲要求的9种修辞手法的特征、作用了如指掌,谙熟于心,并熟练运用于阅读分析中。本题考查对拟人、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只要以修辞手法的作用为基础,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第1句,拟人,赋予阳光、水等以人的委屈情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第2句,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第3句,排比,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 (特别说明: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19题“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沿袭了这一命题思路,考查了夸张和比喻。)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问文中某一材料“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分析材料与对应观点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②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以及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问要分析标题的含义,需要理解“阳光”指什么,“保护阳光”指什么,“让法律”指什么。文中的“阳光”不仅指实际的自然阳光,还代替了阳光这一系列的可再生能源;“保护阳光”就是让可再生能源得到“自由”,得以开发利用;“让法律”就是利用法律手段去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就是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第二问承接第一问,需要理清文本的结构思路,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并有一定概括能力,简练准确地分点答题。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呢?第一段从写作意图写起,指出“可再生能源并不自由”,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第二段从立法的原因的角度来写,指出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的最主要原因——人们的固执,作者由此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去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才是最有效的。第四段从立法的意义的角度来写,指出立法来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也就是保护了人类的自由发展。 参考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就是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论述:①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们得不到开发利用。②不自由主要有两个原因:受科学认识局限,受眼前利益局限。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技法解密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分析语言特色:修辞是常见的语言特色,只要以修辞手法的作用为基础,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就可以了。实用文总的语言要求是准确、平实、客观,但文体不同,语言特色也不同:新闻要求简明(访谈是话题问答式,通讯则追求形象生动),传记要求通俗、有趣,报告要求准确、平实,科普文要求严谨、通俗易懂。分析语言特色时要按不同文体作具体分析。如2008年广东卷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①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DNA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②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③玩意儿:运用口语词,赋予DNA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④让进: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2.把握文章结构:实用文的结构一般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进行。文体不同,结构特色也不同:新闻一般分标题、导语(交代清5个W)、主体三部分;传记一般以传主的成长经历为序,也可以截取传主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其性格形象;报告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开头就调查情况(调查的目的、对象、过程、时间、方法、结果等)作简要说明,主体采用纵式、横式或对比式充分表现主题,结尾或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展望未来、提出希望,或归纳主题、强调意义;新闻访谈也是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开头尽快进入主题,主体根据进程,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提问技巧,保证访谈顺利进行,拓深、拓广内容,结尾适当总结,对受访者表示感谢;科普文多采用总分式或递进式(空间、时间、逻辑顺序)结构。 3.概括中心意思:“中心意思”指文本包含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及作者的主要思想倾向。概括中心意思,根据题目要求,可涉及一段、几段甚至全篇,都要求抓其“灵魂”。文体不同,中心意思也不同:新闻要求把握所报道的人、事,感知其新闻价值,进而认识其社会影响及意义;传记要求弄清传主的生平情况、性格品质及其成就、社会地位和影响;报告要求理解调查所得的事实、结论,掌握报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科普文要求弄清介绍了什么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文章的观点及主要材料。 【例题3】(2009·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热点题型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如: 1.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能体现全文结构特点的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治学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c.治学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技法解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明确考点概念:“文中的信息”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材料及感情等。文体不同,文中的信息也不同:新闻主要关注最具价值的动态信息,传记主要关注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报告主要关注调查所得的事实、结论,科普文主要关注科学新动态、新发现。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必须充分尊重文本事实,信息须源于文本,答案须根植于文本。 热点题型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如: 2.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首先要弄清楚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是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作分析:“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指的是治学态度和应当做出的贡献;“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指的是中国学问的特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难以穷尽。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对后世负责、有虔诚之心。③贡献:研究要有真正的发现,推动学术的发展。 技法解密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明确考点概念:“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指作者在文本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做法等所持有的主张和看法。 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般是结合社会现实,以“真善美”为标准。评价的主观性较强,但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客观性评价基础之上,千万不要主观臆断。 3.文体不同,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也不同:新闻寓理于事,要关注主体的关键材料,以及导语和结尾的概括、评价;传记主要评价传主的形象、精神;报告主要留意总结部分的结论;科普文主要关注文本反映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在专业领域内所得到的评价。 热点题型六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如: 3.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首先要辨别是考查写作背景,还是考查写作意图,再有侧重地答题。本题分明是考查写作意图,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表达效果,文本的主题。 参考答案:①给我们介绍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技法解密“写作背景”是指作者创作某一作品时的某些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情况。“写作意图”是指作者想通过作品达到的目的。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主要是知人论世,尽量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该作品的风格,进而由此及彼地推知作家的其他作品的特点;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历史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 2.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作者主观上的写作动机,即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达到的目的、愿望等;(2)文本客观上的表达效果,如作品发表后产生的思想意义、社会影响等;(3)文本的主题思想,如人文价值、普世意义等。 【例题4】(2007·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热点题型七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如: 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访谈的基本特征就是“问”与“答”的组合,阅读时一般应将“问”与“答”的内容区分开来,看采访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再看被采访者针对这些问题是如何回答的。本题专门就采访者所提的问题要求归纳成几个方面,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分类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1)被访者的基本情况;(2)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3)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 技法解密“文体基本特征”是指某种文体的定义、分类及特点。“主要表现手法”是指作品为了表达一定的主旨所采用的手法技巧,包括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渲染、象征、铺垫、抑扬、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锤炼语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来分析文体基本特征。新闻,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开放性的特点;狭义的新闻指消息,广义的新闻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访谈等。新闻访谈是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公众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一般是“问”“答”结合式,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采访者一般提问方法有:直问、旁敲、趣问、追问、延伸、对比等。报告,是针对某一事件、现象、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后,根据调查的事实及结论写成的书面材料,讲究针对性、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用事实说话。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主要有自传体、回忆体、采访体等种类,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科普文章大多是传播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评价这些科学知识对人类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意义,具有科学性、文学性的特点。 2.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来分析主要表现手法。新闻中,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多用叙述;通讯是指丰富具体而又翔实生动的新闻报道,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多用议论。报告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议结合,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将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代清楚,并适当“点睛”,发表议论,语言要求准确、平实、简明。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传记中,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则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文学性是科学小品的灵魂,科普文章通常用故事、对话、闲适淡雅类散文小品的形式,将科学知识和对象人格化、故事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故事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  典型试题 (2012·深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忆鲁迅先生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宴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作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节选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主要内容。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有的学生被“服饰美学观”吓住了,有的则抓不住要点,归纳力不从心。主要情况: 1.答案中缺乏关键词——“和谐”或“协调”; 2.“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很少有人能涉及。  名师点评 1.“概括”题一般都要求一定程度的提炼,题干涉及“服饰美学观”——“观点”更要高度提炼到“和谐”或“协调”才行。 2.概括文本中某个问题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意思,要求答题区间判断要准,尤其是不相邻的段落,不可遗漏。“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答案修正 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1)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2)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利用视觉偏差,有所矫正;(3)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  2.文中加横线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题中提及“叙述方法”,而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叙述方法”,于是只好胡编乱造。半数考生虽然答对了“插叙”,但对其作用的回答欠准确和完整。  名师点评 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叙述,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答题时,不但要准确地答出它的概念名称,还要结合文本语境点出它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作用分别是:顺叙有利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补叙可以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答案修正 插叙。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  3.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1.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概括提炼不太准确,只好东抄西抄。 2.“简述理由”环节很多学生答得很详细,但有的学生写了很多却要点不清。 3.不善于分点答题,或分点过多。  名师点评 1.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准确筛选信息,区分信息主次,提炼、概括主要信息。 2.对“归纳概括”题,切记要分条陈述。原则上,4分题分二至三条;5至6分题分三至四条。不宜分条过多,多则滥。  答案修正 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鲁迅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 不背离。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  易错警示1.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易错点是: (1)不辨文体,眉毛胡子一把抓。须知,文体不同,文本的特色也有所区别:新闻多关注文体特征、结构形式、背景材料等,访谈多关注问答技巧;传记多关注叙事手法及传主形象塑造;报告多关注材料的典型性和主体部分的安排;科普文多关注科学严谨(内容的科学性,行文的严密性)。 (2)不善于利用文本信息,通过文本的具体信息进行合理分析,鞭辟入里,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其本质;而“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要求能透过表象,深入挖掘,抓住事物的本质。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易错点是: (1)概念不清,答题方向不准:“人生价值”是人基于一定的人生观对人生的意义所持的判断,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时代精神”是特定时代的人们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审美、文化等角度答题。 (2)不辨文体,张冠李戴:新闻,大多是发掘事件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传记和访谈,大多是发掘传主和访谈对象的精神追求,及其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报告,大多是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科普文,大多是发掘科学新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易错点是: (1)分析语言特色:不善于根据不同文体来区分语言特色——新闻要求简明(访谈是话题问答式,通讯则追求形象生动),传记要求通俗、有趣,报告要求准确、平实,科普文要求严谨、通俗易懂。对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记得不清楚,不会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作用。 (2)把握文章结构:实用文的结构一般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进行,一般学生缺乏整体意识,不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全文结构。 (3)概括中心意思:不善于根据不同文体来区分中心意思——新闻要求把握所报道的人、事,感知其新闻价值,进而认识其社会影响及意义;传记要求弄清传主的生平情况、性格品质及其成就、社会地位和影响;报告要求理解调查所得的事实、结论,掌握报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科普文要求弄清介绍了什么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文章的观点及主要材料。 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易错点是: 信息点抓得不准,不全面;不会根据题干区分信息的主次;整合信息时不会提要勾弦,提炼程度不够。 5.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易错点是: (1)评价没有建立在对文本的客观性评价基础之上,主观臆断。 (2)没有掌握评价的标准。一般是结合社会现实,以“真善美”为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 (3)不善于区分不同文体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须知,新闻寓理于事,要关注主体的关键材料,以及导语和结尾的概括、评价;传记主要评价传主的形象、精神;报告主要留意总结部分的结论;科普文主要关注文本反映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在专业领域内所得到的评价。 6.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易错点是: (1)概念不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2)不知道答题角度。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从三个角度入手:①作者主观上的写作动机,即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达到的目的、愿望等;②文本客观上的表达效果,如作品发表后产生的思想意义、社会影响等;③文本的主题思想,如人文价值、普世意义等。 7.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易错点是: (1)对“文体基本特征”囫囵吞枣,不能准确区分几种文体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张冠李戴随处有。 (2)对“主要表现手法”的内容不甚明了,其实这跟诗歌鉴赏的要求大同小异,都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这三大类,大类之下有哪些小类、如何判断赏析,同学们常常云里雾里的,弄不明白。这是应花苦功夫弄懂的基础知识,对提升自身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好处极大。 (3)不善于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来分析主要表现手法,须知:文体不同,主要表现手法也会有所不同。  一、(2012·华师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霍金带你穿越时空 你好,我是史蒂芬·霍金,一个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也算是个梦想家。虽然我行动不便,而且需要借助电脑说话,但我的思想是自由的,自由地遨游宇宙并探究那些终极谜题,比如:时间旅行可能吗?我们能否开启通往过去的大门开辟前往未来的通道?最终我们能否利用大自然的法则,执掌时间的进程呢? 如果我有台时间机器,我可以拜访正当妙龄的玛莉莲·梦露,或是在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宇宙的时候去串个门,可能我还会前往宇宙的末日看看我们的整个宇宙将会如何终结,要判断这种想法是否可行,我们就要从物理学家的角度出发,把时间看成第四维。 这并没有听上去那么深奥。所有的物体存在都是三维的,包括轮椅上的我。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但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度”,这个度就是时间。 正常人一般可以活80年,位于英国著名石头阵的这堆石头却能存在长达数千年之久,而太阳系则能存在数十亿年光景…… 任何东西在时间上都有个“度”,正如在空间上一样。而时间旅行就意味着要穿过第四维时空。要理解这个概念并不难,我们就拿日常的开车来打比方吧。 飙快车总是能带来更多乐趣,笔直前进意味着你穿过了一个维度,转左或转右时就穿过第二个维度,在弯曲的山路上爬上爬下带来高度的变化就是在第三个维度上穿行。但我们怎样才能穿过时间呢?怎样才能找到穿越第四个维度的方法? 让我们换一个话题来谈谈科学幻想。 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电影通常会说到一个能耗极高的巨型机器,这台机器能打开一个穿越第四维时空的通道,也就是时间隧道。一个时间旅行者、勇敢或者说有些莽撞的人做好了应对未知情况的准备,他踏进了这个时间隧道前往一个未知的时代……这个想法可能有点牵强,现实情况也可能与此大相径庭,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疯狂。 物理学家们也一直在思考时间隧道的问题,但切入的角度完全不同,我们想知道的是通往过去或是未来的通道是否能在自然法则下存在。思考的结果是,我们认为有这个可能,而且,我们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虫洞。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虫洞,只不过它们太小,我们看不到而已,虫洞非常之小,它们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你可能觉得这难以理解,但耐心往下看你就会明白了。 任何东西都不是彻底平滑没有空隙的,如果你能近距离看一样东西,你会发现上面有小洞和裂痕,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法则,就连时间也是如此。 比如桌球台,台面看起来又平坦又光滑,凑近来看就完全不一样了,上面满是缝隙和小孔,就连台球这样看似光滑的东西,放大后看也有细小的裂痕、皱褶和瑕疵。要在三维世界中理解这一点很容易,但请相信我,在四维世界中它同样成立,在时间之中也存在着细小的裂痕、皱褶和瑕疵。 让我们进入最小的量度范围,甚至比分子还小,比原子还小,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的量子泡沫,虫洞就存在于这个地方。这些细小的通道(也可以说是“捷径”)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它们在整个量子世界中不断地形成、消失、再形成,连接着两个不同的空间点和不同的时间点。 很不幸,这些真实存在的时空隧道只有10的负33次方厘米大小,人类根本不可能借此通行,不过这倒是引出了虫洞型时间机器的概念。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截获这样一个虫洞然后将它扩大数亿亿亿倍,足以让一个人、甚至是一艘太空船从中通过,只要有足够的能源和超前的科技,或许还可以在宇宙中制造出巨大的虫洞。 我不是说一定能实现,但如果真的可行,那将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它的一端在距离地球不远的地方,另一端则位于一颗离我们无比遥远的行星附近。 理论上说,虫洞还可以有更多的用途。如果虫洞的两个端口,设置的地点相同,但时间不同,那飞船穿越虫洞之后将仍然停留在地球附近,但却回到了遥远的过去,或许恐龙还可以目睹这艘飞船的从天而降。 (选自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探索》 栏目《史蒂芬·霍金宇宙大探索:时间旅行》) 1.文中所说的四维空间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解释第四维的?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分别提到玛莉莲·梦露、伽利略和恐龙,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我们想知道的是通往过去或是未来的通道是否能在自然法则下存在”,这里的“自然法则”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 二、(2012·广东高考压轴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雾都孤儿”狄更斯 黄 薇 这位公认的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作家,将在2月7日迎来200周年诞辰,在英国人心目中,他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狄更斯作为在当时就极受大众喜爱的畅销书作家,身后又享受着文学史上的崇高荣誉,在俗在雅都斐然出众,可谓时代的宠儿。作家茨威格曾为狄更斯写过传记,他认为莎士比亚代表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强音——“英雄的英国的化身”,而狄更斯则是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英国的象征”,“是他那个世纪里内心意图与时代的精神需要完全相符的、唯一的伟大作家”。 对狄更斯来说,少年时代不堪回首,如同他在《雾都孤儿》等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些底层孩子,充满苦难与屈辱。这也是他一遍遍书写这一题材、并能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原因。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他的挥霍和糊涂的头脑常使这个家庭陷于拮据。约翰·狄更斯也是他后来小说中那些不称职的父亲和不中用绅士的原型。 童年时,家里还有一间父亲的图书室,收藏了不少好书,狄更斯在这里饱尝读书之乐。但无忧无虑的童年仿佛稍纵即逝。为逃避债务,狄更斯一家开始不停地搬家,5岁时全家搬到占丹,尔后10岁时又搬到伦敦。这样的情形发展到1824年,父亲终因欠债锒铛入狱。那时的英国有一种“债务人监狱”的制度,一个人如无力还债就有可能被监禁于此,直至还清债务,期间全家都得作陪入住监狱。父母带着家里最小的孩子住进伦敦马萨尔席监狱,而12岁的狄更斯则被送到伦敦华莱士鞋油厂当学徒,和满地板跑的老鼠、小混混般的孩子挤在一起,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与成年人实则无异,且食宿奇差无比,薪酬极低。 许多年后狄更斯回忆:“我整个人都充满了悲伤和屈辱。”“我真想牺牲一切——如果我还有什么可以牺牲的话——只要我能进入任何一所学校……”即使成年后,狄更斯只要经过伦敦那家工厂的原址,仍会忍不住泪水四溢。他成名之后,对这段经历缄口不谈,就连最亲近的妻儿都一无所知,他一直保密到去世的前一年。 两年后,狄更斯的父亲才从监狱里放出来,当他得知儿子在鞋油厂的悲惨遭遇时震惊了。家境稍稍改善,狄更斯理应可以重返学校,母亲却希望他继续做工,“我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当年要急着把我重新送到那个地方去”,这使得狄更斯此后一生都不原谅她。最终父亲的意见占了上风,他得以告别这段暗无天日的时光。 狄更斯无疑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冷峻的观察者,文学屡屡成为他向黑暗现实开炮的有力武器。维多利亚时代并不是儿童的天堂,有数据显示,1839年伦敦一半的葬礼都是为十岁以下的儿童举行的。狄更斯试图将底层儿童种种不人道的遭遇诉诸笔端,写于1837年的《雾都孤儿》是第一部以一个孩子为主人公的英文小说,在头几章便将矛头直接指向1834年《贫民法》的冷酷无情:它将所有健全的贫民排除在国家救济之外,九岁以下的孩子更是被随便地给上几口饭,被饿死的悲剧时常可见。这种社会批判在《老古玩店》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狄更斯将天性中的悲悯全部倾注到小女孩“小内尔”之死上——它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甚至变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伤感”的别称。 1838年的一天,狄更斯途经约克镇一个小小的教堂墓地,被无意间发现的墓碑碑文所触动——记录了一个名叫泰勒的少年,暴毙于当地的威廉姆·肖私立学校。狄更斯突发奇想,决意去拜访附近的这所学校,他扮成一个要寄送孩子的监护人,接着“经历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震惊”:在这里,几近被遗弃的孩子们受到残酷的对待,校长甚至给他们服用硫磺,只因“硫磺坏了他们的胃口,这可比早餐和晚餐便宜得多”。狄更斯回来后就创作了一部小说《尼古拉斯·尼克比》,用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当时私立学校的苛刻与无望,这部书出版后,就像一个季刊评论所说的那样——“狄更斯先生使很多儿童监狱关门大吉”。 而狄更斯在晚期创作的小说《荒凉山庄》,对大法官法院和衡平法程序的批判,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有人拿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与之作比,评价《荒凉山庄》直接导致了英国议会对大法官法院的改革,如同《汤姆叔叔的小屋》几乎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虽有过分夸大的溢美之嫌,但狄更斯无疑让自己的笔,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时至今日狄更斯仍会受到评论家的质疑,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就曾讽刺他是“肤浅小说家中最伟大的一个”。他的创作的确难以被界定为深邃,但不得不承认狄更斯“比他那个时代的任何小说家都了解并且创造了民族性”。狄更斯一生中大约创造了2 000个之多的各色人物,只要英语还存在,这些注定不会消失。也许最动人的一句话来自当时记录下的一个大哭的孩子:“唔,狄更斯先生死了,那么,那么圣诞老人也要死了吗?” (选自《文史参考》2012第三期,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狄更斯的? 2.文中提及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以及斯托夫人的作品用意何在? 3.本文标题为“‘雾都孤儿’狄更斯”,它有什么妙处? 三、(2012·揭阳一中、金山中学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为什么要向中国古人借智慧 ——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访谈录 记者:今天不论是在大学课堂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更倾向于学习西方理论或者是现代科学知识,而您却提出应向古人借智慧,并一再重申其重要性。请解释一下您的思路。 龚鹏程:大陆已经兴起了国学热,然而,人们对于国学热应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流于一时的跟风,国学也不应当只热一时。我们应该明确定位国学的价值。 我们的文化是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一代代的人创造的。也可以说今天的人实际上活在古人的历史文化中。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人其实是活在历史之中。人们是吸取前人的成果而发展。先有学习,后有创造。从这点上说,国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意义来说,国学表明了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各门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各国同时发展,但是国学是中国独有的,这是中国文化的标志。现在世界各国正走向同质化,中国要凸显自己,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从学术意义上讲,国学对全世界的文化是有贡献的。国学不仅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产。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鹏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人不仅仅是“快乐的猪”,人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恰恰是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目前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多。比如,暴力、自杀、犯罪等社会问题,而且犯罪率和自杀率越来越高,并呈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今天人们的精神越来越迷茫,心灵越来越脆弱,心理医生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人需要。现代科技的进步挤压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使得人心浮躁,信仰缺失。所以说,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带来人们心灵上的完全满足。 而学习国学可以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使得个体尽量地与社会相和谐,从容地面对困境。不论个体在现代社会有多少值得炫耀的东西,都不应放弃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这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养料。古语说“内圣外王”,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立身处世的原则,一种个体与社会尽量平衡协调的互动关系。而当今媒体经常报道的残忍的暴力手段,正是个体信仰缺失、没有“人化”的一种表现。同样,缺乏深厚的文化滋养,现代人很容易流于浮躁。我们读《老子》《庄子》《诗经》《菜根谭》,读唐诗宋词的优秀篇目,可以领略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体会古人的那种人生境界,帮助自己对抗社会浮躁,过有质量的人生。我相信,一个受过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应当是一个不危害他人并会生活的人。 记者:近百年来,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一直遥遥领先。有人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依赖科技进步,而不是古人智慧。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这类说法是否会引起人们对国学当代价值的怀疑? 龚鹏程: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的确是遥遥领先。但在发展现代文化的时候,他们也将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例如,在他们的大学课程里讲解圣经、莎士比亚等;美国总统在就职时,或者证人在出庭作证时,都需将手放在《圣经》上宣誓,这既是一种宗教意义的行为,也是对古典文化精神的传承。很多事例都证明了,欧美发达国家在精神和文化上并没有放弃古代的东西。 当我们说欧美的科技很发达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纵观科学史,现代科学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如现代物理学由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发展而来。第二,要正确理解“科学”的含义。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还蕴含了精神与思想在其中。例如,亚里士多德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哲学家。正如任何学科的最高境界是哲学一样,科学实际上也包含了哲学与文化的东西。但我们在用“拿来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时,只看到了、拿来了西方技术,而没有看到西方科学是一种从古代思想延续发展而来的文化。当代中国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在学习西方科技时,学来了技术,却忽略了科学思想。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根据所节选的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记者设计一个相应的问题。 2.仔细阅读文本,请你从龚鹏程回答的技巧、阐述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角度对龚学者的回答作简要赏析。 3.如果要对国民加强国学教育,请你结合龚鹏程的回答思路,设计出几条建设性建议。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真题试做 1.参考答案:①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②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③媒体与学者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参考答案:①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②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老师们“寂寞出学问”,但是媒体对学者思想是有影响的。 3.参考答案:①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②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静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根据全文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充分理解“关乎”“不至于”“复旦”“教师”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找出它们的关系。这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一、1.四维空间是指在普通三维空间“长度、宽度、高度”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度“时度”。作者拿日常的开车来打比方,直行是穿越长度,拐弯是穿越宽度,爬坡是穿越高度,如此行驶下去,穿越的当然就是时度了。 2.(1)玛莉莲·梦露、伽利略是读者熟悉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也是读者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恐龙是读者喜爱的史前生物,提到他们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增强科普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2)从玛莉莲·梦露到伽利略再到恐龙,由近及远,形象地描述了穿越时空的场景和效果;(3)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行文紧凑自然。 3.自然法则:任何东西都不是彻底平滑没有空隙的,如果你能近距离看一样东西,你会发现上面有小洞和裂痕,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法则。就连时间也是如此,在时间之中也存在着细小的裂痕、皱褶和瑕疵。 含义:一方面,穿越时空要以自然法则为前提;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法则的存在,在理论上使穿越时空成为可能。 二、1.①童年经历方面;②文学成就方面。 2.①衬托;②以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来衬托出狄更斯的文学地位同样是崇高的以及狄更斯如莎翁一样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以斯托夫人的作品的成就来衬托狄更斯的作品在社会功能上同样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就。 3.①标题体现了狄更斯的作品主题与孩童有关,他的作品试图将底层儿童种种不人道的遭遇呈现出来,表现出他的冷峻的观察力;②一语双关,狄更斯的童年也恰如雾都孤儿一般的悲惨,同时又影射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雾都孤儿》,绝妙双关。 三、1.当代是科技发达、生活节奏很快的时代,很多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生存压力,无暇顾及与己无关的东西。在您看来,国学与个体生命有何关联? 2.回答的技巧:善于旁征博引,引用到位,举例典型。阐述的方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对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阐释的说服力。语言的风格:语言通俗,诙谐幽默,给人一种亲切感。(要分别举例赏析) 3.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国人对国学足够重视;国学教育要从小做起,教要得法,学要得法;国学教育一定要求博,不能只求专,这既是对学习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在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要注意难易程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只要与答案相似就可以,允许大胆地自圆其说)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