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 专题七 写 作 第1讲 审题、开头、结尾  考点解读 审题,就是认真审视、思考作文题目,弄清题目要求的立意范围,为符合题意的写作提供保障。审题的基本任务,是明确作文题的命题范围,并在这个范围之中确立自己行文的主旨,即考纲要求的“符合题意”。此外,审题时还可以做好选定文体、表达方式、写作素材等任务。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写作,都离不开审题这个环节,但是不同类型的题目,审题的方法和切入点也会有所不同。 实用技巧 【技巧1】材料作文——整体把握材料,善于发现关键词句。 材料作文审题要有整体眼光。有的作文题给出两段材料,事件可能不同,但有一定内在的联系,内涵相同、相关,或相对、相反。有的材料包括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类比、比喻关系。有的材料较长,观点分散在材料中。这些都需要从整体着眼,把握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审题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句即揭示材料中心、蕴含命题人设定的立意范围的词句。叙事类材料中的比喻句、议论句,开头句、结尾句,议论类材料的观点句,抒情类材料的收束句,往往是关键词句。 【典型例题】(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愿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技巧运用】这是一则包含对比因素的材料。第1段,汤因比的话包括了两个表层意思:其一,汤因比愿意选择出生的时代是公元一世纪,地点是中国的新疆;其二,解释汤因比这样选择的原因。表面上在谈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深层是要表达他喜欢文化,并且喜欢多种文化交汇,更深一层是要表达他对文化的重视。第2段,表层包括了三个意思:其一,涵娜愿意选择生在一世纪以前;其二,伊雷娜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其三,居里夫人并不在乎出生在哪个时代,因为她认为“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居里夫人的话的深层意蕴是,生活不是被动地受制于时代,生活是由人主动去创建的。将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解读,这个材料主要是谈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汤因比、涵娜和伊雷娜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生活在怎么样的时代,就会有怎样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却与三人的看法相反,居里夫人则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据此,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 1.“表层意”角度有: “选择出生的时代”、“选择出生”的地点、“选择出生”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愿意出生在“以前”、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2.“引申义”角度有: ①由汤因比选择的结果与原因,引申出“文化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针砭当下人们重物质轻文化;谈人类生活为什么不能缺失文化;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生活,日子一定有趣,等等。 ②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选择,引申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选择生活在唐代、活在当下、论改革开放时代与80后人的生活观、哪个时代的人生活最幸福等等。 ③由居里夫人的话,引申出“人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我的生活我做主;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靠我们创建;21世纪,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等等。 【技巧2】独词类标题(话题)作文——依照词典认定的意义解读话题。 话题如果是单个词,要依照词典认定的或社会约定俗成的意义来解读话题内涵。 【典型例题】(2009·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技巧运用】写独词类标题(话题)作文,要准确解读试题中“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常识”大致可作如下理解: “常识”即普通知识。“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普通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亦即“经验知识”。审题时要抓住“常识”普通性一面,写出对“普通知识”看法即可。 除了准确理解标题(话题)的内涵,还必须充分利用导语的提示作用。广东卷作文命题十分重视导语设计,导语部分的审题提示暗示性很强,考生必须充分利用,千万不可弃之不用,另起炉灶。例题作文的导语部分提供了两个可写的角度: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出新。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写,就能符合作文的命意要求。基础好的学生也可另外选择新的角度作文,甚至反向立意,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技巧3】偏正短语类标题(话题)作文——重视题目修饰语。 有的考生习惯于重视作文题目的中心词,对其修饰语则往往不够重视,这也是一种审题失误,严重的会被判为不符合题意。因此,我们必须如重视中心词一样重视修饰语。 【典型例题】(2008·广东高考)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技巧运用】“不要轻易说‘不’”用祈使语气传达了两层含义:一是“不要轻易”,二是“不要说‘不’”。我们要十分重视修饰语,不妨视之为“题眼”。审题重点落在“不要轻易”上,即“不要轻易说‘不’”,而不仅仅是“不要说‘不’”。“轻易”可以指不慎重、随便、轻率、武断等,也可以表示程度;“不”可以是不行、不要、不做等拒绝性的词语,也可指不承担责任,不面对苦难等。“不要轻易”是对“说‘不’”作清晰的条件限制,既不是全然否定,也不是全然肯定,它是理性思考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倡导深思熟虑地对待人事的理性人生态度是题目的倾向。例如,面对父母师长的教诲,不轻易说“不”;面对传统文化,不轻易说“不”;面临灾难、外来侵略,不轻易说“不”;面对极度的困难挫折,在一般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不轻易说“不”;当“愤青族”动辄说“不”的情况下都不会轻易说“不”;在不得不说“不”的时候,也不急于说“不”,而是在全面谋划、想出解决办法时才去说“不”……“不要轻易”可以针对某个人、某类人群、某件事件、某种情况等展开;可以从结果、效果来谈为什么不能轻易说“不”,怎样才能不轻易说“不”;也可针对当下情境或背景阐述为什么要“不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也可以看成是一句深思熟虑后的心理独白。考生也可据此记叙一段人生经历或描述一个故事,可以表现轻易说“不”带来的恶果,从反面揭示文题;也可以表现由于没有轻易说“不”而带来收益,从正面揭示文题……总之,通过记叙具体事件,揭示自己对文题的认识、体悟,表达不要轻易去否定别人或永不放弃的主旨,都是好文章。 【技巧4】动词性短语类标题(话题)作文——重视动词谓语。 动词性短语以动词为短语的重心,如动宾短语。动词性短语类标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需重视动词谓语,视之为“题眼”,重点突出该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意味。 【典型例题】(2011·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技巧运用】“回到原点”是动宾结构,审题时分两步走。第一,根据导语的提示,明确“原点”的内涵,例如:“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直线的起点或圆圈的起点。直线的起点即出发点,也就是原来的目的点、本义点、初衷和原来的状态等,如改革已经三十多年,回到原点,审视改革的初衷、最初的愿望和目的,可写的内容很多。有一种“回到原点”是被动的、被迫的,如人生之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许会遭遇天灾、人祸、挫折、失败,被迫回到原点。如药家鑫21岁就被迫回到了“原点”,可以思考教育的问题,独生子女的问题,思考他为什么被迫回到了“原点”。第二,在明确“原点”的内涵后,重点突出动词“回到”的意味。可以写人或事已经不再在“原点”上,需要回去,或不必回去,反对回去。文章写了“回到”和“原点”两方面,就符合题意;写了“回到”和“原点”两方面,同时突出“回到”,就是切合题意,上了一个层次;若只写了“回到”和“原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偏题;“回到”和“原点”二者均无涉及,就是离题。 【技巧5】比喻类作文题——准确理解喻体的比喻义。 喻体一般是形象化的事物,如“春草”“清泉”“绿叶”“天空”等,考生要根据试题材料的整体意义或者提示性的语句,在联想中发现比喻词的抽象意义。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位自以为有才华的青年因得不到重用,非常苦恼,他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 上帝从路边随便捡起一块小石子,又随便扔了出去,问青年:“你能找到刚才扔出去的那块石子吗?” “不能。”青年摇了摇头。 上帝把手指上的金戒指取下来,扔到石子堆中去,又问青年:“你能找到刚才扔出去的金戒指吗?” “能。”果然,青年很容易就找到了金戒指。 “你现在明白了吗?” 青年犹豫了一阵子兴奋地回答:“明白了。” 请以“石子与金子”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技巧运用】审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关键词比喻意义的把握。“金子”比喻有才能的人,写“点石成金”或者“是金子就会发光”,都符合题意,能认识到“金子”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寻金的角度写“要有火眼金睛”,也基本符合题意。二是青年找到“金戒指”的原因,是它不平凡,有个性,有闪光点。把握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确定材料的基本内涵:一个人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得先把自己这颗“石子”变成“金子”,就得有真才实学。 构思有三种方式。一是写规范的议论文,如确立“点石成金”的思路后,横向拓展,阐述“点石成金”的方法与途径(自强、信念、毅力、奋斗)等。二是写规范的记叙文,选取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人士,记叙他们由“石子”变成“金子”的历程,用精细的描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以艺术的笔墨昭示人生的成功经验。三是写对话录、小说、书信等文体。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感,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方法,比如写“石子”与“金子”的对话,以寓言式的手法,揭示人生哲理,更显生动而深刻。 【技巧6】看图作文——看懂图画内容,理解图画寓意。 看图要看懂内容,图画里有哪些人或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还有图画的标题,人物的对话、独白等,都是理解图画的材料。漫画一般具有幽默、讽刺的特点,这正是它的寓意所在。面对一幅漫画,考生要认真思考:它讽刺的是谁,讽刺一种怎样的现象,等等。 【典型例题】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早出晚归 【技巧运用】第一步,看漫画中的要素。左边这幅画里,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两只快活的小鸟从茂密的树林里飞出去觅食;右边这幅画里,当月亮出来时,它们回到“家”中,“家”已完全变了样——那茂盛的树木已被砍光,只留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树桩。两只鸟儿伤心地围着面目全非的家园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步,分析画面的关系。两幅漫画表现的是同一地域里,不同时期(早晨与傍晚)里的不同情景,鸟儿还是那两只鸟,但是它们的家园却在朝夕之间面目全非。可见,两幅漫画之间是对比关系。 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两幅画面的对比,揭示了人们无休止地砍伐树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四步,思维发散,确立主题。 ①从鸟类的角度看:保持生态平衡,追求万物和谐。 ②从人类的角度看:终止破坏行为,保护生存家园。 ③从发展的角度看:不能饮鸩止渴,倡导可持续发展。 【参考范例】 一滴清泪 牛志勇 愿我的感激与无奈化作一滴清泪,滴入母亲的血脉,涤清母亲身上的污渍,赎回我们所有的罪过。 ——题记 一束阳光柔柔地洒在小河岸边的枯草上,我独坐于此,蒿草般的思绪淹没了鼻前浓浓的晚秋气息。真真切切的痛却如刺在心…… 当我从襁褓中挣脱时,母亲曾多么地兴奋、喜悦,脸上洋溢着世上最亲最美的笑容:小河歌唱,杨柳轻舞,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我扑进母亲的怀中,用脸蹭她的胸脯,用小脚在她身上乱蹬,扯她衣服上的美艳的花草……但她从不生气,总是给我以快乐的回应。她让我的童年在宁静温馨、充满快乐的氛围里度过。童年的这段美好的时光造就了我健康豁达的性格。 那时母亲充满朝气而又宽厚慈爱,我曾尽情享受着她如大海般博大,如晨露般纯洁的爱。 然而,渐渐地我却嗅到了一股腥臭正浸入母亲的血液。我亲眼看到小河的流水由清而黄,由黄而黑,我亲眼看到可怜的小鱼艰难地游到水边,瞪着眼睛乞求人们的哀怜,我亲眼看到污水和固体垃圾成了小河无奈的“食品”……可悲的是作践着母亲的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个别的人,地球村里的人们都在贪婪甚至疯狂地汲取着母亲的血液,残害母亲的身躯:有的挥舞着世上最锋利的器械,砍倒了母亲的“手指”;有的用庞大有力的机械毫不痛惜地挖掉了母亲的“眼球”。人啊,唯恐索不尽母亲的一点可怜的积蓄,使出所有的手段和所有现代的工具,无休止地向母亲索取……于是我看到母亲剧烈地抽搐,急剧地衰老了。她嗫嚅着,颤抖着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她身上千疮百孔…… 母亲疯了,她为什么一再怒吼,掀起巨浪,淹没工厂农田?她为什么携着沙尘,席卷都市村庄?她为什么举着火把,点燃森林草原?她为什么悲泣不休,泪都充满辛酸? 眼前的河水表层漂满了废品、油污,下面流淌着泛着腥臭的工业废水,她沉寂无语…… 我无法再想,我愿纷乱的思绪化作一滴清泪,滴入无言的小河,愿这滴清泪融入母亲的血液,涤清母亲身上的浊污,流向远方的大海…… 【技法借鉴】文章构思新巧,情感真切,内涵丰富。作者将大自然喻为深情的母亲,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激和对自然惨遭破坏而无奈的痛苦化为一滴清泪,巧妙表达了自己关爱自然、关注人类命运的深沉的忧思。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画家雷杜德,他一生就是画花,尤其是玫瑰。任凭法国大革命、政权更迭,他只管画他的玫瑰。整整20年,以一种“将强烈的审美加入严格的学术和科学中的独特绘画风格”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成了《玫瑰图谱》。在此后的180年里,以各种语言出版了200多种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降临人世……雷杜德,他只做了一件事:画玫瑰,但他的玫瑰成了巅峰,无人逾越,后人甚至不敢生这样的念头。 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和氛围里,格外怀念一种纯粹:自知,自制,心无旁骛,一生只挖一口井,直到清泉涌出,源源不断。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请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考点解读 开头,就是文章的起始部分,一般指文章的第一段。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开头,主要取决于文体与主旨表达两个方面。作为考场作文,我们以为采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最为合适,因为这种方法能充分保证文章主题切合命题要求。 实用技巧 【技巧1】个性理解,释义破题。 标题是独词、短语的,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标题的基本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把这种解读直接写在开头,就是所谓的“释义破题”。 【参考范例】时间,是生命的音符,组合起来便成生命的宏伟的交响乐;时间,是历史的脚步,组合起来便成历史的行进过程。一点一滴的时间,汇集起来,便是人类进步的史诗,便是奋斗不息的人生河流。 (《时间》) 【技法借鉴】“时间”的意义,在这里与“生命的意义”“历史的脚步”结合起来,同人类的历史、个人的奋斗联系起来,并使之具体化、清晰化,以对“时间”这个标题的个性化解读,完成了“释义破题”。 【技巧2】开门见山,论点破题。 标题是独词、短语的,将其转化为“论点”;标题是“论点”的,将其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 【参考范例】“责任重于泰山”,生命因责任而沉稳,生命因责任而崇高,生命因责任而永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带着责任上路。不管是春和景明之季,还是浊浪排空之时,都要做神圣责任的坚守者。 (《坚守生命的责任》) 【技法借鉴】“坚守生命的责任”本身就是一个观点,作者从阐述“坚守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出发,热情呼唤“做神圣责任的坚守者”,通过使标题“论点”具体化、精细化的办法实现了“论点破题”。 【技巧3】生动形象,比喻破题。 标题是“虚”的概念,你可将其比喻为“实”的形象;标题是“实”的事物,你可将其想象成“虚”的场景,用比喻实现对标题理解的形象化、具体化,这便是“比喻破题”。 【参考范例】有什么能比乘一叶轻舟在浩瀚的大海上漂流更让人心醉神驰、浑然忘俗呢?那满载思想的小舟便是书——名家经典。它带着我漂过智慧的溪流、知识的海洋,驰向诱人的海湾、神秘的小岛、未知的远方。 (《经典文学,我的追求》) 【技法借鉴】这一开头巧用设问兼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满载思想的小舟”,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语言生动形象,说出了阅读经典文学的美妙感受。 【技巧4】神满气足,排比破题。 开头以标题关键词为“起点”(语句打头词)或“落点”(语句结束词),构筑排比句式,强化对标题“关键词”的理解,引出自己的观点,实现“排比破题”。 【参考范例】泰山,虽承受风吹雨打,却依然耸立在齐鲁大地,保持了自己巍峨的风采;胡杨,虽遭受黄沙袭击,却依然屹立在黄土高坡,保持了自己挺直的风采;黄河,虽蒙受冰封雪飘,却依然浩荡在华夏大地,保持了自己磅礴的风采。 (《保持自己的风采》) 【技法借鉴】“保持……风采”是标题的关键词,考生以此作为组句的“落点”,以“泰山、胡杨、黄河”三个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展开强势铺排,文采、气势、动感兼备,极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 【技巧5】彰显底蕴,名言破题。 引述名人名言,或对标题的“关键词”进行解释,或对标题“关键词”进行阐发,或对标题“关键词”进行描写,从而实现“名言破题”。 【参考范例】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谈意气》) 【技法借鉴】开头引用名言,从三个方面使标题“意气”(标题关键词)的意义具体化,并构成强势排比,渲染了一种意气风发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技巧6】引发思考,设问破题。 一是直接以标题的“关键词”为对象(或范围)设问,然后用作者自答的方式,实现“破题”;二是以标题“关键词”为对象(或范围)反问,寓答于问,实现“破题”。 【参考范例】 思考是生命的花(节选) 江 龙 种了一辈子苹果的果农埋怨牛顿:“为何你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庄稼汉不解地问袁隆平:“水稻和草在一起咋还能在你手中就丰产?” 飞燕、合德问昭君:“为何你能被人们传颂、赞扬,而我们只能遗臭万年?” 太子丹问荆轲:“同为古人,为何你可名垂青史?” 人的生命是有高度的,而决定生命高度的便是思考,思考是生命的花,花开得多高,生命才能长到多高。 【技法借鉴】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接连抛出了四个问句,形成了集中、铺排的气势,令读者不能不深入思索,紧承其后者,便是作者新颖的观点:人的生命是有高度的,而决定生命高度的便是思考,思考是生命的花,花开得多高,生命才能长到多高。采用“设问破题”,引出全新观点。 【技巧7】虚题实作,转换破题。 “虚题”指标题中有代词或不确指的词语,“实作”就是将代词或不确指的词语转化为具体的人或事物,实现“转换破题”。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你”就是“虚”,写作时应转换为具体的人或事物(实)。 【参考范例】 与你为邻 广东考生 高山流水,清脆悦耳;雨打芭蕉,点滴优美。在我眼中,这一切自然的声音都是音乐,滋润着我的心田。还有一切美好的歌声,也都是音乐。音乐,围绕在我身边。我与音乐为邻,音乐伴我茁壮成长。 音乐,是一个爱玩的大姐姐,童年的时候,常常牵着我的手畅游这缤纷的世界。“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她告诉幼年的我不能让坏人进自己的屋子,要懂得保护自己。“世上只有妈妈好”,她告诉我,妈妈是世上至爱我们的人,我们要孝敬妈妈,珍惜妈妈的爱。童年的我,常常爱和音乐这位邻家姐姐呆在一起,沉浸在我们自己的小小世界中,用美好的心灵逐步认知这个世界,是她,教会了我什么是爱,告诉了我是非…… 音乐,是一个坚强的大哥哥,教会了我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种种困难挫折。“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告诉我,人的一生之中,注定要独自面对各种波涛,我们应当成为坚强的水手,在人生的苍茫大海上,坚守自己理想的帆船。即使有狂风暴雨,也无须畏惧,一点点痛算不上什么,只要心中有梦,就能无惧地带上行李向理想的彼岸启程。我时时记住他的话,时时对他心怀感激,因为是他,教会了我乐观与进取。 音乐,是一位爱国的老爷爷,让我胸中常怀爱国之心。“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这位老爷爷,每当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总是禁不住流下激昂的泪水。他告诉我,我们中华民族忍受过太多的屈辱,流淌过太多无辜的鲜血,我们年轻一辈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使命。年轻时应奋发学习,长大后才能回报这哺育我们的祖国母亲。老爷爷总是用他爱国的热情,激昂的歌声感动着我,让我早就立下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志向。 音乐,我爱与你为邻,你能让我在迷茫中找回自我,在失落中找回快乐,在黑暗中找回光明。你教会了我生活,教会了我要为生活而歌唱。我爱与你为邻。 【技法借鉴】文章开头“音乐,围绕在我身边。我与音乐为邻,音乐伴我茁壮成长”,成功地将虚指的“你”,转换指具体的事物“音乐”,顺利实现“转换破题”。从而,使下文议论有了对象,抒情有了载体。 【技巧8】融入情感,意境破题。 开头从标题“关键词”出发进行想象,并将浓郁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社会场景、生活细节)的描写中,打造情景交融的画面,以优美的意境“破题”。 【参考范例】“嗒嗒,嗒嗒”的声音,伴着疲劳的节奏,母亲又早起了。习惯性的扭开那盏台灯,继续工作了。不停地在缝纫机上加工手套,一副一角二。没有深厚的知识素养,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母亲能做的便只有这个了,而对于这几乎没有知识要求的工作,所需的只有时间了。 (《早》) 【技法借鉴】开头从标题关键词“早”出发,描写妈妈打开台灯工作的情景,有细节的刻画,也有深重无言的感叹,寥寥数语,将母亲夜以继日辛苦工作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早”字融入深厚的人文情感,实现的“意境破题”。 以上八种开头方法,有一个共同点:“破题”,即用一两句话,点破标题的含义。若达不到“破题”,对于考场命题作文的开头来说,就存在失分风险。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天,新加坡作家尤今在一个生意极红火的海鲜摊前,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仍不见食物端上来,忍不住前去提醒。那位忙得不可开交的摊主抬起头来,温和淡定地说:“您刚才叫的是豆腐鱼片汤,我已记在心上了。” 听了这话,尤今顿觉耳目一新,随即回到座位,安心、放心地在那里等待。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联想、意见?请以“记在心上”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  考点解读 结尾,即文章的结束部分,一般指最后一段。它是评卷老师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考生应该精心打造。或简明有力,“如截奔马”;或留有余味,言已尽而意无穷——追求“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效果。 实用技巧 【技巧1】卒章显志,收束全篇。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讲到文章的结尾时,主张“卒章显其志”,即结尾进一步明确、深化主题思想,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这种结尾方式要求用简明的语句,总束全文,点明主题。 写记叙文,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点明题旨;写议论文,用简明的语言强化中心论点。 【参考范例】 拒绝平庸 江苏考生 在郑渊洁童话《驯兔记》中,老师、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就努力地“驯养”他们。最终,孩子们都成了兔子般的乖宝宝,皮皮鲁也不得不自缚于“兔装”之下,收束了自己的个性。 鲁迅认为,只有人们张扬了个性,“沙聚之邦”才会转为“人国”。所以,我们要拒绝平庸,张扬个性,坚守自己。 甘于平庸就是随大流,而大流会制造麻木的庸众。人所以为人,盖因人是“有思想的苇草”,能够彰显个性,活出自我。而倘若人人都随大流,那么,最终只会被大流冲走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成为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而旧社会正因民众都被旧道德禁锢成为庸众,几亿人才呈现为“大沙漠”,以至于人心丧乱。因此,我们要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陈光标拒绝做一个平庸的富商,于是搞慈善;周立波拒绝做一个平庸的演讲者,于是发明“海派清口”。试问,如果不拒绝平庸,他们还会积极向上地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达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思想上的先知、先觉者,是拒绝平庸的。他们拒绝平庸,不懈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而这一份坚守,正是他们张扬个性的出发点,如鲁迅,铁肩担道义,执笔直指人性中的黑暗。他不随大流,拒绝平庸,成为骨头最硬的人,在他临死前友人劝他原谅与他观念不合的敌人,他却说:“我一个也不原谅!” 而如今社会,“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语言,似已成潮流。孩子们不明就里,追随效仿,于是掀起一股浮躁的浪潮,总有一些拒绝平庸的人冷冷地看着,然后自我标榜,自命清高。殊不知,这两个极端都是消极的——前者是“庸众”,后者是“愤青”。 拒绝平庸不意味着远离尘世。我们虽然要拒绝平庸,抵制那些浮躁庸俗的语言,却也要记得自己是个凡人,平凡的人,拒绝平庸需要我们远离尘嚣,在坚守自己的原则、理想与追求的前提下,以心之宇宙接近宁静与纯粹,让心作一水婉转,用水的眼神看生活,这样是平和,而不是麻木。 拒绝平庸,张扬个性,对个人,是摒弃浮躁,获得实现,达成宁静;对社会,是摒弃奢华混乱,获得和谐淳朴;对国家,是摒弃丧乱,获得安定团结。 【技法借鉴】考生从郑渊洁童话《驯兔记》起笔,主体部分围绕“拒绝平庸”,联系正反两方面的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看法,结尾部分总束全文,提出中心论点——“拒绝平庸”的精神实质是“坚守理想”,接近“纯粹”,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论述“拒绝平庸”的意义,进一步拓展了文章主题思想的宽度。 【技巧2】熔铸哲理,升华主题。 写叙事类作文,在叙述完了之后,借人物之口,或者由作者直接点明故事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这种写法,将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哲理融为一体,劝谕效果更为显著。 写议论类作文,在一般性论述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拓展、深化,从哲学的角度概括世相人生,提出辩证的、有启发意义的看法等。 【参考范例】 面对时间的流逝,有人说,时间是无情的,岁月会在你的额头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一直把你送进坟墓。我要说,时间是人间情感的发酵剂,它会让亲情、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发醇香;时间是人生成长的阶梯,我愿随时间的流逝不断攀登生命的高点。 (2011年高考安徽考生《时间在流逝》) 【技法借鉴】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结尾,考生突破了常人用消极眼光看待时间流逝的思维定式,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时间的流逝,并用“发酵剂”“成长的阶梯”作比喻,阐述时间之于生命的积极意义——使情感更加香醇,使生命更加高尚。 【技巧3】引述名句,画龙点睛。 文章于结尾处引述与主题相一致的名言警句,概括、提升文章的中心,总束全篇的同时,对文章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范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就是“原点”,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许是因为遇到挫折而回到“原点”,也许是为了做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回到“原点”。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都应该摆正心态,继续努力。人生就好像一个圆,当以自身为“原点”,以梦想为半径,画出一个大大的人生之圆! (2011高考广东考生《回到原点》) 【技法借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伟大的理想,也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努力做起,从“原点”出发,哲思深邃的名句与生动形象的比喻相结合,有力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技巧4】情景结合,意境幽远。 文章于结尾处,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的艺术境界。 【参考范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美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 (刘照坤《微风过处》) 【技法借鉴】作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结束全篇:微风如渺茫的歌声,丝丝缕缕,有哀情,有怜意,有抚慰,有颂赞——“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形象生动,富有情味,营造了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 【技巧5】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一是呼应标题。文章标题往往与话题、主题有直接的联系,照应标题不但显得首尾圆合,而且能显示考生的话题意识,强化文章主题。 二是呼应开头。呼应开头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关合严密,写得好,可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参考范例】开头:光标:您好!最近媒体上关于您的负面新闻很多,您一定很揪心吧?但我要告诉您,您千万千万不要停止您的慈善行为,因为这世界需要您! 结尾:现在有人说您的慈善是少捐多报,您将这种声音当做蛛丝轻轻抹去就是了。要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啊!您千万千万不要将时间和精力陷在负面新闻的旋涡中。如果这样,可以说,您也正中了某些制造负面新闻的别有用心者的圈套。要知道,世上还有许多许多等待救助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世界需要您! (2011年高考山东考生《这个世界需要您》) 【技法借鉴】开篇由关于陈光标的负面新闻起笔,从安慰、勉励入手,切入“这个世界需要您”。结尾回应开头,点明媒体负面议论的险恶用心,指出“世上还有许多许多等待救助的人”,点明“这个世界需要您”,回扣标题。 【技巧6】感悟生活,深化主题。 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体味人生况味,解读生活密码,参悟世相人生,表现思考的深刻性,深化作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范例】 拒绝平庸 江苏考生 “唰唰唰……”老师那娴熟的笔触和优雅的动作令同学们羡慕不已。大家在老师调配的色彩世界里旋转着,沉醉着…… 忽地,犹如玻璃瓶在划过抛物线之后华丽跌倒,又好像优美的交响曲中出现了令人悔恨交加的跑音,原本和谐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些很随意的笔触。一时间,同学们难以接受,唏嘘不已:“老师昨天喝酒了吗?”“啊,失败啊!”“受不了,眼好疼……”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用浓黑的炭笔在另一张被订在墙上的纸上写道:“绘画性的补充。”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迷惑的眼神仿佛都在说:“没听说过啊,什么意思?”显然大家都不知道。这时,老师又转过身去拿起刷子作起画来。 我心想:要是我,会趁现在没干的时候赶紧刮掉。可是老师并没有那刮刀啊,更没有把画纸揉成团扔进纸篓,看来他只是在改画。可是,出于水粉的特性:覆盖性能差,最好一次性成功,否则只会越改越难看。哎,本来是份佳作的,就这么给毁了吗? 这时,进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同学们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在发呆。最后,老师终于扔下了刷子,转过身来,站到了三米以外的地方。同学们顿时来了精神,眼睛里闪烁着专家独有的“智慧”的光芒:嗯,视觉中心突出,主体物层次丰富,调性明确,空间感强烈,罐子的质感,水果的新鲜都被表现了出来,佳作啊!同学们兴奋起来。咦,刚才不和谐的音符哪里去了?原来是融入了画面。细细品味,那衬布在那几笔的带动下仿佛有了生命,向四周铺展开来。那些笔触让画面有了些灵气、活力,少了呆板、死气。心里不禁叫好,点睛之笔啊! 这时,老师站到了讲台,笑着说:“同学们,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你们那份小心翼翼,打破你们的那份执着,艺术创作需要激情,更需要你们放开胆子画出你们独特的一面,你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看这张画,如果按你们的想法画下去,再好也是平庸之作。而当你甩开手画画时,会发现有许多神来之笔,那是你意想不到的,也是不可预料的,那才称得上是精彩,这就是‘绘画性的补充’。” 在那一瞬间,我恍然大悟:人生不也如同作画么?人们往往小心翼翼,患得患失,不敢跨越雷池一步,甘于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打转,平平庸庸地浪费一生;但事实上,当你放开心胸,敢于活出自我时,你会发现天地如此广阔,你会在不经意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技法借鉴】文章虽然大量泼墨于一个关于教师作画的生动故事,但思考感悟却没有停驻在“艺术创新”的本身,而是由此展开,感悟人生之理。结尾一段“恍然大悟”,人生亦须拒绝平庸,放开心胸,活出自己的精彩,是“感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拓展和升华。 【技巧7】修辞点化,文采斐然。 紧扣文章主题,采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在拓展深化文章内容的同时,追求语言的文采、节奏和气韵,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范例】一片云需要漂泊多久,才能找到回家的路;一棵树需要守望多久,才能伴星月入眠;一本书需要翻阅存放多久,才能被赋予睿智的光华;一个人需要跋涉多久,才能领悟平凡人生的真谛。在这样的雨夜,我想念着不善言辞、有些自恋的平凡的父亲和他的那些旧书。 (2011年高考湖北考生《旧书》) 【技法借鉴】考生以诗化的语言为文,先以“一片云的漂泊”“一棵树的守望”起兴,再以“一本书的翻阅存放”扣题,最后用“一个人的跋涉”点睛:环环相扣,深化主题。拟人、排比相结合,意蕴与文采、气势兼备。 【技巧8】提出希望,共勉前行。 作者于文章结尾处,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读者不但从思想上接受文章观点,而且还要落实在行动上。 【参考范例】 总有一种期待 四川考生 在冬天里守望春天,在夜空里守望黎明,在迷茫中守望光明,在困顿中守望奋进。总会有一种期待在不远的前方,如星辰闪耀,高高挂在头顶。别抱怨它的高远,遥不可及。启明星就在那里,你前进或者后退,你的人生就摆在那里。你抱怨或者退缩,你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总有一种期待,可以让我不会停下寻找的脚步;总有一种期待,我可以透过迷雾看到幸福的未来。拥有了期待,我才会积极乐观,不再犹豫徘徊,不再在失意的路上怅然若失,不再在漫长的岁月里自怨自艾。 总有一种期待,在漫漫长夜里,静静思考,仰望星空。璀璨华丽的灯光下,迷失的心灵在左冲右突中,却不放下期待。俞敏洪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就像一棵小草。小草往往会被踩在脚下,因为人们无法注意到你,长的低,什么都可以欺负你。而竹子也是草的一种,向上攀登,最后可以直冲云霄,因为选择了向上的力量。 期待是对未来的希望,心若在,梦就在。忙碌的节奏,残酷的就业环境下,我们毕业不久,就已经被生活压迫得停滞不前。我们曾经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职场中经历各种洗礼后,棱角没有了,人变得圆滑了。应酬与饭局之间,在灯红酒绿中,大醉后,你还能记得年少的梦吗?不久前,一个叫《老男孩》的短片在网络上流行,到老男孩步入中年,为生计艰难奔波,却为着年少的梦想、亲人的期待走向舞台时,许多人的热泪流了出来。我们不是麻木,我们也不是没有期待,而是在困苦中,我们学会了忍受,我们选择了坚强,咬着牙埋头往前走,可是我们却很少抬头仰望天空,想想童年时数星星的样子,想想童年时最真的梦。伸手摘星,未必如愿,可是它不会弄脏你的手,你可以体会到追寻的快乐。 总有一种期待,指引着你前进的目标。完成一个小小的期待,生命就多一分绚丽。有个故事说得好,在某大学,即将毕业的一群学生开了最后一次班会。看着大家愁眉苦脸,班长提议大家说一下自己的愿望。大家觉得没劲。班长说,在美国的一个小镇,圣诞节时,父亲对着三个孩子说,说下你们的愿望吧。大儿子说,我想成为军人,老二说,我想成为明星,最小的孩子说“爸爸,我想要一个娃娃,这个你可以帮我实现的”。期待无大小,一步一步去实现它,当你回头时,你会发现自己走了很远。只有内心有期待,你才知道该往哪里走。 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期待,在拥有期待的同时,我们重要的是付之行动,想做就去做吧,这样的期待才会有机会开花结果。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在期待中,我们勇敢前行!我想,我的人生,该是在期待与付出中度过的。 【技法借鉴】文章的中心是论述“总有一种期待”,于结尾处,作者更进一层,提出要将“期待”“付之行动”,鼓励人们在期待与付出中催生生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考场上具体采用哪一种结尾方式,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自己选定的文体相适应,二是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三是语言要简明深刻。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2012年3月8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说了两段引起关注的话: (1)“就像一个人一样,使一个人富裕起来是容易的,给一个人100万就富裕起来了。但是,使一个人有文化、有气质是很难的”。 (2)“有人问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出来的,所谓的民族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这个字,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思考、意见?请就此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脱离材料的内涵范围。 参考答案: 审题——咬定青山不放松 新题演练 写作提示:法国画家雷杜德,他一生就是画花,尤其是玫瑰,并且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他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启示,其实就是这则材料所蕴含的寓意,下面是几个角度,供我们借鉴: 角度一:专注一念,做好一件事。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花,尤其只专注于画玫瑰,最终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一生只在坚持做这一件事情,正是这种专注一念,才使他获得了成功。而当下很多人,今天看到别人在这方面成功了,就去跟着干,明天看到别人在另外一件事上成功了,又转移目标去干另外一件事,最终哪件事都没能干好。 角度二:执着是成功的法宝。法国画家雷杜德的成功,执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从材料中可知“任凭法国大革命、政权更迭,他只管画他的玫瑰”,他不受外界干扰,一做就是整整20年,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恐怕是很难坚持的。 角度三:要做就做最好。正是雷杜德的坚持和执着,最终使他获得了成功,而且他做到了最好。其实也许正是“要做就做最好”的念头,使得他能够坚持,能够坚持把这一件事情做好。 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新题演练 写作提示:“记在心上”是一个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命题,标题当中有两个重要词语,一是“记”,二是“心上”。审题时,学生可以从思考“什么是我们必须‘记在心上’的事,为什么要将其‘记在心上’”两个问题展开。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别人的承诺,即便是一张贺卡、一支铅笔、一条短信,也要清晰地铭刻在自己心灵的纹路上,不然,我们在别人的眼中,就可能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不值得依靠的人;别人对我们的恩惠,即便是一元纸币、一碗稀粥、一句鼓励,也要永远珍藏在心灵的深处,不然,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就可能是一个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的人;工作岗位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即便是拧紧一颗螺丝钉、写准一个符号,也要镶嵌在自己心灵的高地上,不然,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就可能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称职的人……总之,我们“记在心上”的,应该是对社会、集体、别人有意义的事,对提高自己的修养、健全自己的人格有帮助的事。 具体写作时,可参考下面的立意角度和写作思路: 角度一:把自己对别人的承诺“记在心上”。思路提示:①“记在心上”是对“诺言”的坚守;②“记在心上”是信守“诺言”的表现;③“记在心上”是兑现“诺言”的前提。 角度二:把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记在心上”。思路提示:①“记在心上”,用“感恩”的情怀对待生活;②“记在心上”,用“感恩”的心志升华灵魂;③“记在心上”,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 角度三: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记在心上”。思路提示:①“记在心上”,用“责任”实现人生价值;②“记在心上”,用“责任”服务社会集体;③“记在心上”,用“责任”造就生命永恒。 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 新题演练 写作提示:学生要把握两段材料之间的关系,在两段材料的思想交汇点上立意。我们看到第一段材料的开头,“就像一个人一样”,联系第二段材料就会知道,两段材料之间实际上是类比关系,第一段材料,既是第二段材料的引子,也是第二段材料的形象化类比。第一段材料讲一个人“有文化、有气质是很难的”,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社会,更难,但是,大家都“没有文化、没有气质”也不行,这就是第二段讲的“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因此,“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是两段材料的内涵的交汇点,也是冯骥才发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所当然是学生行文的着眼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这个理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追求立意的个性化。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