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考题展示 (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考向分析 2011年高考广东文言文考点设5道小题,共占22分,分别考查实词、虚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文意、断句及翻译;这是自2006年以来广东卷一直沿用的题型。2012年高考广东卷取消断句题,将原断句的4分充实到文言翻译,翻译的分值从6分提升到10分,这是广东文言命题唯一的变化。实词、虚词题的选项材料全部出自文本,不从课文中取材,考查的实词不一定局限于考纲圈定的120个常用实词,虚词则全部在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内,其中“以、于、而、之、其”考查频率很高;断句及翻译命题材料也出自文本,不另外给独立语段增加考生阅读负担,翻译题都是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不考选择题。对文言特殊句式,广东卷2006、2008年单独设题考查过宾语前置,其余都是作为翻译题的重要赋分点反复加以考查。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广东卷常以客观题考查理解实词、理解虚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文意及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以主观题考查断句及翻译能力,近年占分都是22分。文本选材贯穿秦汉到明清,涉及历史传记、小说、散文等体裁,以传记为主。 【例题】(2011·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热点题型一解释实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常见文言实词”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并特别强调辨析“在文中的含义”,所以力争粗通文本大义十分重要。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村人”是受事主语,“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或“为……而感到痛苦”;B项,“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是人的动作,就是“释放,放走”,不是表示猴子行为状态的“腾跃”;C项,“官夔州游击”,“夔州游击”是官职名称,作宾语,名词“官”就必然活用为动词“做官”,作谓语;D项,因为后文“适断”是“刚好断掉”的意思,所以“抵关”就是“抵达关卡”,“抵”不是“碰到”。 答案:C 技法解密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常用以下六种技巧。 1.语境推断法:依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一”(第一次)、“三”(第三次)相对使用,语境义就是“第二次”。这是辨析文言实词的主要方法。 2.联想推断法:依据温故知新的原则,通过回忆、联想,实现知识迁移。主要有两种: (1)联想课文。如:上题“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可联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即知“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或“为……而感到痛苦”。再如:2010年广东卷“噫!我固无恙”,可联想《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即知“恙”为“祸患、灾祸”。 (2)联想成语。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可联想成语“狼狈不堪”,推知“堪”为“忍受”正确。 3.结构推断法:文言同义反义对举联用的地方比较多,不仅对偶句多,而且一个句子里同义反义对举联用成词的情形也不少。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无”“鲜”同义联用,都是“没有”。“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货”“赂”同义对举联用成词,由“货”(财物)推知“赂”也指财物,不可误为贿赂。常见的还有:反义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 4.字形推断法: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借助字形推断字义,尤其是会意字。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羁”字看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从“罒”的字大都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网)、罟(gǔ网)、罩、罹”等。 5.通假推断法:通假字是文言文的常见现象,若实词常规义理解不通,可尝试利用通假义。如《过秦论》:“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再如:《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疲乏、疲惫)。 6.文化常识推断法:文言文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熟悉传统,掌握常识,可切实提高实词理解能力,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据文化常识,文言文“用事”专指掌权。常用的还有“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热点题型二虚词辨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 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常见文言虚词”主要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能够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词性、语法功能等。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C、D三项分别为:“其”,他的,代词作定语;“之”,他(罗提督),代词作宾语;“且”,副词,将近,将要。B项“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以武力”是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谓语“雄”,“以”是介词“凭借”;“越关以过”,“越关”指超越设在界上稽查商旅的关卡,修饰后面的动词“过”,表示“过”的方式,“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答案:B 技法解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积累辨析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逐一掌握好考纲所列的18个虚词,既能够理解其意义,又能够辨析其用法(词性及语法功能)。尤其是对考查频率很高的“以、于、而、之、其”等虚词,应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2.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充分利用文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例如上例D项:“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且”的作用是分别放在前面修饰谓语“尽”和“死”,是表时间的副词“将近,将要”。 3.语气关照法。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表示一定语气,只有把握全句的语气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也、矣、焉、哉”等。尤其是要能够准确判断出作语气副词时的“其”有感叹、推测、反问、希望、命令等多种语气的区别。如2011年四川卷和湖南卷同时考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就是语气副词“一定”,祈使语气,表示希望。 4.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乎”。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项脊轩志》“儿寒乎?欲食乎”。在句中则有多种用法,或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惶惶欲何之”;或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如《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作介词,相当于“于”,如《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等。 5.语法分析法。虚词的语法位置、词性(成分)、功能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且”前后是两个动词并列,所以它是并列连词;如上文“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和“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的“且”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形容词或动词谓语。 热点题型三 筛选文中信息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主人公×××(能力、人品、性格特征)的一组是” 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信息,一般侧重于重要的人、事、理。筛选文中信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题干,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准确地筛选、提取文中信息。广东卷多年来的命题显示,所谓“文中的信息”,主要指主人公的能力、人品、性格等内容的信息,如:2009年要求筛选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2010年要求筛选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一般是将分散的题干相关信息和与题干关系不大或无关的信息、干扰信息,按一定特征编组,要求考生判断指向题干信息的一项。如: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说的是罗提督命人将捉到的野猴剃毛画面,目的是吓跑其他野猴;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说的是罗提督为了有效打击嚣张的盐枭,“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伺机袭击盐枭的船队;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说的是罗提督认为在“贼已困,将擒矣”的情势下,如果因等待尚书禧恩来督军而贻误战机,不妥,应速战速决。几句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①④只是一般性地陈述罗提督的经历,⑥是迫于无奈的卖妻两全的下下策,均不算智谋。 答案:B 技法解密 筛选文中信息,要做到: 1.审题干,明概念。审题要抓住要点,看全要求,像“全都”“分别体现”“直接表现”等,如2005年广东卷就是问“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概念明确,如“胆量非凡”“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等准确指什么。 2.扣文本,识主体。将选项放回文本中整体理解,辨明主体对象,避免张冠李戴。如2007年广东卷问“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哪项,其中B项“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的主体对象(主语)是“王生”,不是“郭生”,据此很容易排除。 3.辨关系,明主次。辨清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区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明确节选内容都是围绕主要人物进行的,保留的次要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主要人物的能力、人品、性格等等。 4.比选项,排干扰。结合题干要点,比较选项,用排除法排除与题干关系不大或无关的信息,尤其注意排除似是而非的干扰信息。 热点题型四 归纳内容要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这种题型主要用来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求明确文本写了几件事,正确把握事件的内容;要求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态度、思想倾向等。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B、C三项都正确地归纳了内容要点,概括了中心意思,D项对应的原文是“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只是请文人“历叙其事”,并未“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案:D 技法解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尤其应熟悉试题设误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上例“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即是无中生有。 2.张冠李戴: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故意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 3.以偏概全: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相反;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4.颠倒混淆:选项中将直接的、主要的、原因的、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次要的、结果的、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 热点题型五 翻译句子。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这是广东卷的一个分值较重的常规热点,一般是从文本中抽取二三句,要求用现代汉语写出翻译的句子,不考选择题。题点涉及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结构等,评卷时往往将这些作为赋分点。如: 5.(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揣摩主要赋分点“泅”、“上流”、句意;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揣摩主要赋分点“历”、“洵”(实在,诚然。可联想课文《诗经·静女》“洵美且异”)、判断句式。 参考答案: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 ②(罗公)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技法解密 二轮文言翻译复习,要大胆揣测评卷赋分点,着重突破以下三点。 1.译准实词。重要实词是翻译的主要赋分点,指那些在句中起关键表意作用的、有多个义项的、解释通常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实词、古今异义词。译准关键实词,需要有强烈的语境推断意识,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上例“泅”(游水)、“上流”(上游)。 2.译准活用词。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翻译时,首先,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功能及词义。其次,要掌握一些词性活用的规律,如:代词前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一般活用作使动或意动;两个名词连用,肯定有一个活用;主谓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等等。第三,要熟悉多种活用情况的翻译方法和用语,如: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要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把……当作”。如:2009年广东卷翻译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壮”(以……为豪迈)是意动用法,是赋分点之一。此句译为:(仁宗皇帝)下诏不准许,但是认为李迪的胸襟很豪迈。 3.译准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省略句(省主语、谓语、动词的宾语、介词的宾语,及介词)、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固定句式等,是翻译的主要赋分点之一。翻译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省略的成分一定要补出(常常是主语、介词、宾语);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句序排列;固定句式有自己的特殊译法,如:“无乃……乎”(恐怕……吧),“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所以……(……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①。 甲申②,梦天帝赐之黄冠③,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其子曰眉。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④,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戊午,天子有大科⑤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⑥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⑦中报罢⑧而年老者,恩赐以官,于是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众皆出城送之。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 (选自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有删节) 注:①媕婀(ān’ē):曲意顺从,圆通处世。②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③黄冠:道士的冠,后文的“朱衣”指道士服装。④诘朝:明晨。⑤大科:取士之科,其科目由皇帝到场临时决定。⑥舁(yú):抬。⑦征士:旧称被皇帝征召过的隐士。⑧报罢:没有录取。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来前肃客    肃:揖拜。 B.吾甚惭于郎君 惭:羞愧。 C.固辞,有司不可 辞:推辞、拒绝。 D.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 过:指责。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学生错答C项的占30%左右。  名师点评 语境推断法是辨析文言实词的主要方法。C项“固辞,有司不可”:上文是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把先生推荐给皇上,先生已经七十四岁,儿子眉又先病逝了,所以“坚决拒绝”去参加考试。D项“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上文是先生称病不去参加考试,官员就命令轿夫抬着先生赴京,到离京师三十里时,先生以死反抗,绝不入城,所以益都冯公第一个来拜访他,做他的思想工作,后面是“公卿毕至”。过:拜访。  答案修正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愤之,乃坚苦持气节 益都乃诣先生 B.休担则取书读之 著述之仅传者 C.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 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 D.俄而有负薪而归者 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学生错答B项的占20%左右。  名师点评 A项,“乃”都是副词,于是,就。B项,前“之”:代词,它,指代书;后“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前“以”:介词,把;后“以”:介词,凭借。D项,前“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后“而”:连词,表并列,又,并且。  答案修正 A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傅山先生“有气节”的一组是(  ) ①不肯少与时媕婀 ②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 ③抵暮,先生令伴客寝 ④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⑤而眉以病先卒,固辞 ⑥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 ⑦诏免试,许放还山 ⑧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⑦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学生答对C项的占80%左右。  名师点评 ③④分别表现傅山先生抓住机会让儿子向他人学习和对儿子的功课要求严格,不属于“有气节”。利用排除法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修正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明朝末年那些达官贵人多贪腐作恶,傅山先生非常气愤。清朝入主中原后,傅山先生做了道士。 B.傅山先生的儿子傅眉非常勤奋,每天利用上山砍柴的间隙博览群书,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 C.经名士举荐,傅山先生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朝廷赐给他中书舍人的官职。 D.傅山先生死后,是按照道士的丧葬仪式安葬的。他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叫《霜红龛集》。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学生错答成D项的占50%左右。  名师点评 B项,“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有误,原文中州名士辞别时说面对傅山先生儿子的学问自己感到羞愧;C项,“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有误,傅山先生并没有参加考试;D项,原文为“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是说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一部,并非“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  答案修正 A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 (2)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 (3)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学生答案的典型错误: (1)与叙中州之文献——傅山(或先生)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与中州谈文献典籍。 (2)皇恩格外浩荡,虽然你生病了,希望你替我勉强去皇宫谢恩。 (3)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益都”向“傅山”谢恩;将“掖”错解为腋、液,于是由“腋窝”引申为胳膊,翻译成“抓住他胳膊”,或由“液”引申出眼泪,翻译成“强忍着眼泪”;“仆”错解成“仆人”,翻译成“像仆人一样(跪拜)”。  名师点评   第(1)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省略成分补充错误和把地名“中州”当成一个人。第(2)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常译作“即使”,“为”则应根据上下文灵活翻译,这些重视不够。第(3)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搞不清主要人物关系,不知道到底是谁让谁谢恩,以及错解关键词,都因没有基本读懂文意出错。因此,基本读懂文意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答案修正   (1)(吏部郎)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傅眉)才学渊博,滔滔不绝,吏部郎有时还不能完全回答他的问题。 [与(之),省略句;置:放弃、弃置,引申为停止;或,有时。] (2)皇命格外恩宠,即使你生病了,希望因为我而勉强来到皇庭表示谢恩。 (3)益都强行架着他让(他)谢恩,(傅山先生)就倒在地上不起来。 [强:强行;掖:搀扶,这里指“架着”;仆:倒。]  附:参考译文: 朱衣道人就是阳曲的傅山先生。最初他字青竹,不久改字为青主。他家世代凭借学问高和品行好成为晋中地区的表率。他看到天下将要大乱,那些所谓被称为缙绅的达官贵人,其实多贪腐作恶,其行为不值得称道,为此他非常气愤,就坚持自己的气节,一点也不肯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 甲申年,清兵入关,他梦见天帝赏赐他道士黄冠,从此就穿上道士衣服,出家居住在山洞里,并以此来奉养母亲。天下安定后,才开始带上道士的黄冠并云游四方。他的儿子叫傅眉,每天在山中打柴时,把书放在担柴的担上,放下担子休息时就把书拿出来阅读。中州有一个吏部郎的官员,是以前的名士,有一次去拜访傅山先生。见面后就问傅先生:“令郎去哪里了?”傅先生说:“请稍等,小孩一会就回来了。”不一会,一个挑着柴担的人回来了,傅先生就叫他过来说:“孩子,快来谒见客人。”吏部郎见后感到颇为惊奇。到了晚上,傅先生就叫他小孩陪伴客人睡觉。吏部郎利用这个时间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小孩学问渊博,滔滔不绝,吏部郎有时还不能完全回答他的问题。第二天早晨,吏部郎向傅山先生告辞说:“相比你儿子的才学,我感到羞愧啊。”有时外出游玩,傅眉就与傅山先生共同驾车,到了天黑时就住在旅馆。这时傅眉仍然点灯阅读经史、《离骚》、文选之类的书籍。第二天早晨,这些书必定要读到能够背诵才能继续出行,否则他父亲就会杖责他。 戊午年,天子发布诏令举行大考。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把傅先生作为优秀人才向皇上推荐。当时傅先生已经有七十四岁了,而且他的儿子傅眉也因为疾病早于他死了。因此傅先生坚决拒绝去参加考试,但是有司坚决不同意。先生于是假称自己有病,有司就命令差役抬着他的床前往,两个小孙子陪侍在身边。已经到了距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傅山先生以死来抗拒,坚决不进城参加考试。这时益都冯公首先来拜访他,然后其余的官员都来看望他。傅山先生躺在床上,并不施迎来送往的礼节。蔚州魏公就把傅山先生年迈体弱的情况禀报了皇上。皇上就下诏令,免除傅山先生参加考试,并答应放他回家,继续做道士。当时那些受征聘任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中,没有接受职务的那些年迈体弱者,都受到恩赏赐以官职。于是特意加封傅山先生中书舍人的官职来表示对他的宠爱。益都就到傅先生家里拜访他说:“皇命格外恩宠,即使你生病了,希望因为我而勉强来到皇庭表示谢恩。”先生没有答应。益都就命令其他众多宾客百余人反复劝说他。傅山先生就假称病得很厉害,于是益都就让人把傅先生抬进宫。傅先生看见宫廷的午门,眼泪潸潸而下。益都强行架着他让他谢恩,傅山先生就倒在地上不起来。蔚州走上前说:“停、停,这就算是谢恩了。”第二天,傅山先生立刻返回,大家都出城来为他送行。他死后,按照道士的丧仪来安葬他。他一生所写的著作,只有一部流传下来了,叫做《霜红龛集》。 易错警示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最常见易错的现象是:脱离语境,误解词义。如:2011年上海高考题(片段):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秋冬则劝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有的考生脱离语境,不假思索地解“劝”为“劝慰”,释“乐”为“快乐”。其实,联想课文《劝学》即知“劝”为“鼓励”,用结构推断法看“民皆乐其生”,“乐”后面带宾语,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对策: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才不至于产生错误。语境推断法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基本的、主要的方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常见易错的类型有: (1)不辨虚实。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词兼有虚实两种用法,如“所、为、以、而、之”等,需要分清词性。如: 2011年高考北京卷文言阅读虚词题中要求理解两个“为”字:①昔者,曹子为鲁将兵;②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句①“曹子为鲁将兵”是主谓句,“为鲁”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替”哪个国家“将兵”(带领军队),“为”就是介词“替”,读wèi。句②“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是复句的后一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了,“为”就充当分句的谓语,是动词“是、做、当”的意思,读wéi,即“是败军中的败将”。两个“为”字,一个是虚词中的介词,一个是实词中的动词,不可不辨。如何辨?主要是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语法功能,辨别其词性,确定其意义、用法。 (2)“以”“因”“与”在句中作介词还是作连词,难以辨别,最易错。 从结构上看,介词要连上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来修饰后面的谓语,介词的宾语大多是名词或代词;连词则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所以,“以”“因”“与”若连上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后面又有动词谓语,那么一般就是介词,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中的“以”,“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中的“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中的“与”。连词连接的词、短语、句子要性质一致或相对,连词前后的词性要一致,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句中“以”前后是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句中“因”连接性质相对的两个因果分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句中“与”前后是代词。但要注意介词“以”“因”“与”后经常省略代词,不要误为连词,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3.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最常见易错的现象是: (1)筛选信息忽视题干的细节性要求。题干的设置往往有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两种,考生最容易忽视题干的隐含信息要求,导致思考不到位而丢分。譬如,如果题干中有“直接表现”之类的词语,那么就意味着需要排除“间接表现”的相关干扰信息。“直接”指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间接”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例如2005年广东卷11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其中第③句“(阴)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和第⑤句“骡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虽然表明朱晖不惧权势,但都是通过阴就和骡骑将军东平王苍这两个人的言行间接表现的。 (2)概括文章内容不够客观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涉及信息多,综合性强,考生经常会犯遗漏要点、概括不全或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考生经常会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要客观准确地概括文章内容,必须整体把握文意,做到:读有“序”,想有“据”,析有“理”,选有“联”。例如2010年广东卷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原文相关内容为“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获贼间谍”的是“(皇)上”的军队,这“间谍”自然就是“敌方”宋忠派出的,而不是宋忠的“敌方间谍”,考生不予明辨,就容易张冠李戴。 4.文言翻译,最常见易错的方面是: (1)有词类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功能及词义。部分考生语法基础较差,不能准确把握实词的词性、功能及词义,导致凡遇上活用词的翻译就丢分;因此译准活用词应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点。 (2)译句中虚词一般不作为主要赋分点,但处理不好会影响句意的准确性,也会导致失分。对虚词的处理往往要求十分细腻,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译出的不可牵强附会。如2011年安徽卷翻译(其一)“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为“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将”是副词“将要”的意思,修饰“试汝”,但在口语中可不必非要译成“将要”,否则就显得生硬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张柬之传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时突厥默啜有女请和亲,武后欲令武延秀娶之。柬之奏:“古无天子取夷狄女者。”忤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柬之力陈其弊,疏奏不纳。俄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后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 诛二张也,柬之首设其谋。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实封五百户。不半岁,以汉阳郡王加特进①,罢政事。柬之既失权,愿还襄州养疾,乃授襄州刺史。临行,中宗为之赋诗祖道,又诏群臣饯于定鼎门外。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又恳辞王爵,不许。俄及贬,又流泷州,忧愤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赠中书令,谥曰文贞,授一子官。柬之性刚直,然邃于学,论次书数十篇。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注:①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清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以王佐期之      期:约定。 B.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 故事:先例。 C.会汉水涨啮城郭 会:适逢。 D.然邃于学 邃:精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以王佐期之 B.永昌元年,以贤良召 臣荐宰相而为司马    以功擢天官尚书 C.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 D.其人老,惟亟用之 柬之因垒为堤 柬之首设其谋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张柬之“刚直”的一组是(  ) ①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 ②柬之奏:“古无天子取夷狄女者。” ③柬之力陈其弊,疏奏不纳 ④诛二张也,柬之首设其谋 ⑤又恳辞王爵,不许 ⑥虽亲旧无所纵贷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柬之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他先后担任清源县丞、监察御史、凤阁舍人等职务。 B.张柬之先后得到狄仁杰、姚崇的推荐,逐渐被武后赏识并担任重要官职。 C.张柬之启程前往襄州前,中宗为他赋诗祭路神,还下诏命令群臣在定鼎门外为他饯行。 D.张柬之死后,景云元年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他唯一的儿子也被授予官职。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 (2)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真题试做 1.C 解析: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举,兴起,发动。 2.C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为”均是动词,第一个为“做”,第二个为“成为”。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沙洲阻水。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名词,……的地方。D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是介词,把。 3.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说的是总督蒋攸铦对他的推荐和评价,⑤概括其品质,与“实心任事”无关。 4.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错,原文是“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 5.参考答案:(1)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 (2)(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 (3)(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解析: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1)“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除去。(2)“旌表”,表彰;“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3)“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 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任庶吉士,授任编纂修书官,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上疏弹劾河工冒滥,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巡视江南漕务,革除不好的惯例,请求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四川总督蒋攸铦奏陈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安徽巡抚。安徽府库的钱款,五次清查,没能清查明白。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核查、赔偿、免除,于是三十多年的纠葛,全部查清。临近长江的地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米赈灾,劝勉地方绅民捐款几十万金,赈灾物资一一核实,灾民依靠着这些物资,没有流离失所。又有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劝告老百姓修建堤坝蓄水,保障农业用水。在各县乡村设置丰备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上交不能减少,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其制略如社仓而去除了它的弊端。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俗。 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江苏巡抚。在此之前洪泽湖溃溢,江南漕运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阻挠。陶澍毅然承担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事情完成,朝廷下诏褒扬赞美,并赏陶澍孔雀翎。 江苏屡次遭受大水灾,经由太湖的水流不畅。陶澍上疏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吴淞江最为关键。疏通吴淞江来连通海口最为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挑选有贤能的人负责这件事,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水道运粮时,就分条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兴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担任总督,与巡抚林则徐一起全部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这些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 陶澍晚年的时候,将要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患了风痹病,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留下奏疏给皇上,皇帝下诏褒奖又非常痛惜,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陶澍见义勇为,胸怀坦荡。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才能,在江南管理河政、管理漕运、管理盐政时,成就斐然,也依靠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力量。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A 解析:期:期望、期待。 2.B 解析:B项,以,介词,凭借。A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C项,动词,担任/动词,筑;D项,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 3.C 解析:①表现的是张柬之过人的才华;⑤表现的是张柬之的淡泊。 4.D 解析:“他唯一的儿子也被授予官职”属于理解错误,“授一子官”意思是“授予他一个儿子官职”。 5.(1)每年派兵五百驻守姚州,此地险恶有瘴气,(士兵)到驻地往往就死了。(“岁”,每年;“辄”,往往,就) (2)到襄州后,他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旧故也没有放纵宽免的。(“下”,下属;“虽”,即使) 参考译文: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认为他有奇才,便以帝王的辅臣期待他。中进士后,起初调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凭借贤良科目召试,这时他七十多岁了。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张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监察御史,后升任凤阁舍人。这时突厥首领默啜请以女儿和亲,武则天皇后想让武延秀娶她。张柬之进言说:“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触犯了武后旨意,被调出朝廷任合、蜀二州刺史。旧例,每年派兵五百驻守姚州,此地险恶有瘴气,(士兵)到驻地往往就死了。张柬之力陈其弊端,奏议不被采纳。不久调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年间,武后问狄仁杰:“从何处能得到一位奇士使用他?”狄仁杰说:“陛下若求文章、资历,现宰相李峤、苏味道足够了。难道是文士拘泥小节,不足以和他们共成天下大业吗?”武后说:“是的。”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老,却是宰相之才,用他必定为国家尽心竭力。”武后立即召请张柬之任洛州司马。过了一阵,武后又求才,狄仁杰说:“臣曾举荐张柬之,您没用他。”武后说:“提升他了。”狄说:“臣举荐宰相却任司马,这不是用才。”于是张柬之被授官为司刑少卿,迁升秋官侍郎。其后姚崇出任灵武军使,即将启程,武后诏令举荐宫外百官中可任宰相的人,姚崇说:“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他已年老,要赶快任用。”武后当天就召见他,授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 诛除张易之、张昌宗,张柬之首先设那个计谋。张柬之凭借功劳提升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给实纳租税的食户五百户。不到半年,他以汉阳郡王的身份担任特进,被免除治理政事。张柬之失权后,愿回襄州养病,便任命他为襄州刺史。启程前,中宗为他赋诗祭路神,还下诏群臣到定鼎门外给他饯行。到襄州后,他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故旧也没有放纵宽免的。适逢汉水暴涨侵及外城,张柬之就凭借军营壁垒筑堤,遏制急流怒涛,全境依赖它防洪。他又恳切地辞去王爵,朝廷不准。不久遭贬,并流放到泷州,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睿宗景云元年,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授予他一个儿子官职。张柬之性情刚直,但在学术方面研究精深,有评议篇次的书文数十篇。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