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1讲 小说阅读  考题展示 (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报 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仰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名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扣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3.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考向分析 广东自试行新课改高考模式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都是小说或散文,2008年、2010年考查了小说阅读。2008年考查外国小说阅读,难度较大,很多考生读不懂,得分率较低。2010年虽然还是考查外国小说阅读,但难度降低了些,3道题分别考查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心理、主题的分析鉴赏。2012年广东卷未考小说,2013年考小说的可能性则更大。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包括: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例题1】(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热点题型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如: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的线索结构主要体现为情节的发展变化。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弄清楚小说故事发展的过程,并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大致分阶段概括。这篇小说故事发展的过程大致是:在夜里,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丈夫撒谎掩饰,说听见了什么——妻子替丈夫圆谎,说也听见了什么——丈夫在被窝里吃面包,妻子听见了,假装安然入睡——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给丈夫一些面包。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2.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小说的主题就是作家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概括作品主题,要建立在对小说创作背景的掌握和对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及情感的理解上。结合注释知道,这篇小说“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故事情节如前文所述;主要人物“妻子”和“丈夫”相濡以沫近40年,互相体贴、关心、理解,可想而知。 参考答案:(1)主题: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2)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39年的夫妻突然发现对方“老了”,变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尊严而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技法解密1.分析作品结构 (1)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开头”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的作用,“结尾”往往起总结的作用,明确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能较好地把握小说的基本思路。 (2)分析小说情节,主要是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概括各部分的要义。 (3)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概括作品主题 (1)通过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通过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 (3)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结合相关的社会、历史知识理解作品的主题。 【例题2】(2008·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 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热点题型二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如: 1.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体会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父亲需要我”,既有表层的含意,也有深层的含意,它涉及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表层含意:前文写到“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成问题,因为“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据此,不难得出答案:“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理解深层含意:后文写到“‘爸爸……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父亲”之所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举起手臂向我挥舞”,是因为“我”承诺父亲“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也就是说,继承他的追求。 参考答案:①“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②“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技法解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技巧。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关联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等起重要作用的语句。重要语句包括词语、短语和句子。对于词语和短语而言,注意区分其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对句子而言,注意区分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如上题,只要细心分析该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就可得出满意答案。 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一般有三方面——叙述性语言的表现力,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独特的语言风格。叙述性语言的主要作用是讲故事、交代情节、交代人物,一般用第一、第三人称,应注意不同人称的表达作用。人物语言会随着不同的场合、对象、话题而有不同的变化,或幽默、或庄重,或含蓄、或直白,或简洁、或啰唆,或粗鲁、或文雅,千变万化。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功成名就的小说家一般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 热点题型三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如: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的能力。“母亲”在作品中是个次要人物,是个实实在在的母亲形象,不像“父亲”,已经是一个脱离了父亲概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对次要人物形象的读解,也应该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将这些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技法解密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注意的技巧有多种。这里主要针对“欣赏作品的形象”谈。 欣赏小说的形象,主要指欣赏人物的形象。 1.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段主要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通过分析这些描写,可以把握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以2010年广东卷第17题为例:“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该题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揣摩人物心理,进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第1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第2句,通过相同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第3句,通过动作(细节)描写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丈夫的矛盾心理。(参考答案:第1句,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第2句,感觉妻子可能发现,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第3句,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2.紧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如上例简析“母亲”形象,就是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得出的答案。 特别说明:本题型及其技法解密同样适用于理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2011年广东卷第17题“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是:①勤劳能干;②对家庭有责任感;③对孩子关心、爱护。文本见下一讲) 热点题型四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 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种阅读探究。本题应结合文本“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的描写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可知“我”对“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的出走是有着莫名的兴奋和好奇;而从“我”悄悄带食物给父亲、老是念叨父亲的安危,“我们呼喊,等待”“我们都哭了”可知“我”对父亲是关心、同情、支持的;从“我”担心年迈的父亲的身体,对父亲发誓要继承他的事业,到真正看到仿佛来自天外的父亲而产生极度恐惧感继而落荒而逃的行动,可知“我”是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总体来说,“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 参考答案:“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由于是个性化的解读,也可以这样作答:“我”对父亲的行为持支持的态度,但也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父亲的行为。在其他人都猜想父亲疯了,家人也远离父亲的时候,“我”仍然坚持把“食物带给他”,并且一直陪伴着父亲,直到老。但对于“我”而言,父亲只是一个存在,一个符号而已,所以当有一天父亲突然向“我”靠近时,“我”却害怕地逃离了。) 技法解密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常用以下技巧。 1.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探究。探究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便说”,要特别留意“请联系全文”之类的提示,探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答案必须从文本中来。 2.在坚持以文本为依据原则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大胆发挥个人的阅读才情,将最个性化、最有创意的答案呈现出来,以体现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 【例题3】(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自己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我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着,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热点题型五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如: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能体现小说体裁的基本特征;环境(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根据所处位置不同,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等作用。小说中“太阳”“树”和“知了”等景物就具有上述②③④作用。 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技法解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常用以下技巧。 1.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物、情节、环境进行具体描绘,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言风格。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前文已有涉及,这里只讲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首先要熟悉它的六点作用,然后结合具体作品,一一对应,具体分析。 2.小说的表现手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叙述手法上,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区别;叙述人称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表现上,有铺垫、衬托、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考生应掌握各种主要表现手法的特征和作用(表达效果),并结合文本语境,合理答题。  典型试题 (2012·深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狐狸的窗户 [日]安房直子 是什么时候了呢,是我在山道上迷路时发生的事。我要回自己的山间小屋去,一个人扛着长枪,精神恍惚地走在走惯了的山道上。是的,那一刻,我是彻底地精神恍惚了。我不知怎么会胡思乱想起过去一个特别喜欢的女孩子来了。 当我在山道上转过一个弯时,突然间,天空一下子亮得刺眼,简直就好像是被擦亮的蓝玻璃一样……于是,地面上不知为什么,也呈现出一片浅浅的蓝色。 “咦?” 一刹那间,我惊呆了。眨了两下眼,啊呀,那边不是往常看惯的杉树林了,是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原野。而且,还是一片蓝色的桔梗花田。 我连大气也不敢喘。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走错了,竟冷不防闯到这么一个地方来了?再说,这山里曾经有过这样的花田吗? 立刻返回去!我命令自己道。 那景色美得有些过分了,不知为什么,让人望而生畏了。 可是,那里吹着让人心旷神怡的风,桔梗花田一直延伸到天边。就这么返回去,未免有点让人觉得惋惜了。 “就稍稍歇一会儿吧!” 我在那里坐了下来,擦去汗水。 就在这时,有一团白色的东西,刷地一下从我的眼前跑了过去。我猛地站了起来,只见桔梗花“刷刷”地摇出了一条长线,那白色的生灵像个滚动的球似的,向前飞跑。 没错,是一只白狐狸。还是个幼崽。我抱着长枪,在后面紧追不舍。但很快被小狐狸甩掉了。 “欢迎您来!” 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身后是一家小店,门口有块用蓝字写的招牌:“印染·桔梗屋”。 在那块招牌下面,孤单单地站着一个系着藏青色围裙,还是个孩子的店员。我顿时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知道,他就是那只小狐狸变的。 “我给你染染手指头吧?” 狐狸说着,用四根染蓝的手指组成一个菱形的窗户,然后架到我眼前,快乐地说:“您往里瞅瞅吧。” 在小窗户里,我看到了美丽的狐狸妈妈。小狐狸告诉我,很早以前,它的妈妈被人用枪打死了。 狐狸接着说:“后来,仍然是这样一个秋日,风呼呼地吹,桔梗花异口同声地说:‘染染你的手指吧,再用它们搭成一个窗户!’从此我就不再寂寞了。不论什么时候,我都能从这扇窗户里看到妈妈的身影了。” 我也染了手指。 在窗户里,我看到了一个从前特别喜欢,而现在绝不可能见面的少女。 我想付钱,可一分钱也没有带。 狐狸说:“请把枪给我吧。” 我将枪给了小狐狸。收下了我的枪,小狐狸送给我一些蘑菇。 我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我一边走,一边用手搭起了小窗户。这回窗户里下着雨,朦胧中我看到了我一直怀念的院子,院子里还扔着被雨淋湿了的我的长靴。家里点着灯,传出两个孩子的笑声,一个是我的声音,还有一个是我死去的妹妹的声音。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场大火烧毁了我们的家。这个庭院,现在早就没有了。不过我想不要紧,我拥有了了不得的手指啊! 我要永远珍惜这手指头。可我回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习惯性地洗手。 一切都完了! 第二天,我决定再到狐狸家去一趟,重染一遍手指。 我一连好几天都在林子里徘徊,但却再也没有出现那片桔梗花田,也没有看见那只白色的小狐狸。 (选自作者同名小说,有删节) 1.文中画线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题中问“描写方法”,答案应为“环境描写”,可是,不少学生的回答却是“打比方”“白描”“侧面描写”等。当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更无从谈起了。  名师点评 对题目中含有“专业术语”的问题,一定要用“行话”去解答。这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切莫忽略这类常识。常见的描写方法,按内容来分,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种,其中景物描写又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可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场面描写;按特征分,分为白描和工笔描写(又称“细描”)。  答案修正 (1)画线句子为环境描写。 (2)①为全文营造了一个空灵梦幻、充满无穷魅力的氛围。(关键词:“营造氛围”)②为引出下文作铺垫。或答“推动情节发展”“为与小狐狸相遇提供背景”。(关键词:“作铺垫”或者“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提供背景”)③为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服务。空灵梦幻环境为“我”在小窗户里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提供一个梦幻般的场所和背景,为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设置出特定的自然环境,从而突显主题。(关键词:“烘托人物形象”或者“深化作品主题”)  2.请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写出故事梗概。(要求在80字以内)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1/3的学生准确写出了故事梗概,并能分条陈述;有的基本写出了故事梗概,其中某一环节稍欠准确;有的大概知道某些意思,但不会概括;有的则不会分点答题,或分点过多。  名师点评 要耐心读懂文本,加强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概括训练;对“归纳概括”题,切记要分条陈述,但不宜分条过多,多则滥。  答案修正 ①猎人迷路后,巧遇小狐狸;②小狐狸通过手指围成的窗户看到妈妈,猎人也从窗户中看到了家人;③猎人受到感动,把猎枪交给小狐狸;④回到家洗手后一切消失,猎人遗憾不已。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1.这篇寓意深刻的小说,不少学生读不懂,有的把主题说成是“不要打猎,不要伤害动物”,有的说成是“要保护环境”。 2.答案比较笼统,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程度不够;分点答题的也不多。  名师点评   重视对文本主题的概括训练。对开放性题目,答题思路一般是“先总后分”,即一下笔就亮出观点,然后评价文本的观点,再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见解。要坚持分点答题,养成习惯。  答案修正   本文是一篇思想及寓意相当深刻的小说。 (1)对和平的呼唤。猎人受到小狐狸魔法的感化,交出了自己的枪,双方和谐快乐地相处。 (2)对亲情、爱情的渴盼。从手指窗户中,看到了心中一直想念而现在绝不可能再见面的少女,看到了被火烧掉的院子,听到了死去的妹妹的声音…… (3)对善良、宽容的赞美。对“我”这样一位猎人,一个杀母仇人,小狐狸并没有以暴制暴,而是用神奇的魔法引导“我”,唤醒了“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交出了“我”的枪,使“我”走上了充满对亲情、爱情的渴望、充满“爱”的人生之路。 (4)对珍贵的、美的东西容易消逝的遗憾。猎人洗掉了手指上的染料,再也寻找不到那片桔梗花田。蓝色桔梗是美丽的,又是幻灭的。是停下你的脚步留恋过去,还是带着回忆走向明天。富有人生的哲理。  易错警示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易错点是: (1)忽视开头和结尾在小说结构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不重视分析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不能较好地把握小说的基本思路。 (2)对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的分断、连接关系模糊,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不够合理。 (3)对从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认识还不到位,仅习惯于从故事情节这一单一角度把握作品主题。 (4)忽视注释对理解作品的主题的提示作用,不能真正做到对作品社会价值意义的准确认识。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易错点是: (1)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对营造典型环境、关联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等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但学生往往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时,不会结合典型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等因素来分析理解。 (2)对小说语言表达艺术的三个方面——叙述性语言的表现力、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独特的语言风格,概念不是很明确,区分不是很清楚,常常混为一谈。 3.欣赏作品的形象,易错点是: 小说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学生大多知道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欣赏作品的形象,但紧扣故事情节来概括人物性格这一点经常是要点不全,丢三落四。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易错点是: 不少答案脱离文本,任意发挥,胡说一气。须知,探究题虽然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说”,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来。当然,在坚持以文本为依据原则的基础上,欢迎最个性化、最有创意的答案。 5.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易错点是: (1)对小说的基本特征——人物、情节、环境及语言风格缺乏起码的常识,常常答不到点子上。 (2)小说的表现手法本身比较复杂,考生由于知识条理不清,常常找不到答题的路径。建议专门梳理相关基础知识,准确区分小说的叙述手法、叙述人称、表现手法及描写方式等不同知识,为准确答题提供必要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祖父的表 [英]斯丹·巴斯托 那块挂在床头的表是我祖父的,它的正面雕着精致的罗马数字,表壳是用金子做的,沉甸甸,做工精巧。这真是一块漂亮的表,每当我放学回家与祖父坐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盯着它看,心里充满着渴望。 祖父病了,整天躺在床上。他非常喜欢我与他在一起,经常询问我在学校的状况。那天,当我告诉他我考得很不错时,他真是非常兴奋,“那么不久你就要到新的学校去了?”他这样问我。 “然后我还要上大学。”我说,我仿佛看到了我面前的路,“将来我要当医生。” “你肯定会的,我相信。但是你必须学会忍耐,明白吗?你必须付出很多很多的忍耐,还有大量的艰辛劳动,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会的,祖父。” “好极了,坚持下去。” 我把表递给祖父,他紧紧地盯着它看了好一阵,给它上了发条。当他把表递还给我的时候,我感到了它的分量。 “这表跟了我50年,是我事业成功的印证。”祖父自豪地说。祖父从前是个铁匠,虽然现在看来很难相信那双虚弱的手曾经握过那把巨大的锤子。 盛夏的一个晚上,当我正要离开他的时候,他拉住了我的手。“谢谢你,小家伙,”他用一种非常疲劳而虚弱的声音说,“你不会忘记我说的话吧?”一刹那,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不会,祖父。”我发誓说,“我不会忘的。” 第二天,妈妈告诉我,祖父已经离开了人世。 祖父的遗嘱读完了,我得知他把那块表留给了我,并说我能够保管它之前,先由我母亲代为保管。我母亲想把它藏起来,但在我的坚持下,她答应把表挂在起居室里,这样我就能经常看到它了。 夏天过去了,我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我没有很快找到朋友,有一段时间内,我很少与其他的男孩交往。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很富有的男孩,他经常在那些人面前炫耀他的东西。确实,他的脚踏车是新的,他的靴子是高档的,他所有的东西都要比我们的好——直到他拿出了自己的那块手表。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表不但走时极为准确,而且还有精致的外壳,难道这不是最好的表?“我有一块更好的表。”我宣称。 “真的?”“当然,是我祖父留给我的。”我坚持。 “那你拿来给我们看看。”他说。 “现在不在这儿。” “你肯定没有!”“我下午就拿来,到时你们会感到惊讶的!”我一直在担心怎样才能说服母亲把那块表给我,但在回家的汽车上,我记起来那天正好是清洁日,我母亲把表放进了抽屉,一等她走出房间,我一把抓起表放进了口袋。 我急切地盼着回校。吃完中饭,我从车棚推出了自行车。 “你要骑车子?”妈妈问,“我想应该将它修一修了。” “只是一点小毛病,没关系的。” 我骑得飞快,想着将要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羡慕的目光。 突然,一条小狗窜入了我的车道,我死命地捏了后闸,然而,在这同时,闸轴断了——这正是我想去修的。我赶紧又捏了前闸,车子停了下来,可我也撞到了车把上。 我爬了起来,揉了揉被摔的地方。我把颤抖的手慢慢伸进了口袋,拿出了那块我祖父引以为豪的物品。可在表壳上已留有一条凹痕,正面的玻璃已经粉碎了,罗马数字也已经被古怪地扭曲了。我把表放回口袋,慢慢骑车到了学校,痛苦而懊丧。 “表在哪儿?”男孩们追问。 “我母亲不让我带来。”我撒了谎。 “你母亲不让你带来?多新鲜!”那富有的男孩嘲笑道。 “多棒的故事啊!”其他人也跟着哄了起来。 当我静静地坐在桌边的时候,一种奇怪的感觉袭了上来,这不是因同学的嘲笑而感到的羞愧,也不是因为害怕母亲的发怒,不是的,我所感觉到的是祖父躺在床上,他虚弱的声音在响:“要忍耐,忍耐……”我几乎要哭了,这是我年轻时代最伤心的时刻。 (选自《语文世界》高中版) 1.为什么说“这是我年轻时代最伤心的时刻”? 2.概括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为何要写“富有的男孩”? 3.依照这篇小说的文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有关成长方面的感悟。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真题试做 1.解析:可以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考虑情节的作用。①与题目的关系:开篇点题,扣住题目。②与人物的关系:借写什么来塑造相应的人物形象。③与环境的关系: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抒情基调。④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如背景、缘由、悬念、伏笔、首尾呼应等。 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 2.解析:小说在结尾时突然让人物关系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打破了读者的心理期待。从而使得谜底一揭开,小说就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特点:①情节发生逆转;②具有喜剧色彩。 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深化了主旨。 3.解析:首先彭恩和文亚明两人在小说中是尖锐对立的。引发对立的原因有彭恩尖锐的不留情面的批评,因此伤害了文亚明;而文亚明也不能理性看待这些批评,没有将此作为进步的动力,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应作为答题的切入点。 参考答案:人物形象: 彭恩:①忠于职守;②批评中肯,言辞尖锐;③机智敏锐。 文亚明:①演技拙劣;②性格偏执;③自卑而又自负。 启示: ①要有敬业精神。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升专业水平。③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④坦然面对批评并勇于自我反省,不可自以为是。⑤舞台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舞台。(只要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BE 解析:B项,“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错,原文中未体现。E项,“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错。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参考答案:后悔自己未能听祖父的话;由于自己太虚荣而不知忍耐,导致遭人羞辱。 解析:结尾这一段话在小说中有重要的内涵,联系上下文语境应该不难作答。 2.“我”的形象:对未来有美好憧憬(有梦想有理想);缺乏忍耐精神(沉不住气);幼稚而单纯。写“富有的男孩”是因为:通过写富有男孩的炫耀引出“我”冲动地回家拿表的行为,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富有的男孩”来表现“我”,突出和丰满小说中“我”的形象;“富有的男孩”是成功的象征,见证了“我”的冲动,能更好地揭示小说主题。 3.感悟一:人生的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坚持不懈。 感悟二:人生的成长需要忍耐、沉得住气。(“忍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是小说要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对“忍耐”的内涵的把握,可以发掘作品的意蕴。两点成长感悟不能脱离小说所揭示的意蕴) 感悟三:脚踏实地,不要贪图虚荣。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