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北版 专题八 写 作 第1讲 审题 开头 结尾  考点解读 审题,就是认真审视、思考作文题目,弄清题目要求的立意范围,为符合题意的写作提供保障。审题的基本任务,是明确作文题的命题范围,并在这个范围之中确立自己行文的主旨,即考纲要求的“符合题意”。此外,审题时还可以做好选定写作文体、表达方式、写作素材等任务。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写作,都离不开审题这个环节,但是不同类型的题目,审题的方法和切入点也会有所不同。 实用技巧 【技巧1】材料作文——整体把握材料,善于发现关键词句。 材料作文审题要有整体眼光。有的作文题给出两段材料,事件可能不同,但有一定内在的联系,内涵相同、相关,或相对、相反。有的材料包括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类比、比喻关系。有的材料较长,观点分散在材料中。这些都需要从整体着眼,把握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审题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句即揭示材料中心、蕴涵命题人设定的立意范围的词句。叙事类材料中的比喻句、议论句,开头句、结尾句,议论类材料的观点句,抒情类材料的收束句,往往是关键词句。 【典型例题】(2011·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技巧运用】这是一则包含明显对比因素的材料,材料里的同学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闻到了”苹果香味的同学,实际上他们完全是为了附和哲学家(权威)的话,表现得轻信盲从、不爱动脑、人云亦云、迷信权威;第二类是默不作声,“什么味也没有闻到”的同学,他们表现得不附和权威,不盲目顺从,在权威面前有勇气表现自己真实的想法。据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①尊重事实,决不盲从; ②开动脑筋,拒绝附和; ③诚实守信,守住良知; ④正确对待权威意见。 【技巧2】独词类标题(话题)作文——依照词典认定的意义解读话题。 话题是单个的词,要依照词典认定的或社会约定俗成的意义来解读话题内涵。 【典型例题】(2011·湖北高考)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技巧运用】写独词类标题(话题)作文,要准确解读试题中“词语”的含义。这里的“旧书”大致可做两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实”的方面,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求学某个阶段的某本书,围绕某本书展开回忆,或者是家中某本“旧书”,以及背后的历史。 二是“虚”的方面,将“旧书”理解为“无字”书,诸如“一段历史、一番教诲、一句名言”都可以当成“旧书”来理解。 无论写“实”的,还是“虚”的“旧书”,写书都不是目的,必须由此引出一段故事,表达深刻主题: (1)以“旧书”叙事。以一本旧书为载体,写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故事。 (2)以“旧书”写事理。以一本旧书中的哲理为由头,写一则故事,强化对哲理的感悟。 (3)以“旧书”抒真情。以一本旧书为道具,突出表现与之相关的人物的情感,抒写对人物的真挚情感。 【技巧3】短语类标题(话题)作文——重视题目修饰语。 有的考生习惯于重视作文题目的中心词,对其修饰语则往往不够重视,这也是一种审题失误,严重的会被判为不符合题意。因此,我们必须如重视中心词一样重视修饰语。 【典型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技巧运用】这是一则材料型的命题作文,立意过程可分两步: 第一步,分析材料信息。材料分两层包括两个相关的信息:第一层,主要讲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等人完成惊人的事业,实现了人生的成功,然而,时间在变,他们的成功难以复制;第二层,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而应当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追求人生的成功)。 第二步,补足标题内容。“我的时间”是一个前后具有偏正关系的短语,它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时间”,根据上面对材料的分析,指怎样让“时间”具有生命价值,怎样让瞬间即逝的时间化作“永恒”;第二层是“我”,这个层次往往被考生忽视,即试题要求写“考生自己”对过去、当下、未来时间的思索与谋划。因此,只有将这两个层次结合起来,命题才是符合要求的。 考生立意的角度应该是:①自己的时间里该做什么事;②自己的时间里该如何做事;③自己的时间里怎样追求成功。 【技巧4】半命题作文——巧补文题,彰显个性。 半命题作文,“补题”是成功的关键。稳妥的办法是从试题提示材料中筛选适合自己的关键词填补在题目里,这样写能保证作文符合题意,但是容易与别人的选题撞车,甚至选材会出现一些雷同。我们建议着眼于创新思维、情感积淀、观点深刻等方面,去填补文题。 【典型例题】请在横线上补写相关词语,将其补写成完整的作文题,然后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 要求:①补写词语合理,语意明白;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不可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技巧运用】半命题式的作文,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根据语境补题。所谓语境,这里指横线前的词语所提示、限定的语意条件,即“大自然”,这就要求考生在补题时,一定要选择与“大自然”相关的,最好是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来思考、填补,否则便可能造成偏离题意。二是善于打开思路。根据横线前“大自然”这个前提,考生可以从“大自然”遭到破坏的角度,选填“愤怒”“哭诉”“眼泪”等词语,用拟人化的笔法行文,更真切感人;也可以从大自然本身对人类的意义的角度思考,选填“抚慰”“恩赐”“关怀”等词语,然后归结到要报答自然,而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的角度上来;当然也可以从“大自然”的包容、仁爱等方面来立意。三是写这类宽泛的作文题,要学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可读性,避免陷入空洞的说教。如构思上的“以小见大”,结构上的“镜头组合”等。 【技巧5】比喻类作文题——准确理解喻体的比喻义。 喻体一般是形象化的事物,如“春草”“清泉”“绿叶”“天空”等,考生要根据试题材料的整体意义或者提示性的语句,在联想中发现比喻词的抽象意义。 【典型例题】(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技巧运用】这则材料由寓言和提示语两部分组成。审题立意的关键是理解两个关系:水和鱼的关系,寓言和提示语的关系。小鱼的发问,既可以理解为它始终没有感受到水的存在,因而不明白水到底是什么;也可以理解为小鱼终于感受到了水的存在,进而思考水到底是什么。这两种理解和提示语的两个方面具有对应关系。 考生应由物及人展开如下联想:我们赖以生存而又经常忽视的是什么?在人类、社会或自然中,哪些简单的事情能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考生可选择亲情、友情、幸福、传统、道德、环境等话题为切入点,展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立认知、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 【技巧6】看图作文——看懂图画内容,理解图画寓意。 看图要看懂内容,图画里有哪些人或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还有图画的标题,人物的对话、独白等,都是理解图画的材料。漫画一般具有幽默、讽刺的特点,这正是它的寓意所在。面对一幅漫画,考生要认真思考它讽刺的是谁,讽刺一种怎样的现象,等等。 【典型例题】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早出晚归 【技巧运用】第一步,看漫画中的要素。左边这幅画里,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两只快活的小鸟从茂密的树林里飞出去觅食;右边这幅画里,当月亮出来时,它们回到“家”中,“家”已完全变了样——那茂盛的树木已被砍光,只留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树桩。两只鸟儿伤心地围着面目全非的家园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步,分析画面的关系。两幅漫画表现的是同一地域里,不同时期(早晨与傍晚)里的不同情景,鸟儿还是那两只鸟,但是它们的家园却在朝夕之间面目全非。可见,两幅漫画之间是对比关系。 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两幅画面的对比,揭示了人们无休止地砍伐树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四步,思维发散,确立主题。 ①从鸟类的角度看:保持生态平衡,追求万物和谐。 ②从人类的角度看:终止破坏行为,保护生存家园。 ③从发展的角度看:不能饮鸩止渴,倡导可持续发展。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法国画家雷杜德,他一生就是画花,尤其是玫瑰。任凭法国大革命、政权更迭,他只管画他的玫瑰。整整20年,以一种“将强烈的审美加入严格的学术和科学中的独特绘画风格”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成了《玫瑰图谱》。在此后的180年里,以各种语言出版了200多种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降临人世……雷杜德,他只做了一件事,画玫瑰,但他的玫瑰成了巅峰,无人逾越,后人甚至不敢生这样的念头。 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和氛围里,格外怀念一种纯粹:自知,自制,心无旁骛,一生只挖一口井,直到清泉涌出,源源不断。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请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考点解读 开头,就是文章的起始部分,一般指文章的第一段。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开头,主要取决于文体与主旨表达两个方面。作为考场作文,我们以为采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最为合适,因为这种方法能充分保证文章主题切合命题要求。 实用技巧 【技巧1】个性理解,释义破题。 标题是独词、短语的,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标题的基本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把这种解读直接写在开头,就是所谓的“释义破题”。 【参考范例】 时间(节选) 时间,是生命的音符,组合起来便成生命的宏伟的交响乐;时间,是历史的脚步,组合起来便成历史的行进过程。一点一滴的时间,汇集起来,便是人类进步的史诗,便是奋斗不息的人生河流。 【技法借鉴】“时间”的意义,在这里与“生命的意义”“历史的脚步”结合起来,同人类的历史、个人的奋斗联系起来,并使之具体化、清晰化,以对“时间”这个标题的个性化解读,完成了“释义破题”。 【技巧2】开门见山,论点破题。 标题是独词、短语的,将其转化为“论点”;标题是“论点”的,将其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 【参考范例】 坚守生命的责任(节选) “责任重于泰山”,生命因责任而沉稳,生命因责任而崇高,生命因责任而永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带着责任上路。不管是春和景明之季,还是浊浪排空之时,都要做神圣责任的坚守者。 【技法借鉴】“坚守生命的责任”本身就是一个观点,作者从阐述“坚守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出发,热情呼唤“做神圣责任的坚守者”,通过使标题“论点”具体化、精细化的办法实现了“论点破题”。 【技巧3】生动形象,比喻破题。 标题是“虚”的概念,你可将其比喻为“实”的形象;标题是“实”的事物,你可将其想象成“虚”的场景,用比喻实现对标题理解的形象化、具体化,这便是“比喻破题”。 【参考范例】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姿;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技法借鉴】考生用“盛开的花朵”“精美的小诗”“优美的乐曲”“流淌的江河”比喻“生命”,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崇敬。 【技巧4】神满气足,排比破题。 开头以标题关键词为“起点”(语句打头词)或“落点”(语句结束词),构筑排比句式,强化对标题“关键词”的理解,引出自己的观点,实现“排比破题”。 【参考范例】 保持自己的风采(节选) 泰山,虽承受风吹雨打,却依然耸立在齐鲁大地,保持了自己巍峨的风采;胡杨,虽遭受黄沙袭击,却依然屹立在黄土高坡,保持了自己挺直的风采;黄河,虽蒙受冰封雪飘,却依然浩荡在华夏大地,保持了自己磅礴的风采。 【技巧借鉴】“保持……风采”是标题的关键词,考生以此作为组句的“落点”,以“泰山、胡杨、黄河”三个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展开强势铺排,文采、气势、动感兼备,极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 【技巧5】彰显底蕴,名言破题。 引述名人名言,或对标题的“关键词”进行解释,或对标题“关键词”进行阐发,或对标题“关键词”进行描写,从而实现“名言破题”。 【参考范例】 谈意气(节选)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技巧借鉴】开头引用名言,从三个方面使标题“意气”(标题关键词)的意义具体化,并构成强势排比,渲染一种意气风发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技巧6】引发思考,设问破题。 一是直接以标题的“关键词”为对象(或范围)设问,然后用作者自答的方式,实现“破题”;二是以标题“关键词”为对象(或范围)反问,寓答于问,实现“破题”。 【技巧7】融入情感,意境破题。 开头从标题“关键词”出发进行想象,并将浓郁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社会场景、生活细节)的描写中,打造情景交融的画面,以优美的意境“破题”。 【参考范例】 早(节选) “嗒嗒,嗒嗒”的声音,伴着疲劳的节奏,母亲又早起了。习惯性地打开那盏台灯,继续工作了。不停地在缝纫机上加工手套,一副一角二。没有深厚的知识素养,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母亲能做的便只有这个了,而对于这几乎没有知识要求的工作,所需的只有时间了。 【技巧借鉴】开头从标题关键词“早”出发,描写母亲打开台灯工作的情景,有细节的刻画,也有深重无言的感叹,寥寥数语,将母亲夜以继日辛苦工作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早”字融入深厚的人文情感,实现了“意境破题”。 以上七种开头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同学们须注意: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最终都要“破题”,即用一两句话,点破标题的含义,达不到这一要求,对于考场命题作文的开头来说,就存在失分风险。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天,新加坡作家尤今在一个生意极红火的海鲜摊前,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仍不见食物端上来,忍不住前去提醒。那位忙得不可开交的摊主抬起头来,温和淡定地说:“您刚才叫的是豆腐鱼片汤,我已记在心上了。”听了这话,尤今顿觉耳目一新,随即回到座位,安心、放心地在那里等待。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联想?请以“记在心上”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抄袭。  考点解读 结尾,即文章的结束部分,一般指最后一段。它是评卷老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应该精心打造。 实用技巧 【技巧1】卒章显志,收束全篇。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讲到文章的结尾时,主张“卒章显其志”,即结尾进一步明确、深化主题思想,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这种结尾方式要求用简明的语句,总束全文,点明主题。 写记叙文,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点明题旨;写议论文,用简明的语言强化中心论点。 【参考范例】 敬畏那滴水 四川考生 上善若水,是多么智慧的比喻呀。它抓住了一切善性的本质特征。那一滴不起眼的水珠,确实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谱,所以露珠在阳光下的草尖熠熠生辉,晶莹剔透。这是一滴水,它没有滔滔的声势,没有汩汩清泉的激灵,也没有古井水的深邃。可是,它也可能经历过曾经沧海的怒吼;或凝聚在天山之巅,融化后一路欢腾入江河,入溪流;或被引流灌溉,蒸发到大气层,尔后凝成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撒向黄河、长江两岸…… 那么,当我们握着一滴水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心存敬畏吗? 它,固然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名流的炫目名片,没有富商大贾的香车宝马,也没有令人回眸的轻裘大氅。它,就是普普通通而且极易被蒸发掉的水滴。正因如此,世俗的人通常以为微不足道,可以随意撒泼掉而毫不痛惜。自然也无心关注它们蕴藏着的真正价值,就静止孤立地叫做一滴水! 让我们智慧的思考吧!去探索这一滴水曾经的奉献,曾经的历练,曾经的辉煌和心存的执着的信念。 曾经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幸存者,后来也如一滴水般隐姓埋名甘当普通的职工,连自己的子孙都不知道他曾经的辉煌。前不久,也有媒体爆料过一名教师,他天天推船接送学生,几十年如一日奉送自己韶光,直到两鬓苍苍还依旧是一名山村教师。历史长河里滚滚流淌的何尝不是滴滴水珠的组合体!哪一滴水会镌刻自己的名字,而求后世永不忘记呢?孔子说“逝者如斯”,我想,不仅仅是凭吊逝者无声无息吧?万流朝东为何永不停息呢?一滴一滴水总是义无反顾地汇入其中,是因为他们有共同向往的理想境界,有坚韧执着的信仰。大海的壮阔激荡才是他们奋斗的终极目标!那些璀璨的一滴水,引领着万千归流,在浩浩荡荡的奔流前行中,不断地摔打锤炼。江河永不停息,英雄层出不穷,主流永远奔向前方。 历史的长河里确实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影响着历史潮流的前进。可是沉心静思:如果脱离了那融为一体的滴滴水珠,英雄必将一事无成,只能是平凡的一滴而已。 我们渴慕英雄,敬仰英雄,也希望成为英雄,自然也就应该更加敬畏那些平凡无奇的一滴一滴。因为,是它们共同成就了英雄的辉煌业绩,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巨浪翻卷前行。希望做英雄,同样不因是平凡的一滴而懊悔、沮丧。 敬畏那滴水,愿做那滴水,甘做那滴水。 (2012高考四川优秀作文) 【技法借鉴】文章能准确把握诗歌意旨,赋予“那滴水”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开头对那滴水的形象描绘富有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价值基调。文章引用狼牙山五壮士、乡村教师,证明那滴水的无私、平凡而又伟大。同时,小作者辩证思维,指出英雄也同样离不开那滴水,进一步阐释了那滴水的平凡但却又伟大的价值。文章最后,递进式的结尾升华了主旨,表达了对那滴水的敬畏。 【技巧2】熔铸哲理,升华主题。 写叙事类作文,在叙述完了之后,借人物之口,或者由作者直接点明故事中蕴涵的哲学思想的这种写法,可以将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哲理融为一体,劝谕效果更为显著。 写议论类作文,可在一般性论述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拓展、深化,从哲学的角度概括世相人生,提出辩证的、有启发意义的看法。 【参考范例】 面对时间的流逝,有人说,时间是无情的,岁月会在你的额头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一直把你送进坟墓。我要说,时间是人间情感的发酵剂,它会让亲情、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发醇香;时间是人成长的阶梯,我愿随时间的流逝不断攀登生命的高点。 【技法借鉴】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结尾,考生突破了常人用消极眼光看待时间流逝的思维定式,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时间的流逝,并用“发酵剂”“阶梯”作比喻,阐述时间之于生命的积极意义——使情感更加香醇,使生命更加高尚。 【技巧3】引述名句,画龙点睛。 文章于结尾处引述与主题相一致的名言警句,在概括,提升文章的中心,总束全篇的同时,可对文章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范例】 回到原点(节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就是“原点”,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许是因为遇到挫折而回到“原点”,也许是为了做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回到“原点”。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都应该摆正心态,继续努力。人生就好像一个圆,当以自身为“原点”,以梦想为半径,画出一个大大的人生之圆! 【技法借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伟大的理想,也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努力做起,从“原点”出发,哲思深邃的名句与生动形象的比喻相结合,有力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技巧4】情景结合,意境幽远。 文章于结尾处,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的艺术境界。 【参考范例】 微风过处(节选)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美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 【技法借鉴】作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结束全篇:微风如渺茫的歌声,丝丝缕缕,有哀情,有怜意,有抚慰,有颂赞——“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形象生动,富有情味,营造了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 【技巧5】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一是呼应标题。文章标题往往与话题、主题有直接的联系,照应标题不但显得首尾圆合,而且能显示考生的话题意识,强化文章主题。二是呼应开头。呼应开头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关合严密,写得好,可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参考范例】 常怀淡定之心 开头:有个人去拜见弘一法师,吃饭的时候看见法师的食物只有一碟咸菜,一碗凉开水,再加一个馒头。遂问道:“法师,只有咸菜,你不觉得咸吗?”法师道:“咸有咸的滋味。”那人又道:“你不觉得这开水淡吗?”法师道:“淡有淡的滋味。”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颇有神奇色彩的,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一夜之间放弃声名、家庭,到虎跑寺出家。这世间从此少了一个文人,多了一个法师;少了“长亭古道”这样催人泪下的诗,增加了一个常怀淡定之心的人。 结尾:《相约星期二》中记叙了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人生的最深刻的理解。他一遍遍地重申:我们真正需要的不多,而我们的文化让我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太多的人受它迷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这些话使人醍醐灌顶。就像那个弘一法师,面对味道的咸淡,无欲无求,常怀一颗淡定之心! 【技法借鉴】文章开头,先由“弘一法师”的材料引发议论,得出“常怀一颗淡定之心”的观点。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扣合了材料“弘一法师”和观点,使得整篇文章由材料起,由材料收,结构严谨,又体现了材料的向度,很有说服力。 【技巧6】感悟生活,深化主题。 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体味人生况味,解读生活密码,参悟世相人生,表现思考的深刻性,深化作文的主题思想。 【技巧7】修辞点化,文采斐然。 紧扣文章主题,采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在拓展深化文章内容的同时,追求语言的文采、节奏和气韵,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范例】 一片云需要漂泊多久,才能找到回家的路;一棵树需要守望多久,才能伴星月入眠;一本书需要翻阅存放多久,才能被赋予睿智的光华;一个人需要跋涉多久,才能领悟平凡人生的真谛。在这样的雨夜,我想念着不善言辞、有些自恋的平凡的父亲和他的那些旧书。 【技法借鉴】考生以诗化的语言为文,先以“一片云的漂泊”“一棵树的守望”起兴,再以“一本书的翻阅存放”扣题,最后用“一个人的跋涉”点睛:环环相扣,深化主题。拟人、排比相结合,意蕴与文采、气势兼备。 【技巧8】提出希望,共勉前行。 作者于文章结尾处,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读者不但从思想上接受文章观点,而且还要落实在行动上。 【参考范例】 总有一种期待(节选) 四川考生 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期待,在拥有期待的同时,我们重要的是付之行动,想干就去干吧,这样期待才会有机会开花结果。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在期待中,我们勇敢前行!我想,我的人生,该是在期待与付出中度过的。 【技法借鉴】文章的中心是论述“总有一种期待”,于结尾处,作者更进一层,提出要将“期待”“付之行动”,鼓励人们在期待与付出中催生生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考场上具体采用哪一种结尾方式,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自己选定的文体相适应,二是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三是语言要简明深刻。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2012年3月8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说了两段引起关注的话: “就像一个人一样,使一个人富裕起来是容易的,给一个人100万就富裕起来了。但是,使一个人有文化、有气质是很难的。” “有人问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出来的,所谓的民族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这个字,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思考、意见?请就此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脱离材料的内涵范围。 参考答案: 新题演练 写作提示:法国画家雷杜德,他一生就是画花,尤其是玫瑰,并且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他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启示,其实就是这则材料所蕴涵的寓意,下面是几个角度,供我们借鉴。 角度一:专注一念,做好一件事。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花,尤其只专注于画玫瑰,最终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一生只在坚持做这一件事情,正是这种专注一念,才使他获得了成功。而当下很多人,今天看到别人在这方面成功了,就去跟着干,明天看到别人在另外一件事上成功了,又转移目标去干另外一件事,最终哪件事都没能干好。 角度二:执着是成功的法宝。法国画家雷杜德的成功,执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从材料中可知“任凭法国大革命、政权更迭,他只管画他的玫瑰”,他不受外界干扰,一做就是整整20年,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恐怕是很难坚持的。 角度三:要做就做最好。正是雷杜德的坚持和执着,最终使他获得了成功,而且他做到了最好。其实也许正是“要做就做最好”的念头,使得他能够坚持,能够坚持把这一件事情做好。 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新题演练 写作提示:“记在心上”是一个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命题,标题当中有两个重要词语,一是“记”,二是“心上”。审题时,考生可以从思考“什么是我们必须‘记在心上’的事,为什么要将其‘记在心上’”两个问题展开。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别人的承诺,即便是一张贺卡、一支铅笔、一条短信,也要清晰地铭刻在自己心灵的纹路上,不然,我们在别人的眼中,就可能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不值得依靠的人;别人对我们的恩惠,即便是一元纸币、一碗稀粥、一句鼓励,也要永远珍藏在心灵的深处,不然,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就可能是一个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的人;工作岗位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即便是拧紧一颗螺丝钉、写准一个符号,也要镶嵌在自己心灵的高地上,不然,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就可能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称职的人……总之,我们“记在心上”的,应该是对社会、集体、别人有意义的事,对提高自己的修养,健全自己的人格有帮助的事。 具体写作时,可参考下面的立意角度和写作思路: 角度一:把自己对别人的承诺“记在心上”。思路提示:①“记在心上”是对“诺言”的坚守;②“记在心上”是信守“诺言”的表现;③“记在心上”是兑现“诺言”的前提。 角度二:把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记在心上”。思路提示:①“记在心上”,用“感恩”的情怀对待生活;②“记在心上”,用“感恩”的心志升华灵魂;③“记在心上”,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 角度三: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记在心上”。思路提示:①“记在心上”,用“责任”实现人生价值;②“记在心上”,用“责任”服务社会集体;③“记在心上”,用“责任”造就生命永恒。 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 新题演练 写作提示:考生要把握两段材料之间的关系,在两段材料的思想交汇点上立意。我们看到第一段材料的开头,“就像一个人一样”,联系第二段材料就会知道,两段材料之间实际上是类比关系,第一段材料,既是第二段材料的引子,也是第二段材料的形象化类比。第一段材料讲一个人“有文化、有气质是很难的”,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社会,更难,但是,大家都没有文化、没有气质也不行,这就是第二段讲的“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因此,“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是两段材料的内涵的交汇点,也是冯骥才发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所当然是考生行文的着眼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这个理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追求立意的个性化。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