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北版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题展示 1.(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2.(2012·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考向分析 从选材看,湖北高考偏向唐宋诗词,偏向名家;从考查方式看,偏向比较鉴赏,三年中有两年涉及比较鉴赏。从考查角度看,近三年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偏向表达技巧的考查,但没有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以后的高考中会有所涉及。  热点题型一 形象分析题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人物特征、景物特征和事物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 (1)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形象?是怎样描写的?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2)指出诗中的意象及意象含义。诗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 【例1】(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由诗中“幽竹”“寒花”(菊花),联想竹、菊的形象特征——孤傲美丽;由诗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高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 参考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胸怀澄明、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例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联系诗歌主旨及情感作答,通过凤凰的朝饮清泉、日栖山冈、鸣声彻田、眼望八荒,结合秋风摧残、回翔无时、恨处非位的描写,可知这一形象的特点: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技法解密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找出有关诗人描绘形象的语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内涵;(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4)概括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体会意境:客观景物+主观感受+意境特点 (1)找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人描写的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歌,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4)分析诗人所描写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须注意答案要具体完整,切忌空洞。比如只答出“表达了诗人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诗人“哀伤”的原因。 热点题型二 语言分析题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例如:(2012·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思路分析: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即提示要强化“字不离句”的意识,题干中“一字传神”的“神”,则明确指向了意蕴、情感、主旨等考查角度。 参考答案:“润”浸润、滋润,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悦感。 技法解密 1.炼字类试题 (1)找到用得巧妙的那个字;(2)整体把握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析该字所起的作用。 2.语言风格类试题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简练传神、凝练沉郁等;(2)结合诗歌中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歌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热点题型三 技巧分析题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3)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例如:(2012·广东深圳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思路分析:从修辞及手法等角度逐句分析筛选,明确术语,从时令变迁看“反衬”,从人物态度看“对比”,从“若”字看“虚写”。 参考答案: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两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两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两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技法解密 先指出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再分析这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点明运用该艺术手法的效果。具体如下: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其中抒情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 2.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烘托、欲扬先抑、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 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甲:诗中的山泉澄澈,映照天光云色,但平淡无名并且不被关注;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被冷落、寂寞无助的情怀。 乙:这首诗表现了山泉清澈飘逸、恬淡自然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恬淡自然、清高率性的情怀。  名师点评 甲:能概括出山泉的部分特征,得1分。但对整体品格把握错误,没有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导致概括错误,情感体会脱离诗歌主旨,扣3分。 实际得分:1分。 要有整体观念,不可仅凭个别词句来推断情感,如若考生甲能抓住诗中关键词“咏”“自清”来判断,其结果就不会出现偏差。 乙:第一问对山泉品格概括不全,未结合诗句分析,也未结合山泉的特点分析。得1分。第二问概括准确,得2分。 实际得分:3分。 对山泉品格要概括全面、准确。一般来说,应紧扣诗句中描写山泉的语句,不可漏掉对主要特征的概括。如本诗第三句对山泉的描绘,考生乙便忽视了。 本诗前六句写景,描写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题干中明确表明分析“‘山泉’的品格及诗人的情怀”,在分析时就要从“山泉”的品格着眼:山泉得天地之声色,能够满涧平池,恬淡平凡,清高自守。其次分析作者的情怀:作者吟咏山泉,实则表现自我情怀,作者的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志显露无遗。  修订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2分)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分)  易错警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常见失误类型有: 1.审题不准,题型意识不强。致使答题思路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全面。如句子分析题,不能从内容技巧等多角度加以分析,顾此失彼,造成失分。 2.解说笼统,分析不够具体。从字到句,从技巧到情感,所有的分析都不应是抽象的,纯理论性的。 3.概念不清,术语运用不准。特别是分析表达技巧时,分不清什么是修辞方法,什么是表达方式,什么是表现手法等,往往造成术语缺失或张冠李戴,致使语言混乱,失分严重。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2.(2012·湖北八校二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考题展示 1.参考答案:(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1)先找出关键词句,再作分析。“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载书归”“林风透卧衣”说明邹明府担任县令三年,为官清廉,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品行。 (2)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第三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的寒风穿透了人的衣衫。“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 2.(1)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第一问,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词是怀人之作。第二问,要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理解。该句属于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2)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地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考查对三个动作意象的理解,掌握常见的意象的基本意义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用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语情深使红笺无色,令人称绝。 3.(1)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解析:“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等景物特点加以理解。 (2)参考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注意题干中“结合全诗”的提示,要与其他意象联系在一起;“孤舟”,是景语,也是情语,结合诗歌的“羁旅”题材(“道中”“晓路”“客程遥”等),则容易体味作者“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参考答案:(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乐景衬哀情。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 (2)“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解析:本题是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诗句鉴赏的综合考查。“想故国”的“想”字,可以引出想象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从景与情的角度也可引出“乐景衬哀情”,修辞角度可考虑拟人,也可从“感觉”的视觉、听觉角度予以分析。 2.(1)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结构上:点题,以“重阳”点明题目中的“秋”字;首尾照应,以相约“共醉重阳”与诗歌开头四句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至登高相望等内容相呼应。(两点答对一点即可)思想内容上: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