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北版 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题展示 (2012·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向分析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能力层级。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和辽宁卷考查了人物传记,广东卷考查了人物访谈,山东卷和福建卷考查了科普文章。2013年,湖北卷不会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  热点题型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信息并按一定的要求对其进行整合,这是考生阅读实用类文本首先要具备的能力,也是应对高考需要掌握的技法之一。相关信息分散在文章的许多段落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再加以整合。 常见命题角度: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或不正确)的两项是。 (2)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主人公能取得重大的成就,从文中看,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 楼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而且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而今日,徐州仍位于京沪、陇海两条铁路的交会之处。徐州位于黄河故道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年,苏东坡被派往徐州任职。苏东坡到任没多久,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很多银钱,工程竟归失败,而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这次,黄河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决口,淹没了方圆几百里。洪水到徐州城边时,为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水势继续往上涨,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人们加固外圈的城墙。有钱的人纷纷逃难,而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苏东坡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凶猛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固城基和增加城高。整个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而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东坡扑哧扑哧在泥里跋涉,他亲自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驻守徐州的禁卫军直接受皇帝指挥,所以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说:“大人都亲自监工了,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苏东坡在徐州北方派人挖开渠道,试图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水道。这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最终,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开始撤退。 百姓们欢天喜地,庆幸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意,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实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人,在城东南建造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喜爱建筑,苏东坡兴工建造了一座楼,命名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 神宗元丰元年九月初九,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落成典礼举行时,全城百姓全部前来参加。黄楼耸立于东门之上,高一百尺,楼的形状犹如一个宽广的佛塔。大家一齐登楼,一览四周的景物。那天早晨,偏偏浓雾笼罩。他们往窗外瞭望时,只听见下面过往船只桨橹摇动的声音,大家觉得犹如置身于海船之上。不久,雾散日出,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见远处错落的渔村。往近处看,在南方有一个高台,以往用为赛马之地,今已建成一座寺庙。由那座寺庙起,一道一里长的新堤防,顺着东城墙向北伸展。站在黄楼上,可以听到远处波涛澎湃之声,与下面的鹅鸭之声相错杂。最后,苏东坡摆设盛大的筵席,款待来宾。苏东坡写了一篇文章记此盛事,刻之于石,以垂久远。 苏东坡名气甚大,受人欢迎,不仅因为治河成功,也因为他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这是当时为太守者所绝无仅有的。苏东坡亲自视察监狱,并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因此犯人的家属对苏东坡非常感激。有些小事,人们只要想到去做,就很容易做,关键是很少有人想去做,而苏东坡就肯去做。比如说,他看见很多官兵沦落为盗匪,因为有一条荒谬的法令,凡是低级军士因公出差,官家不发旅费,而低级军士为了凑够旅费,想各种办法,有的便沦为盗匪。他自己改革了这项陋规。他认为每年节省下一些钱,就可以够低级军士因公出差所用。 苏东坡以中土鸿儒之冠为远近所知,而文人儒生皆以“夫子”呼之。后来成为宋代有名的诗人、词人,江西诗派的鼻祖的黄庭坚,沉默寡言,有学者风。他没去拜访苏东坡,但是写了两首诗,以万分谦逊的语气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他将苏东坡比为高崖的青松,将自己比为深谷里的小草,希望将来能和青松比高。 那时,苏东坡为整个学术界所景仰。那年九月底,在黄楼有一个盛大的集会,苏东坡坦然谈笑,轻松愉快,极为众人所喜爱。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徐州“一向为军事要冲”的地理形势,自然引出了下文对苏东坡的介绍。 B.王安石花了很多银钱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致使徐州段的黄河决口,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C.《黄楼集》是苏东坡的诗歌作品集,如此命名,和苏东坡修建的楼台名称有关。 D.苏东坡在徐州卓有政绩,为了记下自己的这些政绩,苏东坡在黄楼落成之时写下了一篇文章。 E.林语堂一贯崇尚“闲淡”的创作风格,语言素朴,但他的这篇传记却一反这种风格,语言比较华丽。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徐州段的黄河决口和王安石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没有直接关系;D项,“为了记下自己的这些政绩”错,苏东坡写文章的目的是记黄楼落成典礼的盛况;E项,“但他的……语言比较华丽”错,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依然是素朴。 答案:AC 2.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苏东坡?请简要概括。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按照要求组织答案。文章第2段写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第3、4段写苏东坡修建木坝和黄楼,第5段写苏东坡关心民间疾苦,最后两段写苏轼的文学成就。明确了这些,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1)成功治理黄河决口。(2)修建木坝和黄楼。(3)关心底层人们的疾苦。(4)文学成就大,为人们所景仰。 技法解密 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寻找题干涉及的段落,确定从哪一段或哪几段来筛选信息,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准确地确定答案区间,既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又可以使答案准确。其次,对于筛选出的信息一定不要照搬照抄,要根据题目要求,稍加整合。 热点题型二 分析文本和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常见命题角度:(1)本文是一篇传记(或新闻,或报告,或科普文章),请分析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特征。 (2)文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新闻报道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简要分析。 例如:(材料见前文《黄楼》) 文章第2段写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时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第2段中,作者写了王安石花了很多银钱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这和下文写苏东坡成功治理黄河决口形成了对比。同时,文中写了禁卫军指挥官对苏东坡的恳求欣然应允,这从侧面写出了苏东坡的行为感人。 参考答案:(1)对比。王安石治理黄河水道和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形成对比,有钱的人纷纷逃难和苏东坡坚决留在徐州形成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突出了苏东坡的才华和决心。(2)侧面描写。驻守徐州的禁卫军本来是直接受皇帝指挥的,但指挥官欣然应允苏东坡的恳求,协助他治理黄河决口。这从侧面写出了苏东坡治理黄河行为的感人。 技法解密 (1)了解传记、新闻、科普文章等的基本特征,做到成竹在胸。(2)解题时对号入座,作出准确判断。(3)结合文中最典型的例子进行阐述。这类题目提供给考生的空间往往很大,因此,考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把文本中最典型以及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个点选出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分析到位。 热点题型三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常见命题角度:(1)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文章为什么要写某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例如:(材料见前文《黄楼》) 文中写黄庭坚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仔细阅读文本可知,黄庭坚成就卓著,但他却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并且自比“小草”,这起到了衬托苏东坡的作用。 参考答案:衬托苏东坡在学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黄庭坚在学术方面也成就卓著,但他却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这就更加突出了苏东坡的成就之巨大。 技法解密 解答这类题,考生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1)选定目标。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必须是该文本的特色之一。考生要把握好这个被选定的对象,因为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词造句等。(2)确认特色。选定文本的某个特色后,考生还必须结合文本对自己所选定的特色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自己所选定的的确是该文本的特色。(3)深度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要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思考,而文本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他特色有影响;二要学会借助于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三要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 热点题型四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常见命题角度:给出文中关于某些问题的一些观点,要求考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作家六六的写作人生 六六,原名张辛,安徽省合肥市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1999年张辛赴新加坡定居,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至今。从1999年起,张辛以“六六”的笔名在网上撰文。当初她的网名叫“少妇六六”,意思是少妇闲来无事,到网上遛遛。后来网友图省事,都直接叫她“六六”,而这个名字就延续到了今天。 2003年,六六的小说《王贵与安娜》蜚声海内外网坛,而六六被看做继张爱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华裔女作家的代表。2005年,六六因一部反映婆媳关系的长篇小说《双面胶》而一举成名;2007年,她发表小说《蜗居》;2008年,出版《仙蒂瑞拉的主妇生涯》。2012年的《心术》更让她红得发紫。六六说话风趣幽默,行文跳脱飞扬,散发着生活的智慧和纯真。她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 长期旅居新加坡,写起国内的婆媳关系竟然那么得心应手,六六很得意。当编剧、写小说,她并没有将这些看得有多么了不起。她常在饭后抱着电脑就在沙发上写开了。而且,六六的写作速度极快:《王贵与安娜》写了15天;《双面胶》写了30天;长篇小说《蜗居》,40天就写完了。 六六最初上网只是“潜水”,大多时候只观不语。后来,有些感悟她就撰写成文,在一些网站上发帖,不料想有不少人喜欢。于是,她就越来越爱写了。一般人写小说常常要花大量心思构思故事情节,列下大小不同提纲,而六六从不打草稿,一打开电脑,就“刷刷刷”写开了。偶尔遇到思维短路的情况,她就上论坛发帖子,直到有人回帖,她就精神倍增,马上又奋笔疾书了。 六六说自己属于表演型的人,表演欲比较强。写作的时候听到有人使劲拍巴掌,得到表扬,她就兴奋不已,写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六六说自己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只要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便能激起她的创作欲望。她的小说总是很简单,文中人物超过5个她自己就晕了,经常会忘记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 六六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常有闪光之处。她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由,写作是自己的事,平时想睡就睡,想写就写。写作对她来说是一种乐趣,因为喜爱,所以不会轻易放弃。她写作的目的本来是娱乐自己,一不小心,也娱乐了别人。 几部小说的出版,让六六在海内外的女性读者中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 出了名以后,六六觉得写作有压力了,再也不能想写就写,不想写就去玩儿了。 六六虽然开始觉得有了写作的压力,但从来没有把写作当成压力。六六说当初开始写作,就是担心自己会得老年痴呆症,要写些文字可以供自己老年时回味。她没有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需求,只是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人首先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遇到了挫折才有勇气去承受。对于写作,热爱,激情,都是非常好的动力,也是成功的阶梯。 (选自《时代人物》,有删改) 文章中说,“六六虽然开始觉得有了写作的压力,但从来没有把写作当成压力”,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从矛盾的两个层面逐一进行分析,指出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各自成立的理由。答题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答案示例:不矛盾。六六觉得有压力是因为出了名以后,读者们很关注她的作品,以至她不能再随性写作了。六六从来没有把写作当成压力,是因为她喜爱写作,有写作的激情,她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写作的。 技法解密 1.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文本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要善于对人生价值或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并对其进行深度的思考。 2.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独到的见解。  典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学生试做】[  ][  ] 答案扫描 甲.AC 乙.DE  名师点评 甲.从原文“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可以看出A项表述有误,不得分。C项叙述完全符合文意,得3分。实际得分3分。 做此类题目一定要紧扣原文信息,认真对比其差异。 乙.D项从张大千的仿画能瞒过当时大家,可以推测其艺术修养深厚。但原文未直接点明,故与原文有出入,得2分。E项,文中没有写“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认真读原文,误以为E项中“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正确,表述错误,不得分。实际得分2分。  名师点评 “无中生有”是命题者惯用的“伎俩”,考生一定要慎之又慎,文外信息属于不符合原文的信息。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目逐项到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最好用横线画出,然后逐项与原文信息进行认真辨别排查,挖掘其“蛛丝马迹”,对比其差异所在,总之要寻章摘句分析。  修订答案 选C、D。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B给1分;选A、E不给分。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甲.①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②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③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乙.①不应酬杂务,生活宁静使其专心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及蓄积已久的思考使其画风发生了变化。  名师点评 甲.该考生信息源找得准确,能够点出传主取得进展的三个原因并能分条作答。可惜组织答案时仅照搬原文,未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故每点各扣1分,共得3分。实际得分3分。 乙.信息提炼不全面,只概括到了前两点原因,遗漏了第三个要点,扣2分。实际得分4分。 答题尽量要点化,善于根据分值判定要点。以偏概全,往往失之偏颇。 根据题目要求,先锁定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然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清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最后将要点加以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修订答案 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每点2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甲.为黄宾虹找到回归造化之路作出铺垫。乙.黄宾虹注意学习,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正是要借鉴古拓本的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名师点评 甲.回答太过笼统,答题要循序渐进,要分清步骤,不可“直捣黄龙”,扣3分。实际得分3分。有些考生容易犯只注重最终结果,不注意过程的毛病,通过此题,要引以为戒。 乙.基本意思是对的,但没有将提取到的一些关键信息加以整合,使表述不到位,扣3分。实际得分3分。 没有牢牢抓住文本,只是用自己的语言作答,是此生失分之所在。 在第三段中设置黄宾虹“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这一细节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正是为传主艺术渐臻佳境作出铺垫的一笔。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修订答案 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每点3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甲.黄宾虹的做法值得我们提倡,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特别是我们青年学生,更应志存高远。 乙.黄宾虹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醉心艺术,孜孜以求,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情操;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境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趣与追求,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色彩。  名师点评 甲.虽亮出观点,但分析游离文本,即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内容,扣5分。实际得分3分。探究题要紧扣文本,不可环顾左右而言它,更不能无限拔高,切记。 乙.阅读文本时要时刻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此考生有点面面俱到,没有理解好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面面不到,见解肤浅,扣5分。实际得分3分。 解答此类题目尽量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本题考查探究实用类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这种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行探究,答题时不求面面俱到,但必须观点明确,而且要注意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如此题可从准确把握黄宾虹“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的个性角度阐发,也可从其“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的精神方面拓展延伸。  修订答案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声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观点明确得2分,论述得体、充分得6分。意思对即可)  易错警示 1.不能全面解读文本,对某些疑点凭主观仓促地判断,没有在文本其他地方寻求参照。对文中一些重要内容判断不清,常常会被错误选项误导,把过于绝对的或无中生有的说法当成正确的。 2.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来确认有效的阅读区间。题干的要求规定了答题范围,考生只有在文中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筛选,才可以准确答题。如果题干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小,那么可以采用直接摘取法。如果题干涉及的范围较大,那么就要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概括有效信息。  (2012·山西四校三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到八年抗日等惊天动地的事件。 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其日益加深忧患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如果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决意避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触犯军阀,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他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使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最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是《历朝通俗演义》。他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国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辛亥革命爆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撰者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对“洪宪帝制”作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历数民国以来的动乱不宁,明确表达正直的史德:“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司马迁“善善恶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法是后世正史的典范。蔡东藩所著虽是通俗演义,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亦使他直追司马遗风,颇有良史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虽以“演义”为名,并不相沿所谓“演义体”。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说:“若罗氏所著作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著“新演义”,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于通俗历史别开新途。蔡氏著书博览群书,广搜史料,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通俗史类,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否则《历朝通俗演义》无法具有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被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感到惭愧。 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这些品质。 3.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分条陈述。 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考题展示 1.答案:答E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C、D不得分。 解析:E项说法正确。B项,谢希德乘校车上班,使校车成为她倾听意见、宣传决策的一个窗口。B项表述的“反映意见”的主语是群众,与“宣传决策”的主语不一致,这样的表述不规范,故得2分。A项,别人劝阻谢希德归国的理由有两个: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A项只答了一个方面,不全面。故只能得1分。C项,原文的意思是谢希德爱好烹饪,但谈不上内行。该选项曲解了文意,故不得分。D项,谢希德画了一个草图,是为了给作者参考,而不是为文章“增补”插图,故不得分。 2.参考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解析:阅读传记要准确把握传主的主要事迹,理解传主这些言行背后的前因后果,从而把握传主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条叙述,仔细作答。 3.参考答案: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解析:理解传记作品中传主的工作态度,要在准确了解主要事迹的基础上,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其特点。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二段、第六段。 4.参考答案: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传记作品中传主性格特点的一个方面。解答此类问题既要立足文本,又要有所取舍,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规范作答。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一、1.BE 解析:A项,“否则《历朝通俗演义》无法具有真实性”,说法不妥,《历朝通俗演义》涉及不同朝代,其真实性来自于史书,并非全是蔡东藩的目见耳闻。C项,“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的说法不当,原文说“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D项,“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的说法欠妥,在原文中蔡东藩批评罗贯中的话主要是就《三国演义》一书的历史的真实性来说的,没有说它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2.答案示例:①淡泊名利。虽贫寒却不为博取富贵而降志辱身混迹官场。②不畏权贵。虽为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③秉笔直书。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铸就了秉笔直书的史家风骨。 解析:作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答题区域。“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一语为领起句,领起三、四段内容,第五段“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说的是蔡东藩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显然不在答题区域之内。把三、四两段反映蔡东藩品格的语句进行分条归纳,简要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示例:①开辟了通俗历史文笔力求通俗,叙事追求真实的新道路;②不脱离历史正轨,间入稗史遗闻,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③为后来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的历史小说者提供了法式。 解析:本题答题区域较为明确,就在第五段。要正确作答本题,在明确答题区域之后,要在答题区域内找出关键语句,例如“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等,然后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并分条陈述。 4.答案示例:(1)是受到“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影响。①当时各类救国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受其影响而走“演义救国”之路;②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笔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2)是受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①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承担匹夫之责;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东藩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著书立说的。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文本内容,提炼出影响蔡东藩写作的因素,然后再就其中一点进行具体阐述,阐发自己的看法。用观点统帅分析,用分析支撑观点。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