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北版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第2讲 文言分析综合  热点题型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类题目一般要求考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恰当的信息。 例如:(2011·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思路分析:①说的是何灌不许辽人前来取水的做法,与“行事有成”无关。④说的是何灌针对水浅如何运粟的打算,不属于“行事有成”。 答案:D 技法解密 1.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多以传记或叙事散文为主,考生在阅读时,要尽量将下列相关内容筛选出来:(1)文中写了几个人,怎么称呼;(2)主角是谁,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3)涉及几件事,是谁所为;(4)事件反映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考生运用速读法或跳读法,快速明确文中的粗略信息。 2.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在通读全文、观其大略的前提下,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即分析题干,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 3.明确区间,一一对照。试题所选择的句子都来源于材料本身,因此,在解答这一试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出所选句子所处的位置,并联系上下文与题干要求,仔细辨别这一选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吻合。 4.审清选项,善用排除法。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加入一些与题干要求不一致的信息来干扰考生,因此,在解答题目时,考生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将所给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选项的编组情况用排除法进行判断,将不符合要求的选项排除。 5.确定答案,代入验证。在初步确定答案后,对选项中的任意一个句子进行验证,以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热点题型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它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而归纳概括就是对文本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 例如:(2011·课标全国高考)(见前文)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思路分析:D项“何灌阻止溃退未成”于文无据,原文中说的是“灌亦望风迎溃”,即何灌的兵马也望风而逃。 答案:D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担任河东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曾对他说:“你是一位奇士,以后会坐上我今天的位置。”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就亲自划定边界并设置瞭望敌情的土堡,阻遏辽国人来取水,辽国人愤怒了举兵来进犯。何灌迎面射箭,都能射中敌人,有的箭头射进山崖的石头里,敌人惊异,认为是神灵现世,心神不安地退去了。三十年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会面,提及当年何巡检的神明射术。何灌就说:“何巡检,就是我何灌。”萧太师惊异地起身行礼。何灌随后在河东路带兵,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画出(形势图),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上讲解。皇上满意地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升任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任沧州知州。因为修治城障有功,提升为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不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在任上引邈河水灌溉农田千顷,当地百姓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干旱,则人民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采纳了何灌兴修水利的建议。不到半年,就有二万六千顷耕地提高了耕种质量,由此,何灌招募到了青壮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 何灌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说罢,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国的部队向南方进逼,朝廷派出全部禁军交付梁方平让他驻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人驻兵滑州,梁方平就向南逃跑了,何灌的兵马也望风而逃。至此,黄河南岸的宋朝将领,没有一个人敢于抵抗金兵,金兵于是直接进逼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城苦战三天,受了伤,死在了阵地上,时年六十二岁。 技法解密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后,对于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考生就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作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理解,才能正确答题。 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做题时要将选项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人物的角色,事件的先后和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情一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 4.利用选项,排除干扰。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能充分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依据这些信息,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5.认真检查,全面验证。常用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但又否定不了时,表明答案准确无疑。 热点题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它考查考生准确地把握语句含意,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对文章的基本问题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的能力。 例如:(2011·天津高考)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思路分析:①表述《会试录》《乡试录》写序的规矩。④是一种客观表述。它们都不能体现作者观点。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答案:C 技法解密 分析时,要从选文的情理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态度观点。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题型是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地分析所叙述的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 B. C. D.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错答D的占35%  名师点评 D项的第一句很好理解,且符合题干要求。但第二句在选文第二段的末尾,应是说明厚葬与薄葬的后果,不单是指厚葬,应予以排除。考生未能抓住关键词很好地把握文意,导致答案误选。A项“棺椁之作,自黄帝始”只交代渊源,与题干无关。B项,“丘陇皆小,葬具甚微”为尧的薄葬,“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为始皇的厚葬。C项,“以北山石为椁”是文帝最初的想法,属厚葬的范畴。  修订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学生试做】[  ] 答案扫描 错答C的占35%  名师点评 根据选文第二段第四、五句可判断C项中的前半句符合文意,再根据此段的倒数二、三句可判断选项的后半句也符合文意。考生未很好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故造成误选。A项,据原文,文帝最终决定薄葬,是因为明白了“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的道理。  修订答案 A  参考译文:我听说贤德圣明的君主,广泛地观察产生和死灭,穷尽事物的情理,并且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别人怎么能够打开呢?”张释之进言说:“假如它里面有能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有空隙;假如它里面没有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没有石头做的棺椁,又担心什么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但国家有兴旺衰败的时候,所以张释之的话,是长远的打算。孝文皇帝醒悟了,就薄葬,没有在墓上筑起高大土堆。 《易经》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使用棺椁,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陪葬的物品很简单。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葬在毕地,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是没有大的土堆的地方。这是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志士深谋远虑使之长久的计策。等到吴王阖闾,违反礼制实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葬在骊山的旁边,在下面用三泉的溶液填充,在上面筑起大的土堆,它高五十余丈,纵横五里多,用水银当做江海,用黄金当做凫雁。天下人苦于他的役使而反抗他,骊山墓的建造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大军到了它的下面。项羽焚烧了骊山的宫室,去的人都看见坟墓被挖掘。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自古到今,安葬没有比秦始皇更隆重的人,数年之间,在外遭遇项羽火烧的灾难,在内遭遇牧童的祸害,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因此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得越简单,见识越深远的人安葬的规模越小。没有德行缺乏见识的人,他们安葬得越隆重,墓上筑起的土堆越高,宗庙很华丽,被发现挖掘得也越快。由此看来,墓地明暗的效果,安葬的好坏,十分清楚了。 陛下即位,亲自做事,注重节俭,建造初陵,它的规模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您的贤明的。等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墙的高度,堆积土成了山,挖掘老百姓的坟墓,数以万计,营造里邑住宅,工期紧迫,费用以百万计。死去的人在阴间痛恨,活着的人在人间忧愁,怨气在阴阳间流动,加上饥荒,死亡、流离失所的人以十万计,我特别怜悯他们。陛下十分仁慈善良,聪明豁达超过当世,应该发扬汉朝的厚德,光大刘家的美德,发扬光大五帝三王,却与残暴的秦国暴乱的国君竞相奢侈,攀比造坟墓,违背了贤能者的心意,失去了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为此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把这作为榜样;秦始皇增加坟山的深度和高度,因为奢侈产生祸害,足以把它作为警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议论,来平息老百姓的怨言。 易错警示 1.筛选文中的信息的答题误区 (1)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几个人物、几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置错误选项时,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对象错位。 (2)方式误导。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一般既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又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考生在判断选项正误时要注意该选项有没有存在“方式误导”的陷阱,即将正面描写说成侧面描写等。 (3)内涵不清。文中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须多费周折;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文中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选项命制得似是而非,从而导致考生误选。 (4)主旨杂糅。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料时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内在的规律,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是吻合的。而传统美德的内涵博大精深,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命题人往往混淆主人公的美德来命制错误选项,考生须多加注意。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答题误区 (1)无中生有。这类选项常见的编拟方式是,选项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是正确的表述,但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是捏造的事实。这样,选项中真假信息杂糅在一起形成误点。 (2)弄错时态。古代作品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在时态上是客观的,某些选项却把时态弄错,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当做已发生的事件,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从而形成误点。 (3)曲解文意。这类试题的编拟方式有:常常利用词的多义性,利用考生容易犯的望文生义的毛病,往往弄错词的活用或弄错短语的关系等来设置干扰项,从而形成误点。 (4)颠倒顺序。史传文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客观的,某些选项往往将这种客观顺序颠倒,从而形成误点。 (5)弄错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原文中人、事的关系是特定的,某些选项却张冠李戴,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换成文中出现的其他人,从而形成误点。 附:非传记类文言文答题技巧 近年来,非传记性质的文段也出现在湖北高考试题中,在备考中,我们也应该重视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说理性文言散文、小品(如游记)等的阅读训练,因为它们在文言作品中比传记文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1.对非传记类,抓关键句。对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如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语句等,因为这些语句往往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整体把握文意的切入点。如高考曾考过的明代思想家方孝孺的一篇散文《蚊对》,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的错误认识,又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万物平等的先进思想。文中一些议论性的句子,如“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就是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也就是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突破口。 2.合理安排答题程序。首先从整体上把文段通读一遍,这时切忌纠缠于一词一句的翻译,只需整体把握,了解大意即可。其次,逐一读题,尤其是对分析和概括有关内容的那道选择题,更要细读各个选项,因为这类题目的题干往往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这势必有助于你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再次,重读一遍文段,这时要比第一遍读得更细一些,力求准确把握文意。最后题文对照,逐题解答。  (2012·湖北襄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借竹楼记 (明)徐渭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以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极于是邻,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飘飘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谓能忘者,举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并其邻之竹    并:靠近 B.则买邻之地而宅之 宅:建造房屋 C.龙山子固启之 启:请……开口说话 D.其本错以固 本:本来 2.下列各组语句中,都表明方蝉子对龙山子题写楼名原因批评的一组是(  ) A.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 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 B.山而乐,弗借也 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C.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 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 D.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 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山子因为喜爱邻居家的竹子,却又没有能力买邻居家的地,就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好了一座书楼,并把它命名为“借竹楼”。 B.方蝉子对龙山子“借竹楼”命名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进行思辨推理,得出了龙山子的“借”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反对这个名字。 C.方蝉子认为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龙山子从竹子那里借来了文章的铿然有声,风格的洒脱等,而他竟不知道! D.龙山子是很谦虚的,听了方蝉子的话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忘情,还让方蝉子为书楼题写了楼名。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 (2)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 (3)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 参考答案: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D 解析:本:竹根。 2.A 解析:B项第二句,C项第二句,D项第一句不符合题干要求。 3.B 解析:没有反对这个名字。 4.(1)如此说来,你想要借的,只不过是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 (2)请您改一改我题写的楼名,来开阔我的心胸,怎么样? (3)那文章的铿然有声而坚持气节,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 参考译文:龙山子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好了一座书楼,位置略微靠近邻居的竹林,写文章、读书、朋友聚集谈笑,都在这座书楼上,并且自己给书楼题名为“借竹楼”。龙山子的朋友方蝉子问他筑楼的原因,龙山子说:“如果一开始先父就选择在这里定居的话,一定会买现在邻居家的这块土地来建造房屋;如今我没有能力买地,只好借邻居家的竹林为景致而在它旁边盖楼。只是这样罢了!” 方蝉子站起来,朝四周看了看,用手指着说:“如此说来,你想要借的,只不过是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龙山子回答说:“不错。”方蝉子又问:“那么邻居的竹林之外,又是什么呢?”“是其他邻居家的竹林。”“其他邻居家的竹林以后,又是什么呢?”“是会稽山绵延在南方,并逶迤向东边伸展的地方。”“会稽山之外,又是什么呢?”“是云天覆盖的地方。”方蝉子沉默了许久。龙山子坚持着请求他开口说话,方蝉子说:“你是看到邻居的这片竹林,希望拥有它却无法做到,所以才说‘借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是的。”“既然这样,那么看到其他邻居家的竹林而快乐,也应该把它说成是‘借’的;看到不是邻居家的竹林而快乐,也应该把它说成是‘借’的;又远远看到会稽山和云天覆盖的地方而快乐,也莫不应该说成是‘借’的,但你却唯独想‘借’这邻家的竹林。如果你快乐地看到云天,你也不认为它是借来的;快乐地看到会稽山,你也不认为它是借来的;那么快乐地看到近处不属于自己的竹林,也应该不必看成是借来的,又何必唯独要‘借’邻居家的竹林呢?而且就像你说的那样,假如让你的房子处在邻居家的东边,依次一直到达云天所覆的地方,那么你满心希望要‘借’的东西,是不是也依次要向东延伸;而你所不想借的东西,反而就是你邻居现在的竹林了?又假如你现在的房子是位于云天所覆之处的西边,依次达到现在这邻居家;那么你乐于要借的东西,是不是也要依次向西延伸,而不想借的,反而是云天所覆之处呢?这样说来,你想要借的东西,究竟是处在哪个位置上呢?”龙山子很吃惊地说:“我知道了。我能对远的东西忘情,却不能对近的东西忘情,这不是真忘情,只是物有远近罢了。凡是急切地追求那些有可能得到的东西,而貌似潇洒地放下那些所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就说自己能置身物外,人们对待天下的东西大致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您的指点,我也不能免去这种毛病。请您改一改我题写的楼名,来开阔我的心胸,怎么样?”方蝉子说:“为什么要改动它呢?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那心胸的谦虚与正直,那行为的清廉与飘逸,那文章的铿然有声而坚持气节,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而你竟不知道!那根系的盘错和牢固,那拔地而起的昂然气势与高耸,那风格的洒脱而不累赘,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而你竟不知道!题为‘借竹楼’,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龙山子俯仰思索了一番,终于感到释怀,就让方蝉子书写了楼名,记下了这些话。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