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南版 专题六 选考内容  考题展示 (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者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作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佣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阿尔申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盖拉新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卜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中国展台上有近3 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期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 第4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考向分析 选做题是湖南卷的命题亮点,主要针对选修教材进行考查,而且考查分值逐渐加重,由2010年的6分增加到2011年的9分,再到2012年的12分;字数也从100字左右提升到200字左右。就命题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1)针对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考查新闻评论,不纠缠于文体常识,主要考查对新闻的分析评论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2)针对《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作出恰当分析的能力;(3)针对《外国小说欣赏》考查对外国小说的个性解读能力。从2012年湖南卷看来,命题更加趋于多元,命题形式多样,在前两年基础上,新增了描写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考查。今后选做题还将出现更多新型题目,所以应做到全面备考。  热点题型一 新闻评论题 新闻评论针对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进行设题,也呼应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关注思考时代社会的理念,是湖南卷独具特色的语言运用题。而从这几年的命题探索来看,所提供的新闻都没有限定具体的评论指向,具有相当大的开放性,强调考生个性化的思考。 【例题1】(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4月28日电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1 339 724 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1.3亿相比,减少了约5 600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 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头版,有删节)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思路分析:这则新闻没有具体的评论指向,考生需要注意把握新闻内隐的新闻价值,以此为基点作出评论才会有针对性,有价值。诸多数据反映出了两方面事实:一是计划生育的成就,即控制了人口过快的势头,提高了人口素质,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二是现阶段的人口问题,老龄化趋势加快,流动人口规模扩大,性别比偏高。对这些现象怎么评论呢?(1)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2)对优点进行肯定,肯定优点,肯定基本的政策。(3)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妥善解决人口流动问题;进一步进行思想观念引领,摒弃重男轻女观念等。 答题角度:①人口变化成绩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②人口现状面临挑战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 ③整体的角度: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作整体评论; ④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相结合的角度等。 技法解密 高考命题组明确了新闻评论“答题要求”:体裁是新闻评论,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所作的评论,要有自己对事实的看法即观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角度的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所以答题要注意以下方面: 1.观点正确,态度鲜明 新闻评论要求在200字左右,答案必须要简洁,所以必须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其辞。 当然,观点鲜明必须要以观点正确为前提: (1)正确的观点必须是立足于材料的观点,即必须读懂材料,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2)正确的观点必然是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需要全面而不偏激; 2.结构完整,步骤明晰 第一步:提取要素,概述事实。(叙) ①提取材料六要素,抽出核心要素(人或物及事)展开信息重组,形成“何人或物做何事”的概括模式。 ②“重组”方式依材料则数、性质而定:单则的直接进行;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按材料展开同向或异向合并。 ③概述事实要简短鲜明,不能有废话和曲解。 第二步:选取角度,提出观点。(评) ①角度:正面肯定、反面否定、正反结合。 ②观点:正确,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符合社会的价值倾向。 第三步:阐述观点,以理服人。(析) ①可采用因果、假设、比喻、类比、正反对比等方法论证。 ②可推究原因、分析危害、揭示本质、阐明意义,可呼吁鼓励、称赞歌颂或劝告警戒,还可提出建议。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结) 常用思路,牢记于心:叙—评—析—结。 3.精当分析,论证充分 评论不仅观点要正确鲜明,也要对观点进行充分的论证,所有的观点必须建立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如2011年湖南卷考生的答案: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国仍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如何处理好人口变动引发的新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在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中不得不谨慎研究的重点,若是简单地认为调整退休年龄能缓解社会负担,那伴生出的就业问题又会相对加重,如此拆东墙补西墙的无用之举只会让政府在人口问题上更加被动。 这则评论立足于人口变动新问题的解决,既指出了面临的具体事实,又指出在解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指出要“治本”而不能“拆东墙补西墙”。这样的分析论证自然显得透彻得多。 热点题型二 个性解读题 个性解读题也是湖南卷着力打造的亮点,个性解读直接指向有创意的解读。其命题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已经相对成熟,主要的命题材料有散文类、哲理类、小说类、文化经典类,但无论哪一种,其实质都是阅读分析和联系现实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例题2】(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思路分析:此题所给的材料一则出自《孟子》,一则出自《墨子》,共有三问:(1)分析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2)分析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3)联系现实谈谈看法。 解答时,必须突破对两段文字含义的理解,着意抓“以及”“若视”这些关键词语:“以及”是由己及人,“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明白了含义,也就明白了儒墨两家的异同。相同的是都强调“爱人”。而不同在: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强调推己及人,承认人们都会爱自己,以爱自己的亲人出发爱天下人,由私爱而达到博爱;墨家则更强调爱人,指出爱别人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即爱无差等。第三问的解答则必须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现实时必须紧扣“爱”,紧扣儒墨互补的思想。 答案要点:①这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差等。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角度,也可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技法解密 1.审清题干,明确步骤 一般而言,题目怎么要求就怎么回答,有几问就回答几问,步骤必须清晰,如2011年湖南卷就应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回答:一是回答含义的异同,二是分析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三是联系现实谈看法。当然前两者应该在一起分析,因为分析思想异同就得依靠含义的异同的分析,即思想的异同是建立在具体的材料基础上的;但联系现实谈看法必须分开来,不能与前两问杂糅在一起。 2.立足材料,整体阅读 个性解读的主体内容是分析材料,所以必须以材料为本。 (1)抓关键词句。如果是散文类、寓言类材料就抓作者直接议论抒情性语句,迅速把握作者观点;如果是哲理类,就必须找寻作者明确表达观点的词语;如果是文化经典类材料,则还需要对文言进行翻译,从而找出关键词语,如2011年湖南卷的“以及”“若是”就是关键词语。 (2)整体阅读。虽然此类题目字数很少,但仍然需要整体阅读,叙事类要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哲理类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同时,还要明白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3.善于联系,准确分析 (1)“联系”包括两方面: 一是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如2011年湖南卷,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已经介绍过儒墨等思想,再解答此类题目就应该借助课本知识进行思考,这样的理解才会准确而深刻。 二是将材料和现实联系起来思考。个性解读的“个性”,主要在于与现实联系时表现出的思维个性,当然需要选取自己最擅长的角度来写,写透彻而不要面面俱到。 (2)“分析”也有两方面要求: 一是分析要具体,论证要充分。没有分析,观点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分析,所得观点可能只有粗略印象而会失之偏颇。不仅要分析材料的具体含义,而且在联系现实时需要对现实情况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作粗略的概括。 二是分析要准确、得体。即分析要立足于材料,而且语言表述要精当,不天马行空,自由发挥,思考要辩证。  1.(2012·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被称为“虎妈”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近日出版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管教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都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而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的录取。 (2)香港商人萧百佑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3)某知名教育专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4)某教育调查机构称,不能吃苦耐劳、不能承受苦难与磨砺,是影响当代青少年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虎妈”和“狼爸”用自己的“高压”政策将子女送入了高等学府,引发了热议。 我以为,对子女的尊重,与子女平等相处才是好的教育方式。“高压”也许能压出高分,也许能压出“人才”,但使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觉得,这才是不完整的人生。激烈的竞争需要人才,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被骂成“垃圾”后才是人才。在童年时,就应该去享受童年的快乐,就应该去品味一些苦涩的味道。 所以,我不赞成“虎妈”和“狼爸”的教育方式。  名师点评 该答案观点明确,说理较充分,对教育有自己正确的看法。但是缺乏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前两则材料是具体事例,后两则材料为“虎妈”和“狼爸”的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应该将事实和理论联系起来进行论证。上述答卷反对“虎妈”和“狼爸”的做法,就应该注意分析理论依据和具体做法之间的差别,学会辩证思考,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有适用范围,“虎妈”和“狼爸”是强加孩子以苦难与磨砺,这种外在的力量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答卷却无视理论,只是就事论事,也就难以看出事情的本质。   总之,多则新闻的短评一定要注意多则新闻的整体理解,不能只就部分新闻发表评论。  修正答案 “虎妈”和“狼爸”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固然“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青少年需要能承受苦难与磨砺,但这些苦难与磨砺不能是人为强加的,否则,孩子就会丧失生活的热情,甚至会变成“仇亲”一族,很难健康成长。   “虎妈”和“狼爸”的做法从本质上看是功利心在作怪,为了追求人才的速成,才会如此蛮横,违背教育规律,须不知,“高压”也许能压出高分,也许能压出“人才”,但也挤压了孩子的快乐,使孩子的人生不完整。事实上,教育从来就该是平等的,教育者必须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有子①曰:“礼②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⑤,有所不行。知和而和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①有子:孔子弟子。②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③先王之道:指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⑤小大由之: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⑥知和而和:为和谐而和谐。 有子认为“和”与“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我们如何看待儒家所主张的“和”与“礼”之间的关系。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1)有子认为应该“以和为贵”,但“和”必须要用“礼”来节制,即和谐是不能脱离古代的伦理纲常的,不能为和谐而和谐。 (2)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尊崇“和为贵”的思想,“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不过时;当然,无论大事小事都一味求和谐,也是行不通的,不要为了和谐而一团和气,“和”仍然要以“礼”来约束,必须遵循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原则,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名师点评 该生第一问只回答出“和”与“礼”关系的一面,只看到“礼”对“和”的作用,而忽视了“和”对“礼”的影响,即只注意到“和为贵”,没有注意前提是“礼之用”,也就是说,“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要解决要点遗漏的问题首先必须完整理解材料,不能断章取义;还要关注题目,其实题目已经暗示了“和”与“礼”是相互作用的,答案应该从两方面回答。 第二问:考生联系了社会现实,强调了今天仍然要和谐,“和”也必须要用“礼”来约束,但说得仍然不透彻,尤其是今天的“礼”究竟指什么,说得很笼统。关键原因是没有明白过去的“礼”的内涵,也没有意识将封建时代的“礼”和当代社会的“礼”比较起来进行思考。其实稍作对比就会发现:曾经的“礼”是封建等级伦理纲常,今天的“礼”则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理解了这一点,联系现实就容易了。  修正答案 (1)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推行和运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2)儒家关于“和”与“礼”的观点在那个年代是有意义的。“和为贵”说,缓和了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安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另外,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它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都是合理的一面。在现代,和谐依然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我们现代追求的和谐不是维护等级制度,而是为了民族的福祉;只有社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民族才能不断走向富强。而且我们的和谐是依法治国,依法行事,并不是以维护等级制度的“礼”为约束,而是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易错警示 一、新闻评论题答题误区 1.罗列观点,评论肤浅 为追求全面,往往虽有点评,但点评浅尝辄止,多是套话,鲜有深入而具体的分析,以致结论表述令人费解。 2.叙述过多,内容累赘 新闻评论应是述评议相结合,“述”是为了“评”,评议是重点,所以力求“评”得丰富,“评”得深刻,“评”出自己的见解。但有的考生叙述过于啰唆,材料内容引用过多,虽然看起来论据很丰富,但评论却因此没能完全展开,仍然属于浅尝辄止,论证不充分。这样的失误一定程度上是由字数以及思考的局限所导致。 3.类似简答,结构松散 将评论题视为简答题,甚至以分值为根据去划分要点,这样的答题方式与新闻评论相悖。新闻评论应该是一篇小文章,首先应该提出鲜明观点,然后要有对观点的分析论证,最后可以进行必要的小结,最好还要有标题。 二、个性解读题答题误区 1.随意解读 【例】两者都主张爱人,但又有不同,孟子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一种有差等的爱;墨子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爱,无分等级高低。 《孟子·梁惠王上》体现的是一种“克己复礼”的主张,也是儒家的思想主张;而墨子代表的思想则主张“兼爱非攻”,是符合农民阶层愿望的思想主张,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不被统治者采用,因为其太过理想化,也是其局限性。 (此示例与下面示例均为2011年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误例) 【失误剖析】对异同的分析是对的,但第二段主要针对两家思想的影响力进行分析,在考生自己看来,可能是对两家思想的进一步阐释,而实际上既不属于两者思想上的异同,也不属于“联系现实”谈看法。所以第二段和题目的规定基本没有联系。这种答题方式仍然体现出考生对题目的误解,以为联系现实就是谈其思想的影响,仍然属于审题不清。 2.内容杂糅 【例】“兼爱”一直是墨子最具代表性的主张,也许在当时逾越了现实,但在今日却带给我们重要的思想启示。爱人,无条件,无身份差别,无私欲,无目的,这是大同社会的终极目标,是人类道德美好的最高体现。实话实说,离这一目标我们还太远。就连孟子所提倡的“推己及人”我们也不一定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目前作为我们的目标去实现才更合适。人都有私欲,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做到先爱他人再爱自己,不可能凡事先顾陌生人后顾身边人,“推己及人”才更符合现实的规律。 【失误剖析】此段文字最可惜,因为考生已经理解了墨子和孟子代表的思想的异同,也能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评论;但是并没有按照题目要求按步骤分条理进行解答,将该题的三个问题杂糅在一起进行解答,让阅卷者一头雾水,自然得分较低。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连续两年就业低于60%专业将停办 本报讯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在《通知》中,教育部首次提出,要让中小企业发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 (摘自《新京报》)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成都某校选拔“尖子生”与校长共进晚餐 11月23日晚,成都一所中学从4 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了19名“尖子生”享受学校表扬的“最优待遇”——和校长共进晚餐。“入围标准”是看刚刚举行的半期考试成绩,宴席由学校统一买单。同学和家长对学校此举并不反对,甚至在晚宴上有学生激动得哭了起来。校方称晚宴是为了激励“做人品位高雅,做事追求卓越”的优秀学子。 (选自2011年11月25日《华西都市报》,有删节)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3.(2012·湖南长沙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盘经》) (2)“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坛经》) (译文:菩提本来就是清静的,人只要像菩提一样保持内心的清静,直接就成了佛) (3)“迷闻经累劫①,悟则刹那间。”(《坛经》) 注:①累劫:连续数劫,谓时间很长。 上述文字表现禅宗怎样的思想主张?请结合其中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禅理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比丘尼)的感悟。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①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注:①季康子,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孔子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5.(2012·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对 岸 [印度]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到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选自《新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本文以一个小孩的视角行文,有哪些好处? (2)请联系我国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描写,探讨“对岸”是怎样的理想生活以及作者的追求。 6.(2012·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 书 [俄]拉夫·索科洛夫夫斯基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四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能: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还要把每天的内容向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刚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看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不是文盲吧?” “我中学毕业,还有毕业证书呢!”梅勒洛夫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那就大声读吧。” “可这几个词不是俄语。” “是法语。”监狱官说,“从前俄罗斯的贵族子弟法语说得跟俄语一样好。” “可我不是贵族。” “可你的卷宗上写着你会三种语言:英语、德语和法语。” “我的学位证是从市场上买来的。” “原来如此!如果我把这事告诉监狱长,他还会再给你加两本。” “监狱官先生,求求您了,您就别再为难我了。等我出去后,送您一辆‘奔驰’车。”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驰’呢。你看见没有?这儿有一个小星号,这个地方是脚注,有这几个词的俄语译文。” 梅勒洛夫很勉强地总算把第一页读了下来。“可以问一个问题吗?”休息的时候,梅勒洛夫对监狱官说。 “可以,你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叫您博士?这是您的外号还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么在这儿工作?” “我是文学博士,注定得跟书打交道。可现在外面那些自由的人,谁还读书啊?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简述本文叙述人称的好处,并结合文章内容和当前社会现实,就文中画线句谈谈你的感想。200字左右。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提示】法国作家萨特短篇小说《墙》描述了西班牙内战中三个被敌人判处枪决的国际纵队队员在一夜等待中的表现,小说以伊比埃塔(“我”)为叙述视角,在两位战友被处决后,伊比埃塔再次被带到审讯室,敌人再次以死相威胁,并以出卖国际纵队队员格里斯为条件答应免除伊比埃塔一死。伊比埃塔决定捉弄敌人,下面节选的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我知道他(格里斯)在哪里。他藏在公墓里,在一个墓穴或掘墓人的小屋里。” 我这是想捉弄他们一下。我想看着他们站起来,束紧皮带,然后急忙下达命令。 他们跳了起来。 “走。莫勒,去跟洛佩兹中尉要十五个人。你呢,”矮胖子对我说,“假如你说的是实话,那我说的话(指免除伊比埃塔的死刑)是算数的。如果是捉弄我们的话,那就饶不了你。” 他们在一片喧闹声中出发了。而我则在长枪党徒的看守下平静地等待着。我不时地发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昏,又有十来个新俘虏被带到大院里来了。我认出了面包师卡西亚。他对我说: “好小子,真走运!我真没想到还能活着见到你。” “他们判了我死刑,”我说,“可是后来他们又改变了主意,我也不知为什么。” …… 他放低了声音:“他们抓到了格里斯。” 我开始发颤:“什么时候?” “今天早晨。他自己干了蠢事。星期二他离开了表兄弟家,因为他已经听到一点风声。他可以藏身的人家还有的是,但是他不想再连累任何人了。他说:‘本来我可以藏到伊比埃塔那里去的,但是既然他已经被捕了,我就藏到公墓去算了。’” “公墓?” “是啊!真蠢。他们在掘墓人的小屋里抓到了他。他先向他们开了枪,他们就把他打死了。” “在公墓!” 我开始晕头转向,终于摔倒在地。我笑得那么厉害,连眼泪都笑出来了。 (1)画横线部分是伊比埃塔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视角补出伊比埃塔的心理活动。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伊比埃塔这个人物形象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7月22日下午,微博实名认证用户浙江省台州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办公室主任陈永渊发微博称,浙江台州市天台县今年在干部选拔考试中,把微博写作列入试题。最终,310份答卷中,约60%的考生在微博写作时超过140个字,有3人交了白卷。 该微博写作题是“为天台县的香鱼节进行吆喝”,分值为10分。文字生动有创意、能吸引眼球的,8分以上;平铺直叙,没有“吆喝”效果的,5分以下;超过140字的要扣分。在评卷过程中,陈永渊发现“300多份考卷得分在4-9分之间”,“将近有60%的年轻干部不知道微博字数不能超过140字,造成了扣分。有3人竟然不知从何下笔,交了白卷”。这道题中,考生的平均分约为6.5分,最高分是9分。 (选自《南方日报》2012年7月24日,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考题展示 1.(1)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 解析:此题要求写一段盖拉新的心理活动,考查心理描写的能力,属于写作层面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要用第一人称,基本心理是“痛苦”,同时要关注盖拉新的身份地位(农奴)、又聋又哑的特点和生存处境(在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后,木木是他的唯一依靠)等情况。 (2)答题角度: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之情,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描写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该题其实包含两个问题:盖拉新是个什么形象?文段是如何塑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还可以细分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从视角、情节、场景等角度进行赏析。 2.(1)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词:“伦敦书展”“中国”。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揭示整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解析:此题通过拟写新闻标题考查概括能力,同时需要简述理由。通过消息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把握新闻的主要事件,进而找出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拟写标题。新闻标题一般为主谓句,要紧扣主要事件来拟写。如标题拟为“伦敦书展: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国”,阐述理由如下:一方面扣住了主要事件,即中国参加伦敦书展;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中国参展的意义,而这恰好是新闻的意义,两者结合,互为补充,主题鲜明,吸引读者。 (2)答题要点:体裁应是新闻评论,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 答题角度:伦敦书展的意义主要在于展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扩大了中国书籍在世界上的影响,为中西文化的沟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媒介,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考生答题可从如下角度切入: ①“展示”的角度;②“交流”的角度;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解析:此题延续了前两年的新闻评论,这则新闻评论的角度集中在新闻的第二、三段。第二段主要揭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应注意新闻中“最大规模”“主宾国”“近3 000种英文图书”等词语,以及罗列的现代作品和古代名著。这是“展示”的角度。第三段主要指出了伦敦书展的意义,注意“交流”“推动”等词语,同时应注意“推动交流”是源于“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这是“交流”的角度、“影响”的角度和“推动”的角度。 可见,新闻评论必须首先把握该新闻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评论的基点,不得任意评论。这则新闻所展示的文化交流是正面的,评论应主要揭示其积极意义,尽量避免负面评价。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答案示例:(1)高校毕竟不是职业学校,就业率不是高校办学的唯一标准。若为了提高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也搞“末位淘汰”,就舍本逐末了。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应重在看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也应放在能力培养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专业并无好坏之分,自己感兴趣,才会去钻研,才会出成绩。高校还是应在教书育人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再古老的专业也能经世致用。 (2)就业率也不应该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指挥棒。众所周知,很多用人单位都对大学生应聘者进行过多的专业限制,或者对性别、身高进行种种歧视,这些“明规则”造成的恶劣影响不仅使学生就业率扭曲,还使市场导向异化。在此情状之下,政府职能部门不寻思如何引导甚至整顿用人单位的招聘风气,反而极力迎合这种异化的市场需求,意欲通过就业率杠杆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微观调控”,实乃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举。 答题角度:评论可赞成,也可反对。 (1)赞成。就业率是评价专业好坏的主要标准,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促进高校调整专业,这是教育职能部门的真正作为。 (2)反对: ①专业自身角度:每个专业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社会价值和效用;专业无绝对的冷热之别,冷热都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时时刻刻都存在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 ②高校的职能角度:大学为研究学问的地方,应培养学生研究学问之兴趣,不能急功近利。 ③教育主管部门角度:不可硬性给学校制定专业标准,要多给高校以自主权。 ④就业率角度:以就业率为标准,容易滋生就业率数字的造假现象。 2.答案示例:校长请学生吃饭,其亲生姿态呼之欲出,只可惜这种关怀是有条件的——唯“尖子生”方可享用。在一些中小学,“尖子生”是个“特权阶层”,可以享用诸如优秀师资、专业设备等稀缺资源。这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不对,但细想想又确乎在带领教育走上歧途。如果教育只是为“尖子生”准备的,其势利的面目不仅令人生厌,而且玷污了教育的名誉,损害了教育的公平与正义,要知道成人远比成才重要。 答题角度:(1)校长与优秀生共进晚餐,可鼓励优秀的学生再接再厉。 (2)以共进晚餐亲近学生,是鼓励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 (3)只选拔尖子生与校长共进晚餐,是教育功利化的又一表现。 (4)后进生也需要激励性晚餐。 (5)应追求教育公平和正义,不能只优待尖子生,而冷落后进生。 3.参考答案:(1)上述文字表现禅宗“见性成佛”的中心思想。性,指众生本具有成佛的可能性。见性就是悟彻清净的佛性。禅宗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需从外求取。又反映了禅宗的顿悟说,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同时也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2)示例①:表现了禅宗的顿悟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春”喻指佛性,人们终日追寻,却踏破芒鞋也找不到,费尽心机也茫然无所悟。“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是某个偶然时刻,内心清净澄明,突然发现春意盎然,悟彻佛性。诗歌说明人的佛性是偶然显露,刹那间顿悟。这就像我们做学问时,有时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经过努力思索后,突然某一时刻灵光一闪,把握了解决之道。就像瓦特看到跳动的壶盖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看到浴盆溢出的水发现称量皇冠的方法,魏格纳根据南北美洲形状发现大陆板块漂移说。这些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示例②:表现了“见性成佛”的思想主张。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需从外求取。世人求法在心外,眼睛追求颜色,耳朵喜听妙音声,鼻子亲近香芬气,舌头爱尝甘美味,身体难离缠绵触,心中执着于外在。就像诗歌中的人终日在外寻春,但是“芒鞋踏破岭头云”也一无所获。人的心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只有断绝尘世之念,回归自我,使心清净,一无所求,才能悟彻成佛。心中若有所求、有所寻觅,就是一种牵挂,就不可能获得智慧。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比如对幸福的追求。许多人追求幸福美满,往往失望而归。其实什么叫幸福?什么叫美满?心中知足就有幸福,就有美满。如果向他人要求幸福,向环境追求美满,那永远找不到。 4.(1)两段文字都体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但第一段文字倡导“取信于民”。第二段文字主张“以德为政”。主要是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以德为政”。 (2)示例:今天看来,德政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德行天下,才能和谐共进;管理者要以德服人,用道德感化民众;而百姓也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的责任意识: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 5.(1)借写孩子单纯的渴望,描绘了一个晨耕暮归的美好的“对岸”世界;表现出一种对新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2)示例:“对岸”的生活,是理想中的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我国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或《边城》)虚构的世外桃源,与之相似。“我”想象“对岸”是一块自由的乐土。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飞禽走兽自在生息,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异彩。“对岸”乐土令人神往,作者甚至甘愿做一个渡船的船夫,为理想而不懈追求。 6.(1)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可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同时便于介绍事件全貌。 (2)这句话讽刺了俄国人们普遍不读书的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自由人是不会读书的,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只有在监狱里强制,人们才会读书。读书竟然沦落为一种惩罚犯人的手段,可见人们是多么厌恶读书。文学博士在监狱外没有用武之地,只有监狱里因为有被判读书的人,还能派上一点用场,这是多么悲哀啊!由于人们普遍不读书,所以学位造假,中学毕业竟连读一页书都勉为其难,文学素质低下。其实,不读书,不读经典名著只读快餐书,不深层次阅读,学术造假等现象在我国也很普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个社会问题,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爱读书、深入阅读的人。 7.(1)答案示例:因为我在想过一会儿他们将要发作的样子。我感到自己既糊涂又狡猾。我在想象,他们如何把盖在墓上的一块块石板撬起,然后打开每个墓穴的门。我仿佛是另一个人在想象这一切:那个顽固的企图就此成名的俘虏,那些神色庄重留着小胡子的长枪党徒,以及那些身穿制服在坟墓之间来回奔跑的人;这一切都让人忍俊不禁。 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我”捉弄敌人而带来的兴奋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对敌人的憎恨,对敌人愚蠢的行为的讽刺,对即将到来的自己的命运的担忧,对自己将被处决的大义凛然以及对战友的怀念等进行心理描述。 (2)答题角度:所选文段通过叙写伊比埃塔捉弄敌人却反而因为自以为是的捉弄让敌人抓住了战友格里斯,塑造了一个复杂丰满的形象:一方面他是一位对敌人充满仇恨,对朋友充满爱,愿意拿生命去殉解放事业的坚贞战士;另一方面他最终却因为自己无意的过错而成了出卖战友的“叛徒”。 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突转,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③人物描写的角度(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该题其实包含两个问题:伊比埃塔是个什么形象?文段是如何塑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而依据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相关知识,可以从视角、情节等角度进行赏析。 8.(1)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语:“台州”(或“天台县”)“干部选拔考试”“微博”。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提示整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示例:标题:台州干部选拔考微博,6成不懂3人交白卷 理由:新闻标题首先要能概括新闻主体事件,并做到言简意赅,所以新闻标题的核心词语应是“台州干部选拔”和“写微博”;而“6成不懂3人交白卷”则具有震撼读者的力量,因为微博虽为新生事物,但在网络媒体时代,却应是官员应该了解的,而现实却与理想形成巨大反差,所以这标题既体现了新闻的意义,又新颖,吸引了读者。 (2)答题角度:①干部选拔方式的改变,是对微博作为社会力量的尊重;②顺应发展潮流,善用微博等新媒体,了解社情民意,是干部要具备的一项技能;③微博入考题,是对“官八股”说不;④微博的运用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的兴趣,而非随上级喜好和硬性规定;⑤微博只是一种媒介,官员精通微博,和他是不是称职没有必然联系。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示例1:微博入考题,与时俱进 干部选拔考微博,是与时俱进。微博上可以学习交流,可以了解民情民意。如果干部中“6成不懂3人交白卷”,那就有点与民众的思想脱节了。微博,是众多民众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表达的是真情实感,玩转微博能增强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同时干部选拔考“写微博”,可以引导干部学习说短话、说人话,以及养成紧跟科技潮流,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从而规避文山会海、长篇冗言、官话套话等长期以来备受舆论指责的官场陋习。 示例2:微博只是为民服务的工具 以微博试题考查官员,可以看作是一个进步,但却不必夸大其作用。微博说得很漂亮,也只不过是停留在说的层面,但能否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能否真正为民办事,才是至关重要的。官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为民服务。而微博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要想懂得如何使用微博,花不了几分钟就会了。然而,为民服务意识的锻造,却是需要制度支撑的。当官员如果不为民服务,如果不诚心诚意听取民众意见,那迎接他们的就是“下课”,如果有这样的制度,如果有这样的制度执行环境,官员立马会将微博使用得熟练无比。 解析:新闻评论可进行肯定、否定或综合评论。从肯定的角度看,主要从微博的社会功能上认识,如与时俱进,微博问政,服务民众,接受民众监督等;从否定角度,则可从微博和官员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如微博只是媒介,和官员是否称职关系不大,官员关键在于为民服务等。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