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南版 专题升级训练七 文言史传文阅读 一、(2012·湖南郴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李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乾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致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①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节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三藩:清初封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守福建。后,三藩渐成割据势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摄:代理 B.鲁不谢,走出 谢:感谢 C.中牟令竟无恙 竟:最终 D.与三藩要盟 要:要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C.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为质子于吴 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A.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B.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C.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D.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亮侪在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任职,被派去收缴中牟县令李令的官印,并代替李令接任县令的官位。 B.在摘印事件中,文章详写了三个片段,即鲁亮侪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以及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 C.鲁亮侪“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的举动是出人意料的,这充分显示出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和奇伟正直的形象。 D.文章通过描写田文镜的威猛严苛以及其他官员的懦弱胆怯,有力地衬托出鲁亮侪的胆识才干和沉着勇敢。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2)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 (3)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沈士传 士少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宋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士应选。尚之谓子偃曰:“山东故有奇士也。”少时,士称疾归乡,更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士仕,答曰:“鱼县兽槛,天下一契,圣人玄悟,所以每履吉先。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士未尝答也。隐居馀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 征北张永为吴兴,请士入郡。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使人致意。士曰:“明府德履冲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负杖忘其疲病。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而死尔。”永乃止。 士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笃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手以反故抄写,灯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之所致也。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以杨王孙、皇甫谧深达生死,而终礼矫伪,乃自作终制。年八十六,卒。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县兽槛,天下一契   县:通“悬”,悬挂 B.左率勃来候之 候:探望 C.走虽不敏,请附高节 敏:敏捷 D.使人致意 致:表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明府德履冲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负杖忘其疲病。 A.明府德履冲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负杖/忘其疲病。 B.明府德履冲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负杖/忘其疲病。 C.明府德履冲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负杖/忘其疲病。 D.明府德履冲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负杖/忘其疲病。 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认为沈士“笃学不倦”的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称疾归乡,更不与人物通。 (2)各营屋宇,依止其侧。 (3)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手以反故抄写,灯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 三、(2012·湖南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节选自《八大山人传》)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蜡烛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良:确实 B.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期:约定 C.烛见跋不倦 见:同“现”,露出 D.忽狂忽喑,隐约玩世 隐约:表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疾良已 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B.吾以作袜材 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 C.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 裂其浮屠服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 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 B.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 C.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 D.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大山人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 B.山人擅长书法,既能师承古人,又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喜画水墨芭蕉等,自由创作而不受规矩约束。 C.作者感叹人们对山人外表癫狂的“知”,对山人杰出艺术成就及经历家国破败的内心隐痛和不媚世俗傲骨的“无知”。 D.八大山人玩世不恭之态的背后是心中情感愤激郁结,无法自我排遣,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2)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 (3)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轻,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戏下:同“麾下”,引申为部下。②连敖: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数:多次 B.饭信,竟漂数十日 饭:给……饭吃 C.坐法当斩 坐:因……犯罪 D.王计必欲东 东:向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A.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B.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C.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D.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韩信离开汉王的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五、(2012·湖南衡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循其礼    循:遵循 B.圣人不易民而教 易:交换 C.学者溺于所闻 溺:拘泥 D.太子,君嗣也 嗣:继承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与“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于坐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B.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C.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D.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谢:辞谢、告辞。 2.A 解析:A项,“且”均作连词,表让步,“况且”。B项,介词,表因果,“因为”/介词,表情况,“把”。C项,代词,“他”/代词,“你的”。D项,介词,“在”/介词,“向”。 3.D 解析: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4.B 解析:错在“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 5.(1)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关键点:“去”“盍”“诉”) (2)并且贤名在士人百姓中议论称道,怎么刚到任国库就亏空了呢?(关键点:“称噪”“甫”“下车”) (3)如果没有你,我差点(几乎)错误地弹劾了贤良的官员。只是给皇上的奏章已送出去了,怎么办!(关键点:“微”“劾”“但”“疏”) 参考译文: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提、镇、司、道各级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 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县令李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穿便服前往(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拜了两拜讯问原因,(老人们)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干什么?”(老人们)答道:“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的原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田总督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能做什么呢?况且鲁公正是摘取李县令官职来取代他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作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并且贤名在士人百姓中议论称道,怎么刚到任国库就亏空了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鲁亮侪内心不能没有触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击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鲁公说:“到省里去。”李令交给他官印,(鲁亮侪)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最终拍马飞驰离去。全县的士人百姓都焚香送他。 到省以后,鲁公先去拜见布政司和按察司,禀告事情的原因。(两司)都说:“你犯了丧心病了吗?像你这样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第二天早上,鲁公到衙门时,两司长官已经先在了。名片还没有投进去,全衙门已经在传呼鲁公入内。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两旁排列着司、道以下文武官员十余人,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为什么呢?”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又问:“交给什么人?”答:“李令。”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难道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没有。”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谢罪,说:“这是我们平时没有教诫,以致有这样狂妄违逆的官员。请您一并弹劾鲁之裕,交给我们来严厉审讯他们结党作弊的罪行,来警戒其他官员。”鲁之裕脱下官帽,上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非常高兴,恨不得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如果大人您已经知道他这样仍命令我前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就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这样就命令我前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希望(这样)能够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一个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语。两司给鲁公递眼色叫他退出。鲁之裕也不辞谢,走了出去。刚走到屋檐外,田公变了面色走下台阶,呼叫鲁之裕:“回来!”鲁之裕回进大堂跪下。田公又招呼他:“向前!”然后取下自己所佩戴的珊瑚冠戴在鲁公头上,叹息着说:“奇男子!这顶冠帽应该给你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几乎)错误地弹劾了贤良的官员。只是给皇上的奏章已送出去了,怎么办!”鲁公问:“几天了?”回答:“已经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我年轻时能一天走三百里。大人真要追还奏章,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了。过了五天,奏章追还了。中牟县令最后太平无事。因此鲁公名闻天下。 在此之前,鲁亮侪的父亲曾任广东提督,因受三藩胁迫,与他们结了盟。当时亮侪只有七岁,被作为人质押在吴三桂处。吴王上朝时,亮侪侍立在旁。他读书完毕,每天与吴王帐下的健儿学习古秦国、越国作战时所摆的军阵等技技,所以他的武艺尤其超人一等。 二、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敏:聪明。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到”;A项,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原因,“因为”;C项,连词,修饰关系/连词,目的关系;D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一是注意“德履冲素/留心山谷”句式结构对称,二是抓住名词,“民”应该放在后句开头作主语。 4.参考答案:(1)“少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2)“讲经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3)家遇火,藏书尽毁,年八十,目尚明,犹于灯下手录二三千卷;(4)“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需要注意分清层次,把握要点,不遗漏要点。 5.(1)沈士便借口有病而回归乡里,再不与名人交往。(2)他们各自修建房舍,紧挨在他家的旁边居住。(3)沈士已年过八十,但还是耳聪目明,用废纸的反面亲手抄写,他在灯下仔细地察看,又完成了两三千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注意“称”“更”“人物”的翻译,(2)句注意“止”“侧”的翻译;(3)句注意“聪明”“反故”的翻译,以及“手以反故抄写”一句的语序。 参考译文:士年轻时爱好学习,家境贫寒,他就边织帘边读书,口手不停。宋元嘉末年,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写《五经》,并查访举荐好学之士,武康县以沈士应选。何尚之对儿子何偃说:“吴会从来就有奇异之人。”不久,沈士便借口有病而回归乡里,再不与名人交往。他抚养丧父的侄儿,义名远扬于乡间。 有人劝说沈士出仕,他回答说:“悬鱼囚兽,天下同是如此。圣人妙语,所以每行一步都有吉兆在先。我确实没有高尚的德行,不能淡泊无虑,物我两忘,为何不祈求谦退一些?”于是作《玄散赋》表示与世隔绝。太守孔山士聘请他,他不应允。同族人徐州刺史沈云庆、侍中沈怀文、左率沈勃都来探望他,沈士一概不搭理。他隐居在馀干吴差山,讲授经书,跟他学习的有百十人,他们各自修建房舍,紧挨在他家的旁边居住。沈士很看重陆机的《连珠》,所以常常给诸生讲解它。 征北将军张永为吴兴太守,邀请沈士入郡。沈士听说郡后堂有好山好水,于是便前往并停留了数月之久。张永想请他做功曹,让人把这个意思转达给他。沈士说:“太守的明德施布遍及淡泊质朴之人,他心中念及山谷之民,我所以才披着褐衣拄着拐杖而来,忘记了疲劳疾病。如果一定想要让混沌之人去描画蛾眉,给披发的越人戴上有文饰的冠冕,那么对我来说,逃走虽然不是聪明的做法,但要我依附于权贵,那只好投东海而死了。”张永这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沈士亲自背柴取水,两日才吃一餐饭,坚守节操至终老。他专心于学问毫无厌倦,家中遭受火灾,烧掉书籍数千卷,当时沈士已年过八十,但还是耳聪目明,用废纸的反面亲手抄写,他在灯下仔细地察看,又完成了两三千卷,装满了几十个箱箧,当时人认为这是由于他养身静默的结果。撰写了《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释《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他有鉴于杨王孙、皇甫谧等人虽深通生死之道,却大办葬礼的虚伪行径,于是自己预先写下如何安葬的遗书,享年八十六岁而去世。 三、1.D 解析:隐约:潜藏。 2.C 解析:A项,助词,不译/代词,他;B项,介词,拿(它)/介词,表原因;C项,均为代词,他的;D项,副词,表相承,就/副词,竟然。 3.A 解析:依据语意推断即可。 4.C 解析:人们对山人杰出艺术成就是“知”的。 5.(1)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关键点:“穿”“决”“拂袖”) (2)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却得不到。(关键点:“或”“馈遗”“易”) (3)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关键点:“目”“浅之乎知山人也”) 参考译文: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诸生”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于是就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王献之)、鲁公(颜真卿),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人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却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四、1.D 解析: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挺进。 2.B 解析:B项,均为取独。A项,①人称代词,他们;②指示代词,那个;C项,①介词,把;②连词,因为;D项,①表判断,就是;②副词,于是,就。 3.B 解析: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4.(1)韩信认为虽然有萧何的推荐,但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 (2)汉王平时表现得有些傲慢无礼。 5.(1)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关键点:“少年有侮信者”“若”“中情”) (2)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关键点:“奇”“壮”) (3)大王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关键点:“必”“长王汉中”“事”) 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乡下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没有什么名气,被任命为连敖。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一起犯法的十三人都已经斩首,轮到韩信,他却仰着头,显示出轻视态度,恰巧遇见滕公,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有几十个军官跑掉了。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萧何说:“太好了。”于是大王要召见韩信并授予他官职。萧何说:“大王平时傲慢无礼,现在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居然轻慢地像指挥小孩似的(叫他来),这就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确实要任命他做大将军,必须要选择吉日,斋戒后,设一个拜将坛,礼仪安排周到,这样才可以。”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请求,(准备建坛拜将)。诸将军都很高兴,人人都认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才知道)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 五、1.B 解析:B项,易:改变。与成语“移风易俗”的“易”意思相同。 2.B 解析:B项,“经由”“通过”意,介词,与例句相同。A项,趁机,介词;C项,凭借,介词;D项,于是,连词。 3.A 解析:注意语意和对称句式。 4.①理论上驳斥保守派,取得了秦孝公的支持。②徙木立信,取得百姓信任。③太子犯法,处罚了他的师傅,确立了国法的威严。 5.(1)况且有超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被世俗非议。(关键点:“高”“非”) (2)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效法旧的制度。(关键点:“强”“法”) (3)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搬。(关键点:“怪”“莫”)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有超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效法旧的制度;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搬。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