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湖南版 专题五 文学类文章阅读 第2讲 小说阅读  考题展示 (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考向分析 从近几年各省文学作品命题来看,小说阅读是各省考查的重点之一,这也是湖南卷考查的重点之一,湖南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将会实现散文阅读和小说阅读的轮考趋势。这首先是因为新课标教材的要求,必修教材选取了古今中外大量小说,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则会直接引导命题者关注小说阅读;其次是新考纲的要求,湖南《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小说阅读是考查的重要类型。 为突出湖南卷典雅厚重的特点,小说阅读的选材更倾向于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其题型将更丰富,重点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考查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等,尤其会重视探究题的考查,包括主题意蕴的探究、人物形象的探究、艺术技巧的探究等等。  现代文学类小说文本的阅读考点,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设置:①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②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③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④结合小说的三个要素,重点从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鉴赏主题的深刻意蕴等角度命题。 【例题1】(2011·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热点题型一 情节分析鉴赏题 1.文中第③段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 思路分析:本题特别要注意题干的要求。①答题的区间是第③段,是这段中的“师生问答”的内容;②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上下文的人和事叙写的关联。 参考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技法解密 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个部分。小说叙述故事情节有顺序、倒叙、插叙等方法。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何时何地)某人做某事?(抓住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2.某处情节的特点。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效果: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效果: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效果: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出人意料式。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⑤就线索来说,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3.某处情节的作用:①情节本身的作用(使情节波澜再起,情节更突出;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线索或推动情节;照应前文情节;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②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对主题的作用(深化某种主题,凸显某种主题)。 热点题型二 形象分析鉴赏题 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思路分析:细节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手帕这个细节在文本的第④段。答题需要注意“人物”要包括老师和学生们。要说明的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是答题的重点,只要求“说明”,不需要结合描写内容去分析。 参考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感情的水乳交融。 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思路分析:从对比的手法入手,提示答案的两个角度:既要分析人物形象,又要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前一个角度比较简单,后一个角度是全新的问法。需要考生仔细揣摩文本和命题者的考点指向,这两个场景确实各具特色,要准确地表述。 参考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材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景: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技法解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小说形象的考查主要是欣赏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意义以及人物或物象的作用。 1.人物形象。××是一个……(身份定位)的形象。(概括时用三四个形容词,注意人物的身份、职业等的定位)注意事项:①全面恰当,不重复,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分析;②分清主次,把握主要性格特征。 2.塑造人物。①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或烘托):周围人物、环境衬托相关的情节。③修辞等:对比、夸张…… 3.某个人物的作用。人物本身及对其他人物的作用(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某一情节发展);对主题的作用(凸显某种主题)。 热点题型三 环境分析鉴赏题 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思路分析:第①段和第⑤段都是以雪起笔,腊梅林出现在第⑤段和第⑥段的结尾。解读小说中的自然环境这一要素的作用,必须联系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特征。第一问正是从这两个方面阐述深刻寓意的。第二问明确要求,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来解读自然之景。不能忽视的是,必须结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孟老师和几个形象不同的学生。 参考答案:深刻寓意: (1)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技法解密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进行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1.环境的特点: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社会特点、时代特征、人际关系(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等)。 2.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本身具有交代时间,为人物活动提供平台,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的作用;对情节具有推动、暗示、铺垫的作用;对人物具有烘托,映衬人物心理、形象的作用;对主题具有象征、深化、寄托、暗示、揭示的作用。 【例题2】(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相见。 ?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热点题型四 主题意蕴探究 1.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思路分析: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思路分析: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以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答案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技法解密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祥和镇的怪事儿 贾淑玲 ①祥和镇出了一件怪事儿,百余户人家的小镇上,每天都会有人发现自己家丢了一样东西,而同时也会发现多出一件东西。最先发现这怪事儿的人是镇东卖肉的王屠户。 ②王屠户一天早晨起来,习惯地去案板上拿刀,发现刀不见了,在原来放刀的地方多了一个茶壶。他拿起茶壶仔细看,发现壶底有四个字:刘记茶馆。 ③王屠户一拳砸在案板上,心想,好你个刘茶水啊,半夜来抢走我的刀,摆明了不让我做生意。留下一把破茶壶,明摆着向我示威嘛,我王屠户如果怕了你,我就不姓王。 ④刘记茶馆的掌柜,小镇上的人都叫他刘茶水,之前是个摆茶水摊子的,后来才开了茶馆。他刚起来,就听到门口王屠户杀猪般的叫声:“茶水刘,刘茶水,你给我滚出来,欺负到老子头上了!” ⑤刘茶水出门,看到王屠户一脸凶相,就问:“你一大早闲得难受吧?” ⑥王屠户没说话,上来就给了刘茶水一拳,刘茶水倒在地上,脸肿了起来。王屠户说:“你再装,你自己干的好事,拿了我的刀,还留一个你店里的破茶壶,明摆着欺负我呢。你是嫌我在你茶馆旁边做生意了吧,今儿给你个教训,我王屠户不是好惹的。”说完走了,留下捂着脸的刘茶水在那发愣。 ⑦被打了的刘茶水回到茶馆里,心想,怎么会有我茶馆里的茶壶呢。他忍着脸上的疼痛,清点了一下他的茶壶,的确是少了一个,他又发现,集中放茶壶的地方多了一个大碗。拿起碗细看,觉得眼熟,猛地想起,这不是馄饨张家特制的大碗嘛。他咬着牙气愤地想,好啊你个馄饨张,你让我挨了打,我和你没完。 ⑧刘茶水小跑着去了馄饨张的面馆,发现面馆里只有伙计在,一问,才知道,馄饨张去了李铁匠家。刘茶水刚来到李铁匠家门口不远处,就看到李铁匠和馄饨张抱在一起,在地上撕打得火热。他摸摸自己的脸,心里终于舒服了些,转身回茶馆去了。 ⑨就这样,小小的祥和镇每天都有人丢东西,每天都有人打架,每天都有人受伤,这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在祥和镇人的眼里,习惯就是习惯,没有人去问原因。 ⑩终于有一天,赵裁缝早上起来,发现家里多了一个水桶。找来找去,竟然什么东西也没丢。赵裁缝围着水桶转了两圈,这一转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爹。他打开一个柜子,拿出一双布鞋。在他小的时候,爹曾经和这布鞋的主人去外地,回来时,身上能用的东西都进了路边的当铺。在一个破房子里过夜,醒来时,鞋的主人不见了,就留下了这双布鞋。爹走回祥和镇时,脚是光着的,脚底磨破了,他也没动这双鞋。爹说,这是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咱再需要也不能动。后来一直没有打听到鞋主人的消息。爹上天享福的那天,把鞋传给了他。赵裁缝看着布鞋,长出了一口气。他拎起水桶放在自家大门外的街道上。 这一反常的行为,改变了小镇已有的习惯。 药铺的孙掌柜发现自己丢了水桶,多了一盏油灯,就去街上想找小偷算账。他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家的水桶在街道上好好地放着呢。一高兴,拎回去了。回到药铺的孙掌柜看着那盏油灯发愣,他一拍脑袋,拎起油灯走到门外,左看右看,最后把油灯挂在街边树丫上。 第二天,树丫上的油灯不见了。 祥和镇又出了一件怪事儿。如果谁家发现丢了东西,不用着急,在小镇上转一圈,总能在谁家门口找到。自己多了的东西也被习惯性地放在自家门口,第二天放在门口的东西也就不见了。小镇上再也看不到有人打架了。 离小镇不远的一个破庙里,有两个乞丐在喝酒。其中一个说:“师兄,我没说错吧,祥和镇的人本性并不坏。” 另一个乞丐喝了口酒说:“师弟,这次你赢了,我输得高兴。之前的祥和镇像撒了火药,沾火就着,如今的祥和镇真的祥和了。” “是啊,我们可以回去和师傅交差了,他老人家以后不用经常念叨他那双布鞋了吧……”两人相视而笑。 (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上榜作品) 1.小说第⑩段写“一双布鞋”有何用意?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小说写“一双布鞋”引出了下文,为下文的故事作铺垫、埋下了伏笔。  名师点评 这种答案是典型的零分答案,空洞而不具体。只写套话,不结合文本去作具体分析,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修正答案 “一双布鞋”引出赵裁缝的爹对赵裁缝“别人的东西咱再需要也不能动”的教育,为赵裁缝把水桶放于自家大门外的街道上作铺垫,为后文祥和镇新习惯的形成提供契机(或提供转折点),为文末两个乞丐交代怪事儿的出现缘由埋下伏笔。  2.从小说看,祥和镇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①祥和镇的人野蛮粗鲁,动不动就大打出手;②自私自利,不肯吃亏的性格,一个人挨了打,总会去找另一个人算账。  名师点评 ①概括分析的思路单一,缺乏辩证的思考;②要点不全。  修正答案 ①脾气暴躁,鲁莽粗暴。镇上人发现家里少了东西就像撒了火药似的找怀疑的对象算账甚至大打出手。②不善思考,不思改变。镇上人不去思考家里为何丢东西、多东西,反而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状态。③本性善良纯朴。镇上人发现丢的东西较容易在家门口找到,就把家里多的东西也放于家门口便于他人寻找。  3.分析小说使用的最突出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①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直接地表现了祥和镇人冲动行事的性格。②倒叙手法。本文实为两个乞丐为师傅办事而惹出的系列事情,但从祥和镇人丢东西打架写起。  名师点评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题干中暗示“最突出”的手法。虽然语言描写属于文中使用的手法,但却不是最突出的。全文从第段开始,祥和镇的情形发生了鲜明的改变。解答此题要把几种手法反复比较权衡,选择相对合理贴切的答案。  修正答案 对比。将祥和镇人之前丢东西就去找人算账打架和之后主动将别人丢的东西放在家门外便于别人寻找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祥和镇人虽脾气暴躁但本性不坏的特点,强化了善意举动的良好影响,增强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感。  4.小说着力叙述了祥和镇的两件怪事儿,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①第一件怪事是为了引出下文中的那双布鞋,同时也警戒人们遇事要冷静,不可以大打出手;②第二件事写的是因为一双布鞋,邻里之间的感情变好了,大家也都可以很和气地相处,体现了他们的本性其实并不坏。  名师点评 探究深刻意蕴的角度是——题干中“两件怪事儿”。要善于把前后两件事作比较,这两个答案都缺乏深刻的思考,就事论事,抓不住要点。  修正答案 ①人性的善良有时需要引领和激发。②面对奇怪的事件要善思其因,寻求解决之道。③面对不良习惯不能盲目安于现状,要勇于打破。④不可为自我之需游戏他人生活,破坏一方祥和。  易错警示 1.分析不具体 主观陈述题要求紧密联系文本解答,任何套用术语、空洞的表述都是不合要求的。熟悉并积累相关的知识和术语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阅读的基础上,按照题目的指向,具体地有的放矢很有必要。 2.原文没读透 主观题的答案,从某种程度讲,实际上是极为客观的,本质上并没给学生多少发挥的余地。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先熟悉原文,如果确定没有直接可用的文句,再自行归纳总结不迟。 3.要点不全面 真正能调动评分者注意力的,是几个重要字眼。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在答案基本确知的情况下尽力趋简避繁,点到即止,无需过多地修饰强调,以免不必要的信息干扰了要点本身,造成阅卷人的疏漏;而当答案不确定时,则可表述得复杂一些,所谓的复杂并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反复强调,而是以简洁的语言列举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以保证要点不被遗漏,其多余的表述通常不会倒扣分,但这样付出的代价就是耗时低效。 4.卷面不规范 有些题目有字数限制时,一定要按给出的空格书写,偶尔超出一二字也无妨,因为评分规定每超出三字扣一分,千万不要怕字数超标而密密麻麻挤在一起,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果要作大的改动,最好勾掉原答案后在空格的上方或下方仍按空格填写,便于阅卷人掌握字数。如果没有字数限制,一般写满横线即可,超出黑框的解答是无效的。  一、(2012·湖南雅礼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鸟 [波兰]布鲁诺·舒尔茨 黄色的冬日来了,充满厌烦。雪像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旧桌布,尽是窟窿,铺在铁锈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够大,有些屋顶没有盖住,这些屋顶就这样屹立在那里,黑色和棕色,木瓦顶和茅草顶,它们像一艘艘方舟,控制着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烟熏黑的顶楼。扫烟囱的没法摆脱那些乌鸦,它们在黄昏密密匝匝地呆在教堂附近、长着黑色的没有枯萎的树叶的树枝上,接着扑簌簌地飞到空中,又回到树上去,每一只鸟紧贴在它自己那条树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飞走,像一阵阵煤烟、一片片尘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状,呱呱地叫个不停,叫得一道道霉黄色的亮光发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 父亲不出去了。他封起一个个炉子。他在一个个房间的高处专心致志地干一切小修小理的工作。他感到处在靠近漆着天空、树叶和鸟的天花板、可以鸟瞰的地位开心极了。他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我母亲对他的情况感到担心和不快,试图引他谈谈事情,谈谈月底该付的账单,这时候,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她讲话,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有时候,他为了要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把耳朵贴到地板的一条裂缝上去,就做出警告的手势,阻止她讲下去,还举起双手的食指,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接着一心一意开始听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古怪举动的叫人悲伤的根源,可悲的情结正在他的心里成长。 母亲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他却恭敬地注意着阿德拉。他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那个姑娘用年轻而坚决的姿势把一把长柄刷在地板上推动的时候,父亲简直受不了。阿德拉只要向他摇摇手指头,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把他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一扇扇房门,最后直挺挺地倒在最远的房间里的床上,在一阵阵痉挛的大笑中打滚,想象着那种他没法顶住的挠痒。因为这个原因,阿德拉摆布父亲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度的。 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的强烈兴趣。 一切都是从孵鸟蛋开始的。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汉堡,或者荷兰,或者非洲的动物研究所进口种种鸟蛋;他用比利时进口的母鸡孵这些蛋。这件事情也把我迷住了。他从一无所有中变出那些瞎眼的、跳动着生命的小不点儿,那些虚弱的肚子只是以接受食物的形式去接受身外的世界,那些眼睛被蒙住的、处在生活表层的生物向亮光爬去。几个礼拜后,那些瞎眼的小东西一下子长大了;一个个房间里充满新住户的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和生气勃勃的啾啾声。那些鸟歇在窗帘框上,衣橱顶上;它们在一盏盏吊灯的错综复杂的镀锡枝条和金属旋涡形装饰中间做窝。 在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形成一张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的床,一张有生命的地毯;一有陌生人闯进来,地毯就会四分五裂,变成碎片,扑簌簌地飞到空中,最后高高地待在天花板下面。我尤其记得有一只秃鹰,一只巨大的鸟,脖子上没有羽毛,脸上尽是皱纹和疙瘩。它像一个憔悴的苦行者,一个喇嘛,一举一动充满沉着的庄严,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我父亲的长长、厚厚的有圆滚滚的指甲的手,关节强健,同秃鹰的爪子也非常相似。我望着那似睡非睡的秃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同一个木乃伊在一起——我父亲,去掉了水分的、干缩的木乃伊。 我父亲不满足于孵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顶楼安排起鸟的婚配来。他派出媒人,把热切的、有吸引力的鸟拴在屋顶上的窟窿和裂口里;不久后,我们家的屋顶,一个巨大的双脊木板瓦屋顶,变成了真正的鸟的宿舍,一艘收留各种各样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扁毛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个鸟的天堂被消灭好久以后,这个习惯仍然在鸟的世界中保留着;在春天迁徙的季节,我们的屋顶被一整批、一整批鹤啊、鹈鹕啊、孔雀啊,和各种其他的鸟所包围。然而,经过一个短短的辉煌的时期,整个事业却发生了教人遗憾的转变。 不久以后,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顶屋那两间做过贮藏室的房间里去了。有一天,春季大扫除,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中。她闻到房间里充满恶臭,就站在门口,扭着双手;地板上,桌子上和椅子上,滴满了一堆堆鸟屎。她毫不犹豫,猛地推开一扇窗,靠着一柄长扫把的帮助,把所有的鸟都搅得活动起来。一个由羽毛和翅膀形成的吓人的云团升起来了,发出一阵阵尖叫;阿德拉却像酒神巴克斯的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发出的旋风的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我父亲惊慌失措地摆动两条胳膊,试图同他的那一群扁毛动物一起飞到空中去。那个翅膀形成的云团缓慢地越来越稀疏;直到最后,只有阿德拉同我父亲留在战场上;阿德拉精疲力竭,气喘吁吁;我父亲呢,这会儿显出羞愧的表情,准备接受彻头彻尾的失败。 过了一会儿,我父亲下楼来——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神秘的女仆阿德拉竟然可以任意“摆布”父亲,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小说结尾“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这句话? 4.中国作家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书中指出:“舒尔茨赋予的这个‘父亲’,差不多是我们文学中最为灵活的形象。”文中的父亲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赞成余华的论断吗?说出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仍然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③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活着。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④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上一碗酒。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竟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⑤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头哭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⑥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⑦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串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1.第②段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2.文中对苍苍婆吃都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大鲁二鲁的形象特点。 4.小说叙写了金井人采浆果的故事,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三、(2012·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祖父的表 [英]斯丹·巴斯托 那块挂在床头的表是我祖父的,它的正面雕刻着精致的罗马数字,表壳是用金子做的,沉甸甸的,做工精巧。这真是一块漂亮的表,每当我放学回家与祖父坐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盯着它看,心里充满了渴望。 祖父病了,整天躺在床上。他非常喜欢我与他在一起,经常询问我在学校的状况。那天,当我告诉他我考得很不错时,他真是非常兴奋,“那么不久你就要到新的学校去了?”他这样问我。 “然后我还要上大学。”我说,我仿佛看到了我面前的路,“将来我要当医生。” “你肯定会的,我相信。但是你必须学会忍耐,明白吗?你必须付出很多很多的忍耐,还有大量的艰辛劳动,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会的,祖父。” “好极了,坚持下去。” 我把表递给祖父,他紧紧地盯着它看了好一阵,给它上了发条。当他把表递还给我的时候,我感到了它的分量。 “这表跟了我50年,是我事业成功的印证。”祖父自豪地说。祖父从前是个铁匠,虽然现在看来很难相信那双虚弱的手曾经握过那把巨大的锤子。 盛夏的一个晚上,当我正要离开他的时候,他拉住了我的手。“谢谢你,小家伙,”他用一种非常疲劳而虚弱的声音说,“你不会忘记我说的话吧?”一刹那,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不会,祖父。”我发誓说,“我不会忘的。” 第二天,妈妈告诉我,祖父已经离开了人世。 祖父的遗嘱读完了,我得知他把那块表留给了我,并说我能够保管它之前,先由我母亲代为保管。我母亲想把它藏起来,但在我的坚持下,她答应把表挂在起居室里,这样我就能经常看到它了。 夏天过去了,我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我没有很快找到朋友,有一段时间内,我很少与其他的男孩交往。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很富有的男孩,他经常在那些人面前炫耀他的东西。确实,他的脚踏车是新的,他的靴子是高档的,他所有的东西都要比我们的好——直到他拿出了自己的那块手表。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表不但走时极为准确,而且还有精致的外壳,难道这不是最好的表?“我有一块更好的表。”我宣称。 “真的?”“当然,是我祖父留给我的。”我坚持。 “那你拿来给我们看看。”他说。 “现在不在这儿。” “你肯定没有……”“我下午就拿来,到时你们会感到惊讶的!”我一直在担心怎样才能说服母亲把那块表给我,但在回家的汽车上,我记起来那天正好是清洁日,我母亲把表放进了抽屉,一等她走出房间,我一把抓起表放进了口袋。 我急切地盼着回校。吃完中饭,我从车棚推出了自行车。 “你要骑车子?”妈妈问,“我想应该将它修一修了。” “只是一点小毛病,没关系的。” 我骑得飞快,想着将要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羡慕的目光。 突然,一条小狗窜入了我的车道,我死命地捏了后闸,然而,在这同时,闸轴断了——这正是我想去修的。我赶紧又捏了前闸,车子停了下来,可我也撞到了车把上。 我爬了起来,揉了揉被摔的地方。我把颤抖的手慢慢伸进了口袋,拿出了那块我祖父引以自豪的物品。可在表壳上已留有一条凹痕,正面的玻璃已经粉碎了,罗马数字也已经被古怪地扭曲了。我把表放回口袋,慢慢骑车到了学校,痛苦而懊丧。 “表在哪儿?”男孩们追问。 “我母亲不让我带来。”我撒了谎。 “你母亲不让你带来?多新鲜!”那富有的男孩嘲笑道。 “多棒的故事啊!”其他人也跟着哄了起来。 当我静静地坐在桌边的时候,一种奇怪的感觉袭了上来,这不是因同学的嘲笑而感到的羞愧,也不是因为害怕母亲的发怒,不是的,我所感觉到的是祖父躺在床上,他虚弱的声音在响:“要忍耐,忍耐……”我几乎要哭了,这是我年轻时代最伤心的时刻。 1.小说叙述的是“我”成长的故事,为什么却以“祖父的表”为标题? 2.小说结尾为什么说“这是我年轻时代最伤心的时刻”? 3.概括小说中“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文章为何要写“富有的男孩”。 4.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并谈谈你读后的两点成长感悟。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考题展示 1.参考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小城生活的特点可以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来考虑。答题时只有全面考虑,才不会失分。小说中写了街道、阳光、墙壁等自然环境,还有用以评价特点的词“寂静”。社会环境则是指生活在小城中的人们的特点,如“笑”“散步”“何必紧张”等。 2.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的能力。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来具体体现的。画线句子的情节都和所送信件的内容有关,邮差和小城居民同欢共忧,可见其善良、仁厚。 3.参考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解析:此句在文章的结尾,有昭示全文中心、暗示作者的感情或思想的作用。从其所在位置考虑其作用。句子在文末的作用通常是“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 4.参考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此题为探究题,要求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探究的重点为故事性与小说内容的关系。一般来说,小说都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可这篇小说没有。联系相关情节,可知作者的用意:从邮差的角度看,小城人们的生活是祥和与安宁的,这种安宁正可形成邮差的性格;从小城居民的角度分析,小城的人们常年如一日地工作、生活,本就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这样写“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从题干中“作品叙述舒缓”的提示看,这样的叙述和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一致,可形成作品独有的风格。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一、1.参考答案:特点:阴郁迷茫,荒冷颓败。作用:①奠定阴郁和迷茫的情感基调;②为古怪而走向绝望的父亲的登场渲染(营造)一种阴晦不祥,缺乏生机,令人压抑和郁闷的气氛(或表述为“渲染气氛,为父亲登场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景物)的能力,可从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理等角度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在结构上的作用。 2.参考答案:年轻坚决的女仆阿德拉带有几分神秘性,其实象征着冷酷强悍的现实世界。文章形象而夸张地描写女仆阿德拉竟然可以任意“摆布”父亲,是为了表现现实世界毫不理解也毫不在意父亲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以及父亲由于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与恐惧而异常惧怕的心理。 解析:此题首先关注父亲和阿德拉这两个形象的象征意义:父亲出于对现实世界的恐惧,而沉溺于精神世界无法自拔,阿德拉则一直专注于对现实世界各项秩序的维护(或者说象征着冷酷强悍的现实世界),毫不在乎父亲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这也就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一种精神与现实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父亲急于摆脱现实世界带给他的恐惧,故而闭门不出,他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他亲手营造了一个鸟类的王国,企图由此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但“王国”最后却又被阿德拉用她的扫帚无情地摧毁,他又重重跌回了残酷的现实。 3.参考答案:①阿德拉捣毁了父亲的鸟类世界之后,父亲绝望痛苦。②还暗示被现实打败的孤独者无法逃离的悲剧命运:不被世人理解和同情,因自己的“王国”毁灭而颓丧。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一般需从表层意义和深层暗示意义两个方面来作答。 4.参考答案:①父亲是一个孤独、怯懦、神经过敏、想逃离现实而又执着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形象。 ②角度1:赞成,这是一个捉摸不定的父亲形象,他既拥有人的形象,还拥有鸟的形象,仿佛幽灵似地飘荡着。他超越了现实,成为更具普遍意义的灵活的文学形象。他可能是“父亲”,也可能是每一个想超越现实又被现实打败的迷茫的你、我或者他。 角度2:不赞成,这个父亲与传统文学作品乃至我们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迥异,他不可能同任何现实打成一片,他不得不永远漂浮于生活的边缘、半现实的领域中、存在的边际。他只是个古怪的“人”,而不具有“父亲”的丰富内涵,不是一个灵活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对父亲形象可以从如下角度分析:(1)基于一种不明原因(作者对此没有明确交代,但联系上下文,最大的可能是他不堪忍受外在世界的压抑和人们的冷漠),父亲突然变得足不出户,“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2)可是他偏偏恭敬地注意着女仆阿德拉,甚至把阿德拉的打扫房间看作一个伟大而重要的仪式,既恐惧又喜悦,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3)父亲后来迷上了养鸟,对于这些鸟来说,他不仅仅简单地扮演着喂养者的角色,他更像是一位国王,从出生到婚配,掌管着鸟类的一切。自我封闭的父亲本身就如同一只笼中之鸟,不可知的恐惧扼杀了他对外部社会的向往,于是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营造了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控制一切,支配一切。但一旦成为鸟类的主宰后,他也就不可避免地异化为鸟类的一分子。秃鹰就像是他的兄弟,他和秃鹰共用便壶,他会有鸟类的动作。(4)逃离实际事务的父亲最终彻头彻尾地失败了,暗示着精神主义者的悲剧命运。 二、1.参考答案:①刻画了抵制不住金钱诱惑的曹大平夫妇形象;②与大鲁二鲁形象形成鲜明对照;③与上文“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相承接;④预示着金井人的悲剧。 解析:情节的作用在内容方面,主要从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这个角度去思考。 2.参考答案:①腰身老迈,三十年服侍丈夫,内心凄凉;②由都柿的甜想到自己的处境更觉得凄凉;③想喝酒麻醉自己却没酒,吃空一盆都柿。 解析:“具体说明”意味着要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3.参考答案:愚钝(智障),老实本分(认“死理”),勤劳肯干,乐观(爱美)。 解析:概括人物的特点,一要注意思维角度的辩证性,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不足;二要注意结合作者的情感取向,赋予人物正确的评价。 4.参考答案:①通过大鲁二鲁认为春种秋收是天经地义的事,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愚钝的人与精明的人的结局差距大,启示人们不要过于精明;③启示人们要控制欲望。 解析:题干暗示探究的方向是从“采浆果的故事”角度,探究的内容是“作品的寓意”。 三、1.参考答案:以“祖父的表”为标题,是因为结构上,“祖父的表”是小说的线索,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内容上,暗示小说的主题,“祖父的表”承载着祖父对“我”的期望、嘱托和爱,寄托了我的渴望和梦想,让我懂得坚持和忍耐。 解析:本题考查审题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在小说中借“祖父的表”表达祖父对“我”的期望、嘱托和爱。作者以“祖父的表”为标题,不是为了写祖父的表,很显然是取其象征义,其中还寄寓着我的渴望和人生梦想。“祖父的表”在小说中的作用:首先是小说围绕“祖父的表”展开故事,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其次是“祖父的表”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2.参考答案:后悔自己未能听祖父的话;由于自己太虚荣而不知忍耐,导致遭人羞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结尾这一句话在小说中有重要的内涵,结合最后一段:“这不是因同学的嘲笑而感到的羞愧,也不是因为害怕母亲的发怒,不是的,我所感觉到的是祖父躺在床上,他虚弱的声音在响:‘要忍耐,忍耐……’我几乎要哭了,这是我年轻时代最伤心的时刻。”联系上下文语境应该不难作答。 3.参考答案:(1)小说中的“我”,对未来有美好憧憬(有梦想有理想),幼稚而单纯,同时缺乏忍耐精神(沉不住气)。(2)写“富有的男孩”是因为:通过写富有男孩的炫耀引出“我”冲动地回家拿表的行为,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富有的男孩”来表现“我”,突出和丰满小说中“我”的形象;“富有的男孩”是成功的象征,见证了“我”的冲动,能更好地揭示小说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问应紧扣“概括”和“性格特征”作答,不必展开分析。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设问,应围绕“我”形象的塑造和与“我”的关系来思考。 4.参考答案:(1)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我”作为有限视角,能带动读者参与到小说中,发挥读者的主动性;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能更好地揭示主题。 (2)感悟一:人生的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坚持不懈;感悟二:人生的成长需要忍耐、沉得住气。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和探究拓展的能力。第一问,小说人称和叙述视角是小说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以第一人称出现,能使得故事更为真实可信,第一人称作为有限叙述视角,又能很好地调动读者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小说更深地指向读者的内心。此外,小说中的人物与主题也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二问,忍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是小说要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对“忍耐”的内涵的把握,可以发掘作品的意蕴。两点成长感悟不能脱离小说所揭示的意蕴。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