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 40分钟训练10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教授起码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着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比那些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不知要强多少倍。 B.虽然众说纷纭,但改变称呼也说明了各地政府正试图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和社会排斥,努力让农民工群体融入当地社会。 C.没有犹豫与权衡的时间,“最美妈妈”吴菊萍不假思索地伸出双手,冲过去接住了从楼上掉下来的妞妞,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D.2012年,多个国家将举行大选。密集的大选会给复苏迟缓的世界经济带来什么,会给国际社会带来什么,人们拭目以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12月13日驳回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伊朗索要遭截获的美无人侦察机。 B.日本防灾科技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熊谷博之等人在调查日本9级地震的发生原因时发现,有可能是由于海底山脉卡住了板块边界,致使板块积累了巨大能量所致。 C.每个民族都会创造出自己的文化,生死爱欲在这些文化的规则中演进,它不仅深化了生命的意义,而且让人感觉到生存的依托。 D.央视春晚官方微博宣布,因刘谦在德国机场丢失证件,不能登机,无法参加今天下午的央视元宵晚会录制,晚会设计的刘谦与董卿的对唱及魔术节目被迫取消。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的北方。________。柔风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的魅力。 ①忽雨忽晴,豪爽淋漓,一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 ②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 ③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阳光很快就晒干了 ④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下就是瓢泼大雨 ⑤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 ⑥在北方,永远不用带伞 A.④②⑤①⑥③      B.④⑤③②⑥① C.⑥⑤③②①④ D.②⑤④③①⑥ 4.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1)情境一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2)情境二 某杂志上的一条请柬:“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3)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4)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5.仿照例句中画线的部分,续写两句话。 例句:只要热爱生活,一竿傲然的劲竹,也能让你品出铮铮的气节;一方嶙峋的瘦石,也能让你悟出不阿的风骨。 只要热爱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淳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此。 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 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摘编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B.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的行为未加责备。 C.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D.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2)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3)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 (4)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A 解析:A项,“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含贬义,通常做谦辞。如果用于评价别人,那就是有意贬低了。 2.D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词。B项,句式杂糅。删去“由于”或“所致”。C项,递进关系不当。 3.A 解析:④句承接上文“北方”,②句具体写“瓢泼大雨”,⑤句写“瓢泼大雨”的作用和北方“雨”“晴”变化的特点,①句用“忽雨忽晴”回应上文,⑥句和③句续写“雨”“晴”变化的特点,③句解释⑥句。 4.(1)“笑纳”改为“收下” (2)“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府上”改为“家中” (3)“光顾”改为“游览” (4)“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5.示例:一只凌空的苍鹰  也能让你看出不羁的理想 一朵傲雪的梅花  也能让你叹出高洁的情操 6.(1)B、D 解析:A项,说法太过绝对。C项,“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理解不当。E项,“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刻苦学习摄影”等语句不准确。 (2)①指周海婴早期摄影集,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活;②指他被父亲的伟大形象遮蔽的大半生,他是公众眼中伟大父亲的影子,是被“人场”控制着的道具,大半生都扮演着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公共角色;③指他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真实自我。 (3)问题一:①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②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③关注市民生活,多人像摄影;④风格沉郁。 问题二:①儿时起他就对照相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②他关注市民生活,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③摄影本身成了他心灵的梦游,他可以在摄影中表现真实的自我。 (4)观点一:有必要。①画线部分用巧妙的比喻肯定了周海婴摄影集的价值,而摄影是周海婴真实自我得以表现的重要途径,写摄影集,就是在写周海婴。②含蓄地表达了对周海婴自身价值的肯定。他大半生背负着家族荣誉的沉重负担,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规定之中,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借助自己的摄影透露了自己,这与标题“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相吻合。③画线部分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人们只关注周海婴头上笼罩着的炫目的荣光,而忽视了他作为个人的真实的价值,而结尾告诉我们,不能用太过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好的树会留下印记”,美好的东西自有其价值。 观点二:没必要。①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周海婴其人及其摄影集,但画线部分却撇开这些内容泛泛地讨论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②文章的标题是“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写其摄影集重在突出他走出精神暗室,表现真实自我的艰难,而结尾的评价却更侧重于对其摄影作品的价值判断,偏离文章的主题。③前文的相关内容已经肯定了摄影对于周海婴个人的价值,以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画线部分再用比喻不痛不痒地肯定他作品的价值,显得画蛇添足。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