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 40分钟训练5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终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B.今年初,应《汽车生活》杂志蓝主编的约请,我每月为他们杂志写一篇关于交通文明的小短篇,虽说都属管窥蠡测之作,几个月下来也有万言之多。 C.有些人把娱乐当职业,焚膏继晷,夜以继日,昏天黑地,既荒废了事业,又累坏了身体,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D.张老一生,皓首穷经,甘坐冷板凳,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哲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成绩斐然,令人敬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在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地转了一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知名财税专家、物业税方案设计专家刘桓认为,房产税是“十二五”财税改革的“破冰”之举,有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 B.2012年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之年”,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发达国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增加的下滑风险。 C.联合国12月1日发布《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警告: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 D.当《环球时报》驻伦敦、柏林、莫斯科等地的记者在街头随机问10名当地人是否知道茅台酒时,都有五六个城市的受访人知道这种酒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的“国酒”。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1年广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60天,轻微污染5天;而今年前三个月,轻微污染天数达到了6天,已超过去年全年天数。同时,今年第一季度的PM10的浓度还同比上升10.8%。 B.由于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当晚罗湖口岸实行双向闭关,大批过境的香港旅客转向其他口岸。罗湖口岸最后一批滞留旅客在21时15分疏散完毕,口岸今日通关或不受影响。 C.很多做互联网行业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的创新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国内互联网行业,整个大环境对于企业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尚且不够,另外还要同时提防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借鉴或者说是抄袭。 D.近一段时间,我们持续关注了吉林省的一位市民赵先生因为快递丢失物品、连续十多天在微博上维权的这一事件有了最新的进展。 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 ②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节 ③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 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 ⑤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有媚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⑥北面与西面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帔,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飞 A.②⑤③①④⑥       B.⑤②④①③⑥ C.②④①③⑥⑤ D.⑤③⑥④①② 6.请指出下面请柬正文中不得体的用语并加以改正。 适逢家父60贵庚,特备薄酒,诚邀您来雅风酒楼参加寿宴。5月20日12点整恭候大驾,务必赏光。 (1)不当之处: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不当之处: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3)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以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代,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摘自《左岸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属于使用对象不正确。“焚膏继晷”,形容勤奋地工作或学习。A项,“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B项,“管窥蠡测”比喻眼界狭小,见识短浅。D项,“皓首穷经”是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2.B 解析:“不绝如缕”的使用是有两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C 解析:A项,主宾搭配不当,应将“房产税”改为“征收房产税”或改为“房产税改革”。B项,“何去何从”两面对“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一面,应在“采取”前加“能否”。D项,“五六个城市的受访人”有歧义。应改为“这几个城市都有五六个受访人”。 4.A 解析:B项,成分残缺,无主语,去掉“由于”;C项,两面对一面,将“发展”改为“进退”;D项,成分赘余,将第一个“了”改为“的”。 5.C 解析:②先点明时节,④①③⑥以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描写,⑤总括、抒情。 6.参考答案:(1)“贵庚” “寿辰”或“大寿”等 (2)“务必” “敬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且立足敬辞的正确使用。平时多关注谦辞敬辞的使用及特定场合用语的特点,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7.(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8.(1)B 解析:A项,原文有“似乎”一词,并且,作者写这篇文章正是就此进行讨论;C项,原文是“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D项,“虽无空洞之嫌”错。 (2)A 解析:这是周扬和刘再复的观点,不是作者所持观点。 (3)C 解析:“释义的方向不出格”错,原文是“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