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考题展示 (2012·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考向分析 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部分考点稳定,题型稳定,主要涉及理解词义题、筛选信息题、分析内容题和句子翻译题。 理解词义题,以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关注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以人物个性为核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体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从命题形式看,表现为一种定向的考查,往往是题干提出明确的筛选条件,选择文中若干文句,组成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能够完全满足题干要求的项。 分析内容题考查侧重人、事、理三个方面,设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涉及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语气、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重点是实词的理解、句式的把握。考查采用主观题形式,一般选取文中的两个句子,要求考生翻译。从近三年考题看,要求翻译的句子,多为文章的关键句、疑难句。  (2011·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热点题型一 文言实词单项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思路分析:敛:这里是“约束”“退缩”的意思。 答案:C 技法解密 1.借助课文用法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段虽然出自课外,但文段中的实词则大部分都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课内例句,来推断课外文段中实词的含义。如翻译句子:“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2011年高考浙江卷)句中的“劳”字,有考生用现代的“功劳、劳动”来解释,这是错误的。其实,文言文中“劳”有一个常用的义项“辛苦、辛劳”,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一句可以这样翻译:“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2.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借助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的“邀请”之意,很容易推断出其语境意义“招致”“招来”。全句可翻译为“到了太子丹采纳荆轲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灾难”。 3.借助相关词语推断词义。 确认某个词的意义,眼光不可只盯着这个词,而应当注意到与之相关的词语,如相邻或并列结构中相对应位置的词语。它们往往存在着相同、相反的关系,所以是我们确认词义的一个很好的依据。如翻译句子:“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011年高考湖南卷)句中的“起”是个“采分点”,它是一个多义词,其常用义项有:①起身,起立;②起用,任用;③兴起,发动;④修建,修造。采用哪个义项都不太准确,只有“兴起”比较接近一些,如果考生联系到句中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关键词语“衰”(衰退),就很容易将它的意义确认为“振起,振兴”。 4.根据相关语句确认词义。 当句中提供的信息不足以确认某个关键词意义时,应该借助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确认词义。如翻译句子:“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2011年高考辽宁卷)句中“苦节”是一个“采分点”,也是翻译的难点,直接按“苦”的常用义“苦难”翻译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参照下文的“一行边陲,三十年所”,就可想见他为国家不畏艰辛的品格,可以翻译为“苦守节操”或“坚守节操”。 热点题型二 筛选信息单项选择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思路分析: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是制敌措施,但下文说“忿而举兵犯我”可见措施没有效果,因此不合题干要求。④由“愿”字可知,表达一种愿望、建议,不合题干“行事有成”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B、C三项。 答案:D 技法解密 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题干是筛选信息的“纲”,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这里说的“审清题干”就是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事”“怎么样”等。明白了这些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筛选方向。 2.判明性质,识别错项。 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括的概念表述出来,而命题者所列选项,则又多为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确认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3.把握规律,辨明陷阱。 考生要了解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题中干扰项的常见陷阱,把握命题规律,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排除错误,筛选正确答案。考题中常见的陷阱有暗换对象、进程混乱、答非所问、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 热点题型三 对内容的概括分析单项选择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至于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思路分析:“何灌阻止溃退未成”是对原文“灌亦望风迎溃”的误解。 答案:D 技法解密 1.审读原文,初步分析。 解答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判断,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透视核心事件。通过透视作者对核心事件的叙述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指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句、结句,以及带有评述性、议论性的语句。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意,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3)了解写作目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写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明确交代;有些则隐含在文章材料的选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之中。 (4)分析人物个性。 ①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在同一事件中,对待同一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心理反应,都会表现出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正是我们概括人物个性的基本依据。 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分析人物的个性。 ③通过人物活动的细节分析人物的个性。 ④初步界定传记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刚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 2.审读题干,弄清要求。 高考试卷中此类题目,题干提问方法和用语风格比较固定。通过审察题干,可以明确要求,并大致了解选项涉及的考点,做到心中有底。 3.题文对照,确认正误。 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方法是“题文对照”,要找到每一项中的信息在原文的对应语句,比较它们意思是否完全一致,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例如: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2011·课标全国高考) 请看与之对应的原文: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从原文来看,金兵南下之际,何灌并非“阻止溃退未成”,而是望风溃败,据此可以选出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审读选项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设误”情况: (1)错解词义。 设计选项时,故意错解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的语境意义。 例如: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2010·重庆高考) 这里的“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这里的“犯”并非是“犯法”,而是“冒犯”。 (2)无中生有。 设计在原文中找不到的情节、细节、情感、思想等。 例如: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2011·广东高考) “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文中无据。 (3)偷梁换柱。 偷换时间、场景、人物、概念或事件来设置错项。 例如: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2011·江苏高考) “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4)时序错乱。 叙述几件事或人物的行为、表现时,故意使时序错位,干扰考生思维。 例如: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2010·山东高考) 根据原文,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选项时序错乱。 (5)张冠李戴。 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或者说成发生在甲与乙身上)。 例如: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2010·安徽高考) 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包括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这里表述为“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将太祖做的事,说成贺兰祥自己的所为。 (6)强加因果。 引入“因而”“所以”“因为”“以致”等词语,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强拉在一起。 例如: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2010·浙江高考) 胡叟“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与“仕途受阻,一生坎坷”没有关系,选项中却故意引入一个“因”字。原文是“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 (7)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或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等。 例如: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2010·四川高考) “全部”错误,原文是“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即十个放走一个,其余每百人为一组投入虎穴中。 热点题型四 翻译文中的句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思路分析:(1)注意关键词即得分点的翻译。实词:整,整理;劳,犒劳。虚词:第一个“之”,指靶心;第二个“之”,指何灌。 (2)注意关键词即得分点的翻译。乞,请求;控,把守;隅,边角。 参考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担任河东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曾对他说:“你是一位奇士,以后会坐上我今天的位置。”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就亲自划定边界并设定瞭望敌情的土堡,阻遏辽人来取水,辽人愤怒了举兵来进犯。何灌迎面射箭,都能射中敌人,有的箭头射进山崖的石头里,敌人惊异,认为是神灵现世,心神不安地退去了。三十年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会面,提及当年何巡检神明射术。何灌就说:“何巡检,就是我何灌!”萧太师惊异地起身行礼。何灌随后在河东路带兵,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画出(形势图),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上讲解。皇上满意地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升任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门使,兼任威州刺史,任沧州知州。因为治理沧州有功,提升为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不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在任上引邈河水灌溉农田千顷,当地百姓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干旱,则人民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采纳了何灌兴修水利的建议。刚刚半年,就有二万六千顷耕地提高了耕种质量,由此,何灌招募到了青壮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 何灌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说罢,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国的部队向南方进逼,朝廷派出全部禁军交付梁方平让他驻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人驻兵滑州,梁方平就向南逃跑了,何灌的兵马也望风而逃。至此,黄河南岸的宋朝将领,没有一个人敢于抵抗金兵,金兵于是直接进逼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城苦战三天,受了伤,死在了阵地上,时年六十二岁。 技法解密 1.对译法。 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原则的基本手段。“对译法”着眼于全句的翻译,适合于一般句式的翻译。 例如: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2011·浙江高考) 句子虽然比较长,但结构并不复杂,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基本没有差别。翻译时只需要依次对译下列词语:臣,我;愿,希望;抚,安抚;劳,劳累;隋,隋朝;监,教训;察,省察。 译文:我希望安抚他们,不要让他们因为劳累产生怨恨。隋朝灭亡的教训不远,(您)不能不省察。 采用“对译法”,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漏译”,即漏掉了应该对译的文言实词。文言文中,除了少数专有名词外,不管是单音词、双音词都要对译成现代词语,考生不要轻易地放过每一个词,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漏译”。二是“错译”。如“吾为子新其亭”中的“新”,它本是形容词,而这里却带了宾语“其亭”,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译成“新修”。有的考生因为不懂活用而错译,因此,在“对译”过程中,要注意词语的活用现象。 2.添加法。 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这种方法适合文言文省略句的翻译,添加的内容因为原文字面没有体现,因此要求加上括号。 例如: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课标全国高考) 这是一个省略句,“不许”的主语是“皇帝”。“至”“乞”“许”“控守”分别对译成现代汉语词语“到来”“请求”“答应”“防守”等。 译文:何灌到来,请求入见,(皇帝)不答应,而命令(他)防守西部边角。 考生如果只按照前面讲的“对译法”来做,应该“添加”的词语没有“添加”,就会造成成分残缺、语脉不通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翻译前分析文言文语句的结构,看清原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中心词是否齐全,有缺少且影响语意表达的,一定要添加出来;二是翻译过程中,品味译文,想想各种成分是否齐全,并补出需要添加的成分。 3.抄录法。 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此法适用于含有专有名词句子的翻译。 例如: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四川高考) 句中的“治中”即上文提到的“陈治中”,“吕徽之”是本文传主,都属于专有名词,没有必要翻译。注意下列词语即可:策,鞭打或骑着;蹇,跛足或行走困难;布衣,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 有些考生的失误在于将人名、地名、年号、官名等又译出来,显得不伦不类。判断一个词语是否为专有名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平时留心,积累一些古代的人名、地名、器物名、官职名等;二是要联系句意来理解。 4.调整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这种方法适合含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的句子的翻译。 例如: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2011·四川高考) 这是一个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句中的“弗之顾”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翻译时应该调整为“弗顾之”。还要对译下列词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值,恰逢;立,站立;顾,理睬。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考生易犯的错误是对特殊句式仍按照一般句式的翻译方法“对译”,造成语序不当、句法不规范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备考过程中,要把握文言文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的结构特点,并记忆一些例句;二是翻译时用现代汉语的句式来处理特殊的文言句式。  典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①。 甲申②,梦天帝赐之黄冠③,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其子曰眉。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④,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戊午,天子有大科⑤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⑥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⑦中报罢⑧而年老者,恩赐以官,于是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众皆出城送之。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 (选自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有删节) 注:①媕婀(ān’ē):曲意顺从,圆通处世。②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③黄冠:道士的冠,后文的“朱衣”指道士服装。④诘朝:明晨。⑤大科:取士之科,其科目由皇帝到场临时决定。⑥舁(yú):抬。⑦征士:旧称被皇帝征召过的隐士。⑧报罢:没有录取。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来前肃客     肃:揖拜。 B.吾甚惭于郎君 惭:羞愧。 C.固辞,有司不可 辞:推辞、拒绝。 D.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 过:指责。 【学生试做】 [  ] 答卷扫描   错答C项的较多。  名师点评   语境推断法是辨析文言实词的主要方法。C项,上文是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把先生推荐给皇上,先生已经七十四岁,儿子眉又先病逝了,所以“坚决拒绝”去参加考试。D项,上文是先生称病不去参加考试,官员就命令轿夫抬着先生赴京,到离京师三十里时,先生以死反抗,绝不入城,所以益都冯公第一个来拜访他,做他的思想工作,后文是“公卿毕至”。过:拜访。  修订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傅山先生“有气节”的一组是(  ) ①不肯少与时媕婀 ②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 ③抵暮,先生令伴客寝 ④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⑤而眉以病先卒,固辞 ⑥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 ⑦诏免试,许放还山 ⑧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⑦ 【学生试做】 [  ] 答卷扫描   此题难度不大,正确率较高。  名师点评   ③④分别表现傅山先生抓住机会让儿子向他人学习和对儿子的功课要求严格,不属于“有气节”。利用排除法很容易得出答案。  修订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明朝末年那些达官贵人多贪腐作恶,傅山先生非常气愤。清朝入主中原后,傅山先生做了道士。 B.傅山先生的儿子傅眉非常勤奋,每天利用上山砍柴的间隙博览群书,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 C.经名士举荐,傅山先生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朝廷赐给他中书舍人的官职。 D.傅山先生死后,是按照道士的丧葬仪式安葬的。他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叫《霜红龛集》。 【学生试做】 [  ] 答卷扫描   错答成D项的较多。  名师点评   B项,“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有误,原文中州名士辞别时说面对傅山先生儿子的学问自己感到羞愧;C项,“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有误,傅山先生并没有参加考试;D项,原文为“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是说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一部,并非“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  修订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 (2)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学生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卷扫描 学生答案的典型错误: (1)与叙中州之文献 傅山(或先生)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与中州谈文献典籍。 (2)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益都”向“傅山”谢恩。将“掖”错解为腋,于是由“腋窝”引申为胳膊,翻译成“抓住他胳膊”。“仆”错解成“仆人”,翻译成“像仆人一样(跪拜)”。  名师点评   第(1)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省略成分补充错误和把地名“中州”当成一个人;第(2)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搞不清主要人物关系,不知道到底是谁让谁谢恩,以及错解关键词。  修订答案 (1)吏部郎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傅眉学问渊博,滔滔不绝,吏部郎有时还不能完全回答他的问题。(与(之),省略句;置,放弃、弃置,引申为停止;或,有时) (2)益都强行架着他让他谢恩,傅山先生,就倒在地上不起来。(强,强行;掖,搀扶,这里指“架着”;仆,倒)  参考译文:朱衣道人就是阳曲的傅山先生。他最初字青竹,不久改字为青主。他家世代凭借学问高和品行好成为晋中地区的表率。他看到天下将要大乱,那些被称为缙绅的达官贵人,其实多贪腐作恶,其行为不值得称道,为此他非常气愤,就坚持自己的气节,一点也不肯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 甲申年,清兵入关,他梦见天帝赏赐他道士黄冠,从此就穿上道士衣服,出家居住在山洞里,并以此来奉养母亲。天下安定后,才开始带上道士的黄冠并云游四方。他的儿子叫傅眉。每天在山中打柴时,把书放在担柴的担上,放下担子休息时就把书拿出来阅读。中州有一个吏部郎的官员,是以前的名士,有一次去拜访傅山先生。见面后就问傅先生:“令郎去哪里了?”傅先生说:“请稍等,小孩一会就回来了。”不一会,一个挑着柴担的人回来了,傅先生就叫他过来说:“孩子,快来谒见客人。”吏部郎见后颇感惊奇。到了晚上,傅先生就叫他的小孩陪伴客人睡觉。吏部郎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傅眉学问渊博,滔滔不绝,吏部郎有时还不能完全回答他的问题。第二天早晨,吏部郎向傅山先生告辞说:“相比你儿子的才学,我感到羞愧啊。”有时外出游玩,傅眉就与傅山先生共同驾车,到了天黑时就住在旅馆。这时傅眉仍然点灯阅读经史离骚文选之类的书籍。第二天早晨,这些书必定要读到能够背诵才能继续出行,否则他父亲就会杖责他。 戊午年,天子发布诏令举行大考。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把先生作为优秀人才向皇上推荐。当时傅先生已经有七十四岁了,而且他的儿子傅眉也因为疾病早于他死了,傅先生坚决拒绝去参加考试,但是有司坚决不同意。先生于是假称自己有病,有司就命令差役抬着他的床前往,两个小孙子陪侍在身边。已经到了距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傅山先生以死来抗拒,坚决不进城参加考试。这时益都冯公首先来拜访他,然后其余的官员都来看望他,傅山先生躺在床上,并不施迎来送往的礼节。蔚州魏公就把傅山先生年迈体弱的情况禀报了皇上。皇上就下诏令,免除傅山先生参加考试,并答应放他回家,继续做道士。当时那些受征聘任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中,没有接受职务的那些年迈体弱者,都受到恩赏赐以官职。于是特意加封傅山先生中书舍人的官职来表示对他的宠爱。益都就到傅先生家里拜访他说:“皇命格外恩宠,即使你生病了,希望因为我而勉强来到皇庭表示谢恩。”先生没有答应。益都就命令其他众多宾客百余人反复劝说他。傅山先生就假称病得很厉害,于是益都就让人把傅先生抬进宫。傅先生看见宫廷的午门,眼泪潸潸而下。益都强行架着他让他谢恩,傅山先生就倒在地上不起来。蔚州走上前说:“停,停,这就算是谢恩了。”第二天,傅山先生立刻返回,大家都出城来为他送行。他死后,按照道士的丧仪来安葬他。他一生所写的著作,只有一部流传下来了,叫做《霜红龛集》。 易错警示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最常见易错的毛病是脱离语境,误解词义。如2011年上海高考题(片段):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秋冬则劝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有的考生脱离语境,不假思索地解“劝”为“劝慰”,释“乐”为“快乐”。其实,联想课文《劝学》即知“劝”为“鼓励”,用结构推断法看“民皆乐其生”,“乐”后面带宾语,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对策: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才不至于产生错误。语境推断法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基本的、主要的方法。 2.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最常见易错的毛病。 (1)筛选信息忽视题干的细节性要求。题干的设置往往有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两种,考生最容易忽视题干的隐含信息要求,导致思考不到位而丢分。譬如,如果题干中有“直接表现”之类的词语,那么就意味着需要排除“间接表现”的相关干扰信息。“直接”指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间接”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 (2)概括文章内容不够客观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涉及信息多,综合性强,考生经常会犯遗漏要点、概括不全或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考生经常会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要客观准确地概括文章内容,必须整体把握文意,做到:读有“序”,想有“据”,析有“理”,选有“联”。 3.文言翻译,最常见易错的毛病。 (1)有词类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功能及词义。部分考生语法基础较差,不能准确把握实词的词性、功能及词义,导致凡遇上活用词的翻译就丢分,因此译准活用词应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2)译句中虚词一般不作为主要赋分点,但会影响句意的准确性。对虚词的处理往往要求十分细腻,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译出的不可牵强附会。  一、(2012·豫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①。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趣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变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 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节)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晨庐      舍:住宿。 B.最终无恨色 恨:仇恨。 C.至京、密,皆下之 下:攻克、攻下。 D.流衍它郡 衍:扩展。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 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 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自己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2)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胡世宁,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籓,从官骄,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再知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通道路。诏悉行之。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讷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昌化伯以他姓子冒封,下廷议。世宁言:“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诬朝廷。”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选自《明史·胡世宁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 颔:点头同意。 B.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檄:文书。 C.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 折:折断。 D.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引:隐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世宁“性刚直”的一组是(  ) ①岐王初就籓,从官骄,世宁裁之 ②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 ③上书极言时政阙失 ④世宁狂率当治 ⑤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⑥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宁性格刚直,不畏强暴。在德安任职期间,抑制了岐王骄横的随从官员,并拒绝了他们索要湖田的请求。后曾上书极力陈述当时政治过失。 B.世宁通晓军事,路过沧州正碰上贼寇攻打沧州城,他迅速入城,策划防守之计,和当地军民一起坚守城池七昼夜,敌人不能破城,最终撤离。 C.世宁因弹劾右都御史李士实、左都御史石玠而得罪,被锦衣卫逮捕入狱,在狱中三次上书揭发朱宸濠谋反的情状,皇帝却始终不相信。 D.世宁品格严肃庄重,为官廉洁,疾恶如仇,积极举荐贤才。他与人谈论,言语迟钝难以出口,但向朝廷写奏章却能援古据今,切中要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2)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考题展示 1.D 解析:运用代入法,A、B、C三项的解释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察官阙”,意思是考察空缺的官职,“阙”应解释为“空缺”。 2.C 解析: ①表现萧燧不畏官,不阿附,不营私;⑤表现萧燧善于理政,勤俭节约;⑥表现萧燧体恤百姓,关心灾区。 3.A 解析:秦桧的亲党(不是秦桧与其亲党)秘密告诉萧燧,说他一定会主持秋试。萧燧追问原因,秦桧的亲党才说出让他照顾的意思。 4.参考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解析:(1)实词要注意“贤否”“宜”“图”,虚词要注意“以”。 (2)实词要注意“与”“旧治”“坐视”,虚词要注意“安”“于”,注意状语后置句式的处理。 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下来就聪慧过人,年纪很小就能写作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且名列前茅。萧燧被任命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执掌大权,他的一名亲党秘密地告诉萧燧,说他一定会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并主持秋季科考,萧燧追问这是为什么,那人说:“丞相有孩子参加科考,想把这件事托付给你。”萧燧大怒,说:“我刚刚做官怎么敢欺骗自己的良心!”秦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就被调往秀州,到达后官员已经超出了额定的人数。朝廷另派一名官员前往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并名列前茅。孝宗初年,任命各个王宫的大小学教授。(孝宗召见,)诸位教授轮番答对皇上的提问,萧燧论“应当按照岗位的职责选择官员,不应当根据人情授职”。皇上大喜,作《用人论》赐给大臣们。淳熙二年,升官任起居郎。这以前,考察空缺的官职,朝廷舆论大多认为萧燧是合适的人选,因为他没有担任县官的经历,于是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执掌地方军政大权,因为内有依靠,表现很差,萧燧上奏把他们全部罢免。当时又议论朝政要有所作为,皇上问萧燧,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仰仗当前的小康局面,萌发骄傲之心,那不是我所知道的。”皇上说:“忠言啊。”萧燧趁机奉劝皇上端正纲纪,容纳直言,亲近君子,疏远小人;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俸禄,不可交给他们权力。皇上都赞许并采纳。萧燧出任严州知州。严州土地少,财政匮乏,刚刚到任,库存钱不满三千,萧燧厉行节俭,钱也就够用。两年间,用严州的盈余补上了累欠的赋税,各州县都减轻了负担。皇上比较慎重授予官职,没有功劳的不授官,萧燧治理地方有功劳,下诏任命为敷文阁待制,调任婺州知州。严州父老挤满道路,萧燧几乎不能前行,送萧燧出境的有上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人们熟知萧燧的法规教令,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安定下来。当年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从严州调运粮食,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示,发放太仓米赈济灾民。淳熙八年,被征召回到朝廷,进言:“江、浙两年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希望下诏书征求良策,下令各衙门缓征郡县赋税,不要只是一味督促逼迫。”淳熙十年,萧燧上书言说广西各郡县老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他的建议大多被采纳实行。皇家有庆典,对老百姓施行恩惠政策,人口税减少一半,也是从萧燧的建议开始。绍熙四年萧燧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一、1.B 解析:恨:后悔,遗憾。 2.B 解析:②是邓晨的妻子、光武帝的姐姐刘元所说,并非邓晨所为;⑥主要表现邓晨在汝南开垦良田,使汝南地方殷实富足,突出他治理有方。 3.D 解析:担任常山太守是在光武帝刘秀即位以前。 4.(1)参考答案:光武帝曾经与他的兄长刘伯升以及邓晨一同到宛地,和穰人蔡少公等名士在宴会上交谈。 解析:之,到;宴语,在宴会上交谈。 (2)参考答案:光武帝从蓟地逃到信都,邓晨也抄小路行走到巨鹿会合,自己请求跟从攻打邯郸。 解析:走,逃跑;间行,抄小路。 参考译文: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世袭二千石的俸禄。父亲邓宏是预章都尉。邓晨最初娶光武帝的姐姐刘元。王莽末年,光武帝曾经与他的兄长刘伯升以及邓晨一同到宛地,和穰人蔡少公等名士在宴会上交谈。蔡少公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宴会时说刘秀肯定将是天子。有人就说:“是当今国师公刘秀吗?”光武听了,戏言:“怎么见得就不是我呢?”在座的人都大笑,只有邓晨内心喜悦。等到光武帝与他的家属躲避官吏的追捕一同到新野,住在邓晨家中,彼此关系非常亲密。邓晨趁机对光武帝说:“王莽生性暴戾,盛夏时节还杀人,这是上天灭亡他的时机。从前在宛地相聚时的预言,难道不应当应验吗?”光武帝笑着不作回答。 等到汉兵起事,邓晨率领宾客在棘阳会合。汉兵在小长安战败,多数将领都失去了家属。光武帝单骑突围逃跑。路中遇见了他的妹妹刘伯姬,便与她共乘一骑逃跑,向前走又碰到了他的姐姐刘元,光武帝急忙停下让她上马。刘元说:“你们走吧,一匹马不可能救那么多的人,不要因我而一齐遇难。”等到追兵到来,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都被杀害。汉兵后退守住了棘阳,而新野宰就涂抹弄脏邓晨的房屋,焚烧他的祖宗坟墓。邓晨的宗族都感到愤怒,说:“你家本来就富足,为何要跟着妻子家族的人遭受汤镬的极刑呢?”邓晨最后始终没有后悔遗憾的神色。 更始帝刘玄即位,让邓晨担任偏将军。他与光武帝一同攻占入侵颍川,连夜从昆阳城出发,击败了王寻、王邑。接着又掠取阳翟东面,至达京、密,都一路攻下了城池。更始帝在北方定都洛阳,以邓晨为常山太守。适逢王郎造反,光武帝从蓟地逃到信都,邓晨也抄小路行走到巨鹿会合,自己请求跟从攻打邯郸。光武帝说:“伟卿你一个人跟从我,不如你用一郡来作为我北方道路上的主人。”于是派遣邓晨回到郡里。光武帝在冀州追杀铜马、高胡群贼,邓晨从郡里派出积射士千人,又不断提供运输粮草供给军队。光武帝即位后,封邓晨为房子侯。 邓晨喜欢做郡守职事,因此又被授予中山太守。官吏百姓都称赞他,他也一直在冀州官职考核中获得优秀。光武十三年,邓晨又被改封为南变侯。他进朝请奏,又被任命为汝南太守。光武十八年,光武帝出行到章陵,征召邓晨担当廷尉事务。邓晨一路随从到新野,办下酒宴,酣畅之际,光武帝赏赐他数百千万,又派遣他回到郡里。邓晨在鸿郤陂开垦数千顷良田,汝南土地从而殷富,稻米丰饶,恩泽蔓延扩展到其他郡。第二年,又被封为西华侯。 光武二十五年,邓晨去世。光武帝和皇后亲临送葬。谥号为惠侯。 二、1.A 解析:B项,檄,发文书;C项,折,阻止;D项,引,退却。 2.D 解析:②表现军事才能;④表现左都御史石玠对胡世宁的陷害;⑤表现胡世宁积极举荐贤才。 3.C 解析:胡世宁上疏弹劾的是宁王朱宸濠,并且是他主动投锦衣狱的。 4.(1)参考答案:宁王朱宸濠骄横有异心,没有人敢说,胡世宁很愤怒。 解析:异志,异心、谋反;莫,没有;甚,很。 (2)参考答案:胡世宁陈述方略,请求选调将领增加士兵,建立赏罚制度,严禁隐藏奸人。 解析:陈,陈述;益,增加;格,制度。 参考译文:胡世宁,弘治六年进士。性格刚直,不畏强暴,并且知晓军事。被授予德安推官。岐王刚到藩国,随从官员骄横,胡世宁抑制了他们。后来又请求湖田,胡世宁坚持不同意。升任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述边防守备的十条策略,又上书极力陈述当时政治过失。当时孝宗已患病,仍对此点头同意。 迁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多次杀戮掳掠官吏百姓,胡世宁秘密发文书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擒获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丧期满赴京。路过沧州,流窜寇贼攻城很急。胡世宁随即飞驰入城,策划防守之计。寇贼攻城七昼夜,不能攻破,率军退去。又任宝庆府知府。岷王及镇守宦官王润都很惧怕他。迁任江西副使。当时,宁王朱宸濠骄横有异心,没有人敢说,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上疏说:“宁王府威势日渐扩大,不法之徒群聚在一起而引导他们违法,上下众官员奉承过分。多次借火灾夺取百姓的宅基地,采办贡品侵扰旁近府郡,践踏遍及穷乡僻壤。请求在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门委任一人,或另选公允忠诚的大臣镇抚。令宁王只治理他的藩国,不要阻挠有关官员,以平息祸乱根源,消除意外变故。”朱宸濠听到后,大怒。列举胡世宁罪状,普遍贿赂权臣和皇帝宠信之人,一定要杀掉胡世宁。右都御史李士实,是朱宸濠党羽,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书说,胡世宁狂妄草率应当惩治。诏命还没有下达,朱宸濠的奏章又到了,指责胡世宁妄言。于是命锦衣官校逮捕胡世宁。胡世宁于是逃亡到京师,自投锦衣卫监狱。在狱中三次上书说朱宸濠谋反的情状,皇帝最终没省悟。关押一年多,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相上奏章援救,于是将胡世宁发配到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朱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戍守处起用为湖广按察使。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四川。胡世宁陈述方略,请求选调将领增加士兵,建立赏罚制度,严禁隐藏奸人,整修烽火台和瞭望哨,时时巡察,以振奋军威,打通道路。下诏全部照办。 胡世宁品格严肃庄重,做官廉洁。疾恶如仇,而举荐贤才唯恐没做到。都御史马昊、陈九畴被牵连废除官籍,副使施儒、杨必进因官吏考察被罢免,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人压制,胡世宁连续上奏章举荐他们。与人谈论,言语迟钝难以出口。到了写奏疏,援古据今,切中要害。桂萼主张要缩减兵员,胡世宁极力阻止他。昌化伯以他姓子弟冒受封赐,交由朝廷讨论。胡世宁说:“我们这些人不能因为丰厚贿赂的缘故,欺骗朝廷。”众大臣都忌恨他。皇帝始终对他以礼相待而不废替。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