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 第四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新闻科普阅读  考题展示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 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钅虑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 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 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 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钅虑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考向分析 在题目的设置形式上,新闻科普阅读应与传记阅读相同,一道多项选择题,三道主观题,其中一道为探究性试题,分值为25。在考查角度上会兼顾不同文体的基本文体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在备考中应予以重视。  【例题】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热点题型一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主要表现手法 如: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开头的作用一般是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美好的“天堂”,接着进行了否定,有引出话题、突出人们幻想的天堂纯属虚幻的作用。下文写“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并详述了其他星球的恶劣环境,因此开头关于“天堂”的描述还有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对比的作用,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①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②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技法解密 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1.如果问题与文章结构有关,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作答。 词句出现在开头段:开篇点题,揭示主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词句出现在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某一内容的叙写)。 词句出现在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感情。 线索: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线索在文中往往有语言标志。 2.如果问题与表达技巧有关,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的效果来作答。 修辞手法: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表现手法有象征、抑扬(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对比类比、烘托衬托、渲染等。 3.如果问题与主题有关,从词句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作答。 答题时要关注文章的重点语句,注意每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和议论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对中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么深化,要么升华。 4.如果问题与情感有关,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作答。 热点题型二 分析语言特色 如: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认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 (2)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技法解密 文中重要的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含义……如果对这些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篇文章。因此,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必然要考查准确把握句子含意的能力,尤其是把握关键句子含意的能力。 1.“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的考点类型主要有: (1)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准确含意,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刻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运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3)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即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 (4)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 2.解答理解重要句子含意这类题型常用的方法有: (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热点题型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如: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段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文章的中心是否定“天堂”和“移民外星”之说,告诫人们善待地球。金星的名字很美、很温柔,更能引发那些幻想移民外星球的人们的想象。但是它的大气和地表环境都很恶劣,根本不适于人类生存。金星经历了一个环境由好变坏的过程才变成了今天干旱的不毛之地,作者担心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因此写金星的情况能更好地警示人们保护地球。 参考答案:(1)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2)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技法解密 命题多从全文的角度切入,要求对有关的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整合,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 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审读,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而很多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贪图省事,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 2.明确目的,探寻勾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看题目要求,然后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目标,对文本再次进行阅读。再次阅读时,由于有了首次阅读的基础,就可以大胆地进行删除淘汰的阅读处理,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面去。阅读时可以用笔在相关文字上进行标记,把需要提取的有关文字圈出来。 3.根据要求,整理呈现。需要提取的信息圈定后,就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了。分解合并、概括完整,使语句有条理,词语表达明确化。 热点题型四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考哪里“没有天堂”,没有什么样的天堂,没有天堂该怎么办等问题。 参考答案:(1)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2)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3)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技法解密 1.探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一般常用“请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等方式进行提问。解答此类型题应注意: (1)善于捕捉主要材料。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我们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中心人物的精神实质的材料进行分析,只有抓住了这些主要的材料,所做的分析探讨才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2)善于分析提炼概括。这里的分析提炼概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捕捉到文本的主要材料后,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密周到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和整理;另一方面是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概括出抽象精神。 (3)善于进行个性化解读。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因为我们的审视角度、分析方法的不同,就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所以,回答此类探究性题目,就更需要具有个性色彩。 2.探究疑难,提出见解。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的意思,“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则是探究的对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这样的两层含义:一是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二是提出的见解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对文本某一内容进行探究,主要是对某一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辨析。探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从文本主旨出发,探究某一内容在文本中的意义;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的特征出发,辨明这一内容和总体特征的关系;从文本其他内容与这一内容的关系着眼,探究其内在联系;从文本提及的其他因素考虑这一提法是否合理;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考查这一内容的合理性。这些都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 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做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学生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1)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它们无用武之地的委屈。(2)第②句运用反问手法,写出它们蕴藏着丰富的能源。  名师点评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能够点出修辞手法,但对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太肤浅。分析修辞手法需要我们把握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并能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第①句,“满肚子委屈”,把阳光当做人来写,是拟人。第②句是反问。第③句式相同,是排比。题目4分。  答案修正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的问题。②运用反问手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③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学生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承上启下,点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体特征的能力。 答案点出了结构特征,但解说不够具体,没有结合语境,结合问题特征具体解说。此题应该先分析上下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再分析引用这个史实的作用。  答案修正   (1)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学生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我们要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名师点评   答题缺陷为解说不够全面,不能分角度进行理性分析。“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可再生资源,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的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述:(1)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们得不到开发利用。(2)不自由主要有两个原因: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受眼前利益的局限。(3)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易错警示 (1)忽视文体特征。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中有这样一句话: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命题对材料内容上的考查,而忽视形式上的东西。像对于“新闻”“通讯”这样常见的文体特征往往弃而不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 (2)忽视答题角度。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所以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主要是因为它在答题的角度上给了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而同学们在答题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角度,进而局制了思维。 (3)忽视句子内涵。“新闻”“报告”“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这里面就包含着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得分亦可想而知。 (4)忽视分值设置。每道问题后面都标有它的分值,这一点最容易让人忽视。然而问题后的分值往往暗示着得分点。忽视这一点,往往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啰唆。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如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一、(2012·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揭秘石家庄人“最幸福”幕后 程丽娜 谢鑫名 “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首设“幸福感指数”,排名一经推出,立刻在省会引起热议,“你幸福了吗”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石家庄既不是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又不是自然环境优美的江南水乡。得这个第一,凭的是什么?”针对幸福感排名第一,有市民欣慰,也有市民疑虑,更多的人想了解,这个第一是怎么来的,排序的依据是什么。 昨天下午,记者连线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主要负责人赵恒博士,深入解读幸福感出炉的台前幕后。 记者连线 记者:这次城市竞争力报告怎么想到增加了“幸福感指数”这个指标? 赵恒:以前,城市竞争力排名基于综合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产业层次、发展成本、收入水平等指数。我们做了四年的回顾,即2001、2005、2009、2010年。总体上来说,平均指数在上升当中。但出现一个情况,经济发达程度与幸福感呈现了“倒U”现象。 记者:什么是“倒U”现象呢? 赵恒: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开始的时候是正相关的,但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负相关了。中国现在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从调查来看,一些发达城市幸福感的指数,并不是很高。 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二者并非直线关系。我国城市居民总体上比较幸福,但一些发达城市的幸福感程度并不符合其发达程度,如香港、上海、台北等。这说明我国城市也开始呈现发达程度与幸福感的背离现象。 增加幸福感指数这一指标的目的就是,希望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目标协调发展。 记者:大家很想知道,幸福感竞争力排名是怎么出炉的? 赵恒:这项调查从去年就已经着手,历时约半年,涉及经济、住房、交通等关系民生的诸多问题。调查主要以市民自己的主观评价为主,实行5分制,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最后经过统计获得“幸福指数”,选出最幸福城市。 这项调查没有专门为市民设定答案,有一定开放性,市民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并发表见解。因为这次是首次尝试对城市的幸福感进行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没有特别细化,而是让市民根据大方向进行回答。调查分很多指标,最终形成分数。 记者:您参与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对石家庄有什么印象? 赵恒:为更科学地进行排序,我们选了全国294个城市列出2001、2005、2009、2010四个年份,进行回顾性的一般和重点调查。 一般调查294个城市都有,使用的是短卷调查,涉及的问题较少,有6个指标。重点调查则针对其中的33个重点城市进行长卷调查,其中也包括石家庄,最后按14项指标平均得分排序。 两者综合得分发现,人们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信心(也就是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展是否看好)分值平均最高,人们对就业状况打分最低。同时显示,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最满意,收入状况和交通状况最不满意。我的印象中,四个年份的回顾性调查中,石家庄在2001年、2005年幸福感竞争力综合得分还不突出,但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升到了第一位,其中2010年的得分是89.36分,比平均值高出13.30分。 记者:石家庄排名第一,优势在于什么? 赵恒:首先从调查结果发现,内地城市环渤海最佳。环渤海区域表现不错,人们的幸福感打分均值为79.48,与其他内地区域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西北地区均值最低,为74.23,39个样本的离散程度也较高。东北区域虽然只有34个样本城市,但离散程度却是所有区域中最大的,中部区域却有着较低的离散程度。 石家庄属于环渤海城市,其中一个优势就是离散程度较低。所谓离散程度,是统计学的一个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得知,环渤海城市的市民们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最小,说白了这里的人们相对朴实,较容易满足,还有发展空间。 不见得发达的城市幸福感就强。当然,经济实力是幸福的最基本来源,有些城市有一定经济基础,而且发展空间大,人们的幸福感就能充分突出。 比如,一个城市起初大家都骑自行车,发展几年后都开上了私家车,由蹬自行车变成驾驶轿车,人们的感觉当然是美滋滋的。也就是说,和之前相比,这几年石家庄的建设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了。 记者:您觉得石家庄幸福感第一应当如何保持下去? 赵恒:幸福感是阶段性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或上升,或下降。关键是,这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看经济实力,只追求GDP,相应的设施和政策必须要跟上去,简单地说就是要关注民生。我们呼吁,中国的城市要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因为我们最在乎的是“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燕赵晚报》2011年5月10日 1.下列对访谈的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三段交代了采访的话题、原因、对象,是整个采访的提要。首句突出热点话题,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第三段交代采访对象的身份,体现权威性。 B.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而北京、香港等城市幸福感指数不太髙,这表明不发达城市幸福感较强,相反,发达城市幸福感未必强。 C.增加幸福感指数这一指标,目的是希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目标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民生,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 D.这次幸福感调查主要以石家庄市民自己的主观评价为主,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最后经过统计获得“幸福感指数”,因此可信度低。 E.这几年石家庄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幸福感就增强了,可见只要坚持经济高速发展,关注民生,注重保护、改善环境,居民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强。 2.简要概括并说明“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是怎么评出来的。 3.石家庄能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的原因有哪些? 4.有人认为,“石家庄人最幸福”是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结果,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陈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 《南方都市报》记者 谢晓 记者:《英雄》在国内取得这么大成功,这给你的奥斯卡之行带来了什么压力吗? 张:没有,《英雄》在商业上是空前成功的,不仅在中国,韩国、泰国、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破纪录的数字,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卖钱。前不久有媒体说是因为在国内做了特别的炒作,那我想其他地方已经是有游戏规则的,所谓“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它们总不存在恶性炒作,所以我一直在想,可能我们需要总结一下怎么去吸引观众看电影。至于奥斯卡,以前我也来过一次,它就是这一套,就像一个大聚会,美国人的电影游戏,大家盛装而来,我语言不通,就是来看热闹。 记者:您获奖无数,那在您看来奥斯卡奖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中国老百姓有奥斯卡情结,其实圈中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国人的奖,只是美国人的评判标准,与其他电影节不一样,它不代表最高水准。但中国人很特别,从媒体到老百姓始终有这情结,也许是因为影响力大,而在所有奖项中,它在商业上影响力最大,这可能与美国国情、它在电影界老大的地位有关。 记者:您得奖或不得奖希望说一些什么? 张:获不获奖都说得差不多,都是要感谢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们。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导演出现,但通过奥斯卡游戏方式引起广泛关注也是一件好事。 记者:您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都获过奥斯卡提名,您怎么看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走势? 张:很难评价它的走势,从历年来看它没有特别的标准,大标准是美国标准,但这么多年《辛德勒名单》和《芝加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个共同点就是卖钱,好像美国评奖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与票房经常一致,很少看到爆一大冷门,即从来未听说过或沉闷的电影获奖的,这可能代表美国投票心理,他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带给他们兴奋。 记者:您对这一届参赛作品大赢家《芝加哥》怎么评价? 张:这次《芝加哥》得提名最多,还是能给我一些启发,比如传统歌舞片中作了一些转换和内心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音乐的表现方式很美国化,让年轻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对社会对媒体等幕后有批判,这也是它获奖的原因吧。还是有一点思想性。 记者: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坚持艺术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冲击奥斯卡20年了,一次没得,您怎么看? 张:马丁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之一。8年前我在他家吃饭还见过他妈妈。上次金球奖颁奖后有个聚会,可是人挨人,我等了两个小时想祝贺他但他一直忙着,后来在一个人挤人的长过道里,我跟他擦身而过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在美国这样一个程式化的电影创作环境中,他的个性非常鲜明。但这次《纽约黑帮》不是他的代表作,听说原片长三个半至四个小时,现在看到的是两个半钟头,我觉得剪得很碎,不知是否导演原先的版本,但看得出他极具野心,想对纽约及美国人历史进行浓缩,又都是大牌演员,能控制这么大的题材已经很难了。 记者:您认为外国人能看懂《英雄》中的传统文化吗? 张:不管大家怎么看《英雄》,它里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很多视觉符号,琴棋书画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他们可能还觉得神秘,感到很遥远,不太像中国人能看那么透彻。 记者:之前很多人认为《英雄》不可能得奖,因为离《卧虎藏龙》太近了,您认为假如它落败,这是主要原因吗? 张: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同类型两部电影一个奖不大可能,所以我也不太期望。 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1.下列对该访谈的分析评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张艺谋对奥斯卡奖并没有盲目崇拜,而是认为它本质上是美国的电影游戏,但借助它引起关注也是好事。 B.记者在访谈中提到《芝加哥》很有必要,因为在此之前都是就张艺谋的电影展开访谈,提到《芝加哥》有利于将访谈拓深拓广。 C.记者提到马丁·斯科塞斯其实是不明智的,会引起张艺谋不愉快的感觉——暗示自己有可能和他一样要多次空手而回。 D.张艺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外国人来说很陌生,也很神秘,因为看不透彻反而会很有吸引力。 E.文中记者主要采用了直问的方式,频频发问,而很少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营造一些趣味氛围,但从效果看,采访还是很成功的。 2.访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那么,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3.你认为张艺谋对电影的评述可能对中国当前电影产生怎样的影响? 4.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考题展示 1.A、D 解析:A项,“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有误,从原文第②段可以看出,鸟或蝉的鸣声是由声带发出的,从原文第③段可以看出,蟋蟀的鸣声是由翅的鼓动发生的;D项,“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有误,从原文第⑧段可知,成虫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 2.参考答案: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找到信息在原文中所在的位置,信息主要集中在⑥⑦⑧段;其次,概括要点时,应分点归纳,使答案条理清晰。 3.答案示例:(1)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 (2)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 解析:一般来说,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解答此题,应先确定该文的主要语言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突出相对应的语言特色。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一、1.答案:选C得3分,选A得2分,选E得1分,选B、D不得分。(本题5分) 解析:B项,不发达城市幸福感不一定较强。D项,“主要以石家庄市民自己的主观评价为主,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才更客观真实。E项,“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这三方面只是市民获得幸福感的三个重要因素,而非全部。 2.参考答案:(1)设计问卷:问卷包括经济、住房、交通等关系民生的诸多问题。 (2)市民打分:问卷问题没有特别细化,没有专门为市民设定答案,市民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并发表见解,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 (3)科学排序:选了全国294个城市,列出2001、2005、2009、2010四个年份,进行回顾性的一般和重点调查(两项调查都包括石家庄),最后按14项指标平均得分排序。 3.参考答案:(1)一些发达城市出现“倒U”现象,幸福感指数并不是很高。 (2)石家庄属于环渤海城市,这里的人们相对朴实,较容易满足。(打分离散程度较低) (3)石家庄有一定经济基础,而且发展空间大,人们的幸福感就能充分突出。 (4)石家庄这几年的建设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4.参考答案:观点一: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认为这个结果很客观,也很有价值。 (1)整个调查过程是严谨科学的。调查历时半年,问卷设计全面开放,市民答题全凭自身感受,没有限制,统计方法科学。 (2)这个结果有合理性。石家庄尽管从经济到环境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都不突出,但一些发达城市出现了“倒U”现象,而石家庄具有起点低、进步大等特点,市民更易感到幸福。 (3)这个调查结果对石家庄来说既是对前一段发展的肯定,又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若答成“这个调查结果引导石家庄注重目标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民生,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也可) 观点二:我同意这个说法。我认为这个结果不客观,没什么意义,是一种讽刺。 (1)石家庄的城市整体竞争力状况并不靠前,而经济实力、环境质量等是幸福感的最基本来源,靠数据得来的“第一”,意义不大。 (2)“石家庄人最幸福”引发了市民的诸多热议,可见这个结果与石家庄市民的切身感受有一定的距离,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见缺乏科学性、公信力。 (3)对于石家庄这样一个欠发达城市,获得这样的一个“第一”,会掩盖城市建设的许多弊端,对城市发展无益有害。 二、1.B、C 解析:B项,之前并不都是谈张艺谋的电影;C项,谈论参与角逐的一些导演是本次采访的重要目的,有必要提到马丁·斯科塞斯;此外,从文中看,张艺谋也不会如此敏感将没有联系的事情揉在一起。 2.参考答案: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首先,记者由《英雄》的成功开始访谈,很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接着,记者就张艺谋参与奥斯卡角逐一事引出询问张艺谋对奥斯卡和具体电影、导演的看法,重点评述这些电影和导演的可取之处。然后,由这些电影和导演自然过渡到《英雄》,讨论《英雄》的优点和参评的不利因素。最后,询问张艺谋下一部影片的打算。总体来说,提问丝丝相扣,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得很顺利。 3.参考答案:张艺谋对电影的评述可能对中国当前电影产生一些影响: (1)较清晰地认清了奥斯卡的真正地位,拍电影会更加务实,更加有主见,不为奥斯卡而泯灭自己的个性;(2)在技术上可能会借鉴西方电影的一些做法:比如传统歌舞片中作了一些转换和内心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音乐的表现方式很本土化,让年轻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含有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3)电影中更多融进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 当然,不能过高估计一篇访谈的作用,因为这些理念真正具体实施时还有很多复杂的事情要做。 4.参考答案:示例:不必要,理由如下: (1)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另一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艺谋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艺谋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很可能引起对方不愉快。 (2)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 示例二:有必要,理由如下: (1)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一段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 (2)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 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守自己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说话的度,二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要真诚。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