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山东版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题展示 1.(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 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3.(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考向分析 (1)选材视野广阔,每年均有“新意”。山东卷的选材没有囿于唐诗宋词的“主流”,而是着眼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从魏晋诗歌到明清诗歌,跨度很大。 (2)试题编制灵活,充分体现考纲要求。诗歌鉴赏的各考点内容丰富,不可能在两个小题中全部呈现,因此,我们看到山东卷在每年的考查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各考点的轮换,这样能全面地考查学生能力,避免“猜题”“押题”。 (3)“变化”中的“稳定”因素明显,体现了命题人的风格和意图。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年年涉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或诗歌感情的评价,这就是“变中的不变”,也是2013年备考的主要方向。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热点题型一 形象分析题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也就是“意境”。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高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例题1】(人物形象):(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诗中“幽竹”“寒花”(菊花),联想竹、菊的形象特征——孤傲美丽;由诗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高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 参考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象征;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胸怀澄明、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例题2】 (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景物形象”。从两个角度设问:写什么和怎样写。分析时,一方面要结合诗句展示景物特征,如“海浪如云”“数声雷”“千山急雨”等;另一方面要把握写景角度,如调动不同感觉(“如云”“看”属于视觉角度,“数声雷”属于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例题3】(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联系诗歌主旨与情感作答,通过凤凰朝饮清泉、日栖山冈、鸣声彻天、眼望八荒的形象,结合秋风摧残、回翔无时、恨处非位的描写,可知这一形象的特点: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技法解密 1.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 2.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诗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或不必分析(如例题3)。 3.概括形象特征,结合全诗主旨,写出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热点题型二 字句分析题 “字”的分析指的是“炼字”,“句”的分析则包括意境解说、手法探究和情感表达等多种考查角度。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从内容上来说,对任何一首古代诗歌的理解都包含两层意义:对词语、句子理解的表层含义和对内容情感理解体悟的深层意义。 首先是表层含义的理解。古代诗歌是诗化的文言文,只有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义,并能根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这是前提也是基础。 其次是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 对诗歌语句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对理解内容的表述,需要有一定的表达水平,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内容。 【例题1】(炼字):(2012·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思路分析:题干中“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提示要有“字不离句”的意识;题干中“一字传神”的“神”,则指明了意蕴、情感、主旨等考查角度。 参考答案:“润”,浸润、滋润。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润”字不仅传达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悦感。 【例题2】(炼句):(2012·河北衡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②。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魏绛:春秋时消除了晋国边患的大将。②六郡雄: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陇西人,以破匈奴有功,拜将封侯。 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思路分析:题目提示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边塞诗。诗句的“妙处”“作用”等问法一般要考虑“文道合一”,即兼顾技巧与内容两个方面;“结合全诗”要求既要注重诗意解说的具体性,也要考虑是否有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1)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3)为结句作了铺垫。 技法解密 1.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的角度: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和意境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一般用两三点即可) 2.回答句子分析题需要兼顾的角度:句意解说、技巧解说(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解说。 热点题型三 技巧分析题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可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可以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例题】 (2012·广东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思路分析:从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角度逐句分析筛选,明确术语。从时令变迁看“反衬”,从人物态度看“对比”,从“若”字看“虚写”。 参考答案: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两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两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两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技法解密 答题时要针对“表达技巧”,兼顾三个问题。 1.是什么。指运用了什么技巧,解题时要明确表达技巧,准确运用术语。 2.怎么样。指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3.为什么。指这一表达技巧在文中运用的目的,要阐释这一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以及对传达诗歌旨趣、作者情感的作用。  (2012·四川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江皋:江岸。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学生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1)着一“拖”字,形象地写出了黑云过江岸的情景。 (2)“闲”“静”。“闲”字写词人悠闲饮茶的情景;“静”字写出词人以娴静的心态观赏外物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名师点评   答案(1)能够字不离句,解说具体,但忽略了“拖”字的拟人意味,“妙处”的解说不到位。 答案(2)找对了词语,用语也较顺畅,但理解不够深入全面,没有把握住“消”字后面的惘然和时光推移背后的伤感。  答案修正   (1)“拖”写黑云的移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 (2)“闲”“静”“又”(两个即可)。“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又”字:时光流转,不知不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答对意思即可)     易错警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常见失误类型有: (1)审题不准,题型意识不强,致使答题思路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全面。如句子分析题,不能从内容、技巧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顾此失彼,造成失分。 (2)解说笼统,分析不够具体。从字到句,从技巧到情感,所有的分析都不应是抽象的、纯理论性的。 (3)概念不清,术语运用不准。特别是分析表达技巧时,分不清什么是修辞手法,什么是表达方式,什么是表现手法,往往造成术语缺失或张冠李戴,致使表述混乱,失分严重。  1.(2012·山东济宁育才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3.(2012·陕西西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 螺川①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①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诗人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2012·广东湛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卖花声 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①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简析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考题展示 1.(1)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解析:“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等景物特点加以理解。 (2)参考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注意题干中“结合全诗”的提示,要与其他意象联系在一起;“孤舟”,是景语,也是情语,结合诗歌的“羁旅”题材(“道中”“晓路”“客程遥”等),则容易体味作者“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参考答案:(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第一问,首先找出第二联与第一、三两联的不同之处,其次分析其中的两个词“翻思”“肯信”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第二问,从结构技巧上分析。(2)本题实际上是意象分析题。结合松树万古长青,凌霜傲雪的特性,对照红叶风雨后满地的情状,诗人运用象征、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凸显了诗歌的主旨。 3.(1)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解析: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明白该诗中的人物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的形象,从诗句的描写中明显感觉到诗歌塑造了一个闲适、喜爱自然景色的诗人形象。 (2)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即常说的“诗眼”的分析。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态之感,增添了情趣。 第1讲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参考答案:(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诗人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的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炼字。通过野渡“听杜鹃”可联想到动静结合,而“闲”字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身份“南宋末遗民”(注释)以及背景加以考虑。 赏析: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春日景色,却流露出寂寞的情怀。“寂寞亭基野渡边”,亭基以寂寞相饰,无疑是诗人内心寂寞的直接外现。“春流平岸草芊芊”,“春流平岸”,了无生机,“草芊芊”本是春草茂盛,此时也显得落落寡欢,无人欣赏。“一川晚照人闲立”,人在行将归去的夕阳里久久伫立着,“晚照”暗含了诗人“宋末遗民”的朝代末日,“闲”字早已失去了悠闲、闲适之趣,我们看到的是对时局无可挽回、万般无奈的焦灼。一声杜鹃的悲啼,叫破了诗人复国之愿,也许那满袖的“杨花”正是斑斑的“离人泪”。 这首诗以含蓄见长。诗中流露了诗人作为亡国孤臣难耐的悲凉。 2.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3.参考答案:(1)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2)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诗人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解析:对景物的分析要紧扣题干中的提示“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结合诗句分析情感,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就比较到位。 赏析:首联,写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又呈现清晨的宁静。颔联,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波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颈联,“露湿”点明特定环境,“天光”点明特定时间,秋露朝湿,晨光见晓,“鸥衣白”“雁字青”突出秋江早晨空气的清新爽朗。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小舟荡漾,构成一幅淡墨水彩画,惜别之意蕴藏其中。尾联,船行回首望,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船越行越远,越显山小如孤亭,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加深沉。 4.参考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常见答题步骤是:①指出该字;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在诗中再现画面;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5.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前两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成是“报国无门”亦可) 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6.参考答案:(1)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烘托了作者被贬的悲凉心境。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对景物进行解说可从物象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渲染勾勒意境。词人的思想感情从注释中的“被贬”可知是怨恨与期待的复杂情绪。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