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山东版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讲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神”寓于“形”,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 该考点常见的题型设置和答题角度有:诗眼概括型,意象导入型,题材识别型和知人论世型。 热点题型一 诗眼概括型——抓住诗眼,概括内容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诗歌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词和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诗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字词和诗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示例:(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技法解密 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 2.一字传神型,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3.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热点题型二 意象导入型——审明意象,领会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来说,入诗的景或物大多染上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品读这一类诗词,可由景而悟情。同时,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国势衰微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有情有意,有意有情,情随意生,情意交融。可见,抓住意象探求诗词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路分析: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漂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随溪水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由此可推导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技法解密 1.借助景物、意象传达作者情感,从情感表达角度来说,属于间接抒情,具体可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类型。 2.借景抒情重点把握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 3.托物言志重点把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热点题型三 题材识别型——辨别题材,把握观点 古诗词常见的题材有:题赠送别类、山水田园类、咏史怀古类、边塞征战类、羁旅行役类、思妇闺情类、建功立业类、悼亡游仙类、谈禅说理类。不同题材的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比如咏史怀古类诗词多感叹昔盛今衰,缅怀物是人非;边塞征战类诗词多表达厌战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把握诗词情感可先弄清楚诗词的类别,因为某一类别的诗词,诗(词)人的情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下片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思路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材看,属咏史怀古类,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片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参考答案: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技法解密 1.综合分析题目、作者、文中意象以及注释,利用明示或暗示信息,确定诗歌题材。 2.了解常见诗歌题材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上的特点。比如山水田园诗,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等,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3.结合文中意象,按照题干要求,具体阐释诗意,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热点题型四 知人论世型——知人论世,透视思想 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诗词,无不深深地烙上了诗人身世和时代的印痕。所以,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情感的分析。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歌,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技法解密 1.了解重要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 2.充分利用诗歌后的注释,领会诗歌特定的创作背景。 3.结合文中意象,按照题干要求,具体阐释诗意,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避免任意拔高或硬性比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学生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1)写作者身不由己以及厌倦官场的心境。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名师点评   (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原答案过于简略,在作答本题时,应该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而原答案只侧重情感,且理解停留在表面上。  答案修正   (1)这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作者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易错警示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失误类型有: (1)不能通过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对题材特点视而不见,忽视对注释的利用,架空分析,理解出现偏差。 (2)不能深入分析蕴涵的情感。有些诗歌蕴涵的情感较为单一,相对容易分析;而有些诗歌含有多层情感,甚至有着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就要逐层分析,防止简单处理,造成失分。 (3)回答问题时针对意识不强,或者答非所问;分析问题时结合原诗不够,答案比较空洞而不切实际;抓分意识较差,答题时思路不清晰,条理性不强;组织语言表述时不注意规范,或概括性不强,或很少使用诗歌鉴赏术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夕次①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次:停泊。②逗:停留。 (1)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请结合诗句分析“客”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诗以“惊”字开头,并贯串全篇,请简要说明。 (2)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夜思中原 刘 过①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②衣冠③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④。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⑤夜光芒。 注:①刘过:南宋诗人、词人。他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早年曾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策略,未果。他自负经纶之才而始终不遇,但热情到老不衰。②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③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④天阊:天门。⑤剑气:语出《晋书·张华传》,他夜观天象,见牛斗间紫气冲天,派人在江西挖到被埋的宝剑。 (1)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这首诗的颈联进行赏析。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悲 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①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宿芥塘佛祠 贺 铸 青青①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②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móu):大麦。②底许:几许,多少。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2)请对“开门未扫杨花雨”中的“雨”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参考答案:(1)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2)“客”是指诗人自己。这首诗抒发羁旅情愁。诗人旅途漂泊,傍晚泊舟淮水边,驿馆凄清,因思乡而不能成眠。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眼的分析以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提到“全诗紧扣‘夕’字写景”,分析时就应逐联落实,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分析情感时要明确诗歌题材——羁旅行役,容易联想到诸如作客他乡、寂寞凄清、思乡难眠等字眼。 赏析: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漂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韦应物是唐代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其诗风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在《夕次盱眙县》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很多意境。如“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在这一点上与马致远之作如出一辙。 2.参考答案:(1)“惊”是“震惊”“震撼”之意,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边塞景象和稳固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结尾两句抒发“惊”后的感慨。 (2)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眼的理解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诗句,逐句分析诗眼在诗中的体现,结合诗歌选材特点(边塞诗),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参考答案:(1)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的河山冰重霜凝;春风吹来,本是草木争荣的时候,然而宫殿却是一片荒凉。颈联借景抒情,“冰霜重”既点明了天气严寒,又饱含了对宋军无力恢复中原的感慨;“草木荒”描写了金人统治下的北方的凄凉景象。 (2)这是一首沉郁悲壮的爱国诗篇。首联破题,诗人遥望中原,怀念汴京,思绪绵长,感慨深沉。“路何长”“天一方”尤其令人黯然销魂。颔联追怀当年自己以及辛弃疾、陈亮上书陈述恢复之策不被采纳,于今“万马齐喑究可哀”,更令人感到悲愤。颈联借景抒情,以“冰霜重”含无力恢复中原的感慨,以“草木荒”写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凄凉景象。尾联表现出诗人“忠君”“报主”的精神始终没有泯灭,气壮神完。 解析:本题是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综合考查,注释中的人物介绍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提示,答题时要知人论世并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解说。 4.参考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静、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赏析: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是捡了一条性命。苏轼到达黄州时,是没有地方居住的。先就是寄居在定慧院里。 上片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下片,更是把鸿与人同写,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有谁能理解我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找不到可以栖身的树枝,只能在这样使人寂寞的沙洲上将就一晚,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吧! 这是苏轼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 5.参考答案:(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解析:(1)解题时要注意从题目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景”的赏析区域为颔联,但“情”的赏析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2)解题时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身世遭际。作者关切时事,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借此表现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唯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 6.参考答案:(1)首联写大麦抽芒,日暮风狂,诗人行役劳倦。颔联写“寻古寺”的过程。“微径断桥”把人们引进个僻静冷落、略带荒凉感的幽深世界,环境之荒芜深僻,羁旅之寂寞疲困,尽在不语之中,而“短篱高树”又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颈联写进入庭院,寺僧为来客焚香净室,待客的殷殷情意使诗人在寂寞与困顿之中,意外地得到温暖。尾联写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老朋友的题字,更令他感到欣慰。旅途的风尘、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能结合诗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晚更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赏析文中的意境。分析情感时要关注题干中的“变化”二字,说明诗歌含有多层情感,要逐层分析,防止简单处理。同时不管是情感还是意境,都要结合诗句具体阐释。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