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山东版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考题展示 (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①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①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考向分析 (1)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选材紧扣考纲规定的“浅易”要求,但是大胆突破“传统”,每年均有新意。这是山东卷这一模块考查的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变化。相比大纲全国卷、课标全国卷年年考查“史传文”的特点,山东卷更富有创新意识,选材既有史传文也有文言短篇小说还有诸子散文,可谓视野开阔。2013年的文言文复习备考,可以多关注一些唐、宋、明、清的文人作品,尤其要注意明清作品。另外,“记”“序”“说”“疏”等一些实用文体也要注意补充阅读。 (2)宏观上考点稳定,题型稳定,但是微观上也有细微的变化调整。通观近几年的题目,可以看出考题基本上覆盖了该考点的所有的文言现象,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就先后考查了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多个知识点。2013年高考应该会延续这一特点。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山东卷常以客观题考查实词、虚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文意及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以主观题考查翻译能力,近几年分值都是22。 【例题】(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热点题型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二字,限制了考查范围,指在文言课文中遇到过、且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复习时应特别注意课文中那些与现在意义不同而又容易混淆的实词,比如“除”,要特别记住它在“除臣洗马”(《陈情表》)中的“任命”义;又如“寻”,要记住它在“寻蒙国恩”(同前)中的“不久”之意;还如“不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不”是“不能、不愿”之意,“行”是“行走、到什么地方去”之意,“不行”就是“不去、不能行走”之意,如“九岁不行”(《陈情表》)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思路分析: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答案:B 技法解密 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常见文言实词”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并特别强调辨析“在文中的含义”,所以粗通文本大意十分重要。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常用以下六种技巧: 1.语境推断法。依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一”(第一次)、“三”(第三次)相对使用,语境义就是“第二次”。这是辨析文言实词的主要方法。 2.联想推断法。依据温故知新的原则,通过回忆、联想,实现知识迁移。比如“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2011·江西高考),其中“数”可联想成语“数见不鲜”,推知“数”为“多次,屡次”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文言同义反义对举联用的地方比较多,不仅对偶句多,而且一个句子里同义反义对举联用成词的情形也不少。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鲜”“无”同义联用,都是“没有”。 4.字形推断法。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借助字形推断字义,尤其是会意字、形声字。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羁”字看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网)、罟(gǔ网)、罩、罹”等。 5.通假推断法。通假字是文言文的常见现象,若实词常规义理解不通,可尝试利用通假义。如:“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过秦论》)“罢”通“疲”(疲乏、疲惫)。 6.文化常识推断法。文言文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熟悉传统,掌握常识,可切实提高实词理解能力,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热点题型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主要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能够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及其词性、语法功能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思路分析:A项,介词,在/介词,跟;B项,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C项,均表条件,那么;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答案:C 技法解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积累辨析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逐一掌握好考纲所列的18个虚词,既能够理解其意义,又能够辨析其用法(词性及语法功能)。尤其是对考查频率很高的“以、于、而、之、其”等虚词,应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2.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充分利用文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 3.语气关照法。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表示一定语气,只有把握全句的语气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也、矣、焉、哉”等。尤其是要能够准确判断出作语气副词时,“其”有感叹、推测、反问、希望、命令等多种语气的区别。如2011年四川卷和湖南卷同时考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就是语气副词“一定”,祈使语气,表示希望。 4.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乎”,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项脊轩志》“儿寒乎?欲食乎?”在句中则有多种用法:或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惶惶欲何之?”或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如《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作介词,相当于“于”,如《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等。 5.语法分析法。虚词的语法位置、词性(成分)、功能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2011山东卷: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了“闻”的宾语。 热点题型三 筛选文中的信息 文中信息,一般侧重于重要的人、事、理。筛选文中信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题干,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准确地筛选、提取文中信息。常见的考查内容有: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②表现人物志向或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④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方面的信息。拟题时,一般是将分散的题干相关信息和与题干关系不大或无关的信息,按一定特征编组,要求考生判断指向题干信息的一项。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思路分析:②句是管仲列举的伤害齐国民众的情状,④句是号召百官实行改革,⑥是区别对待自己国民和别国国民的措施。 答案:A 技法解密 筛选文中信息,要做到: 1.审题干,明概念。审题要抓住要点,看全要求,如“全都”“分别体现”“直接表现”等。 2.扣文本,识主体。将选项放回文本中整体理解,辨明主体对象,避免张冠李戴。 3.辨关系,明主次。辨清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区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明确节选内容都是围绕主要人物进行的,保留的次要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主要人物的能力、人品、性格等。 4.比选项,排干扰。结合题干要点,比较选项,用排除法排除与题干关系不大或无关的信息,尤其注意排除似是而非的干扰信息。 热点题型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将文章的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整理和概括,搞清楚叙述性文字、说明性文字或论述性文字之间的关系,要条分缕析,不能遗漏。要求明确文本写了几件事,正确把握事件的内容;要求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态度、思想倾向等。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错误。既然是“以退为进”,又怎么可能是“明确表达反对意见”?选项本身自相矛盾。 答案:C 技法解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尤其应熟悉试题设误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 2.张冠李戴。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故意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 3.以偏概全。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相反;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4.颠倒混淆。选项中将直接的、主要的、原因的、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次要的、结果的、未然的事情,或反过来设误。 热点题型五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是一个分值较重的常规热点,一般是从文本中抽取三句,要求用现代汉语写出翻译的句子。题点涉及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固定结构等语言现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要点:惧,使动用法,使之惧;以罪,以力,倒装句式;止,省略宾语“百姓”。 (2)要点:出令,国君发出的政令;则,就;正,走上正轨。 (3)要点:霸王,称霸,称霸诸侯;举,成就;本,根本,根本的事情;事,做。 参考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3)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技法解密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等语言现象。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①。 甲申②,梦天帝赐之黄冠③,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其子曰眉。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④,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戊午,天子有大科⑤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⑥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⑦中报罢⑧而年老者,恩赐以官,于是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众皆出城送之。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 (选自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有删改) 注:①媕婀(ān’ē):曲意顺从,圆通处世。②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李自成破北京,清兵入关。③黄冠:道士的冠,后文的“朱衣”指道士服装。④诘朝:明晨。⑤大科:取士之科,其科目由皇帝到场临时决定。⑥舁(yú):抬。⑦征士:旧称被皇帝征召过的隐士。⑧报罢:没有录取。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来前肃客     肃:揖拜 B.吾甚惭于郎君 惭:羞愧 C.固辞,有司不可 辞:推辞、拒绝 D.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 过:指责 【学生试做】 [  ] 答案扫描   错答成C项的较多。  名师点评   语境推断法是辨析文言实词的主要方法。C项,上文是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把先生推荐给皇上,先生已经七十四岁,儿子傅眉又先病逝了,所以“坚决拒绝”去参加考试。D项,上文是先生称病不去参加考试,官员就命令轿夫抬着先生赴京,离京师三十里时,先生以死反抗,决不入城,所以益都冯公第一个来拜访他,做他的思想工作,下文是“公卿毕至”。过:拜访。  答案修正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愤之,乃坚苦持气节   益都乃诣先生曰 B.休担则取书读之 著述之仅传者 C.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 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 D.俄而有负薪而归者 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 【学生试做】 [  ] 答案扫描   错答成B项的较多。  名师点评   A项,“乃”都是副词,于是,就;B项,前“之”,代词,它,指代书/后“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前“以”,介词,把/后“以”,介词,凭借;D项,前“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后“而”,连词,表并列,又,并且。  答案修正   A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傅山先生“有气节”的一组是(  ) ①不肯少与时媕婀 ②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 ③抵暮,先生令伴客寝 ④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 ⑤而眉以病先卒,固辞 ⑥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 ⑦诏免试,许放还山 ⑧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⑦ 【学生试做】 [  ] 答案扫描   此题难度不大,正确率较高。  名师点评   ③④分别表现傅山先生抓住机会让儿子向他人学习和对儿子的功课要求严格,不属于“有气节”。利用排除法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修正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明朝末年那些达官贵人多贪腐作恶,傅山先生非常气愤。进入清朝后,傅山先生做了道士。 B.傅山先生的儿子傅眉非常勤奋,每天利用上山砍柴的间隙博览群书,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 C.经名士举荐,傅山先生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朝廷赐给他中书舍人的官职。 D.傅山先生死后,是按照道士的丧葬仪式安葬的。他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叫《霜红龛集》。 【学生试做】 [  ] 答案扫描   错答成D项的较多。  名师点评   B项,“他的学问还是被中州的名士轻视”有误,原文中州的名士辞别时说面对傅山先生儿子的学问自己感到羞愧;C项,“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有误,傅山先生并没有参加考试;D项,原文为“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是说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一部,并非“一生只写过一部著作”。   答案修正   A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 (2)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学生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学生答案的典型错误: (1)与叙中州之文献。 傅山(或先生)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与中州谈文献典籍。 (2)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益都”向“傅山”谢恩;将“掖”错解为腋、液,于是由“腋窝”引申为胳膊,翻译成“抓住他胳膊”;“仆”错解成“仆人”,翻译成“像仆人一样(跪拜)”。  名师点评   第(1)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省略成分补充错误和把地名“中州”当成一个人。第(2)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搞不清主要人物关系,不知道到底是谁让谁谢恩,以及错解关键词。  答案修正   (1)吏部郎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傅眉学问渊博,滔滔不绝,吏部郎有时还不能完全回答他的问题。〔与(之),省略句;置:放弃、弃置,引申为停止;或,有时。〕 (2)益都强行架着他让他谢恩,傅山先生就倒在地上不起来。(强,强行;掖,搀扶,这里指“架着”;仆,倒)  参考译文:朱衣道人就是阳曲的傅山先生。他最初字青竹,不久改字为青主。他家世代凭借学问高和品行好成为晋中地区的表率。他看到天下将要大乱,那些被称为缙绅的达官贵人,其实多贪腐作恶,其行为不值得称道,为此他非常气愤,就坚持自己的气节,一点也不肯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 甲申年,清兵入关,他梦见天帝赏赐他道士黄冠,从此就穿上道士衣服,出家居住在山洞里,并以此来奉养母亲。天下安定后,才开始带上道士的黄冠并云游四方。他的儿子叫傅眉,每天在山中打柴时,把书放在担柴的担上,放下担子休息时就把书拿出来阅读。中州有一个吏部郎的官员,是以前的名士,有一次去拜访傅山先生。见面后就问傅先生:“令郎去哪里了?”傅先生说:“请稍等,小孩一会就回来了。”不一会,一个挑着柴担的人回来了,傅先生就叫他过来说:“孩子,快来谒见客人。”吏部郎见后感到颇为惊奇。到了晚上,傅先生就叫他的小孩陪伴客人睡觉。吏部郎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傅眉学问渊博,滔滔不绝,吏部郎有时还不能完全回答他的问题。第二天早晨,吏部郎向傅山先生告辞说:“相比你儿子的才学,我感到羞愧啊。”有时外出游玩,傅眉就与傅山先生共同驾车,到了天黑时就住在旅馆。这时傅眉仍然点灯阅读经史离骚文选之类的书籍。第二天早晨,这些书必定要读到能够背诵才能继续出行,否则他父亲就会杖责他。 戊午年,天子发布诏令举行大考。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把先生作为优秀人才向皇上推荐。当时傅先生已经有七十四岁了,而且他的儿子傅眉也因为疾病早于他死了。因此傅先生坚决拒绝去参加考试,但是有司坚决不同意。先生于是假称自己有病,有司就命令差役抬着他的床前往,两个孙子陪侍在身边。已经到了距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傅山先生以死来抗拒,坚决不进城参加考试。这时益都冯公首先来拜访他,然后其余的官员都来看望他。傅山先生躺在床上,并不施迎来送往的礼节。蔚州魏公就把傅山先生年迈体弱的情况禀报了皇上。皇上就下诏令,免除傅山先生参加考试,并答应放他回家,继续做道士。当时那些受征聘任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中,没有接受职务的那些年迈体弱者,都受到恩赏赐以官职。于是特意加封傅山先生中书舍人的官职来表示对他的宠爱。益都就到傅先生家里拜访他说:“皇命格外恩宠,即使你生病了,希望因为我而勉强来到皇庭表示谢恩。”先生没有答应。益都就命令其他众多宾客百余人反复劝说他。傅山先生就假称病得很厉害,于是益都就让人把傅先生抬进宫。傅先生看见宫廷的午门,眼泪潸潸而下。益都强行架着他让他谢恩,傅山先生就倒在地上不起来。蔚州走上前说:“停,停,这就算是谢恩了。”第二天,傅山先生立刻返回,大家都出城来为他送行。他死后,按照道士的丧仪来安葬他。他一生所写的著作,只有一部流传下来了,叫做《霜红龛集》。 易错警示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最常见易错的毛病是脱离语境,误解词义。如2011年上海高考题(片段):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秋冬则劝民山采。 ②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有的考生脱离语境,不假思索地解“劝”为“劝慰”,释“乐”为“快乐”,这是错误的。其实,联想课文《劝学》即知“劝”为“鼓励”,用结构推断法看“民皆乐其生”,“乐”后面带宾语,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对策: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才不至于产生错误。语境推断法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基本的、主要的方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常见易错的类型是不辨虚实。 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词兼有虚实两种用法,如“所、为、以、而、之”等,须分清词性。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文言阅读虚词题中要求理解两个“为”字:①昔者,曹子为鲁将兵;②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句①“曹子为鲁将兵”是主谓句,“为鲁”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替哪个国家“将兵”(带领军队),“为”就是介词“替”,读wèi。句②“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是复句的后一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了,“为”就充当分句的谓语,是动词“是、做、当”的意思,读wéi,即“是败军中的败将”。两个“为”字,一个是虚词中的介词,一个是实词中的动词,不可不辨。如何辨?主要是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语法功能,辨别其词性,确定其意义、用法。 (3)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最常见易错的毛病。 ①筛选信息忽视题干的细节性要求。题干的设置往往有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两种,考生最容易忽视题干的隐含信息要求,导致思考不到位而丢分。譬如,如果题干中有“直接表现”之类的词语,那么就意味着需要排除“间接表现”的相关干扰信息。“直接”指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间接”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 ②概括文章内容不够客观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涉及信息多,综合性强,考生经常会犯遗漏要点、概括不全或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考生经常会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要客观准确地概括文章内容,必须整体把握文意,做到:读有“序”,想有“据”,析有“理”,选有“联”。 (4)文言翻译最常见易错的毛病。 ①有词类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功能及词义。部分考生语法基础较差,不能准确把握实词的词性、功能及词义,导致凡遇上活用词的翻译就丢分。因此译准活用词应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②译句中虚词一般不作为主要赋分点,但会影响句意的准确性,是翻译中常错的地方。对虚词的处理往往要求十分细腻,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译出的不可牵强附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①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②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③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④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⑤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⑥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⑧,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注:①同年:封建时代同一年中举或同一年登进士第的互相称同年。②扳(pān)留:挽留。扳,通“攀”。③增重:增荣。④尸祝:古代掌管祭祀的人。此处活用为动词,祭祀。浮图:指寺院。老子之宫:指道观。⑤惓惓(quánquán):同“拳拳”,诚挚,这里指思念不忘。⑥韩魏公:即韩琦。北宋名相,曾在黄州居过。⑦内庭:即内廷,宫廷之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治:治理 B.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被:通“披”,受 C.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既:既然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去: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魏用晦与吴县百姓官民情意深厚的一组是(  ) ①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 ③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⑤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 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县境内,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 C.苏东坡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魏用晦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他对吴县缱绻情深。 D.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对于我们吴县仍然有深厚的感情,取出《吴山图》给我看,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2)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知?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 而君幸于赵王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 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3)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 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 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 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真题试做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题时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义。A项,躬:亲自。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题时运用比照法,两虚词进行比较,要看位置,看词性,看词义,看结构等。B项,介词,都是“替”的意思。A项,连词,表转折,却/表修饰。C项,介词,让,用/因为。D项,介词,相当于“于”,在,表地点/相当于“于”,比,表比较。 3.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实施者,明确内容,特别注意题干中“直接”二字。运用排除法,②是世人赞誉,⑥是明帝说的,均不属于“直接体现”。 4.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仔细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C项,阴兴并没有“请求”,只是称赞两人“经行明深”,学识修养高。 5.参考答案:(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2)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3)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兼顾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1)句“幸”,亲临;“辄”,总是;“见”,被,受,被动句式。(2)句“嘉”,称许,赞许;“夺”,改变;“志”,心愿。(3)句“至”,最;“左右”,左右的人,身边的人;“听”,答应,听从。 参考译文:阴兴字君陵,光武帝皇后的同母兄弟。建武二年,做黄门侍郎,他率领武骑,随从光武帝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光武帝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蔽风雨,亲自脚踩泥涂,率先等在门前。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交好,但知道他们对国家有用,同样称赞他们的长处,推荐他们任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浮华缺少才能,只背地里给他们钱财,始终不给推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公忠平允。 建武九年,改任侍中,光武帝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在面前了,阴兴坚决推辞,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的功劳,一家几人却都蒙恩受封,实在是过于厚待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富贵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贵人问他什么原因,阴兴说:“您没有读过书吗?‘亢龙有悔’,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里实在不安。富贵总有尽头,人应当知足,自夸豪奢更被舆论讥讽。”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天,光武帝风眩病很重,后来就让阴兴担任侍中,他在云台广室接受光武帝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帝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泪,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阴兴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答应了他。 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和睦,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阴兴病重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事及群臣胜任与否。阴兴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帝想起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领羽林军十多年,因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下诏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显要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成例蒙受恩泽,阴兴都坚决推让了,安居在里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参、闵子骞等人的品行。不幸早年去世,朕十分伤心。贤人的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封阴兴之子阴庆为鲖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强侯。”阴庆死,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子阴万全继承爵位。万全死,子阴桂继承爵位。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一、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既:已经。 2.B 解析: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代词,相当于“之”,代指“灵岩”/疑问代词,哪里,怎么;B项都是介词,表原因,因为;C项,介词,对于/介词,被;D项,副词,于是,就/依,随着。 3.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句写魏用晦入京的原因是考核优秀,⑤句写的是韩魏公对黄州的感情,①句⑤句不能体现魏用晦与吴县百姓官民情意深厚。 4.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的是韩魏公,不是苏东坡。 5.(1)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 (2)魏君对于我们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参考译文:吴县、长洲县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而那灵岩山,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有七十二峰座落于水波中间,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惠于民,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这样就会明白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廷,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二、1.B 解析:动词,感恩。 2.C 解析:A项,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B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就;C项,介词,把、将;D项,表感叹语气/形容词词尾。 3.A 解析: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 4.C 解析:A项,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B项,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项,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5.(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3)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通过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摩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下来,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工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怎么样?”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三、1.D 解析:纠:检举。 2.D 解析:A项,①介词,译为“用、拿”;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B项,①介词,译为“跟、同”;②动词,译为“结交、交好”。C项,①介词,译为“比”;②介词,译为“对于”。D项,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然后”等。 3.A 解析: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常常受贿。 4.C 解析:李洪之被赐死是因为他残暴和受贿,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场黑暗。 5.(1)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 (2)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 参考译文: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跋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和李洪之诀别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李洪之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显祖(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显祖(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宴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宣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作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向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