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 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真题试做 (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像,“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考向分析 浙江新课改以来,因把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列入必考内容,故语文高考自2006年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小说成为命题的主要材料,且多选外国小说,但也偶尔选用散文作为命题材料。2006、2008、2009、2011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均为外国小说,2007、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散文,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散文故事性很强。201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中国当代散文。2008年以前都是命4道题,2009年以后都是命5道题。命题在《考试说明》的考点范围之内,主要有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等。2013年依然会坚持这个命题特点。  解答小说阅读题,要强化三个意识: 1.文体意识。 重点把握小说的特点,尤其要注意《外国小说欣赏》的八个主题的一些新概念,在每个主题里涉及的一些新知识,如扁平人物、上帝视角等,尽管命题还多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小说理论来设题的,但理解作品的角度依然值得借鉴,尤其是在一些写鉴赏性文字的题目里,能够运用是比较好的。 2.文本意识。 解题依据文本,从文本出发。既要有理论知识的视角,能够迅速选准角度,确定答题思考区间,又要紧密结合试题阅读材料来作具体分析,忌讳写“永远正确”的结论而没有具体文本内容印证,更不可脱离文本,硬贴标签。 3.规范意识。 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按题目要求思考和答题。答题规范,针对题目要求,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语句要正确,书写要正确,最好美观;尽可能地分点答题,写出明确的分点标志;格式上,尽可能地或先概括后分析,或先举例后总结。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也是命题的主要考点。 命题一般会从下列角度设置: 1.理解并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这个主题思想,探究这个主题的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赏析(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③揣摩人物内心情感活动;④探究人物形象的意义和审美价值;⑤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4.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6.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结构上的作用。 7.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8.分析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 9.分析叙事的方式如插叙、倒叙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一要明确测试要求,二要熟悉解题技巧,要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 解答散文阅读题,一般要树立这样几个意识: 1.主题意识。 文章的主题是灵魂,其他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高考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就是主题辐射。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是指表现主题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使用的材料等。 2.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可能会断章取义,脱离命题意图。 3.思路意识。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这思路就是文脉。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一般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3.问题意识。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再读文章时,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做题要注意下面一些技巧: 1.按序阅读。 第一步,仔细阅读,从总体上理解文章。第二步,大体浏览一下题目,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步,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准确划定题目区域。阅读时,要注意点面结合,整体把握;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注意注释;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逐段逐句推敲揣摩,圈点勾画、多做记号。 2.按需答题。 要有“赋分”意识。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答案应该简洁。要有“提示”意识。题干中的提示性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有效答题区域。“暗示”如表时间的词语、反复的词语、突出使用的词语所寓指的意义等。要有“意图”意识。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3.按格书写。 筛选题、解释题、问答题、分析题、赏析题各自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要通过研究试题与答案,仔细把握,写出“行家语”。也要注意一些技巧:组合答案法,如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综合分析法、条分缕述法等。主题观照法,即答题时要顾及与主题的关联。方法观照法,即熟悉散文常用方法技巧,思考问题时,可以“对号入座”。此外,要注意分条书写,条理分明,字迹清楚。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例题1】 (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热点题型一 分析作品结构 (2011浙江高考)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中某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从结构的角度考虑的。以“我”的经历开篇,再加上“基辅读者”的来信,可以增强小说的悬念,使之更有吸引力,并且有引出主要故事的作用。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发现“我”的经历与“基辅读者”的经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样就强化了故事的叙述效果;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说明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这样就突出了故事的普遍性。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有引出人物出场、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内容、揭示主题等。 参考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技法解密 1.小说结构方面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1)分析小说线索。小说的线索一般是单线,但也有些是双线结构,应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双线结构作品,重在理解。 答题步骤:先指出文章线索,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和情节发展逐一分析。若是双线结构则要分别交代两条线索,并指出两条线索间的关系。 (2)概括小说情节的几个阶段。小说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比较容易把握,但要注意一些倒叙、插叙的安排。 答题步骤:找出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内容,若有倒叙、插叙要交代清楚,概括完毕点出中心主旨。 (3)某情节(某人物或某事物)在小说中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要注意前后文之间的铺垫照应、衬托对比,还有对其他情节、人物及小说中心的作用。 答题步骤:根据某情节在文中的位置先明确基本作用,再结合内容整合答案。如×××情节在文章开头巧妙设置了×××悬念,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等等。 2.散文结构方面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1)重要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一般从结构、内容和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根据句段所在位置明确作用,如“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再结合内容从句段本身意思和对表达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句段中突出的表现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也要适当分析。 (2)分析散文的行文思路。此类题型要根据散文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分析外在的布局和内在的层次。 答题步骤:此类题型重在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和写作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答题时可以根据写作顺序分小标题答题。 (3)分析散文的结构方式。答好此类题目的前提是弄清散文通常的几种结构方式,如: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等。 答题步骤:先指出散文的结构方式,再结合内容展开分析。 3.常见失分类型 (1)未审清题干,在没有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草草答题,导致回答得不准确。 (2)一轮复习不到位,知识储备不够,如散文基本的结构方式、重要句段不同位置通常的作用等知识点没掌握好,导致答题没方向。如首段的总领全文,中间段落的承上启下,篇末的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等。 (3)答题思路不清,没分小标题,重要得分点不突出。分小标题的好处是一目了然,阅卷老师能清楚地看出考生的答题思路,得分点也相对容易看出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热点题型二 信息筛选与整合 (2011·浙江高考)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根据两个人的经历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判断信中会提及相关的遭遇;再根据下文的“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我们断定信中一定会有类似“不会让你白跑一趟”的话。然后按照文中“此处删去两句话”的提示以及“不超过50字”的要求,组织答案就不难了。做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既要有相关联想,又要回到具体语境以制约发散思维。 答案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技法解密 1.要明确信息归属类别,也就是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以便有的放矢。 2.根据标准,抓关键句、关键词,分析其相关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类组合。 热点题型三 分析鉴赏艺术技巧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角度的鉴赏能力。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本文开篇的叙述者是第一人称“我”,所以对“基辅读者”的经历的叙述就很自然地用了第三人称,使得故事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关于叙事角度的命题一般采取鉴赏叙述人称的方式,以往我们习惯了做关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题目,往往忽略了第三人称叙事的效果,这也提醒我们今后要更全面地掌握小说的各种叙述角度。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从写景文字本身,可以获知其渲染凄清、荒芜的氛围的作用;再根据情节,会发现故事的荒唐,更感到人在其中的无助感。此处景物描写也暗示了人们荒唐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关于景物描写的鉴赏一般是从营造意境、设置故事背景、引导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情感等角度去考虑。 参考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技法解密 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常用以下技巧: (1)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物、情节、环境进行具体描绘,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言风格。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前文已有涉及,这里只讲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首先要熟悉它的六点作用,然后结合具体作品,一一对应,具体分析。 (2)小说的表现手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叙述手法上,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的区别;叙述人称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表现上,有铺垫、衬托、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考生应掌握各种主要表现手法的特征和作用(表达效果),并结合文本语境,以此为依据答题。 2.回答这类试题应注意如下技巧: (1)首先判断句段的表达方式,如本段是侧重抒情还是侧重描写,如果是描写,再判断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然后回忆各种表达方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2)联系全文或该句段,明确该表达技巧写出了什么内容,是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有什么作用,如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中心主旨的作用。 (3)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句段,切不可只出现术语。如一段借景抒情的语段,应该说出该处借×××景,抒发了×××情感,表现了×××的中心等。 3.常见失分类型: (1)一轮复习不到位,不了解各种表达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方面的术语分类混乱,甚至根本不熟悉,以致看到题目无从下手。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抒情技巧和描写技巧。 (2)死记硬背术语,答题时生搬硬套,不能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分析。比如“借景抒情”必须讲清楚此处借了什么样的景,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对文中写到的景物要学会引用着分析,这样得到的情感才顺理成章。 (3)对表现手法掌握不到位,同样的题型下,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不能对题干进行深入分析。如出题者可能不直接问表达技巧,而是换成赏析语言上的特色,但其中已经包含了对技巧上的考查。 (4)答题不分小标题,像小论述文,以致得分点不突出导致失分。 热点题型四 理解作品主题、思想感情,作个性化解读等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主题,探究思想意义的能力。分析故事的原因,可发现有以下因素:个人不负责任,领导简单粗暴,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依赖惯性思维,团队间缺乏配合等。再结合故事的结果——给旅客带来麻烦,列车工作团队也有不必要的浪费等,据此就可以很好地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要遵照“结合作品”的要求,不能抛开作品,妄言其他。对于此类主题探究类题型,一般情况下还是要遵照作品本身;当然,当作品主题不确定时,就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了。 答案示例: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技法解密 1.概括作品主题,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 (1)通过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通过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 (3)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结合相关的社会、历史知识理解作品的主题。 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常用以下技巧: (1)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探究。探究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便说”,要特别留意“请联系全文”之类的提示,探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答案必须从文本中来。 (2)在坚持以文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大胆发挥个人的阅读才能,将最个性化、最有创意的答案呈现出来,以体现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学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民族心理,主要指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点,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作品中基本上是一个整体,以统一的形态出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一般从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及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等方面入手。这里强调的是“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辩证地看待文学作品形象,分正面反面(侧面)、主要次要、主观客观、现象本质、基础发展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掘。 3.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的创作背景指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微观的创作背景指作者当时的心境、影响心境的主客观因素和创作意图等。作者的创作意图指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该作品,其用意是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两种情况,对著名作家尤其是课文涉及过的作家如鲁迅、史铁生、高尔基等,要做到知人论世,大致了解其身世经历、代表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成就等;对陌生作家要善于揣摩时代背景,从文本中把握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因素,根据作品来分析其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4.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的认定。 (2)“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赞美,对黑暗邪恶的鞭挞批判,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等艺术美感的取向等等。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较高要求,需要考生积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高雅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去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才是有可能的。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热点题型五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父亲需要我”,既有表层的含意,也有深层的含意,它涉及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表层含意:前文写到“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成问题,因为“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据此,考生不难得出“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理解深层含意:后文写到:“‘爸爸……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父亲”之所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举起手臂向我挥舞”,是因为“我”承诺父亲“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也就是说,继承他的追求。 参考答案:①“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②“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技法解密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技巧: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关联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等起重要作用的语句。重要语句包括词语、短语和句子。对于词语和短语而言,注意区分其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对句子而言,注意区分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如上题,只要细心分析该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就可得出满意答案。 (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一般有三方面——叙述性语言的表现力,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叙述性语言的主要作用是讲故事、交代情节、交代人物,一般常用第一、第三两种人称,应注意不同人称的表达作用。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会随着不同的场合、对象、话题而有不同的变化,或幽默、或庄重,或含蓄、或直白,或简洁、或啰唆,或粗鲁、或文雅,千变万化,使人物性格鲜明。功成名就的小说家一般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小说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 (3)散文中的重要语句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之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一般指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深层含意指一些哲理意义、隐喻意义(象征、比喻、双关等),要在把握全篇主旨的基础上去理解;言外之意要根据具体语境与说话人的用意来理解。 (4)散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一般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加以赏析。如: 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多引用古诗和四字词语,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秋尽江南草木凋”“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如:“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热点题型六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母亲”在作品中是个次要人物,是个实实在在的母亲形象,不像“父亲”,已经是一个脱离了父亲概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对次要人物形象的读解,也应该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将这些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技法解密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技巧: (1)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段主要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通过分析这些描写,可以把握作品的人物性格特征。 (2)紧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如上例简析“母亲”形象,就是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得出的答案。  (2012宁波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选 择 [英]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喽?”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为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待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小说中“年轻人”这一人物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以旁观者引导故事开端。  名师点评   小说设置一个人物肯定有其构思目的,或为表现主题服务,或为文章结构和表达服务。一般小说中的人物,有主人公、陪衬人物、线索人物等。从这篇小说看,主人公是肖夫人,而“年轻人”只是为表现肖夫人设置的线索人物,也就说自始至终因了这个人物,对话得以进行,故事得以展开,人物形象得以完成,主题得以表现。本题的答案需要从几个角度思考。失误答案,显然对文本基本没有理解,这个人物不仅仅是为了“开端”,他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  修订答案   “年轻人”是线索人物,推动了对话的展开;引导了读者对肖夫人故事的感情发展,增强了结尾的出人意料之感。  2.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1)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2)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1)为后文写肖夫人的选择作铺垫,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注意力,为何“她”不轻浮? (2)体现肖夫人对现实生活的满意,暗示了“她”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名师点评 这个题目有两问,其设置问题的切入点是对两个语句的理解与欣赏,而要准确理解这两个句子又必须对全文主旨有完整的正确的理解。理解第一处的句子,要从外国小说常用的幽默手法入手思考,同时要结合小说关于“肖像”的对话以及人物的反应,肖先生像一幅画上的人物以及结尾处年轻人的反应,都说明肖夫人的遮掩、伪饰。第二处的句子要结合人物关系(包括未出场的人物)来理解,谁周济谁,“她”到底嫁给了谁,“她”为什么要环视这个客厅,“她”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这些问题想清楚了,答案也就有了。失误答案,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作浅层次的理解,所以误解了作者的意图。“她”厌恨的是“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她”难以割舍的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她”渴望的绝不是一般水平的物质生活!言语之间,其贪恋富贵之心一览无遗。当然,“她”也向往爱情,但“爱情”在“她”心中决不是“价更高”!爱情也许只是“她”锦衣玉食之余,锦上添花的一种享受而已。尤其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在“她”心里那一个被“她”舍弃的“他”,那一个曾让“她”痛苦一年、割舍不了的他,以及其他许多的朋友,都不值一提。因为“她”心中“工作”——赚钱,太忙了!对于这样的人,真不知“情为何物”!  修订答案 (1)运用反讽的手法,揭露了肖夫人世俗轻浮。 (2)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肖夫人贪恋金钱、爱慕虚荣的本质。  3.文中多次描写肖夫人家的客厅和夫妻二人的衣饰,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内容上:这样写可以突出肖夫人的生活品质与态度,对美好的东西的向往与喜爱,为肖夫人的选择埋下伏笔。 结构上:前后文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为小说定下基调。  名师点评 这样的答案既没有准确理解小说的主旨,也有贴标签之嫌。在结构上的作用理解得更是没有什么依据了。小说一再写客厅和夫妻二人的衣饰,与小说主旨是有密切关系的,而理解小说主旨,又需要结合作者在一系列的表现或暗示作者的态度的细节来理解。作者不动声色地借一些细节表现对肖夫人的否定和讥讽态度,如年轻人一再地表现出的倦怠情绪等。  修订答案 内容上:表现了肖夫人家的富有,突出夫妻二人的庸俗。 结构上:为文中的误会层层蓄势,增强了结尾出人意料的效果。  4.文中的肖先生虽然只有一句不完整的台词,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像,但他却是这篇小说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他是一位仪表堂堂,高贵,充满艺术气息的男青年,因为他像一个时装模特儿,又像一幅名画中的人物,与客厅高雅的环境十分协调。  名师点评 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不仅要从正面描写着眼,也要从侧面描写里寻找信息,小说里面有许多需要补充的情节,可以借助想像作合理的填补。这个人物实际上在小说里有了15年的跨度,前后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其变化,发现其本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仪表堂堂之类。要从表面看其本质。  修订答案 肖先生,15年前他是个热爱艺术,厌弃金钱,追求自然美,追求真爱的浪漫青年;15年后他是个为了得到爱情,而不惜舍弃艺术,追求金钱和权势(工作忙、给海军上将画肖像)的世俗的画家。  5.肖夫人选择了学艺术的穷学生最后却拥有了万贯家财,但她却否认这是“幸运”,而强调“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试结合文中肖夫人或肖先生的“选择”探究:怎样才能做好人生的选择。 【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扫描 人生要面对许多选择,但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的选择。精神是物质的基础,肖氏夫妇选择了爱情,创造了财富。我们应该选择精神的,打造物质的。  名师点评 对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思路一般是“先总后分”。即一下笔就亮出观点,(总)然后评价文本的观点,再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见解。要坚持分点答题,养成习惯。这个答案有一些无用信息,有些重复,概念化,而没有深入的具体的思考。这样的题目,可以从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出发,从正面吸收、反面借鉴等方面作多向的思考。  修订答案 ①结合肖夫人,可以谈人生的选择应有发展的眼光,或人生选择不能为金钱迷惑了双眼;②结合肖先生,可以谈人应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因他人而动摇,不为外物所诱惑。  易错警示 小说部分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易错点如下: (1)忽视开头和结尾在小说结构中起到的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不重视分析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不能较好地把握小说的基本思路。 (2)对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的分断、连接关系模糊,概括各部分的要点不够合理。 (3)对从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认识还不到位,仅习惯于从故事情节这一单一角度把握作品主题。 (4)忽视注释对理解作品的主题的提示作用,不能真正做到对作品社会价值意义的准确认识。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易错点如下: (1)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对营造典型环境、关联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等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但考生往往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时,偏偏不会结合典型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等因素来分析理解。 (2)考生对小说语言表达艺术的三个方面——叙述性语言的表现力、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概念不是很明确,区分不是很清楚,常常混为一谈。 3.欣赏作品的形象,易错点如下: 小说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考生大多知道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欣赏作品的形象,但紧扣故事情节来概括人物性格这一点经常是要点不全,丢三落四。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易错点如下: 不少答案脱离文本,任意发挥,胡说一气。须知,探究题虽然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说”,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来。当然,在坚持以文本为依据原则的基础上,欢迎最个性化、最有创意的答案。 5.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易错点如下: (1)对小说的基本特征——人物、情节、环境及语言风格缺乏起码的常识,常常答不到点子上。 (2)小说的表现手法本身比较复杂,考生由于知识条理不清,常常找不到答题的路径。建议专门梳理相关基础知识,准确区分小说的叙述手法、叙述人称、表现手法及描写方式等不同知识,为准确答题提供必要条件。 散文部分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易错点如下: 散文形散神聚,人物、事物、感情等线索在散文构思中的作用尤其突出,但考生抓住线索这一要素分析散文结构的意识不够强,而往往习惯于运用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的一般套路。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易错点如下: (1)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概念似是而非,理解不透彻,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 (2)答题角度不够熟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分正面反面(侧面)、主要次要、主观客观、现象本质、基础发展等角度、层面看待文学作品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一般从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及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等方面入手。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主要问题是:考生不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来帮助理解题意,将文本内容看成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对象,难以对文本提出独到的认识,难以创新。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易错点如下: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主要是对重要词语的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对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言外之意等分辨力差,不能根据具体语境与文章主旨来理解。 (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散文的语言艺术一般是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修辞手法最容易辨析;词语运用需要明辨其特点(动词、形容词、叠词、副词、拟声词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句式选择则有设问句、反问句、长短句、整散句等。但考生往往缺乏这些基础知识,需要温故知新。 4.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易错点如下: (1)对课文涉及过的作家不善于联系所学,做到知人论世,大致了解其身世经历、代表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成就等——而这些对于答题会很有启发。 (2)对陌生作家更不善于从文本中揣摩时代背景,把握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因素,根据作品来分析其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易错点如下: 考生没有能力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较高雅的审美情趣、审美视觉来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所以需要积极地培养相关能力。  一、(2012浙江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白 狼 沈石溪 当寨子里接二连三地发生羊羔神秘失踪的事件后,有经验的猎人断定,附近一定出现了狼,黑狼!于是,寨子里组织了一支捕猎队进山追剿。几天后,嗅觉灵敏的猎狗把我们引进戛洛山一个隐秘的石洞里,我们打开手电,发现洞里有一只黄毛狼崽子,还没满月,刚刚会蹒跚行走。没见母黑狼的踪影,估计是外出觅食了。 “这家伙长大后也是一个偷羊贼!”村长说着,抽出长刀就要往狼崽子的脖颈上砍。 老猎人波农丁一把拦住村长说:“母狼回来后看到狼崽子被杀,没了牵挂,也没了顾忌,就会嗅着气味找到我们寨子进行疯狂报复的。” “那该怎么办?”我问。 “最好的办法是把狼崽子的四条腿弄断。这样一来,母狼既舍不得扔掉残废的狼崽子,又不敢再继续待在这片给它带来灾难的土地,就会叼着这只狼崽子远走他乡。” “不行不行,”村长断然否定,“这样做我们这儿倒是安宁了,可其他寨子的牛羊又会遭殃,我们怎么能把祸水乱泼呢?”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这只狼崽子带回寨子当作‘人’质,不愁母狼不来送死。”波农丁胸有成竹地说。 于是,我们用麻绳套住狼崽子的脖子,拴在村外石灰窑旁的一根木桩上。四周是一片开阔地,便于观察和射击。捕猎队两人一组,握着上了膛的猎枪,趴在距狼崽子约20米远的石灰窑顶上,白天黑夜轮流值班。 第三天下半夜,轮到我和波农丁值班了。据前面那些猎人说,前两天夜里,母狼都曾光临过石灰窑,但都在离木桩约200米远的树林里徘徊嗥叫,没敢踏入开阔地来。我和波农丁爬到石灰窑顶,正当这时,天上一块厚厚的乌云遮住了月亮,明亮的月夜转眼间变得漆黑一片,我们看见母狼闷声不响地突然从树林里蹿出来,疾风似的奔向拴着狼崽子的木桩。但就在它快接近木桩时,那块乌云被风吹开,大地重新被月亮照得如同白昼,我和波农丁发现情况不妙,赶紧朝母狼开了两枪。虽然在慌乱中未能射中,但母狼却被枪声震住,转身逃回了树林。波农丁强调说,他看得清清楚楚,那是一只毛色灰黑的母狼,两只眼睛就像绿灯笼。 木桩旁边,狼崽子有气无力地哀叫着。 几天来,我们只喂它喝了一些米汤,小家伙现在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快饿死了。 我趴在石灰窑顶上,不时地仰望天空。夜空越来越晴朗,看不见大块大块的云朵,鸡叫二遍时,启明星升起来了。我放下猎枪,疲倦地打了个哈欠。 “别大意,狼崽子快要死了,今夜母狼无论如何会来救它的。”波农丁说。 “它不会那么傻,白白来送死。”我说。正说着,我们突然听见石灰窑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农丁和我立刻把枪口对准发出响动的角落,手指紧扣着扳机。一会儿,石灰窑的阴影下钻出一条白狗来。月光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确实是一条毛色雪白的狗,白得没有一丝杂质。波农丁放下枪,嘟囔道:“谁家的狗,三更半夜跑出来捣乱!” 我也再次放下猎枪,把头枕在臂弯上,想打个瞌睡。白狗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不紧不慢地向木桩跑去。 “嘘,嘘,滚开,别过去!”波农丁挥手驱赶白狗。 白狗扭过头来望了波农丁一眼,仍小跑着靠近木桩。在它回头一瞥的时候,我觉得脸上被两道绿莹莹的寒光扫过,忍不住打了个寒噤。我从没见过如此凶恶的狗眼。我想把这个不祥的感觉告诉身边的波农丁,又怕他嘲笑我胆小如鼠,便将快到舌尖的话又咽进了肚里。 白狗来到木桩边,低着脑袋忙活起来。因为它背对着我们,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究竟在干什么。但狼崽子却奇怪地停止了哀叫。 “妈的,难道是大白狗把狼崽子咬死了?”波农丁放下猎枪,跳下石灰窑,扯了根树枝,“老子打断它的狗腿,打烂它的狗嘴!” 波农丁奔到木桩前,突然恐怖地大叫起来:“它在咬麻绳,狼崽子在吃它的奶,它不是狗,是狼!快,快开枪!” 我头皮发麻,赶紧端起猎枪瞄准,嘿,惊慌失措的波农丁也在我的准星里呢,我总不能连人带狼一起送上西天吧!好不容易让波农丁闪到了一边,那白狗,不,那白狼已咬断麻绳,叼着狼崽子飞也似的逃进了树林。 “明明是匹黑狼,怎么突然间变得一身白了呢?”波农丁大惑不解地问。 是啊,只听说过北极有白狼,滇南一带的狼不是黑的就是黄的,从没听说过有白的! 我和波农丁拿着手电,在木桩前的草地上照了照,只见草叶上铺了一层石灰,我们这才解开了黑狼变白的奥秘。原来,母狼钻进石灰窑,蹭了一身的生石灰,乔装打扮,化装成一条狗。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的母狼!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把握整篇小说,把最后一句话补写完整。 2.前后照应(即前面伏笔,后面交代)是小说常见的技法,请找出文中的两个例子,简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篇幅写村长、老猎人波农丁和“我”如何处置狼崽、引出母狼?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5.有人说小说黑狼变白狗的情节安排不合理,你的看法怎样?请结合作品分析。 二、(2012温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大师的由来 [法]安·莫洛亚 画家比埃·杜什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了。这时,小说家保尔·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现在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不走运的,成千累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比埃·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上街穿得像埃及法老一样啦,开创一个画派啦……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那深紫色的眼睛使比埃·杜什赞赏不已。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她坐下把腿搁在长沙发上,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娇嗔地一笑: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蛮好。”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婉转的,娇媚的,然后,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比埃·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的……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受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说道: “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涅夫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肖像分解画派。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出于无知,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这真是愚不可及!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几只蟋蟀。实业家的肖像,就用河边的树、街上的人流来表现。比埃·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吹捧吧……”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一片赞叹声中胜利结束。 美丽的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珠圆玉润,香气袭人,跟着她的新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一停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 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好家伙,真有你的!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高采烈,把手往袋里一插: “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制不住地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突然喝道:“你这蠢货!” “蠢货?!”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深意……” 小说家愣住了。 “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你能说说它们的深意在哪吗?!” “难道你,”比埃·杜什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说出加点词语在小说中的意思。 (1)“蛮好。”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 (2)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2.赏析文中画线句。 3.请概括画家的形象。 4.请先在结尾补写一个句子,再说明这样补写的理由。 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对画家的“成功”写出你的两点评价。 三、(2012杭州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古 渡 朱以撒 ①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②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情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与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③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过去的生活悄悄流逝。 ④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水泥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 ⑤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象、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⑥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本文有删改) 1.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不超过10字) 2.第③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4.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⑤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 5.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请分点阐述。 四、(2012浙江重点中学协作体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文章第①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 4.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第⑨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真题试做 1.参考答案:(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解析:解答本题应点明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句子所表现的内容。 2.参考答案:(1)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3)丰富文章的内容。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语句所表现的内容和对全文所起的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3.参考答案:(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概括“甘草”与“我”的联系以及对“我”的影响和作用。 4.参考答案:(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3)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分析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再指出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及深层的含意。 5.参考答案:(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2)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解析:解答本题应重点理解“中药”一词在文中的内涵,分析“母亲”对“我”的重要意义,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一、1.参考答案:勇敢而绝顶聪明(也可包括爱心、母爱)。 解析:完成这个填空,需要对前面的文字作出准确的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概括,给这只“母狼”选择定语,实际上就是要概括它的特点。 2.参考答案:“两只眼睛就像绿灯笼”与“我觉得脸上被两道绿莹莹的寒光扫过”相照应,“拴在村外石灰窑旁的一根木桩上”“石灰窑的阴影下钻出一条白狗来”和“母狼钻进石灰窑,蹭了一身的生石灰,乔装打扮,化装成一条狗”相照应。 作用:①前呼后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②使小说的故事更显真实,情节合乎生活逻辑。③使读者不会顿生突兀之感。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结构技法的理解,要按照要求找例子并对其作用作简要分析。要从全文中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对作用的分析,要紧密结合原文,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析。 3.参考答案:①运用对比(或衬托)手法,三人密谋策划与下文黑狼化装成白狗救出狼崽子形成对比。②突出黑母狼的聪明。③增强小说的讽刺力量,深化小说的主旨。④使狼的形象更为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选材理由的分析能力,实际也是对其所选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分析。要从全文的角度来思考,可从对所写对象的作用,对读者所起的作用几个角度来思考,要分条来写。 4.参考答案:①渲染了夜空晴朗明晰的特征,意味着母狼作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②烘托出人们麻痹大意、疲惫不堪的感觉。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母狼救出孩子的情节蓄势,增强了故事出人意料的效果。 解析: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要与小说内容及表达的需要紧密联系。在小说里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为渲染环境、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定行为、暗示主题、达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某种效果等。 5.参考答案:①符合小说情节发展逻辑,前文写到母狼能够利用天气变化救狼崽,为此情节作好了铺垫。②能使小说的母狼形象更加丰满,突出母狼的勇敢机智。③符合小说虚构的艺术特点,这一情节更能显示艺术的真实性。④更能突出主题,讽刺了人类自以为是的愚蠢可笑,体现了人类要尊重自然和生命的内涵。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要从事理、文章表达需要及作用与效果等方面去思考。 二、1.参考答案:(1)差劲(或“老土”等相近意思的词语)。(2)胡乱(或“随便”或“像这样”或“按我的意思”等意思相近的短语)地画。 解析:要结合原文语境,思考这两个词语的真实意思,不能只按常规的词义来理解,也就是要写出这两个词语的语境义。 2.参考答案:把“名贵”和“三岁孩童的杰作”作对比,突出涅夫斯卡夫人生活富足但艺术见识肤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浮躁功利、追求怪异的艺术氛围。 作者用“名贵”“杰作”等词语(或“反语”),有力地讽刺了涅夫斯卡夫人生活富足但艺术见识肤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浮躁功利、追求怪异的艺术氛围进行嘲讽。 解析:文中的画线句,必然是在这个特定语言环境里表达意思内涵丰富或有言外之意的句子,理解它要结合语境,仔细分析,特别要善于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来揣测其意义。本题要答出三个方面的要点:“对比”或“讽刺”或“反语”的意思;“涅夫斯卡夫人艺术见识肤浅”的意思;“社会浮躁功利(或‘追求怪异’)的艺术氛围”的意思。 3.参考答案:成名之前他是勤奋、诚实、有才能但默默无闻的潦倒画家,成名之后变成了被名利冲昏头脑、迷失了美好本性的“大师”。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根据文本的全部,整体的理解,要抓言行等细节,从抓正面、侧面描写等。本题理解的要点是,成名之前的他,勤奋、诚实、有才能但默默无闻,成名之后变成了被名利冲昏头脑、迷失了美好本性的“大师”。 4.参考答案:补写: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理由:①从上文看,画家自己也说不出什么道理,而只会用这句话来回答。②用小说家教他的话回敬小说家,更能说明画家忘乎所以,更具讽刺力量。③这样呼应前文,结构有反复之美,但由于其内涵已有提升,也并无重复的乏味。 解析:补写句子,必须根据前文的意思揣测后面接着该说什么,再读后面的句子,看所写句子能不能与后面衔接。做这道题的前提是读懂小说的深刻含义。像理解成“我不过和你开个玩笑”等意思,就说明没有读懂小说深刻含义。理由,也要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来思考。 5.参考答案:①这种成功以丧失人的美好本性、背叛友情为代价,实际上得不偿失。②这种成功以迎合世俗喜好来换取,最多只是名利上的成功,和艺术无关。③这种成功没有坚实的艺术根基,它也必定会像流星一样,一闪即逝。④要想成功,必须创新,但创新不能是怪诞,更不应该哗众取宠。 解析:要从原文的内容中进行概括,要读得出小说的讽刺意义,据此才能正确作出合适的评价。 三、1.参考答案:辛劳、平和(或“纯朴”)、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一要尽量全面,二要选择具有包含性的词语,理解要准确。 2.参考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农家人生活场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多年以后的生活的描写、议论;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或“对过去生活流逝的怅惘之情”)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可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内容上的作用,二是结构与表达上的作用。 3.参考答案:最后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和翠鸟的“纹丝不动”,表现了古渡的沉寂,与文章开头处渡口的“喧哗与生机”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的事物、生活消逝的怅惘之情。 解析: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要结合全文主旨,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意义和实际达到的效果,也可以分析其表达上的巧妙之处。 4.参考答案:(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黑白影片《鸡毛信》和“古渡”同属过去的一切,彩色影片则和“水泥桥”共属新事物。(2)丰富了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思考:在时代进展中,“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象、人的神情”,“朴素实在”变成了“巧多于拙”等内容,丰富了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3)表达了时代进展中人的“情感却无从附着”的苦恼和怅惘。 解析:考查对作者选材构思的分析把握能力。文章选择某个材料,总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突出某种效果,强调某个意思,可从这几个方面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5.参考答案:(1)“水泥桥”代替“古渡”,表明“生活在日日向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像“水泥桥”这样的新事物再漂亮、精细,也不能替代旧事物所具有的情调和趣味。(3)新事物虽漂亮、精细,但我们的情感却无从附着,旧事物则常常能带给我们内心的慰藉,带来“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 解析:考查对文章思想、观点、态度的理解把握能力。先要分析这两个意象的特点,特定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作者的选词用句来推测作者的表达意图,由此拓展开来,思考作者的内心想法。 四、1.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解析:题目说的是第①段描写荷的主要手法,但正确理解时依然离不开对全文的把握,尤其是对这样写的好处的思考,更是需要结合全文来思考。对“手法”的回答要有两点:一是概括出来,二是回答写出了什么。对“好处”的分析一般要从内容表达和形式结构方面来思考。 2.参考答案: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解析:题目提示得很清楚,要联系上下文看,也就是要在全文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前提下,思考文章这种取材的用意或者作用。这三段文字的前面三段写荷的形象风骨,第①段主要写外形,后两段主要写精神风骨,那么④~⑥段在内容上与前面有必然的联系,意在进一步突出荷的形象风貌;第⑦段后写荷的有关历史与传闻,尤其是第⑦段写荷的精神形象的由来,与④~⑥段密切联系,由此可以推断④~⑥段的另一个作用。 3.参考答案:写诗作文,赞颂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解析:注意正确理解题目,有针对性地答题。重点关注“精神种荷者”,既强调与物质的种荷者不同,故在这段文字里根本找不到“物质”的种荷方式。还要注意题目中给“种荷”加了引号,意在强调这里是有特殊含义的。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从“精神”角度入手,思考其“主要方式”了。 4.参考答案: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 解析: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依然是离不开对全文的意境氛围的理解。这里重点是要答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而答这点的关键除了对全文意境的把握外,还要关注“君子”“红尘人”的语境含义。 5.参考答案: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活力。 解析: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实际上是对前面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概括,理解作者写荷的意图所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