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二十一) [语言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圈养/终成眷属 堤坝/提心吊胆 作祟/崇山峻岭 B.鸟瞰/不堪一击 玷污/拈轻怕重 模仿/装模作样 C.禅让/潺潺流水 评估/怙恶不悛 搪塞/敷衍塞责 D.媲美/鞭辟入里 龃龉/咀嚼品味 看守/看家本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关隘   订书机   披沙捡金   皇天后土 B.冒然 佼佼者 高屋建瓴 蛛丝马迹 C.翘楚 口头禅 矢口否认 肺腑之言 D.谴责 紧箍咒 微言大意 明眸皓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正从局部渐变增长迈向全面跨越发展的新________。 ②与欧洲和日本相比,我们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识、热爱和传继的________,其实,文化遗产不能一股脑儿产业化。 ③中国深圳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核心理念与国际大体联的宗旨________,更与城市蕴含的文化基因深度契合。 A. 格局   自觉   一脉相通 B. 局面 自省 一脉相承 C. 格局 自觉 一脉相承 D. 局面 自省 一脉相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已责成康菲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彻底切断海底渗漏源,防止不再发生更大的安全事故和溢油风险。 B.《蛙》是一部结构新颖、构思缜密的小说,作者莫言对深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乡村生命意识进行了全方位地表现。 C.政府官员为百姓办事,需要先抓好“走基层转作风”的思想,再找准问题,因地制宜,方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D.日本当选首相野田佳彦一旦逆历史潮流而动,势必失信于世界各国,更进一步地尤其失信于中国,也有损于日本的利益。 二、语言运用(10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财经日报》近日社论指出,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有关部门一再表态,西部承接产业不能转移污染,但这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诚然,西部跟东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西部也要吃饭,要发展,但复制东部地区的老路,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往往突破了环保底线。有的部门甚至为增加税收对污染企业放任不管。专家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只是一个阶段,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快本地产业升级和创新。 (1)“双刃剑”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以内) (2)依据上文,西部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字以内) 6.下面是不同时期较为流行的寒暄语,请探究这一语言的变化在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和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并将探究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1)20世纪70年代:“你吃饭了吗?” (2)20世纪80年代:“你下海了没?” (3)20世纪90年代:“你找到工作没?” (4)21世纪初期:“你买房了吗?” (5)2012年初:“你船票准备好了没?” 内容变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射出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王阳明以成圣为终极的追求。从形而上的层面看,走向理想之境(成圣)与重建心体有其逻辑的联系:心体作为内在的本原而构成了成圣的根据。在王阳明的心学系统中,心体与良知往往处于同一序列,致良知与知行的互动同时亦意味着对心体的体认。从总体上看,致良知与知行的互动固然更多地侧重于历时性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同样亦涉及言说与体认、名言与对象等逻辑的关系。 按王阳明的理解,心体作为本原,表现为一个统一体:“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致良知的终极目标,即在于达到心之全体。然而,名言则往往限于某一个侧面,因而执着于名言,常常难以把握心体。正是在此意义上,王阳明认为:“心之精微,口莫能述。”这里已涉及心体与言说的关系:心体主要不是言说的对象。 以名言去把握心体,主要表现为理性的辨析,理解过程。在王阳明看来,对心体固然要达到理性的明觉,但这种理性的明觉并非仅仅依赖于名言的辨析,它更多地与体认和心悟相联系。王阳明常常以哑子吃苦瓜为喻,来说明这种非名言所限的体悟:“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说”是以名言来表达,说不得,意味着难以用名言来表达。作为一个“说不得”的过程,自悟具有超名言的性质,而所悟的对象(心体)则亦似乎被置于超名言之域。 名言之域(可以“说”之域)与非名言之域(说不得之域)的区分,当然并非始于王阳明,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已蕴含了对可说(可道之域)与不可说(不可道之域)的划界。在老子那里,可说之域与不可说之域的划界,逻辑地对应于为学与为道的过程:为学过程指向可说之域,为道过程则指向不可说之域。可说之域主要与日常的知识经验界相联系,不可说之域则往往被理解为形而上之道。与老子不断地追问形而上之道有所不同,王阳明更多地将不可说的心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起来。 心体的意义首先体现于成圣过程。王阳明上承了儒家区分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思路,从成圣的理想出发,心体的意义以为己、成己为目标。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心体作为成圣的根据,总是具有普遍性的一面,成己即意味着使具有普遍性品格的心体与个体的存在合一,并通过对心体的自悟而成就人的内在德性。这种为己的过程,也就是使心体实有诸己的过程。与之相对,名言的辨析则往往以成就知识为特点,就其与心体的关系而言,它首先将心体视为理解的对象,从而使二者的关系呈现为能知与所知相互对峙的格局。在心体的对象化形式下,对心体的言说往 往引向了语义的解析,从而不免偏离成就德性的指归。王阳明曾对此提出如下批评:“吾契但著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就身心上体履表现为一个为己的过程,言语文义上窥测,则执着于知识层面的理解,后者往往流于炫人以文辞,从而导向为人之学:“今之学者须有笃实为己之心,然后可以论学。不然,则纷纭口耳讲说,徒足以为人之资而已。” (杨国荣《言说与存在——心学的一个向度》) 7.对文中王阳明的“心体”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形而上的层面看,要走向理想之境(成圣),需要重建心体,心体是内在的本原,是成圣的根据。 B.在王阳明的心学系统中,心体与良知往往处于同一序列,致良知与知行的互动同时意味着体认心体。 C.心体是一个统一体,致良知的终极目标,在于达到心之全体。而名言都限于某一个侧面,所以是难以把握心体的。 D.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心体的意义以为己、成己为目标。成己即意味着使具有普遍性品格的心体与个体的存在合一,并通过对心体的自悟而成就人的内在德性。 8.下列各项是对王阳明言论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 A.王阳明说“心一而已”,指心体作为本原,表现为一个统一体。致良知的终极目标,即在于达到心之全体。 B.王阳明认为:“心之精微,口莫能述。”这里是讲心体与言说的关系,心体是很难言说的,更多地与体认和心悟相联系。 C.王阳明“哑子吃苦瓜”的比喻,是说对心体的自悟具有超名言的性质,所悟的对象(心体)似乎被置于超名言之域。 D.王阳明说“今之学者须有笃实为己之心,然后可以论学”,是指做学问先要为自己出发,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为人之学。 9.联系相关文段,解释王阳明“非名言之域”与老子“不可道之域”的区别。(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解析下载见:http://www.ks5u.com/down/2013-2/13/1034728.shtml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