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11 一.【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傅伯成,字景初。少从朱熹学。授明州教授。以年少, 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改知连江县,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①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时权臣方开边。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出为湖、广总领。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小使虽返,要求尚多。陛下不获己,悉从之。使和议成,犹可以 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 来者,非计也。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瘗②藏野殍,不可胜数。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圌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圌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圌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 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曰:“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遂抗疏。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 【注】 ①裰:信鬼神。②瘗:掩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师自居     嫌:厌恶 B.犹可以 一时之急 纾:缓解 C.驱降附以 来者 绝:断绝 D. 郡都试捕而鞫之 会:恰巧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  ) ①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②坐是不合,出知漳州 ③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 ④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⑤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 ⑥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确的一项是(  ) 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C.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1. D 2. D 3. B 4. (1)(傅伯成)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论辩质疑,后来很多人成才了。 (2)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  1.会:会同。 2.②是傅伯成表里洞达、敢于直言的结果,⑤是表现傅伯成的勤政爱民,⑥是表现傅伯成的爱君忧国、敢于直言。 3. 错在“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原文的意思是: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当因为上书的事遭贬。 4. 参考译文: 傅伯成,字景初。年少时跟从朱熹学习。被授予明州教授之职。因为年少,不喜欢以老师自居,他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论辩质疑,后来诸生成才的很多。改任连江知县,修筑了三百尺石堤,百姓蒙受其好处。 庆元初年,被征召任将作监,提升为太府寺丞。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该因为上书的事遭贬。又对御史说,朱熹是大儒,不可以按伪学来看待。又说到朋党勾结的弊端,是起因于皇上喜好厌恶上的偏差。因此不合乎朝廷,离京到漳州任职,把严格要求自己爱护百姓作为为政的根本。推崇朱熹的遗志并遵照实行,创办惠民局,接济百姓的疾苦,用来革除当地百姓相信鬼神的风俗。 调任工部侍郎。当时权臣正酝酿开拓边疆。伯成说:“天下之势,就好像乘船,(本朝)中兴近八十年,从外面看来,船好像还坚固紧密,岁月久了以后,缝隙和漏洞渐渐多了,即使只求得短时间的安全,还要担心倾覆颓败,竟然想侥幸图谋古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被提升为右司郎官,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离京担任湖、广总领。朝廷官员议论准备接收叛逃来投降的金人,伯成说不应该轻易背弃约定,请求告诫将帅不要生事。 嘉定元年,被朝廷征召应对,当面对皇帝时他说:“以前在与金人交战上犯了错误,现在在议和上又出现了过失。金国的使者虽然回去了,但提的要求还很多。陛下没有使自己获利,全部依从对方。假如和议成功,还可以舒缓一时的危急;如果和议不成就是掏空国库来资助敌人,驱赶投降依附的人阻绝了后来的人,这不是好的对策。现在的策略虽然是以和为主,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交战和防守的准备。” 任镇江知府。保全救活性命的饥民,埋葬饿死在野外的人,无法计算。制置司打算把焦山防江军调往圌山石牌,伯成说:“使这里空虚去充实那里,利害相等。包港处于焦、圌之间,不如两地的军队交替防守那里。”圌山寨兵,平素和海盗有勾连的人,伯成查访获知他们的姓名,会同郡都试把他们逮捕并审问,没有一个逃跑的。案件全部审理清楚后,傅伯成请求朝廷宽免他们的死罪,施黥刑后发配到军队中。 宝庆元年,加封为宝文阁学士。虽然极力以年老有病来推辞,但爱君忧国的念头一点也没有减弱。听说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皱着眉头对亲近的人说:“以前吕祖俭遭贬谪,我是小臣,还曾犯上直言。如今蒙受朝廷的恩典,我虽然才不胜任但据此职位,如果不说一句话,那还有谁应当来说呢。”于是上疏抗言。 伯成纯朴敦实不胡乱说话,洞明世事的表象和内里,每当称赞他人的长处,超过称赞自己的孩子,谈到奸人误国,坏人残害正直之人,声色俱厉,毫不掩饰。   二.【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降逆贼杨异等   降:使……投降。 B.闻贼规欲北度    规:谋划 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雅:儒雅。 D.尽心朝廷,谠言善策   谠言:正直的议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 B.①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①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②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D.①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方善策的一项是( ) ①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诗雅好推贤 ③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④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⑤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⑥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B.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的讴歌他。 D.杜诗虽然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建武十四年,因为派人为弟弟报仇而犯罪。 5.翻译第三大题画线的句子。 ⑴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⑷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答案】1.C 2.D  3.A  4.A  5. ⑴杜诗晓喻萧广,(但萧广)仍不悔改,于是杜诗击杀了萧广,回京后向光武帝奏报。 ⑵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巧因病去世 (3) 年纪越老,志气应当越旺盛,怎能在白发苍苍的年老改变心志。 (4) 注重乡校的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陈述,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1.雅:应解释为“平素,向来” 2.A项:认为/用;B项:代词,代水排、农器/代词,她;C项: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地方/……的事情;D项:介词“替” 3.④是杜诗为私事犯法  ⑤是皇帝的行为  ⑥是杜诗自谦。 4.杜诗没有上报朝廷 5. 文言文参考译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胃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性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去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棨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后,杀死杨异等人,贼 兵终于被消灭,拜授为成皋县令,到任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性。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向来喜好推荐贤明的人,多次举荐知名之士,有清河的刘统和鲁阳长董崇等。先前,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疏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也很谨慎小心的。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它征调的事,只用拿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就采取作为最重要的信物,以此来表明彰显国家的命令,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用皇上的诏命,如查有奸邪的人欺诈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叛乱的人没有消灭。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慎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根绝奸诈产生的缘由。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兵符以此解了赵国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末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虽然繁琐但不能省却,虽然浪费但不能停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罢。”谏书递给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杜诗虽然在外做官,但是对朝廷竭尽衷心,直方敢谏,擅长出谋划策,随不同的事献给皇上。在任七年,政绩教化十分显著。十四年,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赶上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了以后没有办丧事和埋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   三.【题文】文言文阅读 宝绘堂记 (宋)苏 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 ①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1.B  2.C  3.D  4. (1)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事物珍奇也不会成为祸害。 (2)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3)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4)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1.B.“去”应解释为“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 2.A.均为介词,解释为“因为”;B.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C.均为介词,前者解释为“被”,后者解释为“替”;D.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该项的阐述和原文不符。 4.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事物珍奇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自身。这就是沉溺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起初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书画,(我)都担心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看轻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为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信奉礼义,学习和问难诗书,经常与贫苦的读书人较量。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弃、远离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书画。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四.【题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直:直接 B.顾自民国肇造 顾:回顾 C.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丐:索求 D.视清季有加 视:看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B. 草木为之含悲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D.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A.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B.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C.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D.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孙中山先生应人之邀写的一篇序言。当时作者正督帅桂林准备北伐,他就书论史论世,热烈赞扬黄花冈烈士,是一篇借先烈的伟大精神鼓舞士气、进行战斗动员的檄文。 B.黄花冈烈士在武昌革命中血肉横飞,最后都被焚而死。作者号召国人要学习他们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真正理想的中华民国。 C.作者把黄花冈烈士比作田横五百壮士,把自己比作司马迁,为没能为黄花冈烈士立传而感到内疚。 D.全文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烘托等艺术手法,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②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答案: 【答案】1、C 2、D 3、D 4、A  1、A简直B但是D比 2、A凭、用;而、因而B因为;替、给C助词,无意义,表定语后置;的 3、例句使动用法A名词作动词永存B名词文字,一说作动词记载C名词作动词,为动 替作传 4、B应是广州起义,“被焚而死”不当,可说全部牺牲C这一段记烈士遭受冷落的境况,引用历史上善传游侠的史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做比较,进一步抒发作者悲痛的情怀D没有象征   五.【题文】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辛文房《唐才子传》) 乙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都,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王保定《唐摭言》)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 表:表奏 B.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见:表现 C.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宿:住宿 D.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请:邀请 2.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 王好战,请以战喻 B.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爽籁发而清风生 C.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是谓天地之义气 D.公矍然而起曰 然郑亡子亦不利焉 3.以下全都表现王勃才华出众一项是( ) 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 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③顷刻而就,文不加点 ④都督阎公不之信 ⑤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⑥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4.选出对甲、乙文段理解、评价正确的一项( ) A.甲文侧重王勃写《滕王阁序》前的坎坷经历,乙文侧重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曲折过程。 B.乙文通过对阎公的直接描写,从阎公的角度正面介绍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杰出才华。 C.王勃害怕藏匿犯有死罪的官奴这件事败露,就把官奴杀死,因此被免去沛王府修撰之职。 D.两篇短文都说阎公本来想让自己的女婿写文章,而王勃竟然毫不谦让,使得阎公很是 不满。 5、翻译下列句子 (1)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 (文言文阅读甲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1、C 2、A 3、C 4、A 5、 (1)父亲王福畴因为这事情被贬为交趾县令 (2)所以,远方的人不肯归附,就发扬文治教化让他们来。  1、事先,预先 2、均为介词,意思是“拿”“用”;B前为转折连词,后为顺承连词;C前为动词,表判断,后为代词,这;D前为助词,地、……的样子,后为转折连词,然而 3、①⑥是侧面表现,③是正面表现 4、B不是正面介绍王勃,C因戏为檄英王鸡文才被免去沛王府修撰,D甲文王勃是应帅命写文章 5、 (1)父亲王福畴因为这事情被贬为交趾县令 (2)所以,远方的人不肯归附,就发扬文治教化让他们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