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精析版): 现代文阅读3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要想让“提笔忘字”现象不再恶化,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再也不会令人惊叹了,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可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媒体率先报道了中国存在的“提笔忘字”现象,这一现象吸引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淡忘了汉字书写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之精髓。 D.只要完善行政指令或法律法规就可以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从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答案】 1.A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点评: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进,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2.试题分析:“已经不再令人惊叹”说得过于绝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步骤是:从题干要求出发,确定信息区间。首先是审读题干,题干是方向,是“命令”,题干规定答题的范围。其次,要依据题干找准信息区间,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 3.试题分析:文中没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需建立在对原文的理解和文意的把握上。在具体考查时,命题者常设置一些陷阱干扰项,而无中生有就是命题常设置的干扰项之一。无中生有,就是文章中本无此意,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这就要求解答者要细心。一是读题要细心,二是回读原文进行比对要细心。 精 神 终于,她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了,不过,她说:“一言为定,只买一份鸡腿、一杯饮料。”儿子不止一次想光顾这个环境了。他远远地指着豪华的门面一侧站立着的穿着奶白色西服的模特儿,说:“那就是山德士上校。”她觉得那位老人显得富态而慈祥。 厅内,宽敞、宁静,只有三对青年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母子俩选了张离服务台不远的桌子,桌面摊着一张报纸,他掀起说:“妈妈,你看。” 一张10元面额的纸币和8个1元面额的硬币。她惊讶了,脱口说:“怎么办?” 他说:“交给老师。” 她笑着说:“也好,这个店收了恐怕吞没了。” 他收起钱。她禁不住四下望了望,像是在做一桩丢人现眼的事儿。她的心“怦怦”地跳。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只是儿子在场,他还小。 服务小姐端来了一份鸡腿,一杯可乐。她当即付了款。她奇怪地想:竟不能将18元用来支付这个诺言,那样的话,她也能点个便宜的点心,毕竟首次坐进这个幽雅的环境呀。 他说:“妈妈,你呢?” 她说:“你慢慢吃,到时我可要问你什么滋味呢!” 他递过来说:“妈妈,你尝尝。” 她摆摆手说:“我不喜欢吃鸡,你慢慢吃,妈妈陪你。” 他埋头啃那鸡,显得仓促。 她喜欢注视着儿子,说:“又没人抢,你慢慢吃,你这吃像难看。” 他放慢了速度,却已经只剩根细骨了。他仰脖喝进可乐,说:“妈妈,真的很好吃呢。” 她说:“再好吃还不是鸡?好了,这下算是如愿了吧。” 他站起,精神抖擞的样子,说:“味道真的很好呀。” 翌日,他临上学校,说:“妈妈,早餐钱你还没有给我呢?” 她刚醒来,说:“我这儿没零钱,你先垫着吧。” 他说:“我口袋里的钱不够吃早餐。那钱我要交给老师呢。” 她打开皮夹,抽出一张10元面额的纸币,说:“晚上再结算。” 傍晚,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那笔钱,似乎那18元钱关系着儿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她期待儿子单纯、美好——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恐怕今生今世儿子都不知道她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她说:“18元钱你上缴了吗?” 他放下笔,迎上来,说:“妈妈,上课前,我已经交给赵老师了。” 她说;“老师说啥了?” 他说:“也没说啥,赵老师要上课呢。” 她说:“唔,捡了东西是该上缴。” 再一天,上班,她接到一个电话,是赵老师的电话。赵老师请她赶快到学校一趟。 她说:“出了什么事了?” 赵老师说:“肯德鸡快餐店老板赶到学校说要见见你们母子俩。” 老板是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没有店门口的永远站着的“山德士上校”那么有风度,却也显的精明。他说,那18元钱是他特意摆在桌子上的,他决定谁拾金不昧,他就奖励188元,他料不到校方转告了他,他就在学校颁发这笔奖金。我奖励这种感人的精神。 儿子一个劲儿地瞅她。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作弄了一样,说:“我不要这笔奖金,我不要,我和儿子只不过偶然去了店里,我不过不想叫儿子失望,他父亲两个月前出外打工……好了,我现在要去上班了。” 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都看着母子俩。她觉得浑身发热,抚摩着儿子的头,说:“妈妈上班去了。” 下班回家,儿子欢喜地迎上来说:“妈妈,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 她拍拍儿子嫩稚的肩膀,说:“妈妈替你高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文中画线句说“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恐怕今生今世儿子都不知道她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小说中有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这种心理?(8分) 5.小说中的母亲原先盘算着那18元钱,最后又拒领那笔奖金,母亲前后表现的性格是矛盾的吗?(8分) 6.小说以“精神”为题,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内涵?(8分) 【答案】 4.1)面对18元钱,母亲虽然口头上答应交给老师,内心却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18元钱,而这种念头使她觉得自己在儿子心目中是一个“反面形象”。 (2)表现这种心理的情节有:①“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这是她的心理活动。②回家后她始终挂念着那18元钱,儿子向她要早餐钱,她以没零钱为由旁敲侧击地提醒儿子可以先挪用拾来的钱。③晚上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的还是那笔钱。(每点2分,答满7分) 5.(1)小说中的母亲生活在艰难的境地中,让儿子吃一次肯德基成了她难以兑现的诺言,丈夫还远在外地打工。因此,面对意外得来的18元钱,心为所动,显露了贪小便宜的自私。(2)儿子不暇思索就脱口而出说要交给老师,她表面上附和着,内心仍在盘算着,显露出人性中的些虚伪。(3)但是,面对着188元的奖励,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的作弄,拒领奖金,显露出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前后对比,人情在短暂的失落以后自然复苏和觉醒,人物的性格是矛盾的。(每点2分,答满6分) 6.[示例]可以肯定餐厅老板的做法。在社会公德及人文精神沦落的时候,他特意把18元钱摆放在桌子上,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拿出十倍的奖金,更是对社会上拾金不昧精神的弘扬。(6分) ①儿子具有拾金不昧的高尚精神。②孩子的成长需要精神引导,要保护孩子的单纯和美好。③拒领奖金,既是不想让儿子失望,更是维护自己精神上的尊严。(每点2分,答满6分) 【解析】 4.试题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面对18元钱,她口头上答应儿子交给老师。所以,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下面的形象。“恐怕今生今世儿子都不知道她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口头上答应交给老师,而内心却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18元钱,而这种念头使她觉得自己在儿子心目中是一个“反面形象”。明白了这些之后,应从这句话的上下文中找到母亲盘算着这些钱的情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5.试题分析:首先要先从这一想一拒这两个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面对意外得来的18元钱,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回家后她始终挂念着那18元钱,儿子向她要早餐钱,她以没零钱为由旁敲侧击地提醒儿子可以先挪用拾来的钱。晚上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的还是那笔钱。这些都表现出了母亲自私的一面。面对188元奖金,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作弄了一样,所以拒领这奖金,又表现出了母亲人格尊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6.试题分析: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通过这些情节进行概括。当然这些精神,有的是具体的,有的却是隐含的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次为F级。 点评: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要恰当地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首先要了解一下小说创作者拟题的思路和技巧。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摆渡自己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舟。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那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突来的阴风晦雨。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簸,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7.作者从“写作号”船和“思想的船”分别对史铁生和霍金的意义中感悟到了什么观点?请你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6段中说“苦难是生命的常态”,这里的“苦难”的一个表现是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请你概括出它的另一个表现。(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8段中加点的“这只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2分) 10.下面五种说法中,与本文的主旨最为接近的两项是( )(2分)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解铃还需系铃人。 E.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答案】 7.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舟。 8.无路可走的绝望 9.摆脱不良心情(或“情绪”)的方法。 10.AE 【解析】 7.试题分析:文章连着举了两个例子,史铁生和霍金的例子,在这两个例子之间并没有任何议论,因此,作者的感悟不在例子前面就在例子后面。而前面只是说的烦恼和苦闷,而后面的内容才跟两个例子相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而本文要求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我们只要将原文中的句子摘抄过来即可。 8.试题分析:“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所以另一个表现就是无路可走的绝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现代文阅读表述题,先看清题干,再结合原文答题,尽量用原文中的原句或关键词。 9.试题分析: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所以,这只船是求生的本能,是新的欲望,是希望,但这些最终都是伪了摆脱痛苦、烦恼、和绝望。也就是说,这只船是摆脱不良心情(或“情绪”)的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10.试题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告诉我们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求人不如求己,因此选AE。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但是本题要相对简单一些,文章的主旨在看懂文章时心中就已经有一个大概了,再加上是选择题,只要将选项中跟主旨相关的句子选出来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1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11.C 12.A 13.D 【解析】 11.试题分析:C.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12.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13.试题分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15.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16.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17.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答案】 14.A、E (答对一个给2分) 15.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2点心态给2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16.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17.(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B. 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这句在文中无依据。 C.“ 叙事手法新颖”错,只是一般的叙事手法,并无特殊之处。D. “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不恰当,这只是爷爷在偷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本题中A、B、D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这篇文章又是小说简单易懂,所以判断对错应该不难。 15.试题分析:高兴的时候爷爷香甜、快乐、有滋有味地嚼黄豆,而痛苦失落的时候就不嚼。而这一段正是搬出大染坊的时候,爷爷不仅不高兴,而且是很气这败家的儿子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做本题时应联系前后文,黄豆在本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一直跟爷爷的心情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一点,再结合文中相关的句子,就可以整合出正确答案了。 16.试题分析:“黄豆”是贯穿全篇的,爷爷偷师的时候“就从兜里摸出几颗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开了染坊就一边“香甜地嚼着”,染坊开大了“快乐的嚼着黄豆”,有了钱“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就是成亲那天“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而当“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所以嚼黄豆不仅跟爷爷的心情有关,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更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17.试题分析:“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