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 1、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24.孟子这段话的话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由也,⑴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①,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③;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④;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⑵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篇》) [注]①居:坐。?? ②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③贼:害。?? ④绞:说话尖刻。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1)( 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 ????????????????????????????????????????????????????????????????????????????????????????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荀子?臣道》) 孟子和荀子的话均阐述了君臣关系,请写出《论语》中讲述君臣关系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论语》相关语句及上面两段文字,概述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说:行善积德过了头,常人就应称为疯子,君子就应称为小人。 以上观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哲学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具体阐释这种哲学思想的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答:????????????????????????????????? ??????????????????????????????????? ????????????????????????????????????????????????????????????????????????????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答:???????????????????????????????????????????????????????????????????? ???????????????????????????????? ???????????????????????????????????????????? ???????????????????????????????????????????????????????????????????????????? 8、阅读下列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论语·公冶长》 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 ? ??——《左传·襄公二十三》 (1)从①②所引内容可以看出在“言语”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仁者应? ??言,而不该? ??言。(在空格内以一字填充) (2)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与孔子所述是否矛盾?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燕人畔①。齐宣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②”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③”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④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⑤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⑥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①畔:通“叛”。② 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③有诸:有这事吗?④宜:应该,整句的意思是,不也是很正常吗?⑤顺:掩饰,将错就错。⑥更:改正。 (1)按文意理解,文中的哪些人是“古之君子”,哪些人是“今之君子”? “古之君子”:??????????????????????? ????“今之君子”:??????????????????? ??????? (2)结合文段概括“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 (3)指出文段运用的一种主要论证方法,并做简要阐述。 ????????????????????????????????????????????????????????????????????????????? ??????? 10、阅读下列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论语·公冶长》 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宪问》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 ? ? ? ? ?——《左传·襄公二十三》 (1)从①②所引内容可以看出在“言语”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仁者应? ??言,而不该? ??言。(在空格内以一字填充) (2)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与孔子所述是否矛盾?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乙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注】①专对:独立应对。 从上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 甲:????? ?????????????????????????????乙:?????????? ??????? 上面的两种教育观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注】①孙:同“逊”。 (1)根据上面三个选段内容,简要概括儒家君子观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实际,谈谈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题。 ?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衍文:??????????????????????? ???产生原因:???????????????????????????? ??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0、根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概括一条四字成语。 ???????????????????????????????????????????????????????????????????? ?????????? 11、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 16、阅读《论语》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23.(1)子夏向孔子请教的是由《诗经》诗句引起的“素”与“绘”的问题,却又问到了“礼”。 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子夏具有怎样的学习意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请分别用一个成语作答。 17、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言语的好坏,关键要体会它有没有深远的意义。 B.一个人能够遵守约定并且施与广博,那么他行的就是善道 C.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往往是人们的毛病。 D.我们不应该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却降低要求。O%下标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请结合上面选段中有关“操守”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阅读下面两则《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1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行事过程中处在两难的情况下要以知耻为行事标准,否则有损于义。   (2)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谈的是学习方法,孔子告诫弟子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 B、②孔子认为学和思不能偏废,但他也认为“思而不学”比“学而不思”更糟糕、更危险。 C、③提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 D、①②③都是谈论的都和学习有关,对于今天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谈谈你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 21、阅读下列课外经典短文,完成文后3个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翻译:------------------------------------------------------------------------------------------???????????????????????????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 (3)上述对话中,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答:??------------------------------------------------------------------------------------------------------- 。 22、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 ??????????????????????????????????????????????????????????????????????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 ???????????????????????????????????????????????????????????????????????????? 2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 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侍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侍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侍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上》) 【注】①难为水:难以被其他水所吸引。②观其澜:观看它壮阔的波澜。③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太阳月亮有光辉,连一个小缝隙都可以照到。④盈科:把坑坑洼洼填满。⑤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登上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在什么高度就会什么看法。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 C、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D、孟子以为,事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答: ???????????????????????????????????????????????????????????????????? ???????????????????????????????????????????????????????????????????????? ???????????????????????????????????????????????????????????????????????? ?????????????????????????????????????????????????????????????????????? ?? 25、阅读下列《论语》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1)翻译“不患人之不己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三则都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 ?答:????????????????????????????????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 答:????????????????????????????????? ? 2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处在那个位置上,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使用刑法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则高明得多。 ?D.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刑法、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针对宋国大夫戴盈之拖延减轻人民赋税负担。 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就不能采取推托敷衍、蒙骗世人的手段。必须立即、彻底改掉。 2、孔子说:“由呀,⑴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⑵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3、圣: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 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 ??? 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 4、参考答案: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 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强调两面,不仅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要求,是从维护周礼的角度着眼,突出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或者: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强调君应以礼待臣,又强调臣忠于君,这样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孟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君之道,要求为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 荀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臣之道,认为为臣者应该谏、争、辅、拂,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体现了“从道不从君”的思想。 6、答案:中庸之道。 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7、 (1)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答案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8、(1) 慎、巧 ( 讱、佞 ) (2)不矛盾。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是由内在的仁德自然发出的,是“有德者”之言。而孟子语言中的“文”包括善用譬喻等是为更好表现仁德服务的,并非卖弄论辩技巧或用于不当目的的“巧言”。 【文化经典 相关注释】 ①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②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斯:就。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④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译文】如果没有文采 那么便不能流传很远。 9、  文化经典参考译文:??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10、(1) 慎、巧 ( 讱、佞 ) (2)不矛盾。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是由内在的仁德自然发出的,是“有德者”之言。而孟子语言中的“文”包括善用譬喻等是为更好表现仁德服务的,并非卖弄论辩技巧或用于不当目的的“巧言”。 11、举一反三或者讨论启发? ????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是学以致用的基础。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学会类推,学会融会贯通,学到的才是活的知识,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讨论启发有助于学以致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启发和与同学的讨论,有助于获得能力,进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去。 12、 13、(1)①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②能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③安贫乐道,热爱学习等。 ?(2)君子,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身的品德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而对外在的物质利益汲汲以求。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14、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众星拱北。 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有忽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作用之嫌。 16、(1)绘画的事后于素,先有了底子之后才能绘画,这种“素”与“绚”的先后关系与“礼”和“仁”之间的先后关系是相通的,礼后于仁义,就是说,礼必须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2)举一反三;教学相长 解析: 无 17、(1)B“守约”意思应为“操守简约”。 (2)参考答案:我们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凡事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方能推己及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解析: 无 18、(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或:译文中“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 (2)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19、(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羞耻心固然重要,但对于哪些事情引为羞耻,则更需要自我省察。孟子之所耻,不是耻“恶衣恶食”,以物质生活不如人、钱财不如人、权力不如人为耻,而是以仁义道德不如圣贤、不能成为圣贤为耻。 解析: (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以上三段选文都是围绕“耻”论述的,首先要读懂原文,体会孟子关于“耻”的内容精髓,从辩证的角度概括归纳。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玩弄机巧诈变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20、【小题1】B 【小题2】孔子认为治学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切不可不懂装懂,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解析: 略 21、(1)“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 (2)“冉有生性畏缩,所以(我)要(使)他进取(或给他激励);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要(使)他慎重(或让他有所节制)。” (3)体现了孔子教育要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 略 22、(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23、D 解析: 略 24、(1)C (2)一是要有比较高的境界;二是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25、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2)一个人追求的是学好本领(或美好的道德品质与真才实学),而不是自己的名声。 26、(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解析: 无 27、【C】使用刑法来约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惩,而不是不会犯罪。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