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梧桐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株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枝头渐渐地虚空了,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曰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作品写道:“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按下面三个阶段概述“种种的容貌”的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 答:新桐初乳时口口口口;绿树成阴时口口口口;梧桐落叶时口口口口。 (七)1.(1)明亮坦白(或:拙劣坦白);(2)高厚浓重(或:密密层层);(3)凄惨悲哀(或:悲哀凄惨)。 2.对梧桐的观察与感悟,“我”和“主人”是不同的,对此,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不超过14字) 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自然和艺术是不能占有的。 3.“‘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作品主要组合了哪两个具体材料来表现这种…无常’的象征”? 答: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梧桐绿树成阴的繁茂景象;(2)梧桐枯叶脱落的悲惨景象。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一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梧桐叶初乳时那渐换青黄的特点。 B.作品化用“芭蕉分绿上窗纱”的古诗,表现了梧桐绿叶成阴的光景和作者对绿意太多的丝丝遗憾。 C.作品用一“闹”字表现梧桐叶枯黄飘落的情景,这一成功的拟人手法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态。 D.作品用花的凋谢和梧桐的落叶作对比,强调了世间的悲哀没有哪一样能够与梧桐树的落叶相比。 E.“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一句抒发了作者对世间事物由盛转衰、变幻无常的无限感慨之情。 4.A、B。A.“渐换青黄的特点”有错;B.“绿意太多”不表遗憾,而是赞美。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落 叶 王 蒙 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夏天,曰趋丰满,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树干说:去吧,去吧。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你们应该去接受命 199 运的试量。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 它们是它们自己。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大发奇想: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 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的包围之中,树不会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树又不能忘怀它们,不能不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 1988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 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哟……” 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1.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比作“一片片落叶”,从“落叶”的比喻意义看,文章描写春天、夏天和秋天树叶的景象,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1.表现了作品经作家倾尽全力孕育、创作并奉献给社会以接受检验的过程,以及作家对作品的感情。 2.(1)作为“大地的新客人”,“落叶”有哪些遭际?试予以概括。 (2)文章是怎样突出这些遭际的?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落叶”(作品)或遭冷遇,或被欣赏,或成为研究对象。(2)文章借助一连串的“也许”,以排比句式突出表现‘落叶”的遭际。 3.(1)第八段说:“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这句问话的意思是什么? (2)作者最终的抉择是什么?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作品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反思(困惑)。(2)作者的最终抉择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刨作之路。 4.从文章的结构和表达的感情看,结尾三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呼应开头,借陆文夫的话道出了作家对自己作品的共同感受。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骆 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从前常常喜欢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小茶馆,另一个值得一看的便是那一双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些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得生出优越之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进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做算术,老虎翻筋斗,觉得有趣。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里,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可真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的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在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是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般悲惨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是么?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一双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以骆驼的黯然消逝,也许就是类似“人地不宜”之故罢!生长在北方大地之上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的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蒸?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郁,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为“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段酸辛,使得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络驼不公是在这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曰趋于衷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现在沙漠里听说也有了现代的交通工具了。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完全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蠢的当中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五百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饮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并不是因为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是因为它的体内由于脂肪氧化而制造出水。它的驼峰据说最关味,我虽未尝过,可是想想熊掌的味道,大概也不过尔尔。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最喜欢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地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 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雅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1)作者诉说骆驼的悲凉是从哪几个角度描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1.(1)①槛外的冷清;②槛内的生活环境;③自身让人惨不忍睹的形象。 (2)作者说:“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说说这“另外一种心情”是一种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凉、酸辛、无法忍受。 2.文章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画线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作者思归、思亲之情;②台湾不适合自己久居的感叹;③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或总说:海外游子思归、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 3.文末“尤其是……退下去罢”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揭示了当今世界人们好恶的不良倾向,以饱含愤懑、酸楚、无奈的笔调预言了骆驼的可悲命运。 4.下面赏析,符合文章意思的两项是( ) A.作者到动物园感到“另一个值得一看的便是那一双骆驼了”的原因是骆驼不久便会从“世界舞台上退下去”。 B.文章描写猴子、狮子的可爱是为了衬托骆驼的愚笨和悲哀。 C.骆驼的曰趋衰微并不是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的。 D.从文章末段可以看出,作者对骆驼虽有同情,但是对骆驼的消逝也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惋惜。 E.把骆驼运到台北动物园是骆驼的悲哀,也让人难以忍受。 4.c、E。(A.作者是出于真爱和同情。B.不是衬托“愚笨”,而是衬托悲哀。D.作者用一些反话,这些反话恰是对骆驼的同情和惋惜。)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