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窗山海 吴韦材 ①人的生活目标,往往决定他对风景的看法。 ②然而人人看法有异。就如有朋友说,山海只是属于假期的,是一种遥远的风景。 ③还有些朋友,当看到某些挂历上的遥远之处,就会向往住在那里的人们,说他们幸福,能世世代代拥有好空气、天然的水、无污的宽阔土地,还有真实又自然的食物。但假如那时真有一位能神给予法力让他眨一下眼就梦境成真,我打赌他眼睫毛都不敢动一下。并非风景遥远,而是,向往只不过是都市人一种用来松弛身心的精神瑜珈,尤其在冷气房里,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那种都市人常有的习惯性风景幻想,就会变成虚拟场面。 ④我想,对于风景我是绝对执著的。风景的虚实其实都在于那个人自己的感受。有些人不满15岁就向自己许下承诺,非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一番事业闪烁峥嵘不可。这么美好的理想也真叫人动容,只可惜35岁之后再去找回这些人.就知道周而复始的不过是黄粱影子。 ⑤也有人,或许很早就向往另端无边的宽阔,这有时也许会让我们看到一些早熟的诗人或灵气浪漫的画家。可惜预告片虽多,真正上演的机会甚少;有也是快上快下,大浪冲几回,社会出入口处只有整齐的队形。 ⑥现实就是如此。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该重新衡量环境的选择时,身边的种种现实,早已架构成层层阻碍。况且,人一出世就有许多等着接收的附赠品,宗室籍贯、文化背景,以及许多不能脱身的责任与承诺,通常都是在人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编剧之前就纷纷而至的。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除非大限突至。就算年轻人向往翅膀,年幼少小也无可奈何,只得渐渐投入现实,不久也就同而化之。什么当年看法,什么第三种角度,统统置于脑海底层,要它重浮见光,恐怕真要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才有机会了。 ⑦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世界不会因谁的离开把头扭转一下。我们从小就向往的风景,也一直都处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关键只是“可有勇气接受它”。我想人人都该清楚这个事实:“我活着的价值就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甚至不是我的神。”就凭这点,谁都可以重新编剧并设换场景,这片不行,只要还有勇气,当然,还要有条件,就该速换速决了。就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说的:“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 ⑧真要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除了你自己,真的,没人能给你。 (原文有改动) 1.文中的“风景”具有双重含义,请给予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1.(1)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2)美好人生的目标、理想。 2.文章开头说,对“风景的看法”“人人看法有异”。文章是如何展开阐述的?请梳理层次,列点陈述每一层次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先写自然风景,有的人所向往的风景,其实仅是一种虚拟的幻想。②再写人生风景,有的人抱有远大目标,但终究被现实环境和自身文化背景所同化。③后写作者看法,只要有勇气,能及时调节,就能摆脱现实束缚,实现人生的目标。 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在第⑦段中又说:“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不矛盾。①前者是说,人们常借口现实束缚而无法摆脱(结果往往是被现实所同化)。②后者是说,(只要有勇气,能及时调节,)人们还是能够从现实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一窗山海”的风景作比喻,贴切、形象。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最后一段作者用自己的认识印证了这一观点。 B.“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烦躁不安的心理。 C.没能觅得“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是不幸的,“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回想起来,就难免有“少小无成老大悲”的况味。 207 D.“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作者给塞万提斯这句话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含义,表明了缺乏勇气就永远不能实现自己目标的道理。 E.文章采取随笔的形式,语言生动,文思敏捷,具有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表现了对人生之“风景”的思索与追求,读之妙趣横生而又含义隽永。 4.A、D。(A.第一段内容不是文章的主要观点,说“开门见山”有误。D.塞万提斯这句话本身就含有深刻的哲理,并不是作者赋予的;这句话中的“迟疑徘徊”照应的是“勇气”和“速换速决”(果断),而不仅仅是“勇气”。)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硕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乡村的童年就是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上。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已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惟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版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蓦然一惊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的曰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1.文章在屋檐的第一境界中写到了哪些事物?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1)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1.(1)“你”、雨水、冰凌、于禾、狗(2)自然淳朴、怡然和谐、融为一体 2.品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有哪些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随着“你”慢慢长大而渐渐产生了不满现状的情绪,于是便决心怀揣着对家乡的依恋,离开家园,踏上寻求人生理想的道路。 (2)“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请阐释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 “仓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灿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情非常急切,而对未来的困难和前程还缺乏充分的准备和把握。拥有年轻的生命,对未来充满无限的美好向往。 3.文章的后半部分有这样一段:“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这时的“屋檐”具体代表着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代表着事业发展的高度。 208 4.“屋檐三境”中的“三境”表现了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心境,请分别简要概括文中的“你”在三个阶段中心境的主要特征?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4.①无忧无虑,怡然自得。②急切焦躁,沉稳奋进。③超脱平和,泰然自得。(相对而言,第一、三种心境是静态的。第二种心境是动态的,体现了由梦想到现实的转变过程。)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拟声词)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那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间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惟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惟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苦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欢乐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923年8月31日作) 1.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前两句描写秋虫集居的鄙野乡间,请概括这鄙野乡间’的特点。(8字以内)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十八)1.(1)轻柔、温暖、静谧、安闲; (2)本段从哪几方面描写“秋虫的合奏”?(10字以内)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声响、音量、节奏、神韵; (3)本段描绘秋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现充满生机、贮满诗意的秋之乐趣,抒发作者对过去富有生气的文坛的怀念与向往之情。 2.对第4自然段的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 2.B C E A.备尝了酸甜苦辣,人生才丰富多彩。 B.人们宁愿吃苦,也不愿过着淡漠无味的生活。 C.淡漠无味的生活,沉寂郁闷的社会,令人愤懑。 D.既有甜美又有酸苦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E.人们追求有味的生活、充实的人生。 3.第6自然段中赞美“那美妙的秋之音乐”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 3.对比和衬托 4.第7自然段中“井底”和“铅色”的“象征的意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四”运动以后,反动军阀实行军事独裁和文化专制,扼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生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