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卷) 我对这位传奇英雄的认识,有一个突变。 为了寻找盖文学馆新馆舍所用国产装饰石材,我和我的同事来到了新疆。 我知道,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曾被充军新疆,一直发配到伊犁,是真正的受罚。多少年过去了,当地的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地给他在老的伊犁将军府附近盖了二座纪念馆。我决定抽空去看看。 在去纪念馆的路上,在路旁我看见了一条很长很规矩的小河,大概有5米宽,河水流得很冲,岸两旁有高大的树。开车的司机说:“它是渠,是人工开挖的,叫‘皇渠’,是林则徐大人当年留下来的,为的是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地为良田。这水渠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了。” 这个小故事极感人。 它一下子,把这位举世闻名的英雄老人拉得很近很近了。对他,不是一般的崇敬了。复杂了,真的,复杂得多了。该怎么说呢?往大里说,牵扯到人该怎么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甚至,整个儿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都可以由这个故事中派生出一些认真的思考来。往具体里说,想想看,那是怎样的逆境呀:硝烟弥漫之后,戴罪受罚,背井离乡,充军万里。凄凉之至。然而,他却依然一副大将风度,在别人的监控之下,指挥黎民百姓和部队官兵,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终曰挖渠 181 引水不止。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一个树在你我面前的,伟大的,不说教的。默默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平凡的,可以效仿的楷模。 总之。这条小渠给我带来了心灵震撼,令我激动不已。它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感动。 林则徐的一生与其说是官运亨通,不如说是充满了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罚,比如连降四级,连降五级,竞有许多次。最大的处罚是发配新疆。然而他的态度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个真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的处世哲学便是如此鲜亮简明,有小渠可以作证。 新疆土地极肥沃,天生一块大宝地。风和曰丽,曰照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要有水,种什么长什么,而且硕大,丰产。林则徐抓住这个要害,挖渠引水,做了表率。而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偏偏是个犯人的身份,而且年老体弱,精神上又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容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 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这个风格是铮铮硬骨头的作风。 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为那遥远的小渠而骄傲,它不是什么“皇”渠,而是地道的“人”渠。 一个姓林名则徐的神人,用这小渠,在天地之间,龙飞凤舞般地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什么时候再去看看那小渠,用清澈冰凉的渠水洗洗脸,当做接受一次沁人肺腑的人生洗礼吧。 1.文中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这条小渠“不是什么‘皇’渠,而是地道的‘人’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评析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开头提到的“传奇英雄”指的是侠肝义胆,武功过人,铁骨柔肠的英雄好汉。 B.“我”原先对林则徐知之不详,见了这条渠,才对他崇敬起来。 C.“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中“潇洒”一词的意思是不拘世俗,风流倜傥。 D.林则徐不但富有献身精神,而且具有科学头脑。 E.这条水渠不仅造福一方,而且可以成为净化人们心灵世界的镜子。 F.全文感情深挚,气势酣畅,一唱三叹,缠绵悱恻。 4.文中画线句用了排比手法,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照应开头 B.直抒胸臆 C.画龙点睛 D.深化主题 6.作者对林则徐的认识“有一个突变”,从全文看,这个“突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在原文倒数第七段。 2.这条渠虽然是官修的渠,但更是林则徐为百姓修的渠。它体现了林则徐的大写的“人”的风格和精神。这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这渠为人民而修,称为“人”;二是这是林则徐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大写“人”的举动。 3.D、E。A项,“传奇英雄”指林则徐,不是侠肝义胆,武功过人,铁骨柔肠的普通英雄好汉;B项,应是原来崇敬,现在更崇敬;c项中“潇洒”不对,应指自然大方,不拘束,并不是“风流倜傥”。 4.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赞美了林则徐独特的人格力量。谈表达作用要从两方面说,一是形式,二是内容。 5.B。“直抒胸臆”在最后一段是不当的,这一段用了比喻,是含蓄的。 6.见到水渠之前,对林则徐是一般的崇敬,见到水渠之后,从林则徐身上引发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八)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 182 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树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曰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涵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2.第2自然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自然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1.B D 2.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3.(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表述不求一律,意思对即可。(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如答“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也对。 4.(1)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2)①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②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 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阴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机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树,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 183 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关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①、太庙②,依傍的是祖荫。 [注] 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答案与精析 1.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抓住段内的关键词句。 2.这句话可有多种理解,至少要写出两层意思。例如,第一层意思是,天坛和太庙所依傍的树阴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第二层意思是喻意,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并非俊彦美女(或空头美术家)的急就而成。 3.①从乡情上或对故乡的感情上(或:老树是故乡的象征);②从历史角度或时间上(或:老树活得久长、阅尽沧桑,成为历史卷轴);③从艺术的角度(或:老树很有风韵,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 4.答案为B、E。A项,“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不合文意。c项,“前人种树后人凉”,是说明植树的重要,体现了人类的美德,为人类造福的职责。D项,“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不合文意。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