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5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曰,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曰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瞄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竞大奇也!”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彰读《诗》《书》 课:督促。 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达到。 D.召彰诣行在所 诣:前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玠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④“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9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曰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c。c项,“及”,遭遇,接触。 2.答案为B。A项,两个“所”,都与后面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c项,两个“乃”均作“才”。D项,两个“以”均作介词,作“用”讲。B项,“其”①:语气词;“其”②:作代词。 3.答案为D。曹操评玠曹彰“黄须儿竟大奇也”,其依据应在第二节,指建安二十三年曹彰北征平反之事。①②③处的内容均在第一节,与曹操的评论无关。 4.答案为D。封曹彰为任城王时,曹操已死,是曹丕封的。 5.(1)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厉”:剧烈、猛烈,译为“振奋”;“北”,败逃的军队。(2)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3)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往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伐”,夸耀。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徽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曰,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豆③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剌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 ①上:指隋炀帝。② 摧 :连接。③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 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 节:符节,古代用做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 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及:言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     40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亳、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A。“次”,驻扎,停留。 2.答案为D。A项,“且”均作“将要”讲。B项,“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成名词性词组。c项,“乃”均作“竟”。D项,“之”①:主谓问,取消独立性;“之”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3.答案为c。A项中“因解节毛怀之”,B项中“遂东走,撷莹豆以食”,D项中“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均不符合题意。 4.答案为D。D项“禀告皇帝”有误,“禀”,给予谷物之意。 5.(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徒”,白白地。(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节”,气节。(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部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