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待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奥斯威辛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另一些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1.选文第二段开头说“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3.从选文可看出,本文与一般消息报道有所不同,试结合选文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这和一般的消息写作略有不同。这样写比一般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晰,没有枯燥感。 4.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已离我们很远了,但本文对我们来说是否仍有其现实意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二、语言运用 5.下面是联合国总部门前一尊雕塑的照片,请紧扣雕塑的寓意展开联想,写一段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你的期盼。要求不少于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们期待,飘荡在世界上空的,不是硝烟,而是祥和的瑞云;我们祈盼,飞翔在白云蓝天上的,不是战斗机,而是自由的和平鸽。 6.请在下面语段的空缺处加上一句阐释性的话,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语气、语意要保持一致。 奥斯威辛是什么?是纳粹分子在波兰修建的集中营,约四百万人(大部分是犹太人)死在集中营里。奥斯威辛是人类全部丑恶和罪恶本性的铁证。奥斯威辛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再绕开罪恶去谈论人和人性。那不仅仅是欧洲人的事情,那不仅仅是白种人的事情,那不仅仅是德国人的事情,那也不仅仅是德国人中的“纳粹”们的事情。当四百万无辜的人被“科学”而“理性”地驱赶进煤气室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看到了一种属于人的本性。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这一类的事情,曾经不断地在人类的历史上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和理由上演。在秦朝有过“焚书坑儒”,在清朝有过“扬州十日”,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过“南京大屠杀”。这些罪恶使得我们所有关于人的理想、自信和真理,所有关于美好善良的解释,都变得像枯草一样苍白萎顿。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说:“奥斯威辛以后写诗就是野蛮。”是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要诗又有何用?要文学又有何用? 答案:如果生命可以像草芥一样被任意砍杀。(或如果生命可以像牲畜一样被随意屠宰)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祷告  纳粹  颠倒  难以想象 B.废墟  掩映  绞刑  惊惧万分 C.狐疑  嬉笑  肯求  心智健全 D.隐秘  窒息  凝重  表情木然 解析:选C。“肯求”应改为“恳求”。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空白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也有人想通过访问______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②一些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______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现在,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______的喊叫了。 ④现在她在这堵奥斯威辛集中营______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A.幸存者 遇难者 受难者 死难者 B.受难者 死难者 遇难者 幸存者 C.遇难者 受难者 幸存者 死难者 D.死难者 幸存者 受难者 遇难者 解析:选D。解答此题既要区分这四个词语的不同,还要注重把握语言环境。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官兵们形容高原反应时的感受:头疼得像要炸裂,用背包带勒、用手指掐、用拳头敲全都没用,“恨不得把自己的头砸碎。” B.日前,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罕见的棕色大熊猫幼仔。关于棕色大熊猫的成因,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返祖说;一种是遗传说。 C.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逝去,让我们不得不想现在的中国、未来的中国是否还能出现世界级的宗师?一个世纪后的我们是否还能在各个领域继承遗志发扬光大? D.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 解析:选D。A.末句的句号放在后引号外面。B.分号改成逗号。C.在“不得不想”后面加冒号;或者把前一个问号改逗号,后一个问号改句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拓宽了诗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诗的表现技巧,对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C.“艳照门”事件警示我们,网络上一些不雅内容正污染着我们的眼球,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范意识,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D.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解析:选A。B.配搭不当,“创造的”应为“创造了”;C.句式杂糅,不合逻辑,“抵制”“防范”都是表否定态度的词语,可改为“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或“自觉增强对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范意识”;D.介词滥用,去掉“由于”;或语意重复,保留“由于”,去掉“导致”。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奥斯威辛的雪 肖复兴 在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威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出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言。 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他们都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 130万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无论是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ity。 我们常常爱说和世界接轨,从此次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应该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想起有一次在长江三峡上的经历,航船途经一个小地方停靠码头,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船舷旁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在大声呼喊着:“让列宁同志先走!”戏谑中含有讽刺和不满,自然流露的都是情绪。 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已经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我们上行下效,愿意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在官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更愿意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才是。因此,如果是我们来操办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会怎么办?自然,也许我们会操办得更好,但我们会坚持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吗?虽然天在下着大雪。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站立风雪中,而“让列宁同志先走”? 也许,这真的是值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奥斯威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选自肖复兴《我的人生笔记》) 5.文中画线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的“形式”与“内容”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式”是指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虔诚地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内容”是指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 6.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们应该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的具体内容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要“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或:反对搞形式主义,重视活动本身的实际意义。) (2)抛弃“官本位思想”不要总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或:不要在活动中一味地突出领导,杜绝“官本位思想”。) 7.有人说文章结尾句颇有意蕴,值得玩味。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文首构成呼应,圆合文章的结构。 (2)奥斯威辛的雪,冷,白,清澈;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出席纪念活动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哀悼的真诚和行事作风的平易,奥斯威辛的大雪中纪念活动,反衬出我们的某些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是多么的严重!反衬出我们的形式主义多么严重! (3)一语双关。表面指天气的寒冷,雪的晶莹、清澈,同时又表现心情的悲痛,所以说“冷”;而这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纯粹”不是为了章显什么,而是一种虔诚的悼念和忏悔,又让人觉得晶莹、清澈。 8.文章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就其中的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中生动的叙写,精当的议论;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首尾呼应、绾接自然的结构艺术等等,都是可以选取的答题点。只要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句顺畅,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文章前半部分写4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上“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他们平易而深挚的悼念姿态与我们的某些官员的“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官老爷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描写中作者的爱憎、褒贬不言自明。 示例2:文章的第七段运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一连串的反问句,将官本位思想之严重官老爷作风之恶劣暴露得多么充分! 三、语言表达 9.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平民参与(或草根公益) 积少成多 利他性 寓善于乐 10.(创新)请仿照《光阴》一诗首节的形式,从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再写一节。 无人能描绘它的面容 春 却能闻到清新的气息 枯黄的大地 便披上翠绿的新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无人能听到它的声音/夏/却能感受火热的阳光/辽阔的田野/就荡漾沁人的麦香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