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的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1.作者在文中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找出语段中能作为“我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事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草、土墙、房子、破墙圈、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 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证据”的珍爱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初不懂得重视这些“证据”的自责之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3.第二段写了“我”与“曾经拥有的事物”的对话,这样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我”在离别时对这样“曾经拥有的事物”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渴望在故乡留下“今生今世的证据”。 4.文段中,“我真的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样的描写符合生活实际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符合生活实际,但这种场景的细腻描写是个人化的,浸透了作者的感情,是人感觉的延伸。这表明,家乡已成了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 二、语言运用 5.把下面这个长单句改写为五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只大红公鸡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 ②一条黑狗老死窝中。 ③那一缕夕阳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 ④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 ⑤我却不知道它们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6.将下面的句子按照恰当的顺序,依次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①④②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渺(miǎo)     旖旎(yǐ nǐ) 烟垢(ɡòu) 潦草(liào) B.咀嚼(jué) 燕国(yàn) 骨骸(hái) 打夯(hānɡ) C.耄耋(mào dié) 圈棚(juàn) 勉强(qiǎnɡ) 熟悉(shú) D.润笔(yùn) 数顷(qīnɡ) 巍峨(wēi) 为虎作伥(chānɡ) 解析:选C。A项,潦应读liáo;B项,燕应读yān;D项,润应读rùn,顷应读qǐ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折毁 沧海 悲怆 离乡背井 B.苍茫 寒伧 陪衬 恍然大悟 C.澄徹 点缀 浏览 相映成趣 D.惆怅 树叉 篝火 良晨美景 解析:选B。A项,折—拆;C项,徹—澈;D项,叉—杈,晨—辰。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B.“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成“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C.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D.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解析:选A。层次不清,应把“还有汗水”前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近来,随着人们对节日经济、节日文化的日渐重视,关于在洋节泛滥的情况下如何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讨论愈演愈烈。 B.欧洲媒体亵渎伊斯兰教事件发生后,许多国家要求新闻部门要对各个宗教、民族的习惯和习俗做到胸有成竹,坚决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C.想不到祖父变化这么快,满头白发,老气横秋,连走路都很困难了。 D.巴金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敢言他人之所不敢或不愿言。他的品格、节操山高水长,值得后人敬仰。 解析:选D。山高水长:指像山一样崇高,像水一样悠长。比喻人的节操高洁,影响深远。A项,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等)变得越来越严重,贬义。B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此处应为“了然在胸”。C项,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或暮气沉沉,缺乏朝气,多用在年轻人身上。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 B.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C.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D.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解析:选C。搭配不当,“思路”“性格”“信心”不能与“感染”搭配。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像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听不到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座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6.作者在第②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的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先在文中找到作者认为是“消失的东西”,留心发现带有“消失”字眼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答案:①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②妈妈用以洗菜和洗衣的水井、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龙眼树下的水牛都消失了。③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④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⑤“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 7.第⑨段中作者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回答此问题要注意先在第⑨段中找出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环境,然后判断其具体的含义。 答案: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的房屋等。 8.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开头说“迷了路”之后,用冒号注解了原因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结尾说“迷了路”,又进一步说“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对以上两处加以分析,不难得出其不同的含义。这种写法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答案:不相同。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童年的梦幻、至亲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了主题。 9.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种认识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解答时要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然后对其谈谈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有据。由对故乡“消失的东西”的怀念中可总结出作者的思想认识。 答案:①对童年的怀念。②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③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 三、语言表达 1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15个字) 我们的宇宙是和谐有序的,宇宙中的每一颗星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的散文中,每一个字词也应当不是可有可无的。星体之间有宇宙微粒充当填充物,文章字词间也须有填充物——韵味、意境……这是比字词本身的含义更难以言传的东西,无具体形象而真实存在的、类似晴空下笼罩在树林、河流上空的淡紫色烟霞的东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开头讲宇宙和谐有序是为了引出话题,同时也是打比方;后面说“淡紫色烟霞”是用来比喻散文的韵味、意境的。所以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谈散文的韵味、意境。 答案: 散文必须有韵味和意境。 11.阅读下面的内容,用个性化语言先完成填空,使得上下文衔接自然、生动形象,然后得出哲理性的结论。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他们一起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而和尚D始终盯着那盏灯,见此情景,甚为着急,可是他不能说话。突然,一阵风吹来,灯芯被风吹得左右摇摆。和尚D终于忍不住大叫一声:“糟糕,灯要灭了!”和尚C立即斥责和尚D说:“①________”和尚B闻声大怒,他冲着和尚C说:“②________”和尚A一直沉默静坐,这时却傲视另三个和尚说:“哈哈!只有我没说。” (1)根据上下文语境,完成文中空缺部分的人物语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整个故事,写一段具有哲理意味的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补出人物语言要切合所给的语境,写有哲理的话,要与所给的故事有关联,不能只讲哲理而脱离材料。 答案:(示例)(1)①你叫什么?我们正在做“不说话修炼”,你怎么能够开口说话呢?②你不是也说话了吗?太不像话了! (2)以五十步笑百步,岂不更可笑?严以律己,才是成就事业的开始。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