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一、(2012·陕西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永王东巡歌①(其二) 李 白 三川②北虏③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④。 但用⑤东山谢安石⑥,为君谈笑静胡沙⑦。 注:①此诗是李白晚年在永王李璘(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幕府中的作品。赞颂永王率兵东征。②三川: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③北虏:指“安史之乱”叛军。④永嘉:西晋怀帝的年号。永嘉五年,匈奴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大肆杀伤抢掠,中原人纷纷向南逃避。⑤但用:使用。⑥谢安石:东晋时代的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君主率领百万大军从北方大举南侵。当时隐居在东山的谢安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打败了敌人。⑦静胡沙:彻底打败敌人。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全诗构思精巧,抑扬有致。对此,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第1~2题。 临江仙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yǐ):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1.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的下阕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谒金门 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末年人,自称“江南客”,著有《碎锦词》。 1.《采桑子》一词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两个典型意象表达出来的? 2.这两首词都写到了“燕归来”,它们归来时面对的景象各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游月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 客发苕溪① 叶 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苕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与解析 演练巩固提升 一、1.①“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混乱局面。②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后效力的情况。或:李白赞颂永王东征,表明自己的雄心抱负。 2.诗歌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 二、1.词的上阕借助秋空荒苑,重门静锁,人去无踪,歌吹声断景象,描绘了一幅萧条、凄清、冷落的画面。 2.①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②拟人。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③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三、1.暮春。典型意象:残红、飞絮。 2.《采桑子》中的燕子面对的是残红、飞絮、细雨等暮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惜春伤春的闲愁或恬淡闲适的心境;《谒金门》中的燕子面对的是旧巢无觅处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无家可归的漂泊感或国破家败的哀痛。 四、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 五、1.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流水比成客愁,突出愁的绵长。 2.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