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小说阅读  一、(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 歌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命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引出下文,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C.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是在开九度的玩笑,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嘲讽。 D.小说以同学聚会为中心事件,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高度赞扬了他的人生态度。 E.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在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中,突出重要的不是生活境遇,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2.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 3.小说写“同学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叫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3.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疳积刘 水沟镇最近来了个专治小儿疳积的刘医生,不知何人传他医技,竟然治一个好一个,治两个好一双,黄皮寡瘦的伢儿吃上他的两回药,马上就变得红润圆实、虎头虎脑,为此人们送了他一个美称:疳积刘。 这天天刚黑,疳积刘家里来了两个人,他们自称是羊角村的村长和治保主任。他俩受村里人的委托,请疳积刘到羊角村去“安家落户”。理由是,羊角村有村民千余口,病孩儿断然不少。加上羊角村脚踏三县,又有个较大的农贸集市,业务开展起来不会比水沟镇差。最能打动疳积刘心的还是村长那几句贴心话:“你在水沟镇立脚,这里有个镇医院,到了羊角村,你唱的是独台戏,可以大显身手。再说了,我们免费把村里的一间仓库给你作诊室,不收租金。” 疳积刘经过再三考虑,接受了他们的“聘请”,打点了简单的行头,直奔十里外的羊角村安营扎寨。疳积刘的到来,的确给山村增添了生气,不但是小儿疳积,就是其他一些成年病、妇科病、伤外科等病人,也都找他治疗。许是因为疳积刘正跑火,竟然治一个好一个,一时名声大振。每当集日,外县的病人也蜂拥而来,疳积刘的诊室外,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连疳积刘也没想到,在这羊角村的业务果然胜过原来的水沟镇。 一年过去,疳积刘在羊角村已经鸟枪换炮了:搬出了窄小昏暗的仓库,另做了一栋宽敞明亮的两层楼砖瓦小洋房,上层住人,下面开业。他还把城里的儿子、媳妇搬来做助手,另外请了个外地中年女人帮他做饭,处理家务。开始来羊角村时,疳积刘背着个药箱子;现在,楼下诊室一色崭新的医疗器械,楼上是现代化的新潮家具,日子过得火样红。 羊角村的村民迷惑了:他疳积刘一年就抖起来了,还不是沾了我们羊角村的地气?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土生土长,刚够温饱,他才来一年,就成财主了,这不和解放前村里的张邦昌一个样?还不是我们千多号人养肥了他?人们越想越不是滋味。 一天晚上,村长、治保主任带领好几个人查夜来了:戴大盖帽的人问疳积刘的常住户口在哪里,工商管理所的人问他有无营业执照,税务所的人问他有没有正式发票,水沟镇医院院长要查看他的行医许可证,一应证件样样俱全。本来没一点事,可是,一个乡干部板着脸孔向疳积刘提出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你盖楼房时为什么没经过乡政府盖印批准? 第二天,疳积刘不声不响摘下招牌,请了一辆大卡车,把“家当”全部搬出了羊角村。从此,热闹了一年多的羊角村重新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村民的孩子患了疳积,父母们手抱肩背,顶着烈日,踏着乡间小路,往返二十里到水沟镇医院看医生。日子一久,他们又留恋起疳积刘来了。权衡利弊之后,村民们再一次商量,托村长出面去请疳积刘进村,并保证不再生异心,可以和他订个为期十年的合同。 不久,村长垂头丧气地回村了,告诉大家:疳积刘已经被县医院聘去当儿科主任了,人家原来就是省中医学院的一名教师,因同情山区缺医少药才主动到山区里为人民服务的。 许多村民听了,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若有所失。最后,还是村长的一句话使大家吃了“定心丸”:“算了,我们羊角村几百年没他疳积刘,还不是照样过来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极力渲染刘医生高明的医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写法上亦采用了通俗小说常运用的夸张手法和民间的大众化口语,使小说读起来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B.疳积刘到羊角村后,不但是小儿疳积,就是其他一些成人病、妇科病、伤外科等的病人,也都找他治疗,而且竟然治一个好一个,这主要是因为疳积刘正跑火,时运佳。 C.疳积刘来到羊角村一年以后,日子过得很好,而羊角村的村民认为疳积刘的红火是沾了羊角村的地气,这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中落后、迷信、愚昧的一面,暗示了羊角村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 D.羊角村的村民对疳积刘的红火越想越不是滋味,主要是因为几千年小农经济造成的一种狭隘的心理在作祟:见不得别人活得比自己好,易犯红眼病。 E.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对疳积刘进行了刻画,表现了疳积刘高明的医术,同时通过正面描写揭示了疳积刘的省中医学院教师的身份,照应了开头对疳积刘医术高明的描述。 2.试归结这篇小说的主题。 3.试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角度对文章末尾的“最后,还是村长的一句话使大家吃了‘定心丸’:‘算了,我们羊角村几百年没他疳积刘,还不是照样过来了!’”这句话进行解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清 名 梁晓声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一元一斤;芽茶装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七十岁以上长者约半数,中年男子或妇女,委实不多。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①。 老妪离后。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敬意油然而生。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当年当地,农村人都是文盲,连皇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皇历倒背如流。“说春”就是按照皇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嗓子也好。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就什么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指而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A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都将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组长了解到那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对其丈夫谆谆教诲了几句,亲自送回家,并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信。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村里了……”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呀?”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茶村的鳏寡孤独的高龄老人,保障后者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只是,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表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一时失语,不想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在说:“阿婆知道后,觉得连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她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时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了,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五六元钱而已。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方才仿佛被割掉了舌的我,终于又能说出话来。而且,说得激动。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子诚的话,却说得异常平静。 不待我再说什么,问什么,子诚的一句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我,极愕。 “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我心愀然。进而,恍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他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 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②。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仅失语,竟至于,羞愧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送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③。然而其步态,毕竟是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④,去向我所不晓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⑤……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音: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从他当“村官”的那个村子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才还清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不复能说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不实惠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惭,因我亦如此…… (《小说林》2009年第6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①~⑤处画线部分文字对“老妪”所做的外貌描写,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最突出的是她“挺直的身板”,这既是对人物肖像的真实描绘,也是对人物品格的有效透视。 B.作者之所以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文中老妪年轻婚嫁时所做的宁嫁贫穷小学教师,也不愿嫁富户、做人妾的选择,是要说明她不贪财、喜文化,刚强而自立,为写她一生清名作了铺垫。 C.以“‘学知人’的妻子”自诩,强调“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这正是老妪能够以癌症之身、八十多岁高龄靠采大叶茶于去世之前退还贪官助济的生活费的道德(精神)支柱。 D.“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老妪回绝“我”的帮助时所说的这一句话其实就是对这一世界的告白:我可以玉碎,不可以瓦全。 E.老妪在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还清贪官助济的生活费的路上,遇上了雨,她所做的只是“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这表明她生怕雨水打湿了茶叶,降低了品味,挣不到还清债务所需的费用。 2.文中写道,随着小说情节的演进,作者“一时失语”“顿时又失语”“不仅失语,竟至于,羞愧了”,请解说这个变化所暗示的内容。 3.作者在小说的最后说“我之羞惭,因我亦如此……”,这“如此”指代什么?请结合现实生活,探讨作者“羞惭”的原因。 答案与解析 演练巩固提升 一、1.AD 解析:B项,“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错, 死要面子是有的人的看法,而非九度的实际特征;C项不只是开玩笑,还有敬佩,更不是嘲讽;E项并非“一波三折”“大起大落”。 2.(1)九度是一个贫困却不潦倒,屡遭不幸却能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生活,去面对人生的生活强者的形象;(2)坚强、乐观;他人生多舛,上大学时,生活贫困,工作后受牵连下岗,后来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做生意失败,又被人欺骗,但他丝毫没有消沉之气,而是坚强面对,勇于承担,并且总是能看到生活中的温暖,热情地对待生活;(3)自尊自立:拒绝接受贫困贷款,在校友录上的留言向来是报喜不报忧,拒绝接受同学的帮助,在聚会上拿不出钱却不肯白占大家的便宜,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都表现了他的自尊自立。 3.(1)与九度形成对比:既写出了“同学们”面对生活,总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缺乏对待生活的热情的错误心态,又衬托了九度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写出了九度的坚强乐观,使九度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2)揭示主旨,深化主题:“同学们”是社会中大部分人的代表,在他们的身上反映出了当今社会很多人共有的心态,同学们的生活态度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生都有顺境逆境,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二、1.AC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体会小说语言和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语言精彩的表达艺术。选项A、B、C、D四项是对文本具体的某局部的解读。E项,是对文章整体解读,即通过体味自然朴实却具有丰富含义的、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去把握小说的主题。E项,从语言和内蕴两方面分析作品,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文字表述精当准确。B项,从人物语言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对作品的解读是准确到位的。D项,从分析表现手法评价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技巧,也是准确到位的。C项,作者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法,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但并没有具体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外观。A项,文中作者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所以A、C两项是错误的。 2.参考答案:(1)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著。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2)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3)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4)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在概括要点时,一是要从全文出发,把握住小说环境特点、情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从而全面归纳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二是概括要力求观点明确,分析准确,表达流畅,可以按“总分总”结构表述,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并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最后再总结自己的观点。三是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分条陈述。 3.参考答案:(1)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的坚持。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固执而不善于变通则是不可取的。(2)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折射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答题时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正确理解作者寄予人物形象身上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揣摩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二是对人物形象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取舍和评价,即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进而表达读者的审美态度。评价要全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以偏赅全。 三、1.A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分析概括小说语言、表达艺术、构思技巧和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B项,将疳积刘医术高明的原因归结为他“正跑火,时运佳”,是传统文化中落后、迷信、愚昧的小农意识观念作出的判断,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本意。C项,“暗示了羊角村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分析不到位,从下文出现的村干部对疳积刘种种刁难情节来看,主要是暗示了小农经济造成的一种狭隘的心理:“红眼病”,见不得别人活得比自己好。E项,“正面描写”分析不当,疳积刘的省中医学院教师的身份是借村长的口传递的,属于侧面描写。 2.参考答案:本文通过疳积刘被请到羊角村为村民治病,而最终被迫离开羊角村的事情的叙述。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中狭隘、愚昧、落后的一面以及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等弊病,小说作者含蓄地对此进行了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的主题,实质就是对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挖掘。分析时要结合小说所描写的特定时代、环境特点,紧紧抓住羊角村村民对疳积刘前后态度、心理的多次变化,正确理解作者寄予这些人物身上的一种“审丑”价值判断,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通过客观辩证的比较分析,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揭示出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态度观点。 3.参考答案:村民们赶走了疳积刘,给自己看病造成不便,请又请不回了,村长垂头丧气,村民若有所失,于是就用上了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影响所造成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它反映了国民的一种劣根性。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挖掘文本所蕴涵的独特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分析时要品味出作者寄予人物语言中极强的讥讽意味:“村长的一句话使大家吃了‘定心丸’。”暗示着人们并未因为请不回疳积刘而真正反思自己,摆脱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所造成狭隘、愚昧、落后思想观念,却采用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满足心理的平衡。表达了作者对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造成的人性扭曲、陋习至今尚未彻底改变的深刻思考。 四、1.BE 解析:B项,“贫穷小学教师”的含意不明确,婚嫁的选择只说明她更看重的是人品,不说明她喜文化、刚强而自立。E项,不是怕挣不到还清债务所需的费用,而是怕降低了所采茶叶的质量,玷污了她一世的清名。 2.这个变化暗示着作者对老妪崇高的人格精神认识的不断加深。最初听到助济老妪生活的副县长被判了重刑,作者的失语只是感叹老人家命运不济;第二次了解到老妪听不进去众人劝她不必拖着老弱的身体退还贪官助济的生活费时,作者的失语包含着对老人家执著于个人尊严的感动;第三次得知老妪宁肯流干生命之水也不愿意混浊了人生时,作者的失语是出于对自己误解老妪人生价值理念的浅薄,感到羞愧难当。 3.“如此”指代的是“我”远远地躲避着“这不实惠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因为信念不够坚定、认识不够透彻,担心因“清名”而使仕途曲折、害怕因“清名”而招致许多烦恼,畏惧保护“清名”的艰辛,所以对世俗乃至违规的现实,采取了随波逐流的态度。对比老妪那一身正气而无忧无惧的心理,“我”的确非常羞愧。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