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十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父亲的口琴 杨献平   初夏山野,翠绿妖娆,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我大为惊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能用嘴巴吹出美丽的声音。 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我想,那情景要是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可爱的羊似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黧黑。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而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边跃跃欲试。我在旁边看着,蓦然感觉到了父亲的丰富。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说完,他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分、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呢?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 当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一家人都静默无声,站在院子里,父亲的远处和近处,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一曲终了,妻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你吹得真好,还让三岁的儿子鼓掌。父亲听了,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了出来。 瘦削的父亲看起来年轻了许多。我请父亲再吹奏一曲。父亲想了想,又甩了甩口琴,双手捧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那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再一次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就连不停狂追母鸡的公鸡、苹果树和椿树上鼓噪的蝉、路口的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围着。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去。儿子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父亲站起来,说这样那样才能吹出声音。 几天后,父亲的口琴一直被孩子当做玩具,想起来吹一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有时候他帮着孩子们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窝儿的小鸟。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沙子。 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把口琴。夜深的时候,在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 这叫我们惊诧莫名。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看着专注的父亲,我和妻子忍不住流下眼泪。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父亲母亲送我们上车,我使劲抱了抱父亲。父亲没吭声,也没回抱我。车开走的时候,父亲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 1.下列对作品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做农民的父亲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听着口琴声,“我”突然感受到了父亲的丰富。 B.“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是说“我”被父亲内心深处的雅致感染,完全陶醉于父亲优美的口琴声中。 C.大家都觉得父亲吹奏的《朝阳沟》片段很美,只有母亲只顾着喂鸡,以致未能产生同感。 D.“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父亲始终是木讷的,不善于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 E.这篇散文主题丰富深刻,语言质朴但不失典雅,描写生动,细节传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文描写音乐的文字很精彩,请任选两个角度对文中画线处的文字作简要赏析。 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3.文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文章以“口琴”来写“做农民的父亲”,蕴涵了哪几层深意? 二、(2012·湖北八校一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乐园里的不速之客 泰戈尔   他从不踏踏实实地做事,却整日想入非非。他捏了几件小玩艺儿——有男人、女人、动物,那都是些上面点缀着花纹的泥制品。他也画画,虽然靠这些赚不了钱,但他仍乐此不疲。人们嘲笑他,有时他也发誓要抛弃那些奇想,可是每次都没有成功。 就像一些小男孩很少用功却能顺利通过考试一样,他虽然一生都无所作为,而死后天国的大门却向他大大敞开着。 正当天国里的判官挥毫之际,掌管人类命运的天国信使却阴差阳错地把那人发配进了劳动者的乐园。 在这个乐园里,应有尽有,但独无闲暇。 这儿的男人说:“天啊,我们没有片刻闲暇。”女人们也在说:“加把劲呀,时间正在飞逝。”他们见人必言“时间珍贵无比”,“我们有干不完的活儿,我们得再加把劲!”如此这般,他们才感到骄傲和欢悦。 可这个新来乍到者,属于在人世间没做一丁点儿有用的事儿就度完了一生的人,却适应不了这劳动乐园里的生活规律。他漫不经心地徘徊在大街小巷,不时撞在那些忙碌的人们身上,即使躺在绿茸茸的草坪上,或湍急的小溪旁,也总让人感到碍手碍脚,被指责几句也是常有的事。 有个少女每天都要匆匆忙忙地去一个“无声”急流旁提水(在乐园里连急流也不会浪费它放声歌唱的精力)。她迈着急促的小步,好似娴熟的手指在吉他琴弦上自如地翻飞着;她的乌发也未曾梳理,那缕缕青丝总是好奇地从她前额上飘垂下来,瞅着她那双黑黝黝的大眼睛。 那游手好闲之人站在小溪旁,目睹此情此景,心中陡然升起无限怜悯和同情,一腔热血在胸中膨胀。 “啊——嘿!”少女关切地喊道,“您无活可干,是吗?” 这人叹道:“干活?我从不干活!” 少女糊涂了,又说:“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想我可以给您一些活干。” “‘无声’小溪的少女呀,我一直在等着从您那儿分点儿活儿。” “那您喜欢什么样的活儿呢?” “就把您的水罐给我一个吧,那个空的。” “水罐?您想从小溪里提水吗?” “不,我只是想在它上面画画。” 少女愕然:“画画,哼!我忙得很,而你却如此清闲!我走了!”她说着就离开了。 可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人又怎能对付得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呢?他们每天都见面,每天他都对她说:“‘无声’小溪的少女呀,给我一个水罐吧,我要在上面画画。” 最后,少女妥协了。她给了他一个水罐,他便画了起来,画了一条又一条的线,涂了一层又一层的颜色。画完后,少女举起水罐,细细地瞅着,她的眼光渐渐迷惑了,皱着眉头问:“这些线条和色彩是什么呀?要表达什么呢?” 这人大笑起来:“什么也不是。一幅画本来就可以不意味什么,也不表达什么。” 少女提起水罐走了。回到家里,她把水罐拿在灯下,用研审的目光,从各个角度翻来覆去地品味那些图案。深夜,她又起床点燃了灯,再静静地细看那水罐。她终于平生第一次发现了什么也不是、也不表达什么的东西。 第二天,她又去小溪边提水,但已远非以前那样匆忙了。一种新的感觉从她心底萌发出来——一种什么也不是、也不为什么的感觉。 她一眼瞥见了画家,心里一紧:“您要我干什么?” “只想给您干更多的事儿。” “那您喜欢干什么?” “给您的乌发扎条彩带。” “为什么?” “不为什么!” 发带扎好,鲜艳而耀人。劳动乐园里忙碌的少女现在也开始每天花很多时间用彩带来扎头发了。时光在流逝,许多工作不了了之。 乐园里的土地开始荒芜,勤快的人也学会了偷闲,他们把宝贵的时光耗在了诸如画画、雕塑之类的事上。长老们大为愕然,召开了一次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这种事态在乐园中是史无前例的。 天国信使也匆匆而至,向长老们鞠着躬,道着歉:“我错带一人进了乐园,这都怪他。” 那人被叫来了。他一进来,长老们立刻就注意到了他的奇装异服,及其精致的画笔、画板,也立刻明白了这不是乐园中所需要的那种人。 酋长正言道:“这里不是你呆的地方,赶快离开!” 这人宽慰地舒了口气,拾掇好他的画笔及画板。就在他即将离去之际,那少女飞奔而来:“等等我,我和您一块儿走!” 长老们呆住了,在劳动乐园里,以前可是从未有过这等事呀——一件什么也不是、也不为什么的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这个乐园里,应有尽有”说明劳动乐园里的人们生活很富有,很幸福。 B.“不速之客”整天无所事事地跟着忙碌的少女,是想引起少女的好感和注意。 C.“发带扎好,鲜艳而耀人”,说明装扮可以使人变美。 D.“乐园里的土地开始荒芜”,意味着这里昔日勤劳的男女已开始变得懒惰。 E.“不速之客”的言行一开始不被周围人理解,显得孤独寂寞。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蕴涵的深意。 (1)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速之客”使“‘无声’小溪的少女”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请分条概括其变化过程。 4.文中反复说“什么也不是、也不表达什么的东西”,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体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有一种爱像海绵 李丹崖   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么没去上班。男人失业了,在街上转了几天,一直没找到新的工作。 他多么需要一份工作啊!老婆三年前就下岗了,一个人在小区门口靠支一个水果摊贴补家用,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来供应。儿子的成绩一直在整个年级中名列前茅,更令他骄傲的是,儿子写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回到家里,儿子还要亲自朗读第二遍,给他和妻子听。听儿子朗读作文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他心里清楚,儿子的作文成绩这么好,除去儿子自身的天分外,还与他每月都给儿子买一本童话杂志有关,那些童话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儿子的想象力,让儿子总能语出惊人。如今自己连工作也丢了,恐怕10元一本的童话杂志今后也要给儿子“断奶”了。 不!绝对不能!这种想法刚一在脑海里打了个转儿,就立马被自己推翻了。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能苦了儿子。想到这里,他咬咬牙,从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童话杂志。 他一路想了很久,该怎样对家人说呢?没办法,只有再瞒一天了,明天继续想办法。这样想着,男人掏出了钥匙。 刚刚推开家门,儿子就冲过来抱住了他,大声说:“爸爸,你回来了,我的作文又被当成范文朗读了,来,我读给你听!”妻子则从厨房里端着一碟菜走了出来:“赶紧洗洗手吃饭吧。”于是,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晚饭后,儿子开始给他朗读自己的作文《水在爸爸的肩头“唱歌”》。在这篇作文中,儿子这样写道:“我非常希望能像张明一样,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每一个父亲的肩膀,都曾是儿子的‘战场’。如今,孩子长大了,父亲扛起一桶水,像扛起孩子一样,咣当咣当的水花声,调皮地在父亲的肩头‘唱歌’,这样的肩膀很健硕,这样的肩膀不寂寞。” 儿子的作文提醒了他,他灵机一动,想自己恰巧可以趁此机会做一个送水工,苦是苦了点,但是,孩子乐意,又能下得了台,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二天下班,他满面笑容地扛着一桶水走进家门,儿子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爸爸真棒!”妻子也笑容可掬地拧了一下儿子的小脸说:“看,爸爸多疼你,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 儿子的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儿,他赶紧呵斥妻子:“说什什么呢?看,都把孩子给弄哭了。” “爸爸,我这不是哭,我这是高兴。”儿子擦干了眼泪说。尽管男人很累,但是,男人觉得很满足,妻子和儿子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迹象。男人从此就开始当了一名送水工,一干就是一年半。一年半后,他贷款在儿子学校附近开了一家饭馆,由于靠近学校,生意逐渐红火,日子也逐渐过得殷实起来。一天清晨,饭馆刚刚开门,邮递员就送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儿子的名字,拆开一看,才知道是儿子的作文发表了。顾不上准备饭莱,他就迫不及待地看起儿子的作文来。儿子的这篇作文题为“有一种爱像海绵”。文章没看完,他的泪就挂满了双颊。儿子在作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一年多来,我和妈妈一直为我自己那篇造假的作文感到不安,好在爸爸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每当看到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时,我就会禁不住一阵阵心酸,我一直感觉,爸爸就像一块海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男人下岗后,刻意对家人隐瞒了他下岗的事,以免家人担心,他想尽快找一个工作,支撑起这个困难的家。 B.妻子和孩子并不知道男人下岗的事,回家后,男人成功地骗过了家人,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C.男人心里清楚,他给孩子买童话杂志对孩子写作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他决定继续买这本杂志的原因。 D.儿子在作文中写到张明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他很羡慕,这表明他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去做送水工。 E.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做了送水工,心里其实并不高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但他很懂事,怕父亲会伤心,所以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概述。 3.儿子的作文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有一种爱像海绵”的内涵。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爱的认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驯 马 刘国星   巴图的马屡次在那达慕上摘金夺魁,他自创的驯马经也被牧马人奉为宝典,声名播于草原内外。 茶余饭后,众人面肃神凝,席地团坐,巴图“吸溜”喝一口奶茶,环视一张张古铜色脸孔,便摇唇鼓舌,声情并茂地大讲驯马经。 仔马两岁,要分群单饲,食槽每月要垫高两拳,这样马才能昂首挺胸,颈长俊美。马圈更有讲究,机关大焉!白日马粪不能扫除,尽管让马在上面站立吃草,这样马蹄才能长得丰满圆润,否则长成片状马蹄,马就不能跳高驰远。夜晚歇息,要把马粪清理干净,这样马的皮毛才能光滑无垢,鲜亮无味。众皆点头,巴图声音很大,围者又添一层。早有人续上热腾腾的奶茶,巴图“吸溜”再喝一口,接着说。 马至三岁,要练走。选平整草场,驯马手掌控缰绳,不快不慢,让马找对步子。这样训练一个月,就要摆上椽子,不远不近,固定步伐。驯马手骑马跨越,马怕磕腿,前蹄深弯几近肚腹,后蹄自然跟进……时间一久,马就能把这种步子固定下来。这样驯出的马,跑动平稳,四个蹄子可以跑出两条直线,骑手若回视蹄花,千里马的蹄花必是十三朵。 啧啧,啧啧!巴图每讲至此就咂咂嘴,想我千里草原,竟没有一匹千里良驹!众人也齐齐摇头叹惋。巴图驯马几十年,从未见过十三朵蹄花的千里马,至多是九朵!唉——九朵! 谁知,就在那年三月,巴图真就发现了一匹千里良驹。 巴图和众牧人凌晨赶至牧场,就见马群自地平线涌出,太阳恰挣脱草海羁绊,金色的光芒给群马披上了一层外衣。万马丛中,只见火龙驹通体炭红、长鬃披拂,一马当先,向牧场驰来。巴图面露惊喜,抚掌赞叹,好马,好马! 巴图从牧马人口中得知,火龙驹是匹野马,一夜暴风雨后,就混入马群之中,几天后就抢去首领地位。 火龙驹显然已过驯化年龄,巴图心跳加速,细细打量,大喜过望。火龙驹腰身挺直,蹄大腿细,肌肉柔和健美,神俊异常,真是天生的千里马!看来火龙驹的出现,可以弥补多年的憾事了。 驯马先需吊马熟马,先要把马关进两丈高的围栏里,要饿。马饿一天,驯马者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拿笼套,多数马吃萝卜时就被套上笼头,相熟后被牵走了。也有不让戴笼头的,但因肚饥体乏,倒被几个蒙古大汉摁住套紧,再挽笼绳,早有骑手跃上马背,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一圈圈转起来。顷刻,马力竭,只得温顺地向骑手伸出嘴唇。 巴图一凑近火龙驹,火龙驹就机警地踏起小碎步,试探着靠近吃萝卜,当见巴图递上马笼头时,突然两耳一竖,触电般“咴咴”怪叫,两只前蹄亦直竖起来,骇得巴图远远地避开。骑手们要动手抓火龙驹,火龙驹打着响鼻,鬃毛乱拂,旋身凌空弹几个蹶子,场内尘土飞扬,几个骑手也退了下来。众人一时无计,就在栅栏外喝酒摔跤相戏。巴图每摔倒一人,都大声唱挑战歌,跳鹰之舞步……火龙驹竟停住急躁的脚步,打量得胜的巴图,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起来。 第三日,巴图走近火龙驹,火龙驹吃几口萝卜,竟主动把头伸进笼头里,伸舌头舔巴图手背,还用自己的毛脸蹭蹭巴图的光脸……巴图顺势跃上马背,打一声唿哨,栅栏外几名骑手会意,纵马飞驰。火龙驹亦撒蹄猛追,可刚跑出几里,竟气喘吁吁,眼看就要被别的骑手甩在后面。巴图面露喜色,连连挥鞭催马,火龙驹仰首长嘶,长鬃倒竖若旗,仿佛凭空有股力量注入体内,几个飞跃竟冲在马队前面,一溜巨大烟柱被它甩在身后。火龙驹蹄声嗒嗒,极富韵律,若壮士击鼓,又似仕女弹琴。巴图沐浴春风,像扯帆行船,回视蹄花,赫然绽放的是十三朵…… 巴图喜不自胜,到达终点,滚鞍下马,颤抖着抚摸火龙驹的额头,火龙驹却前蹄一软,跌倒在地。巴图大惊,定睛一看,却见火龙驹嘴角涌血,瞬间洇红草地,眼见得就不能活了。巴图方悟,火龙驹吊饿三天,体力不支,咬破血管才使呼吸畅快,争下第一。巴图双膝跪地,涕泪交流,火龙驹把巴图当朋友,却焉能料到,这个比赛只是巴图想杀去它的傲气。 巴图葬了火龙驹,再不驯马。倒是他的驯马经至今还在草原流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开头先说巴图驯马成绩斐然,但当他遇到真正的千里马,再套用他的驯马经时却伤了千里马。 B.“巴图驯马几十年,从未见过十三朵蹄花的千里马,至多是九朵!唉——九朵!”说明巴图非常渴望驯化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C.火龙驹在饿了两天后,变得有些急躁,看到巴图摔跤很勇猛,火龙驹竟停住急躁的脚步,打量得胜的巴图,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起来。 D.眼看火龙驹被其他骑手甩在后面,巴图却“面露喜色”,是因为巴图知道,火龙驹吊饿三天体力不支,落后了可以挫杀火龙驹的傲气。 E.小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巴图的驯马经声名播于草原内外,甚至在他不驯马之后“至今还在草原流传”,说明巴图的驯马经名副其实。 2.请结合小说内容,举例分析巴图的形象。 3.火龙驹与普通的马的驯化过程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巴图葬了火龙驹,再不驯马”?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 专题检测十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1.CD 解析:C项后半部分理解错误;D项,“木讷”是“我”原先对“父亲”的误解。 2.示例:(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寸断柔肠”“惊雷横冲”“潮水奔淌”等,极写乐声传达出的悲怆、挚爱、绝望和生死离别相交织的强烈情感。 (2)运用通感(或比喻),用“乘青草沿坡下滑”“泉水浸岸,风吹花开”的视觉形象写听觉上的音乐,传神地写出了音乐的平缓之状,形象可感。 (3)句式整、散结合,在散句中运用“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如……,如……”整齐的句式,语言错落有致,生动典雅,具有韵律美。 3.(1)有丰富的精神要求:虽不识字,却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时刻用乐声恰切地表达内心情感。 (2)勤劳:在山野劳作了大半年。 (3)坚韧:木讷,本分,孤独,忍耐和吞咽着生活的苦难。 (4)慈爱:对儿子充满深深的眷恋;宠爱孙子,任孙子糟蹋自己珍爱的口琴。 4.(1)从父亲的角度:表达了父辈对晚辈的慈爱和眷念。 (2)从“我”和妻子的角度:表达了儿女对父辈的理解和感恩。 (3)从农民的角度:表达了农民丰富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以及他们过人的能力与智慧。 二、1.CE 解析:A项,只是物质丰富,没有精神享受,也就谈不上幸福;B项,他只是想唤起少女对美的感知;D项,意味着这里的男女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已开始萌动了对美的追求意识。 2.(1)象征这里的人们只知默无声息的劳作,没有任何生机和情趣的生存状态。 (2)指“不速之客”唤起人们追求美的热情。 3.①在水罐上绘画,少女有了美感的启蒙;②给少女扎发带,少女对美的追求已开始付诸行动;③少女毅然随不速之客而去,表明少女对美的执著追求。 4.没有功利目的的审美情趣(或答“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享受”之类也行,答出“审美情趣”或“美感享受”之类的词语或短语即可)。后一问是探究性题目,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如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影视、自然等带给人的美感享受,阐明美感体验的过程) 三、1.AC 解析:B项,“男人成功地骗过了家人”错误,妻子和儿子其实是了解实情的。D项,儿子在作文中这么说是为了不让父亲尴尬,他不忍心父亲送水受累,但也希望父亲能找到事做而少背负些心理负担。E项,儿子对父亲去做送水工并没有不高兴,他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 2.父亲有责任心,他下岗后首先想到的是找工作支撑困难的家;他很慈爱,关注孩子的成长,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买书;他吃苦耐劳,做送水工,最后通过辛勤的劳动使家境殷实起来;他很坚忍,默默地承受着困难和悲痛,把快乐和爱带给家人。 3.在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妻子及儿子的善解人意;作文是家庭和谐幸福的见证,突显了小说的主题。在结构上,作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4.“有一种爱像海绵”指的是父亲将困难和悲痛默默地承受下来,把快乐和爱献给了家人,家人为了家庭的幸福,相互包容、理解。小说中父亲下岗后为了不让妻子、儿子伤心,独自将此事扛了起来,而妻子和儿子用善意的谎言帮父亲摆脱了尴尬,一家人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很幸福、很温馨。可以结合这种爱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谐幸福)和对人生的意义(健康幸福)等角度来谈。 四、1.CE 解析:C项,“火龙驹在饿了两天后,变得有些急躁”于文无据。E项,“说明巴图的驯马经名副其实”于文无据。 2.①驯马技术高超。小说开头几段详细叙述了他的驯马经被牧马人奉为宝典,声名播于草原内外。②粗犷豪放。驯化火龙驹时在栅栏外喝酒摔跤,巴图每摔倒一人,都大声唱挑战歌,跳鹰之舞步,足见其豪迈之气。③急功近利。吊饿三天火龙驹后想挫杀它的傲气,却没料到火龙驹为了他力争第一而伤了自己。④重情重义。火龙驹死后,巴图埋了火龙驹,从此再不驯马。 3.普通的马:饿一天,多数马受不了饥饿,在吃驯马者拿着的萝卜时就被套上笼头,相熟后就被牵走了;不让戴笼头的马,因肚饥体乏,被几个蒙古大汉制伏后也只能温顺地被套上笼头。 火龙驹:饿肚子的前两天,也曾试探着靠近吃萝卜,当见巴图递上马笼头时,突然两耳一竖,触电般“咴咴”怪叫,两只前蹄亦直竖起来,骇得巴图远远地避开。骑手们动手要抓火龙驹,但也被火龙驹吓得退了下来。最后火龙驹看到巴图摔跤勇猛,产生惺惺相惜之感,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起来。第三日,火龙驹吃几口萝卜后,主动把头伸进笼头里。 4.示例:巴图依照自己的驯马经吊饿了三天火龙驹后,本想通过比赛杀去它的傲气,却没料到火龙驹把他当朋友,在自己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咬破血管使呼吸畅快,从而为巴图争下第一。火龙驹的死让巴图意识到人只凭经验驯马是不对的,动物也有感情,忽视它们的感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会显得人自私褊狭,所以巴图葬了火龙驹后,再不驯马。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