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①阁 (唐)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②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③秋。 画壁馀④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①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上。②象外:物象之外。③五湖:太湖的别称。④馀:剩下之意。 (1)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 (2)试分析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的艺术特色。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 雁 (唐)钱起①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②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做官。此诗作于任中。②潇湘:此处指湘江。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善鼓瑟。 (1)联系诗句回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②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堂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2)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 (3)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其一)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①请概括这两首诗蕴涵的相同情感。 ②请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其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夜二首(其一) (宋)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②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他生性狷直,为官廉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官。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首联在诗歌中有何作用? (2)颈联、尾联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用字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 夜 (明)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1)在秋天的一个雨夜,诗人捕捉到了敲击心灵的声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且听觉和视觉结合,加以渲染,绘制了一幅雨夜秋思图。 (2)有人评价:本诗的佳处不在于借悲秋写乡思,而在于中间两联的炼字锻句。请结合画线诗句加以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同“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②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②坏壁: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2)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寓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指哪类人。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 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 注:①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②晋昌,即瓜洲,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 (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 溪 王 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这两句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两个字,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 (2)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夏雨的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评家说:“就诗的神韵,苏诗较胜;论结构的出奇,崔诗不宜多让。”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析?为什么?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2)“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以__________________为题材,“柳枝词”之题相传为后人所加,除了用杨柳的传统意象表达感情外,该题材还与诗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相照应,切合当时情景。 (2)这首诗的末句与王实甫《长亭送别》中哪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两句诗情感表达手法的相似之处。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 邓 剡注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中甫,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的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 (2)结合全词的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两句。 18.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红绣鞋 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①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②今夜冷? 注: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②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 (1)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二句,虽未出现思乡、思亲的字眼,但思乡、思亲之情却浸透字里行间。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①·送别 刘时中 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②,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 注:①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过”。②梁苑: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林,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1)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曲词在抒发离人去后送别者凄凉惆怅的情感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词,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2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的习俗。②乌纱:泛指帽子。 (1)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与解析 专题检测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1.(1)颈联两句,写诗人卧床环顾时所看到的景象。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剩下的大雁,足见佛寺之古老;天上,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近,突出了云门寺的“高”。这两句分别写出了云门寺的“古”与“高”的特点。 (2)这一联描写了诗人到达寺中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千嶂夕”“五湖秋”,所见之景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想象中的虚景,这里运用了以虚为实的手法。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山与水对比,秋与夕映衬,写景抒情,意境优美,写出了云门寺雄视千山、高耸入云的气派,创设了高远壮美的意境,也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2.(1)诗人由归雁联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由湘江联想到了湘江女神,并想象了她在月夜鼓瑟的情景,由瑟声想到了凄凉哀怨的乡思,想象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不必细致区分“联想”“想象”) (2)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 3.(1)①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②忠而见斥,内心悲愤;③与堂弟离别。(或:远谪他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①“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②“水如天”是写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 (3)抒发了与从弟的依依惜别之情。 表达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相会于江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和情意的深浓,真切感人。 4.(1)①两诗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了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意思对即可)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纱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丝织品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意思对即可) (2)对比。前两句将茅檐寒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两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不平与对“织女”的同情。 5.(1)首联点题,写出了当时的气候和环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贫的生活境况和孤寂抑郁的心绪,同时与下联相呼应。 (2)颈联间接抒情,诗人以“利剑”“苍鹯”自喻;尾联直抒胸臆。两联抒发了诗人志存高远,心念社稷,却被罢官贬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 6.(1)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7.(1)参考答案:疏雨声、远风声、蟋蟀声、清笳声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要审清题目,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入手。 (2)参考答案:①“连”字将蟋蟀声与秋声对等,突出蟋蟀声之大,与秋声一样,唤起人的迟暮之感,令人惨然不乐。②“上”字描写出微雨之夜寒色慢慢侵润梧桐的动态之感,暗示寒色完全浸透诗人内心。③卧榻已短,难以入眠,且孤灯惨照,笳声入耳,心烦意乱,偏偏笳声响彻万千井巷:此联倍增哀愁。④“里”和“中”二字重复,微显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锤炼之工,可咏可味。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的能力,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例如“连”“孤灯”表现了孤独愁苦的心情。 8.(1)参考答案:①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要联系前后诗句具体分析。 (2)参考答案:①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②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 解析:要求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要结合原句分析。例如“斗觉霜毛一半加”,写得含蓄蕴藉。 9.(1)参考答案: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颔联表达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要联系前后诗句分析,例如“似飞鸿”,写出飘忽不定的特点。 (2)参考答案:往日见过的老僧与题诗的墙壁。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的能力,第一问由分析颈联可得出答案,第二问要着眼全文来概括。 10.(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2)“山鸟”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指那些看到繁荣背后隐伏着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3)一般古人写悲秋大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方面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个人得失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11.(1)“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2)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洲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感。 12.(1)喧 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静中有动,自然素淡。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宿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为一体。 13.(1)参考答案:迅猛 多变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要扣住“猛雨”“忽吹散”等词语分析。 (2)参考答案:①同意。苏诗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出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②崔诗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关于“神韵”结构,要结合诗句具体地分析,例如“忽惊”“白雨跳珠”,用笔跌宕起伏。 14.(1)参考答案: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的能力,要扣住“夕阳”“大江流”等词语分析。 (2)参考答案:借代;代指达官贵人。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明确运用的修辞手法,再作分析。 (3)参考答案:“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结合诗句中的“中原乱”“悲风吹泪”分析,可知一种感伤国事的情感。 15.(1)参考答案:送别(离别、离愁、离恨) “亭亭画舸系春潭”(或者“载将离恨过江南”)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要扣住“离恨”语词分析。 (2)参考答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都把“离恨”这种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化虚为实,都赋予“离恨”以重量,生动地表达了离恨的深重。郑诗写画舸仿佛载着离恨驶向遥远的江南,表现出惜别的难舍之情;王实甫写车儿承载不了离恨,表现出当时崔莺莺面对张生离去时内心承受的怅惘与痛苦。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要重在具体的分析,例如“载将离恨”化虚为实的手法。 16.(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作者用群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17.(1)上片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两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2)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晖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这两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了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18.(1)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而且能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 (2)明写诗人在旅店中形单影只,被薄枕冷,凸显了衾冷胜铁、枕冷如冰的凄寒苦楚,暗写了对与家中亲人合衾共枕而身心温暖的想念。 19.(1)描绘了风和日丽中莺歌燕舞、桃杏争芳,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线、平静辽阔的江南春日画面。 (2)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写梦境中送别朋友的场景及朋友离去后自己的孤单愁苦,表明了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 以景写情:曲子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明丽欢快的图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送别者内心的凄凉悲苦;接着用“暮雨”“长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惆怅寂寞的图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20.(1)表达了一种凄凉的思乡之情。 (2)以哀景作结,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思乡”的主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