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纵横自有凌云笔——丰富 素材积累 写作锦囊 “读书”话题 名言诵读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巴金 书籍是你的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它非常忠实。 ——雨果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 ——萧楚女 素材积累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床腿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腿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由于他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观点阐述 1.书,是谜;书,是奇;书,是喜;书,是我们永远的生命!谁不说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由书堆积起来的?春秋的晏子,清朝的纪晓岚等人为什么有过人的才智?是书,正是书成就了他们的才华!那就让我们“读书破万卷,建设新生活”吧! 2.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墨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还记得那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这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多震撼,几多警觉!因此,无论从民族进步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提倡读书。 “丰富”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既指议论文用作论据的事例和理论丰富,也指记叙性文章用来反映生活的事例等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主要是指记叙抒情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或是描写具体逼真,或是叙事曲折有致,或是形象丰满生动,或是象征贴切,意境深远。 1.在议论性文章中里,材料丰富主要表现为论据的丰富。具体而言常常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为了使论据充足,往往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事例,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富有气势。 (2)引用丰富。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或哲理警句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所谓恰当,最主要的是引用的名言的基本思想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相通的,引用之后,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 (3)分析透彻。在说理性文章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的揭示上,它往往使文章显得见地高超,不落俗套。 2.在记叙性文章中,材料的丰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串珠为链。文章分为许多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写一个内容,这些内容像一个个精彩的珠子,而内里又有一根相通的红线,串进来后就可以表达鲜明的主题。 (2)化整为零。文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写人或事,但为了表达得更充实,往往从整体的层面上切入进去,从不同角度选择一些具体的材料。 (3)点面结合。在重点介绍一两点内容之后,再横向展开,既可以使全文内涵更加广博,也使得文章详略得当。 3.怎样做到“形象丰满”? 形象丰满,主要是对记叙性文章人物塑造的要求,有一些用拟人手法的文章,虽然主人公不是人,但其实质应该是一致的。那么,怎样在考场中迅速达到形象丰满的要求呢? (1)综合描写现丰满。就是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反映。 (2)立体展示塑丰满。就是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不是概念化、脸谱化地光写其高、大、全或假、恶、丑,而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出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3)历时变化显丰满。就是写出人物心灵的变化过程,而不是只表面地静止地表现一个时间点。这样,就可以动态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层次。 (4)独特个性树丰满。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容易显得与众不同。要在篇幅不长的文章里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特征进行夸张式的描绘。 (5)细致描写绘丰满。典型细节的真实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迅速丰满起来。这种细节不仅要反映人物做什么,还要反映他怎样做。 (6)铺垫渲染衬丰满。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物活动就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善于利用环境的渲染能有效地突出人物的形象。 4.怎样做到“意境深远”?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 作文中,意境的形成常常有殊途同归的两种途径: 一是“境”中寄“意”,就是外显形象中蕴涵丰富的情或意。二是化“意”入“境”,就是把形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物境表达出来。 要做到“意境深远”,有下面几种方法: (1)注重画面的诗意美。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 (2)追求画面的音乐性。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收到一种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3)含蓄地抒发感情。要使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 (4)形象地表达思想。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人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移注到描写对象之中,造成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 诗意美、音乐性,形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是创造文章意境的关键所在,做到了这些,就能使文章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形成艺术境界,构成文章的亮点。 真题展示 佳作赏析 真题在线 (2011·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说“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2009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他在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点拨 2011年重庆高考作文形式上既不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也不是单纯的话题作文,而是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结合起来,所提供的这两段材料都非常典型、新颖、生动、深刻。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的限制,这个话题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可写性、情思性,彰显了时代价值、个性特色、生命追求和理想信念,非常切合考生实际。考生既可以围绕材料、人物,深入挖掘,写成一篇议论文;也可以联系身边的人物,诸如老师、同学、邻里、亲友等进行描述,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成兼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散文。考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体验、真实情怀。紧密结合生活写出真情实感易得满分。 佳作展台 【例一】 生命,需要情有独钟 蔚蓝的天幕渐渐暗了下来,一轮残阳浸满了血色的红晕,余晖落落,霞光隐现。林荫道上已没了游人的踪迹,只有一个被霞光拖得长长的影子,朦朦胧胧,看不真切。他就伫立在路边,静静地,沉默着,一双浑浊的眼睛一直注视着那血色残阳下的灰白色墓碑上刻着的每一个字,目光中凝聚着难以言喻的深情。 一位步履蹒跚的古稀老人,一个沾满红漆的绿布袋、几把捆扎结实的毛刷子……这个月,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高照,不少人总能看到一位老人迈着迟缓的步伐走进烈士陵园,老人身影很单薄、步行有些吃力。这就是老人与烈士陵园的故事。 现在,当人们再度进入烈士陵园时发现了它的变化:整个陵园的墓碑被人用红漆翻新了碑文,块块如新,上面的烈士名字、籍贯等内容清晰可见。这正是这位每天提着布袋子进入陵园的87岁老人一个月来的工作,翻新116块烈士墓碑,老人还打算用有生之年守护它。老人说:“我平时没有什么喜好,只是钟情于这个活,并打算干到离世。” 把烈士墓碑全部冲刷上漆,对于一个87岁、行动已有些迟缓的老年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事,但他坚持了下来。与其说老人坚持护陵是他的执著,还不如说老人对这片革命土地的爱是多么的深沉,是对于生命有意义的事情的情有独钟。 我想,当今社会,人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对梦想情有独钟的执著精神。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工作的失败找借口,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究其根本,是人们没有真正将感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对于生命,对于生活都是麻木的,更没有情有独钟的事物。所以,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的时代,反思生命的本真,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白:生命,需要情有独钟。 记得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是的,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就像香港大学“荣誉院士”袁苏妹,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邮递员李顺友,飞行员李剑英……这些平凡人因为对生命怀着一份真挚的热爱之情,自己的生命才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 是的,生命,需要情有独钟。 亮点点评:(1)这篇文章显示了生命的厚重。作者把目光投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通过老人为烈士陵园的墓碑刷油漆,表现了老人对已逝的有价值的生命的情有独钟。立意较为高远。(2)善于抓住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文章开头,虽然着墨不多,通过落日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氛围,显示了文章内容的厚重。对老人的神态描写,也同样具有沧桑感,与整个作品的风格很协调。(3)结尾处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对有价值的生命的情有独钟。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例二】 论国人情有独钟的麻将 麻将乃是继鸦片、八股、小脚之后的中国第四害。——胡适 麻将之声已经在中国上空响腾了几千年,岁月被历史碾碎,可人们对它却依然情有独钟,阅不禁的浮华,使许多风雅之心在悄无声息中黯然失色,留下的仅是心灵的蛮荒!我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希望国人能像拒绝鸦片一样,抵制它,还中国的蓝天一片纯正的宁静与祥和。 现状分析 胡适先生曾这样痛心疾首地斥责国人:“中国男人以打麻将为消闲,女人以打麻将为家常,老人以打麻将为后半生之大事也,试问,哪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的人民,肯这样荒时废业过?”或许有人会立刻反驳:“这完全是小题大做,打打麻将,仅是娱乐而已,哪有危害到国家这么严重,中国现在打麻将的人数不胜数,中国不也以矫健的步伐大步向前吗?”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许多人才陷入其中,一上牌桌必有输有赢,输的想赢回来,赢的想赢得更多,于是便在输输赢赢中惶惶终日,最终,都输了,输了做人最基本的东西——高昂的斗志。 我敢断言,倘若以火车的速度来形容中国的发展,那么,国人摒弃麻将后,中国必会以火箭的速度向前推进。 深入探究 有人曾这么讽刺:“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这虽夸张,但绝不是无中生有,社会中就有这样的现象:每当有假期,许多麻将馆里便人潮如涌。我也曾听到这么一种声音:悲怆的哀乐声中,夹杂着麻将的声音,飘入耳际,听着有种难以言表的苦涩。难道人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悼念曾和自己同甘共苦的亲人吗? 国人醒醒 老舍先生也曾被那小块块们迷住了,冷热饥饱全不管,卫生常识抛一边,他也深知打一场麻将比害一场小病危害大得多,可依然情有独钟,使身体被弄垮,神经被麻木,天长日久,大病来袭,治愈之后,他才痛下决心,戒除麻将,专心写作教书,成了享誉国内的一代大文豪。老舍先生做到了,同为国人,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摒弃麻将,用智慧武装自己,使自己坚不可摧,等到弥留之际,才会无悔! 国人们,行动吧! 亮点点评:本文是由阅卷专家组推荐的最感人的高考满分作文之一,其推荐理由具体如下:(1)这篇文章采取反弹琵琶式的立意,批评国人对打麻将情有独钟,能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中选材,得到了所有阅卷教师的称赞。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国民精神状态的剖析,都能独出己见,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思想,独到的眼光。(2)鲜明的文体特征,让阅卷教师耳目一新。现在,绝大多数的考生,写出的作文四不像,还美名为文化作文。这篇文章在写作上,跳出了大多数中学生四不像的作文模式,无论是用语还是结构,都基本具备了议论文的特征。(3)结构完整,说理较为透彻。作者从胡适的名言入手,引出论题,针对现实,结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教训,论述了打麻将在中国历史之久,范围之大,危害之深。读后令人深思。(4)敢于直面人生,表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打麻将,可以说是我们国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状态,大家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作者能恰到好处地结合高考作文题,写出自己的忧患,表现了作者较为深刻的思想。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