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美丽语文 精彩阅读 经典素材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节选自铁凝《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点评赏析 文段选择特定的环境——大雾天气,叙述自己与姑娘相逢的情景。表达了人在特殊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感悟与思考。 真题在线 一、(2011·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随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二、(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蕡《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语诸将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恙 祸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命题分析 《考试大纲》对这个考点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的含义:运用的词汇主要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出现的语法结构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章主要是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性作品;内容与古代文化背景知识联系不很密切,典故较少;风格上属于典范的文言文。 命题考查的重点,我们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具体语境中,对实词含义的理解;第二,特定语句中,对虚词意义与用法的辨析;第三,基于文本内容,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第四,理解全文内容,准确概括,恰当评价;第五,翻译文句,句读断句。 第一节 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 一、文言实词 近几年考查的文言实词,侧重于《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生应掌握的120个实词,这些实词大多数是多义词。 1.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又如“引”,本意是拉弓,如“将军夜引弓”,由“拉弓”引申为“拉、牵引”的意思,如“左右欲引相如去”;拉弓时手臂要往后退,引申出“后退”的意思,如“相如欲引车避匿”;拉弓射箭要将弓举起,引申出“举起”的意思,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 【例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C.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D.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义词理解与辨析的能力。例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让”是“责备”的意思,是本义。A项,语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让”是“谦逊”“谦虚”的意思;B项,语出《项羽本纪》,“让”是“责备”的意思;C项,语出《信陵君窃符救赵》,“让”是“推辞”“推让”的意思;D项,语出《鸿门宴》,“让”是“礼让”“谦让”的意思。回答本题,既要熟悉“让”字的本义,又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把握其在句中的意思。 2.古今异义 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其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指优点多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指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 (2)词义缩小。如:“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已不用了。 (3)词义转移。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如:“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得力的帮手之意,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为“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8)形同义异。如“相如前进缶”中的“前进”,句中是两个单音词,“走上前献上(缶)”,现代汉语是一个词,“向前方行进”的意思。 3.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的,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又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意义相关,此处只取“国”之意。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出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中说“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会不相从许”中说“从许”即是“相从”“相许”,都为同义复词。又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庠”“序”为同义复词,两者都指学校,只是因时代不同,称呼不同而已,故合译为“学校”。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哪一个语素表示了词义,哪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的作用,然后予以正确的解释。 4.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通假,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 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①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通假字的声旁。如“列缺霹雳”中,“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中,“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中,“禽”通“擒”。 ②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的声符。如“距关勿内诸侯”中,“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中,“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通“嘱”。 ③音同、形不同。如“手裁举”中,“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中,“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又如: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之意。 b.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d.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露出。 e.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二、文言虚词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例题】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代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说也,人常疑之 之:指代“人”。 B.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其:指代“五人”。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若:代词,“你”。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代词,“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中代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项,语出《石钟山记》,“之”指代前面的“是说”。B项,语出《五人墓碑记》,C项,语出《捕蛇者说》,D项,语出《促织》,B、C、D三项加点的代词理解无误。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和名词、代词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例题】 “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题干中的“以”是介词,是“用、拿”的意思。A项,“以”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B项,“以”是介词,相当于“用、拿”;C项,“以”为介词,译为“因为”;D项,“以”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且”“则”等。有时,会直接设题考查文中副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区分连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例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而:①连词,表修饰,不译;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B项,以:①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并且”;②连词,表顺接关系。C项,与:①②均为表并列的连词,“和”“跟”“同”的意思。D项,且: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示更进一层说,译为“况且”。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调节音节作用的词。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也”等。高考往往从助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区别的角度设题。 【例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之: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也:①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②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C项,所:①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地方”;②助词,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两个“乎”均为助词,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 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词。常见的兼词有“诸(之于或之乎)”“焉(于之)”“盍(何不)”“叵(不可)”等。 7.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称为复音虚词。常见的有既而、而已、无乃、可以、所以、是以、虽然、且夫等。 对这类复音虚词,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中,“以往”表示方位界限,是“从这里起到那里”,而不能释为“过去”。有的复音虚词,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两者相加的办法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以”是“因而”“因此”“所以”的意思,引出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理解为“这是因为”。因此,对复音虚词,要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反复揣摩。  一、文言实词 (一)代入法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考生必须联系上下文,综合起来进行考量。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唯一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来判断其具体含义。 尤其是在选择题中,我们可以将选项所给出的词义代入原句中,查看语句是否通顺;再将句子带入原语言环境中,判断语意是否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果合乎逻辑,即正确,反之则不正确。 如:判断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夺取。 我们将“夺取”这一义项代入原文,那么“舅夺母志”即翻译为“舅舅夺取母亲守节之志”,这种说法显然不合逻辑。所以该解释错误。“守节之志”是不可以“夺取”的,它只能被“改变”。“夺”字译为“改变”更合情理。 (二)联想想象法 在高中课文中,有许多常见的实词义项,而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也遗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项。考生若能在做题时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联系课文或成语中相关的实词义项来推断具体的实词词义,则将有助于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当然,还要看该词义带入原文中是否合乎逻辑。 如:判断下面两句话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②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这两句话中加点的字,我们在中学课本里都见过。句①,看到“籍”,我们能联想到《鸿门宴》中的“封府库,籍吏民”。“籍吏民”中的“籍”可以理解为“登记”,那么句①中的“籍”也可以用“登记”来试解。将这个义项放入原句中进行检查,发现其合乎逻辑,所以,句①中的“籍”为“登记”之意。句②,看到“顾”,我们能联想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该句中的“顾”可以理解为“回头看”,那么句②中的“顾”也可以用“回头看”来试解。将这个义项放入原句中进行检查,发现合乎逻辑,所以,句②中的“顾”为“回头看”之意。 (三)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木”为偏旁的字多数与树或木有关,以“艹”为偏旁的字往往与草或花有关,以“月”为偏旁的字常与身体部位相关,以“日”为偏旁的字多与明或暗有关,以“纟”为偏旁的字常与丝织品或绳索有关,以“氵”为偏旁的字多与水有关,以“钅”为偏旁的字多与金属有关,以“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为偏旁的字多与兵器有关,以“禾”为偏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以“贝”为偏旁的字多与钱财有关,以“皿”为偏旁的字多与器具有关…… 如:判断下面两句话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句①,如果没有识记过“棹”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从它的偏旁上进行推断。它的偏旁是“木”,那么这个字应该与树木有关;再联系后文的“桨”字,我们就能够推断出,“棹”是一种划船的工具,可译为“船桨”。句②,“拊”为生僻字,但是联系其偏旁“扌”和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推断出,“拊”应该是手上的动作,可理解为“拍”。 (四)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判断下面两句话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句①,“夷”与“险”构成对比,“近”与“远”构成对比,由此可以推断,“夷”的意思为“平坦”。句②,“忠”与“贤”相近,“用”与“以”相近,而“用”是“任用”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以”应该也是“任用”之意。 (五)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有其自身的组合规律,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及其语法功能,能为我们推断词义(尤其是活用现象)提供有力的帮助。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通过短语的搭配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了。 如:判断下面两句话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句①,“渔樵”处于主语“吾与子”之后和介宾结构“于江渚之上”之前,应充当谓语,故“樵”应作动词,译为“砍柴”。句②,“取樵”为动宾短语,“取”为动词,“樵”应为“取”的宾语,故“樵”应作名词,译为“柴”。 (六)通假推断法 某些字,在无论用何种义项都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考虑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如:判断下面两句话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②先生欲豫焉 句①,“反”有“翻转”“相反”“相悖”“背叛”“反思”“反而”等义项。我们逐一将其带入原句进行解释,始终不合逻辑,此时,我们可以考虑它是否有通假现象。如《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一句,“反”就通“返”,意为“返回”。这里的“反”若是理解为“返回、收回”之意,是符合逻辑的,所以,句①中的“反”是通假字。句②,“豫”有“安逸”“预备”“巡游”“迟疑不决”等义项。我们逐一将其带入原句进行解释,发现句意是不通的。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它是否有通假现象。这里的“豫”通“与”,意为“参与”。 此外,还可以采用排除法,即排除其他项被选的可能性,进而得出正确选项。只要我们勤于积累,勤于思考,灵活解题,在高考中正确解题还是比较容易的。 二、文言虚词 解答文言虚词题,主要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以熟代生法 即将选项中比较有把握(如果其中一句出自教材,毫无疑问会比较有把握)的一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到不太有把握的一句中去,借此来推断是否相同。 【例题】 ①而下(江)熔于狱;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②句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于”字作介词,与“秦”构成介词短语,可译为“到”;将此用法和意义代入①句中,完全说得通,而且也符合语境。由此推知,二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2.语法分析法 即根据语法功能判别虚词意义,首先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而后根据虚词的位置判断其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下面以常考的几个虚词来举例分析。 (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题】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险以远,则至者少。 ①句“以”字后的“十五城”是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易”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②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的用法也不同。 【例1】①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①句搭配的“百骑”是“人”,②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其不同的搭配对象可推出其意义也不同。 【例2】①遣使约降于燕;②故内惑于郑袖。 ①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②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于”在①句中相当于“到”,在②句中相当于“被”,意义不同。 (3)“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为助词,译为“的”。 【例1】①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②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①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②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 【例2】①不知太子之死也;②从容受死之意。 ①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 3.位置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何”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乎”用在句末,用作语气助词;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焉”在句末不及物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在形容词后,译为“……的样子”。“也”在句末,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不是代词就是语气副词;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例1】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①句中的“焉”在句首,作疑问词;②句中的“焉”在句末,作代词。因为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明显不同,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例2】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助词还是兼词呢?①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②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 4.语境分析法 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分清实词与虚词,能帮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试题。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但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中,“为”是动词,“写下”的意思。这类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属于实词与虚词同时考查的类型,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须要特别注意。 答案与解析 真题热身体验 真题在线 一、1.C 解析:A项,苦:以……为苦。B项,纵:释放。D项,抵:到,到达。 2.B 解析:A项,代词,他的;B项,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关系;C项,代词,他;D项,副词,将,将要。 3.B 解析:①④均为叙述罗提督的人生经历,不能体现其“足智多谋”。⑥是罗提督的无奈之举,也不能体现其“足智多谋”。 4.D 解析:“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在文中无依据。 5.(1)参考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参考答案:①罗提督招募了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藏在上游的江水中。②(罗提督)还邀请能写文章的人,一一记下他(过去)的事情,(他)确实是一个不同一般的男子。 解析:第①句中的关键词为“募”“泅”“匿”;第②句中的关键词为“文人”“历”“洵”“奇”,“洵奇男子也”一句为判断句。 参考译文:东乡罗提督作战的功绩,在《圣武记》中记述得很详细。他的智慧才能也自能体现其韬略,并不只是凭借勇猛而称雄一时。他曾经带兵进入南山,搜捕残余的敌人。一个村子里的人们苦于猴群偷吃田里的粮食,早晨必定施放火器惊吓它们。罗公问明了原因,让人们捉来了一只猴子,剔去它的毛,把它的脸画成大眼的丑陋怪物的样子。等到第二天早晨猴群来的时候,(把那只猴子)放出去,其他的猴子都吓跑了。以后再也没来(偷吃粮食)。 担任夔州游击的时候,夔州关靠近峡谷,山间的水流迅猛急速,瞬间就能流出很远。盐枭来的时候就敲锣呼喊,越夔州而过,他们的船上都设有投掷用的石炮,船的两边用绳子绑着粗大的竹子,弯成弓的形状。别的船追上的时候,就砍断绳子发射石块,追赶的船只就会倾覆,没有人敢抵挡他们。罗提督招募了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藏在上游的江水中,等盐枭的船经过的时候,靠近并锯他们的船舵,到达夔州的时候正好断裂,船不能前行,碰到江中的大石头破裂,(因此)全部抓获了他们。 罗提督年轻的时候是个刁蛮不讲理的人,多次作出偷盗的事情,(官府)下令抓捕了他,打得昏了过去,(就)把他扔在荒郊野外。半夜的时候苏醒了过来,爬到一个老妇人的家里,(老妇人)帮助了他,于是改变了不良的行为,从军入伍,勇猛超过其他同等的人。在赵金龙起兵叛乱的时候,罗提督接受命令,和总督卢公坤前去平定叛乱。敌人已经走投无路,就要被抓获了。当时宣宗让担任尚书的宗室禧恩来督战,还没有来到,各将领商议等待禧恩来到后(出兵),罗提督说:“围困的时间长了,我们的士兵就会懈怠,敌人就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出兵作战,几乎全歼了敌人。 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自己曾经做贼偷盗的事情,一点也不避讳,还邀请能写文章的人,一一记下他(过去)的事情,(他)确实是一个不同一般的男子。改掉不良的行为后,才娶了妻子,忽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很多药方都不能治愈。有一个道士从门前经过,说:“我有一个药方可以救你,但需要三十千钱才能配药。”罗提督想到自己贫穷,怎么才能弄到三十千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生病快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了你,能得到钱买药,就能救活我们两个人。”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他,他的病最后治愈了。 罗提督到夔州任游击官后就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赎了回来,还和当初一样做夫妻,来报答她卖身救夫的义举。这件事情虽然不足以用来训诫教导人们,但是看看那些早年夫妻共渡难关,富贵后就厌弃他们的糟糠之妻的人,仁厚与薄情的差别,恐怕不能用道理来衡量。天生的豪杰之士,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准则来衡量他呢? 二、1.D 解析:A项,语,告诉;B项,委,抛弃,舍弃;C项,知道,认得,能辨别。 2.B 解析:A项,都是代词,代居庸关;B项,介词,表被动,被/介词,表对象,替; C项,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合起来,表被动;D项,介词,表处所。 3.D 解析:①说的是居庸关的地势特点及重要的军事意义;②打比方,表达一种观点。排除这两项,就可以得出答案。 4.C 解析:不是“被敌方间谍获知”,是对方间谍被俘后招供。 5.(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参考答案: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解析:①授,给予,交给;予,代词,我;失,错过。翻译时注意翻译出“以”后省略的代词“之”。②麾师,指挥部队;鼓噪,擂鼓呐喊。 参考译文:丁丑日,俞瑱在居庸关劫掠居民,老百姓偷偷地跑来告发,皇上朱棣说:“居庸关山路险峻,是北平的咽喉要道,用一百人驻守,一万人也不敢窥视。现在俞瑱占据居庸关,地利被他占有,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攻占(居庸关)。就好像一家人的后门,怎么能丢给盗贼呢?现在趁他们刚到,再加上劫掠百姓,民心尚未归附,攻取居庸关很容易;如果放过他们不攻取居庸关,他们增兵把守,以后就难以攻取了。”于是命令徐安前往讨伐俞瑱。徐安攻取居庸关,俞瑱逃到怀来,投靠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假使贼人知道团结人心,小心地把守这座关隘,即使我们想要夺取它,怎么能够立即攻破呢?现在上天把它送给我们,可不能错过机会啊。”于是命令千户吴玉驻守居庸关。 皇上对各位将军说:“宋忠在怀来拥有重兵,对居庸关有必争的趋势,趁他们还没有来到,可以先攻击他。”将军们都说:“敌众我寡,难以与他们争锋,不应当攻击敌人,应该固守,等待敌人到来。”皇上说:“形势不像你们所知道的,敌人刚刚聚集,他们的想法还不一致,宋忠轻率急躁,少有计谋,刚愎自用,趁他们军心不稳,出击一定会打败他们。” 癸未日,皇上率领精锐步兵八千人,整装进军。甲申日,到达怀来。在这以前,曾抓获敌人的间谍,供称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渠,应当为(他们)报仇。(北平)将士听说这些,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 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派北平将士的家人作前锋,仍然使用他们过去的旗帜。大家远远地看见旗帜,知道他们的父兄子弟都还健在,高兴地说:“哈!我本来没有祸患,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啊,差一点被他骗了。”于是倒戈来降。宋忠的残余,慌慌张张还没有列成阵势,皇上指挥部队渡河,擂鼓呐喊、直冲敌阵,宋忠大败,逃入城内。我们的部队也乘机进城,宋忠急忙藏到厕所里,被搜查抓获,俞瑱也同时擒获。孙泰在阵前被斩杀,剩下的敌方士兵都投降。 将军们抓获宋忠以后,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是个庸才,凭借能言善辩获取利益,谄媚阿谀、奸诈险恶,用财物贿赂得到官职,刚刚掌握兵权,就骄横放纵。这种糊涂小人,(我)看他就像狐狸、老鼠罢了。小小的胜利,哪里值得(如此)高兴啊!”(大家)都纷纷叩头喝彩。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