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卷 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麦收 孙犁 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树阴里。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 “挖沟!”大家一齐大声地回答。 “对了。驻在咱村的队伍,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秆分好段,用铁铲划上印,说:“来吧,两个人挖一段,一把铁铲一把镐。” 队上的指导员从一块麦地里走出来,后面跟着个背大枪的矮个子通讯员。在村里住长了,他认识二梅。他说:“部长领导得好,真积极!”二梅也直起身子笑着说:“指导员,我们弄好了路,你们抓不住鬼子,叫他们冲过来,我们可批评你!”指导员说:“好,好,好。你听枪响吧!' ’指导员穿进另一块麦地,他的衣服和麦子一个颜色,麦穗打到他腰里。那个通讯员却淹没在麦地里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枪口露在外头。不久,这枪口也消失不见了,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一声连着一声叫着:“莫黄莫割― 莫黄莫割。" “嘎勾― ”东边响了一声枪。妇女们拖着铁镐和铲从道沟里跳上来,向东边张望。枪声响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也越来越近了。二梅的脸有些青白。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炮弹炸碎我们的土地,土地飞到半天空,那里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黄的麦穗!二梅知道这是敌人的炮,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了了伤呢?她喊道:“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担架,预备鸡蛋和水!" 当她们抬了几副担架回来,枪声停了,那一团烟也远了。但是枪声很响很急,二梅知道这是我们的军队追赶敌人了。她们很快向那里跑去。我们的军队把敌人赶回窝里,才停下来。二梅她们抬回受伤的指导员和他那矮矮的通讯员。这两个同志去夺敌人的重机枪,受了伤。他们把夺来的重机枪也放在一副担架上,还空着一副担架。她们回来,路过二梅家的地边,爷爷正靠在一个捆了牛腰粗的大麦个上等候,他担心他的孩子,眼望着东边的路。二梅说笑着回来了,看见爷爷,她说:“把麦个放在担架上,我们给你抬回去!”老头子听了孙女儿的话,真的把麦个放在担架上,飞快地往村里去了。 第一副担架上是指导员,第二副担架上是通讯员,第三副担架上是重机枪,第四副担架上是麦子。老头子跟在后面,打着火抽着烟。太阳已经有一半落到远远的西山里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 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老鹰。 晚上,奶奶又把饭放在那里,小桌上却有了白面饼。爷爷回来,二梅回来。奶奶说:“你今儿个更有功了,奶奶给你烙了白面饼,快点吃!”二梅说:“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导员和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二梅带了自家的饼还有别人家的鸡蛋到指导员那里去,指导员和通讯员的伤口全包扎好了,躺在院当中月亮地里的软床上。 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二梅和她的两个小组长站在受伤人的床前,念着妇救会的慰问信。二梅又念了她自己的慰问信。她念着,她述说自己原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没了娘,在野地里,春天挑野菜,秋天拾庄稼,冬天割柴草,风吹着,雨打着,长到十五岁。八路军来了,是正好的年岁,赶上了正好的年岁。这样她就不再走奶奶的路,娘的路。一条完全崭新的路,在她眼前打开了。她的声音是那么庄严、热情和诚恳,感动得受了伤的人硬支起身来,严肃地听着。 (选自《孙犁作品精编》,有删改) 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①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 “小麦黄梢”的描写富有诗意,为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创设了特定的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答此题时,需关注第一段中的关键词语,如“1939 年”“冀中解放区”等,它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孙犁作品中往往有优美的环境描写,“小麦黄梢”这样富有色彩感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特定的环境。 2.文章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 ① 踏实、放心。爷爷知道孙女儿二梅安全归来后不再为她担心。 ② 乐观,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眼中“千变万化的云彩”是抗敌卫国的“虎”“豹”“飞马”“老鹰”。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画线部分的句子既有一般性的叙述,又有生动的景物描写。从前文的“他担心他的孩子,眼望着东边的路”可知,爷爷担心孙女儿二梅的安危,而如今知道她安全回来了,于是“打着火抽着烟”, 放了心。 此外,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了老人的乐观。 3.最后一段通过二梅之口交代了她的身世,有何作用? 【答案】① 揭示了二梅等青年妇女积极参与抗战的原因,与上文二梅的表现相呼应。 ② 交代了二梅的身世,使二梅的形象更加完整。 ③ 二梅这样一个没有娘的孩子在新的环境下成为一名支援抗战、积极参与抗战活动的巾帼英雄,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对这类题目,应该从情节的发展、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考虑。这篇小说通过二梅之口交代了其苦难身世,揭示了二梅积极参与抗战的原因,同时又使二梅的形象更加完整,而且还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4.这篇小说的构思、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任选一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一:本文从侧面为英雄唱赞歌,构思精巧别致。本文的主题是歌颂抗日英雄,但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的残酷,而是将视线锁定在妇女身上。她们既是传统妇女,却又走出了传统妇女的生活圈子,她们以自己的行为,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最底层妇女在解放区的成长。她们执著,坚韧,热情,她们也是抗日英雄。 示例二:本文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本文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如“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等;对话简洁明了,理亦可酌情给分,充分体现了农民的语言特点,作者通过通俗活泼的对话将笔下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定一个方面,然后仔细研读文本,确定小说在构思(语言)方面的显著特点如构思方面,小说的主题是歌颂抗日英雄,但作者却选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妇女作为切入点,构思新颖,不落窠臼;语言方面,这篇小说的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气息,尤其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更是富有诗意。最后按照“总一分”的结构组织答案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隐忧 陈忠实 作家习惯于夜里工作,天明时入睡,午时醒来。这天,他刚醒来,弟弟来了。弟弟从老家山区来,肩头挎着一只早已过时的那种仿军用黄色帆布包。 作家看见弟弟的第一眼,当即想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他的兄弟姊妹全都生活在尚未脱贫的山区,凡是找上门来的,总得给些钱。弟弟坐下就坦然直言:“哥!你心里别慌,我不要你的钱。我知道你名声很大,可是还是没钱。”作家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弟弟更坦率了:“我想搞一个运输公司,先买一辆公共汽车,搞长途客运。你想想你能有多少钱给我!你把我嫂子卖了也买不来一辆汽车― " 作家掸了掸烟灰,大声呵斥:“凭你这号货能搞长途客运?你是不是昨晚做梦还没醒?" 弟弟并不恼:“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不相信我。事没弄成之前,谁也不信;弄成了,人又给你骚情了。你前些年没成名时,谁把你当一回事?我那时候看你整天写稿,却没人登,我咋看你都不像个作家,而今我咋看你都像个作家… … ”作家还真被堵住了口,无可奈何地笑笑:“行啊!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你搞吧!" 弟弟笑了:“我还得求你,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给刘县长写个条儿,让他给银行行长说句话,我就能贷上款… … ” 作家忍不住放声笑了,笑出了眼泪:“你还真动了脑子,把我的朋友关系都利用起来了… … ” 弟弟说:“你不过就写一张字条儿嘛! 作家笑着,给刘县长写了字条儿。 过了两天,作家感到某种说不清的隐忧,于是就给刘县长打了的长途电话,很内疚地明来龙去脉,最后才点破:“你知道我这个弟弟是个什么货。我给他讲不清道理,推到你手里,你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打发走算咧。” “你的电话来晚了。我把他介绍给农行行长了。” 刚放下电话筒,铃又响了,是弟弟打来的:“哥呀,我在县农行,贷款没问题句话,刘县长一句话农行行长照办,我要贷5 万,他连一个子儿也不敢少给。”作家心里沉了一下,真要是货下5 万元,这个家伙把钱给捣腾光了,谁来还贷?听着他孤假虎威的口气,愈加疑虑:“你可得考虑还货能力… … ”弟弟说:“这事你甭操心。现在人家货款要财产抵钾,我想来想去,咱们兄弟姊妹就你日子过得好。你给我当担保人。” 作家冲口而出:“那就把我押上。”弟弟哈哈哈笑起来:“谁敢押你这个大作家啊!行长倒是给我出了个主意,把你那本书押上。”作家心里轻松了。行长给弟弟出的这个主意,分明是游戏。自以为聪明的弟弟正在农行行长的圈套里瞎忙。作家说:“我的那本书早就卖给出版社了。版权在人家出版社,不属于我了,押不成了。我只有一支钢笔,永生牌的。你作押吧!”说着,“啪”地挂断了电话· 一个月后,作家和他的朋友刘县长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天,突然想起弟弟贷款的事,便问刘县长:“后来那货还缠没缠你?”刘县长也多喝了几盅,听了便大笑起来,笑毕,讲给作家一个可以作为小说“尾声”的故事―弟弟从我那儿走时,要借我的自行车― 机关给我配发的一辆新型凤凰车。他把我的自行车骑走了,三天后传达室老头把车交给我的时候,我都认不出来了,车铃摘掉了,车头把手换上一副生锈的,车子的瓦圈和内外胎都换成旧的了,只剩下那个三角架… … 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了… … 作家“啊”了一声,想骂也骂不出来了。 刘县长说:“我看着这个自行车,突然就想起你常常出口说的‘这个货’!我忍不住笑着就说了你的话,‘这个货’… … 只有这称呼好!" 次日,作家回乡去看望父母,顺便也去看望这位弟弟。弟弟正蹲在窑门口抽烟。显然,汽车运输公司没有办起来,那辆自行车倒是撑在窑门前的场院里,除了三角架是脱漆锈斑的旧架子,其余部件都是崭新的,在阳光里闪亮。 (选自陈忠实《扶不起的弟弟》,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画线句表现了作家怎样的心理?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心理? 【答案】表现了作家慌张的心理。 原因:作家自己生活并不富裕,见到比自己更为贫困的兄弟姊妹就给钱已经成为习惯;给钱又怕兜里没有,所以才慌张。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作答这类题,要抓住关键词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如从下文中弟弟的话“哥!你心里别慌,我不要你的钱’可以看出作家此时的心理;从“他的兄弟姊妹全都生活… 总得给些钱”和“你名声很大,可是还是没钱”等语句中可以看出作家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弟弟”的形象特点。 【答案】泼皮,放诞,无赖;爱占便宜,喜欢逢迎,爱耍小聪明;好幻想,依赖心理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复述文本内容,要对文本内容分类合并并洽当概括。首先围绕人物,筛选出有关他的文字,诸如言语、心理和行为等。其次结合文中相关人物的言语等,明确这些信息所反映的人物形象特点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 .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暗示弟弟没有贷成款,没有搞成长途客运,暗示刘县长的自行车确实是他动的手脚;这样收束全文,使前文故事都有了结果,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小说结尾看似闲笔,实则是匠心所在。作家的猜测,包括弟弟占县长自行车的便宜这件事,都得到了验证结尾不仅暗示了故事的结局,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弟弟性格的悲剧性,讽刺意味浓 4.“隐忧”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 指作家为弟弟做事不现实而担忧,担忧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自立自强起来;② 弟弟糊涂而又大胆的想法,是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心理滋生的产物,作家为这样的社会不知还要孕育多少“弟弟”而担忧;③ 通过塑造弟弟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到人性的卑微与复杂,为人性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应在认真阅读并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作家为什么“隐忧”, “隐忧”都忧什么,明确了这两个问题,便不难得出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最佳配偶 [美]斯蒂芬·麦克勒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叠纸,就像在搬弄着一叠煎饼。 “我相信,你准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我坐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听着,心想要是来这儿之前先冲个淋浴,那该多好。这儿的办公室整洁宜人,不过那张椅子令人坐得不太惬意。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 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美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 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事情发展的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三十一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札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札“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每翻阅一页,都要发出很大的声响。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 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看书、看球赛,看电影爱坐前排,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爱养狗、养猫、养金鱼、养金枪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穿着朴素,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喜欢住在郊外,爱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讲话拘谨,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 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邓菲尔德结婚整整九年了,已经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看起来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 【答案】C E 【解析】A项“完美”应加引号,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小说情节只是在结尾异峰突起,也谈不上“跌宕起伏”; B项“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表述不当。小说主体写的是相亲过程,而且其生活貌似美满和谐,实则单调乏味;D项“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错误。 2、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起强调作用,突出两人惊人的“相像”和“一致”,为结尾打算离婚埋下伏笔;②呼应题目,如此相像一致正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最佳配偶;③与打算离婚的结局构成极大反差,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和写作意图的能力。回答作用类试题应从三个方面考虑:文章结构、主题思想、表达效果,根据试题具体要求,可以有所侧重。“相像”和“一致”是文中人物的重要特征,也是作者所要揭示的问题核心,因为相似才造成了生活的单调,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答题。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性格内向,拘谨羞怯。(从相亲时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②爱好广泛,追求生活品质,有良好生活习惯。(从“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可推知“我”的性格爱好与邓菲尔德小姐相同。)③潜意识里有对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的反抗,以及对生动鲜活的生活的向往。(从想离婚可以看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筛选文中相关信息,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可以从相亲时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从“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从想离婚可以推知。 4、这篇小说的结局非常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观点一:这样的安排好。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或欧·亨利式的结尾)。 ①从情节上看,两个人虽然经电脑配对,“非常相像”,但彼此过于熟悉,谈话毫无新鲜的话题,无趣无聊,已经暗示出这种婚姻的乏味,所以两个人最后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前面的叙述平淡无奇,直到最后才给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样写,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这样的结局与前边的情节构成极大反差,更能引人深思,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是令人生厌的,多姿多彩才是有趣味的生活状态。 观点二:这样的安排不好。 ①从情节上看,离婚的结局过于突兀,前边的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与暗示。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虽然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却使文章缺乏可信度,缺少生活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个情趣相投往往生活得很幸福。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局宣扬夫妻之间性格差异产生美,但同时否定夫妻之间性格谐调也会产生美,是有失偏颇的。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应该从情节、主题、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加以思考。要认真分析文章结构,在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态度。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