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教学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编写人 周文峰 教学目的:巩固课内外实词的积累,总结释义与运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  【考点感知】 我们列举江苏卷这几年直接考查的文言实词,请大家思考,这些文言实词我们在哪里见过,在何时学习过? 2004:胜、夺、沮、更。 2005:谢、辞、引、数。 2006:遇、责、绚、麾。 2007:爽、刑、伺、趋。 2008:听、迫、壁、度。 2009::属、引却、魁垒、率。 2004年设错点是“夺”,在文中正确义项,夺:改变。见《陈情表》:“舅夺母志。” 2005年设错点是“辞”,在文中正确义项,前句是“拒绝”;后句是“辞别”。前句如《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后句如《阿房宫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2006年设错点是“责”,是“要求”的意思。如《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2007年设错点是“伺”,文中是“窥伺,窥探,观察”之意。读本《左忠毅公逸事》“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2008年设错点是“度”,“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2009年错误设置在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学习导航】 江苏卷近8年对文言实词直接考查的题型单一稳定,都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命题,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间接考查贯穿全程,直接涉及的考题是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我们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高考考查的部分实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同时我们要根据文言常用实词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通假性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词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性能。 所以,对高三同学来说,掌握文言实词,包括这样四个目标: 一是熟记教材中文言实词的义项; 二是熟记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义项; 三是了解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 四是学会根据其它信息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同时建议同学们积累各地高考卷“对下列句子加点字(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的文言实词释义。 解决的办法最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积累并且要熟记典型例句。加油! 【分类突破】 ★熟记教材中文言实词的义项。 这里的教材是指《必修1-5》、《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还包括《唐诗宋词选读》,这些书本上的文言实词我们曾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学习和记忆,现在我们只要翻看一遍就可以重拾记忆了。 ★避开文言实词理解的误区 1、不辨古今 2、不知通假 3、不明活用 4、不分单双。 ★了解文言实词的一些特点 一、词的古今异义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情况是: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特点 文言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义为旁边,如“河畔”“桥畔”,“畔”与“叛”同音,又可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蚓无爪牙之利”本义是爪牙,其现在的比喻义为得力的帮凶和武士,并没有贬义。 如: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 三、根据字音推断词义,掌握常用通假字 解读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或“形近”。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鸿门宴》)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劝学》) ★推断实词词义的一些方法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全国高考第8题)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可以联系司马迁的《鸿门宴》的“善”友善、交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文言中的“书”可组词为“书信”。 齐人未附 附——归附、归顺 齐人追亡逐北 北——败北,指败逃者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古汉语讲究工整、对仗,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 再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畏其敏。畏:担忧。 原文全句为“畏其敏,而服其工也”。在该句中,“畏其敏”是与“服其工”对举的。为此,我们可以借助“服(佩服)”的意义,推断出与之对位的“畏”的意义。“工”与“敏”的评价取向相同——均为正面,所以“服”与“畏”的情感取向也应相近——均为褒扬,可以解释为“敬畏”,据此可以推断出C项“担忧”的解释是错误的。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即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伦:类 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形旁表义为我们破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王”与玉石有关,从“月”与肉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 再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爨:做饭。该句中“籴”和“爨”两个实词都极为冷僻,“爨”只在中学语文课本《项脊轩记》一文中出现过一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而“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根本就从未出现过。但如果用形训推断法来破解,就迎刃而解了。“籴”是一个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把两者的意思整合起来,就是“买进(粮食)”。而“爨”也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上为“锅灶”,下为“火烧柴木”,把两者的意思整合起来,就是“生火做饭”。据此可以推断出D项“做饭”的释义是正确的。 6.语境分析推断。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 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7. 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如2010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通过对“质”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发现“质”是谓语,“女婢”充当“质”的宾语,而“于人”则充当“质”的补语。据此可以断定,“质”应为动词,所以D项将它解释成名词“人质”是错误的,应解释为动词“抵押,典当”。 8. 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 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要求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9.借力打力法 试卷文言文阅读题中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两道题目,她们对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全文以及具体语境都有很大的帮助。聪明的你,不妨一试。 【实战练兵】 1、理解性地阅读甚至记忆《核按钮●附录12—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2、做好《核按钮》文言实词系列练习题,见p58-p61. 3、回忆《史记选读》中的实词,并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太史公自序》 命南正重以司天: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诸侯之相王: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讲业齐、鲁之都: 则学者至今则之: 史记放绝: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诸侯害之,大夫雍之: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 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 礼经纪人伦: ”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垂空文以断礼义: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秦拨去古文: 则文学彬彬稍进: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至于余乎,钦念哉: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原始察终: 承敝通变: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 声教讫于四海: 《夏本纪》 浩浩怀山襄陵: 等之未有贤於鲧者: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禹为人敏给克勤: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卑宫室,致费于沟洫: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调有余相给: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 众土交正: 祗台德先: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声教讫于四海: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鲁周公世家》 旦为子孝,笃仁: 用事居多: 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虚曲阜: 武王有疾,不豫: 未可以戚我先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以俟尔命: 发书视之,信吉: 兹道能念予一人: 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人或谮周公: 久劳于外,为与小人: 不敢荒宁,密靖殷国: 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无敢不逮: 《高祖本纪》 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每沽酒,酒雠数倍: 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公始常欲奇此女: 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系颈以组: 乃以秦王属吏: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屈平属草稿未定: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欲止宫休舍: 偶语者弃市: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沛公然其计: 因以文谕项羽: 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非有功伐: 汉王复入壁: 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有功者害之: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乃并复丰,比沛: 《孔子世家》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从病者,莫能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非兕非虎,率彼旷野: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 夫子盖少贬焉: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周室微而礼乐废: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重: 不愤不启: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 《屈原列传》 博闻强志: 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故劳苦倦极: 疾痛惨怛: 《国风》好色而不淫: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举类迩而见义远: 泥而不滓: 厚币委质事楚: 屈平既嫉之: 冀幸君之一悟: 其存君兴国: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不知忠臣之分: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 项梁曾有栎阳逮: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直夜溃围南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期山东为三处: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相与并争: 何兴之暴也: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礼节甚倨:傲慢 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魏公子列传》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睥睨故久立: 今公子故过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让魏公子曰: 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 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而公子亲数存之: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存赵: 公子再拜 此五霸之伐也 赵王扫除自迎,引公子就西阶 《淮阴侯列传》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信建大将之旗鼓 诸将效首虏,毕贺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天下已集,乃谋畔逆, 部分特殊句式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 维长终是图 何功之有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