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差事/差可告慰 疏浚/怙恶不悛 薄命/薄暮冥冥 B.濒临/捷报频传 着迷/着手准备 诘责/佶屈聱牙 C.筵席/垂涎三尺 辟邪/鞭辟入里 炮烙/络绎不绝 D.刹那/名山古刹 惊诧/叱咤风云 绚烂/徇私枉法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供 gòng 供品 供职 仅供参考 供认不讳 B.着 zhuó 着装 着想 着手成春 吃着不尽 C.累 lěi 连累 累犯 累教不改 果实累累 D.行 xíng 行书 道行 行将就木 高山景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我国干旱天气发生频率居高不下,水资源危机正步步逼近,如何加强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已迫在眉睫。 B.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C.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要尽力降低日常生活所耗用的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这将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不加选择地读书,这种现象在青年中普遍存在,现在是帮助他们解决怎样读书的方法问题的时候了。 B.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C.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D.作为喊了多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人,如今却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做起,确实有点难为情。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频繁搞出小动作,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势必对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 B.2012年5月6日,南外有近200名学生穿着宽松的睡衣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大家见仁见智。 C.目前,各家省级电视台下一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消化”协调这些商业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 D.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上,政协委员吴江认为“文化的发展不可能一挥而就,文化繁荣不是通过一个大的运动就能搞起来的”。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不同凡响了。 D.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徐光启传 【清】查继佐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上海人也。光启幼矫鸷,饶英分。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属笔。故读之者不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 甲辰,成进士,选庶常。分礼闱,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时方东顾,四处进兵。光启疏上:“此法大谬!”策杨经略镐必败,且曰:“杜将军当之,不复返矣!”及全覆,叹曰:“吾姑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 天启改元,辽警。起光启知兵。一再投书辽抚熊廷弼,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且曰:“足下欲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亦无不可。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盖自廷弼受命而东,其指在守,与光启颇合。只以庙无成画,议论纷沓,群以党事相左,挠廷弼者众。未几,沈、辽相继失守。光启请急用前法,坚壁广宁。十一月,遵化不守,都城惊甚。光启应召平台,曰:“臣故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急请晋升垛守,毖火器,走敕招徕。及事定,请终练兵、除兵器之说,不果用。 辛未八月,大凌河兵覆。光启疏万全之策,云:“用战以为守,先步而缓骑,宜聚不宜散,宜精不宜多。”陈车营之制甚悉。不果。时廷臣酷水火,光启中立,不逢党,故此置若忘之。独天子知其学主自尽,将之以诚,不任气,特手敕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八月,病,乞休,不许。病剧,诫家人“速上《农政全书》,以毕吾志”。卒,年七十有二,赠少保,谥文定。 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大指率以退为进,曰:“此先子‘勇退’遗教。”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节选自《罪惟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官魏南乐不协 协:和洽 B.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权:掌权 C.请终练兵、除兵器之说    除:修治 D.起光启知兵   知:主持,掌管 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光启“以退为进”策略的一组是(3分) ①策杨经略镐必败 ②厚储守器,精讲守法 ③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 ④请急用前法,坚壁广宁 ⑤晋升垛守,毖火器 ⑥陈车营之制甚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末,东疆危急。徐光启上书朝廷坚决反对“四处进兵”的做法,后又多次写信给辽东巡抚熊廷弼力陈自己的御侮之策。 B.徐光启曾先后预言杜将军全军覆没、遵化失守,事态发展的结果无不显示了他对战争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C.朝廷党派纷争势同水火,徐光启保持中立而不逢迎任何一方,只尽己所能钻研学问,并诚心做事,他的这种态度和做法赢得了皇上的器重。 D.徐光启一生秉承先父“勇退”的遗训,多次提出注重防守的策略,可惜因为各种原因,他所提出的防守策略始终都没能实施。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故读之者不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3分) ▲ ▲ ▲ (2)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4分) ▲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分) ▲ ▲ ▲ (2)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 。”(《论语·八佾》) ⑵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⑶一肌一容, 。(杜牧《阿房宫赋》)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⑸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⑹元嘉草草,风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水墨文字 冯骥才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②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③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④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⑤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⑥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⑦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像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⑧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上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像。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⑨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像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人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大家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⑩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人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11)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13.文章开头从一只兀自飞行的鸟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 ▲ ▲ 14.第⑥段描写了树的各种姿态,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 ▲ ▲ 15.根据文意,试分析文章题目“水墨文字”的两层含意。(6分) ▲ ▲ ▲ 16.文章最后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是就绘画艺术而言的,请你结合其他艺术门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 ▲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圣坛上的鲁迅 洪 烛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 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 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 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 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17.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6分) ▲ ▲ ▲ 18.在作者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6分) ▲ ▲ ▲ 19.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6分) ▲ ▲ ▲ 七、作文(7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2012年初,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从来都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最深刻的阶段。而今的村庄,便是当下农耕文明深植中国的一个小小根管,当历史车轮轰隆而来,它走到一个新的关口,有阵痛、有迷茫,也孕育希望。 请以“生活在城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高三语文周练(九)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差事/差可告慰 疏浚/怙恶不悛 薄命/薄暮冥冥 B.濒临/捷报频传 着迷/着手准备 诘责/佶屈聱牙 C.筵席/垂涎三尺 辟邪/鞭辟入里 炮烙/络绎不绝 D.刹那/名山古刹 惊诧/叱咤风云 绚烂/徇私枉法 答案:B(A项,薄命/薄暮冥冥;C项,炮烙/络绎不绝;D项,刹那/名山古刹,读音相同。)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供 gòng 供品 供职 仅供参考 供认不讳 B.着 zhuó 着装 着想 着手成春 吃着不尽 C.累 lěi 连累 累犯 累教不改 果实累累 D.行 xíng 行书 道行 行将就木 高山景行 答案:B。(A. 仅供参考gōng C. 果实累累 léi D. 道行heng)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我国干旱天气发生频率居高不下,水资源危机正步步逼近,如何加强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已迫在眉睫。 B.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C.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要尽力降低日常生活所耗用的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这将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D(A项,搭配不当。“如何加强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B项,成分残 缺,可删除“使得”和“引发了”。C项,并列不当。)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不加选择地读书,这种现象在青年中普遍存在,现在是帮助他们解决怎样读书的方法问题的时候了。 B.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C.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D.作为喊了多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人,如今却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做起,确实有点难为情。 答案:选D。A项杂糅,或改为“……解决怎样读书的问题的时候了”,或改为“……解决读书方法的问题的时候了”。B项“巨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不通,应该是作者。C项“被授予优质产品称号”的应该是“产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频繁搞出小动作,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势必对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 B.2012年5月6日,南外有近200名学生穿着宽松的睡衣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大家见仁见智。 C.目前,各家省级电视台下一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消化”协调这些商业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 D.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上,政协委员吴江认为“文化的发展不可能一挥而就,文化繁荣不是通过一个大的运动就能搞起来的”。 答案:B。(A.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不合语境。B.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C. 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与“目前”语义重复。D.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应用“一蹴而就”)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不同凡响了。 D.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答案:B(A、如数家珍:数:点数。家珍:家藏的珍宝。如同点数家里的珍宝,言下之意就不能“自己的东西’------这是解题重点,比喻对所讲的事情非常熟悉;B、不刊之论,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C、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同寻常,多指文艺作品;D、茹毛饮血,茹:吃。指原始人不懂得用火,捕到禽兽就连毛带血生吃。,比喻处在未开化壮态。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徐光启传 【清】查继佐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上海人也。光启幼矫鸷,饶英分。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属笔。故读之者不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是南直隶上海人。徐光启小时候矫健勇猛,很有超群的天分。他写文章在情理上层层转折,深入思考总是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所以读他文章的人。(如果)不深入思考到五六层的意思,仓猝间(是)不容易理解(他的文章)的。 甲辰,成进士,选庶常。分礼闱,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时方东顾,四处进兵。光启疏上:“此法大谬!”策杨经略镐必败,且曰:“杜将军当之,不复返矣!”及全覆,叹曰:“吾姑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 甲辰年,徐光启考中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在礼部担任考试官,和同官魏南乐(关系)不和洽,他上书朝廷请病假回家,在天津种地。当时正是东疆形势危急的时候,明军分四路进兵。徐光启上书说:“这种做法非常错误。”预料经略杨镐一定会失败,并且说:“杜将军抵抗清军,不会再返回了。”等到全军覆没,徐光启叹息说:“我姑且说这件事,却没想到他们有的就应验了”。 天启改元,辽警。起光启知兵。一再投书辽抚熊廷弼,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且曰:“足下欲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亦无不可。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盖自廷弼受命而东,其指在守,与光启颇合。只以庙无成画,议论纷沓,群以党事相左,挠廷弼者众。未几,沈、辽相继失守。光启请急用前法,坚壁广宁。十一月,遵化不守,都城惊甚。光启应召平台,曰:“臣故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急请晋升垛守,毖火器,走敕招徕。及事定,请终练兵、除兵器之说,不果用。 改元天启那年,辽东边防告警。朝廷起用徐光启主管军务。徐光启多次写信给辽东巡抚熊廷弼,说:“现在的计策,只有大量地贮藏防守的器械,精心地演习防守的方法,并且善于用火炮为最好了。”并且说:“您想使沈阳成为空城,形成合兵进攻之势,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决不能把没有训练的士兵,轻率地布防在城外,致使(军队)丧失了锐气,使城池防守单薄。”从熊廷弼接受命令到辽东,他的规划也是防守,与徐光启的想法非常吻合。只是因为朝廷没有确定的计划,议论纷纷,大臣中因为党派的意见相违背,阻止熊廷弼这样做的人很多。不久,沈阳、辽阳相继失守。徐光启请求赶快使用以前的方法,加固广宁的营寨。十一月,遵化失守,京城非常恐慌。徐光启应召到平台见皇上,说“我原来说的这件事,想不到它有的应验了。”急忙请求加高土堆的防御工事,妥善准备火器.派人拿着诏令四处奔走,招集散兵和逃亡的百姓。等到战事平息,徐光启请求朝廷把自己训练士兵、修整兵器的方略贯彻到底,但他的请求没能实施。 辛未八月,大凌河兵覆。光启疏万全之策,云:“用战以为守,先步而缓骑,宜聚不宜散,宜精不宜多。”陈车营之制甚悉。不果。时廷臣酷水火,光启中立,不逢党,故此置若忘之。独天子知其学主自尽,将之以诚,不任气,特手敕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辛未年八月,明军兵败大凌河。徐光启上书万全的计策,说:“用兵作战采取防守的策略,应先用步兵后用骑兵,军队应当聚集而不应该分散,应当精良而不应该庞杂。’’徐光启陈述排兵布阵的方略非常详尽。但这些方略都没能实施。当时朝廷大臣间斗争苷常残酷,势同水火,徐光启保持中立,不逢迎党派的任何一方(或“不逢迎,不偏袒”),因此各党派都把他放在一边,像忘记了他似的。只有皇上了解他做学问尽已所能,用诚心做事,而不任性,特地手草.诏书让他以原来的官职兼任东阁大学士,参与朝廷军机要务。 八月,病,乞休,不许。病剧,诫家人“速上《农政全书》,以毕吾志”。卒,年七十有二,赠少保,谥文定。 八月,徐光启得病,请求退休,皇上没有同意,却特意派使者前来慰问他。病情加重,他叮嘱家人:“赶快献上《农政全书》,来完成我的心愿。”徐光启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赠封少葆,赐谥文定。 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大指率以退为进,曰:“此先子‘勇退’遗教。”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徐光启性格宽厚仁魅。做事果断,不喜欢逢迎讨好,一生致力于有用的学问,完全拒绝各种不良的嗜好。他曾经说过:“使固家富裕,一定要依靠农业;使固家强大,一定要依靠训练有素的军队。”主要意思都是以退为进。他说:“这是先父‘勇退’(勇于退让)的遗训。”因此他在权衡各种重大政事时.没有不根据这个的。 (节选自《罪惟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官魏南乐不协 协:和洽 B.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权:掌权 C.请终练兵、除兵器之说    除:修治 D.起光启知兵   知:主持,掌管 答案:B(权:权衡。) 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光启“以退为进”策略的一组是(3分) ①策杨经略镐必败 ②厚储守器,精讲守法 ③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 ④请急用前法,坚壁广宁 ⑤晋升垛守,毖火器 ⑥陈车营之制甚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C(①是预料经略杨镐必败;③是辽东巡抚熊廷弼的御侮之策;⑥是作者对光启所上万全之策的评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末,东疆危急。徐光启上书朝廷坚决反对“四处进兵”的做法,后又多次写信给辽东巡抚熊廷弼力陈自己的御侮之策。 B.徐光启曾先后预言杜将军全军覆没、遵化失守,事态发展的结果无不显示了他对战争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C.朝廷党派纷争势同水火,徐光启保持中立而不逢迎任何一方,只尽己所能钻研学问,并诚心做事,他的这种态度和做法赢得了皇上的器重。 D.徐光启一生秉承先父“勇退”的遗训,多次提出注重防守的策略,可惜因为各种原因,他所提出的防守策略始终都没能实施。 答案:D (“始终都没能实施”,这一说法有悖事实。遵化失守后,正是因为实施了徐光启“晋升垛守。毖火器,走敕招徕”的防守策略,战事才得以平息。)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故读之者不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3分) ▲ ▲ ▲ (1)所以读他文章的人,(如果)不深入思考到五六层的意思,仓猝间(是)不容易理解(他的文章)的。评分建议:①文意通顺。(1分)②指:通“旨”,意思。(1分)③猝:仓猝,突然。(1分) (2)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4分) ▲ ▲ ▲ (2)但决不能把没有训练的士兵,轻率地布防在城外,致使(军队)丧失了锐气,使城池防守单薄。评分建议:①文意通顺。(1分)②第:但是。(1分)③浪:轻率,鲁莽,冒失。(1分)④寒:使……单薄。(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分) 答案:拟人。(2分)将"流水"和"暮禽"人格化,写"水"和"鸟"有情,它们似乎也愿意与我同归,(2分)表现了诗人归隐嵩山时悠然自得的心情。(2分)("拟人"2分。解释其运用2分,思想感情2分。) (2)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1分)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荒城薄暮秋景图,(1分)营造了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1分)烘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⑵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⑶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杜牧《阿房宫赋》)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⑸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⑹元嘉草草,风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 雕阑玉彻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水墨文字 冯骥才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②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③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④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⑤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⑥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⑦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像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⑧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上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像。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⑨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像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人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大家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⑩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人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11)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13.文章开头从一只兀自飞行的鸟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 ▲ ▲ 13.引出下文自己“心里忽然涌出”的感觉,为表明自己对绘画的基本看法作引子;是“艺术就是将瞬间化维永恒“的形象化解说 14.第⑥段描写了树的各种姿态,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 ▲ ▲ 14.这节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画中树的各种姿态,形象地表明敏感又敏锐的心灵,能够使得创作者内心积淀的偶然性转换为艺术的必然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思路等方面分析) 15.根据文意,试分析文章题目“水墨文字”的两层含意。(6分) ▲ ▲ ▲ 15.①水墨像文字。分水墨和文字是相似的艺术工具。②水墨即文字。绘画和文学一样,是创作者内心积淀的人生感受的释放方式. 16.文章最后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是就绘画艺术而言的,请你结合其他艺术门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 ▲ ▲ 16.略。(可以联系的门类有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文学等。“瞬间”在文中指的是“千载难逢的偶然”,具体可指短暂的画面,偶然触发的灵感,突然涌现的想像,一闪而过的片段的感觉等。“永恒”指与自己的心灵碰撞并能引起他人共鸣,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举例恰当;“瞬间”、“永恒”分析阐述清楚)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圣坛上的鲁迅 洪 烛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 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 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 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 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17.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6分) ▲ ▲ ▲ 17.(6分)①特定时代精神引领与思想交锋的需要。②作为政治符号被误读、被神化。③被实用主义者解构、利用。(每点2分) 18.在作者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6分) ▲ ▲ ▲ 18.(6分)①鲁迅是一代文学大师、文化英雄;②鲁迅没有虚荣心,平凡、本色、朴实;③鲁迅身上也有缺点。(每点2分) 19.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6分) ▲ ▲ ▲ 19.(6分)①必须远离功利;②应该本真地宣扬作家的人格魅力;③应以平等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名人。(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20. 作文 2012年初,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从来都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最深刻的阶段。而今的村庄,便是当下农耕文明深植中国的一个小小根管,当历史车轮轰隆而来,它走到一个新的关口,有阵痛、有迷茫,也孕育希望。 请以“生活在城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