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十六) 小说阅读(一)——小说名著节选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一、(2012·郑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著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解析:B项理解错误。对疯子船长的这一动作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他是真实地把这个和他的船“差不多大”的晒谷场当做了自己的船。D项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欠妥当。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作为晒谷场的陪衬而写的,主要不是“展示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E项中对小说的情节分析有误,这篇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答案:AC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疯子船长是一个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形象。(2分)①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②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4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①“我”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②以“我”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在塑造疯子船长这一人物上,我起到辅助作用。④通过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使小说的意蕴更为丰富。(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分)(观点一)应该从主人公悲剧意义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海难虽然摧毁了船长的船,使他成为疯子,但并没有摧毁他内心深处的船长情结,他在晒谷场演绎风暴中救船的情景,表现了一个船长的精神风貌,他的执著与坚持以及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②小说的故事给人心灵的震撼又让人扼腕叹息,我们在疯子船长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观点二)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疯子二叔虽然是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但他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热爱事业的精神感染我,并引发了我出去见世面的想法;②小说结尾“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也说明了作者对“我”这一类农村孩子所寄予的期望。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 二、(2012·宁夏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啼 血 红 鸟     钱 岩 木镇依山傍水。山重重,阻断了路,水潺潺,行不了舟。青年诗人小鱼费尽周折才来到这偏僻的小镇。小鱼来到小镇是为了见见诗友红鸟。 小鱼想自费出版一本诗集,手头缺钱,于是想到了红鸟。红鸟创办了一本诗刊《瀑布》,曾向自己约过稿。小鱼的诗在省内诗歌圈子里有一定的影响。诗歌现在不景气,诗人们正忙不迭地“逃离”和“自杀”。小鱼不相信一个山村青年能创办一本诗刊,向作者支付稿酬更让小鱼觉得是天方夜谭。小鱼后来还是很随便地寄去了几首短诗,但根本不抱希望。没想到半年后,小鱼真的收到了一本很不错的油印诗刊,同时还收到了五十元稿酬,小鱼很是激动了一番。一个先富起来的山村青年,竟如此钟情诗歌,这实在让人兴奋。 很遗憾,小鱼一连问了几个人,都摇头不知道木镇有个名人叫红鸟。第六位是个青年,他耐心地听完了小鱼的解释,便暧昧地笑道:“你要找的人是丁二宝吧?” 众人闻罢恍然大悟起来: “对,对,丁傻子写诗……” “红鸟?……” “哗——”众人哄笑着四下散去,又在远处立定,目光再肆意地把诗人小鱼剥光了一次又一次。小鱼诧异不已。 小鱼立在白房子前问门口的汉子。汉子坐在那翻飞着篾片编织着篾器。 汉子抬眼白了一下诗人小鱼,旋又低下,同时从嘴里挤出两个字:“死了!” “这不可能!”小鱼失态地惊叫了一声。 汉子再一次抬起头,面无表情:“我是他父亲。我说他死了,那他肯定就是死了。” “这……”难言的悲哀迅速地扩充小鱼全身。小鱼突然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于是失魂落魄地在光滑的青石小道上踢踢踏踏。 “我领你去,我儿子现在一人住在后面的山上。”从屋子里走出来个老妇人,朝小鱼笑笑,笑得很悲哀。小鱼默默地点点头,是该到红鸟坟前向他道个谢,问声好。 上了山,让小鱼惊喜的是自己看到的不是坟头,而是一间茅棚。在翠翠青竹间,茅棚安详得宛如摇篮中的婴孩。 茅棚门锁着。 “大概又是下山给人家抬石头去了,这一下就不得回来了。他抬上几个月石头挣上一笔钱后,就呆在这屋里写诗、编诗。 “他老子反对他写诗、编诗,说弄这玩意生不来钱还耗钱。他不听,他老子便把他从家里撵出来了。撵出来了他也不恼,在山上搭个茅棚还写、还编。 “镇上人都笑话他为丁傻子。我看这孩子是有点傻了,我只这一个儿子呢!” 小鱼脸紧贴门缝,和阳光一起挤进屋。目光所及,仅是零零几件破落的用品,惟有一台油印机崭新,这让小鱼灵魂震撼。 “镇上有家闺女是个跛子。我托人去说亲,人家姑娘说,自己腿不好,再找个脑不好的,这日子怎么过? “邻镇还有个瞎女,我想过几天托个媒人去说说。” ………… 老妇人还要唠叨,小鱼突然转过脸来,吼道:“你怎么这样作践你儿子?你儿子不是傻子,是诗人!诗人!懂吗?” “我懂!我懂!”老妇人忙赔上笑脸,小心地问,“这么说我儿子以后能讨上媳妇?闺女,你别哄我。” “真的,你儿子一定能娶上很好的媳妇的。”小鱼望着茅棚说话时泪水已铺天盖地。此时,茅棚已被阳光涂抹成一只啼血红鸟。 (选自《微型世界》2004年第4期)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以农村文学青年“红鸟”丁二宝的所作所为为线索,精心选择了几个有深意的细节,表现了他的文学追求。 B.同村人对“红鸟”的嘲讽、污蔑,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他生存的艰难及平日受到的精神折磨,但也强化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C.写了茅棚,小说突出了崭新的“油印机”,犹如舞台上“追光”的手法,强化读者的视觉,让人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D.结尾处,老妇人一句“闺女”点明了小鱼的女性身份;小鱼的“你儿子一定能娶上很好的媳妇的”,则表明她有心要嫁给红鸟。 E.小说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让读者对人生、社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也给有精神追求的农村青年指明了一条奋斗道路。 解析:A项,以小鱼寻访“红鸟”为线索。D项,“表明她有心要嫁给红鸟”过于绝对。E项,“也给有精神追求的农村青年指明了一条奋斗道路”分析无依据。 答案:BC 6.当小鱼问起诗人“红鸟”时,父亲却说儿子“死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儿子明明活着,父亲却诅咒儿子“死了”,这样写:①足见父亲对儿子的不解与怨恨之深;②反衬“红鸟”对诗歌的热爱与执著;③使小说情节形成波折,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请对小说题目“啼血红鸟”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鸟”是农村文学青年丁二宝的笔名,他痴迷诗歌,痴迷文学事业,不顾周围人的嘲笑,不顾家人的不解,不顾自己无家无业,犹如“杜鹃啼血”般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3分)题目“啼血红鸟”是运用意象化手法点出主人公的灵魂,更象征着对事业的执著精神,是一种崇高人格的写照。(3分)(意思对即可) 8.这篇小说运用了侧面虚写、对比衬托、设置悬念等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侧面虚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理由:主人公“红鸟”(丁二宝)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所作所为及精神品质都是由小鱼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的;村人的嘲讽、污蔑,写出了他生存的艰难及所受的精神折磨,父亲的诅咒,母亲的悲哀、作践则侧面表现了他对文学的追求和痴迷。这种通过对周边人物和环境所作的侧面虚写,不仅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简洁,更使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观点二)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理由:小说多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例如,以诗人们的“逃离”和“自杀”,对比衬托红鸟的坚守;以村人的嘲讽、污蔑,父亲的不解、愤恨,母亲的悲哀、作践,对比衬托红鸟的执著;以茅棚里破落的用品,对比衬托“崭新的油印机”等。这种对比衬托突出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使其坚韧执著、锲而不舍与自得其乐的品格表现得更为鲜明。 (观点三)悬念设置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理由:小说多次设悬念、埋伏笔。例如:小鱼收到印质不错的诗刊及五十元稿酬,便认为“红鸟”是“一个先富起来的山村青年”;问到“红鸟”,村人却称其为“傻子”;父亲说儿子“死了”;老妇人领小鱼到后山,小鱼以为是到红鸟的坟地;老妇人揭谜小鱼的性别,乃至最后小鱼的怒吼和肯定。这些伏笔和悬念,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使诗人“红鸟”坚韧、执著的形象一步步立体丰满起来。(任选一种手法作答、意思对即可;观点鲜明给2分,以全文为例4分,手法作用2分) 专题质量检测(十七) 小说阅读(二)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有出色的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解析:A项,“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不确切。B项,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D项,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 答案: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出1分;选B、D不给分。 2.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③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3.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2分)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2分)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2分)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用:①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③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2011·郑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中国式尊严                  冯华 近几年,大批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蜂拥前往世界各地观光,你能在不同的国度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这让我们这些能看懂中文的人真有些无地自容。 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比例最大的是中国人)必须先通过一次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设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落座,由英语系两位教师监考。当其中一位深色皮肤、一口标准式英语的S小姐草草视察过座位布局后,她突然暂停发卷,匆匆跑上讲台。 “请注意,所有中国学生不允许坐相邻的座位!”她大声宣布,“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 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差,没听懂她的话,便交头接耳地打听。我听懂了,并且知道邻桌的也是位中国学生,但是我没动。教室里一片大乱,在S小姐的再三催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按她的要求间隔开来落座了。 我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要换开,我阻止了他。“如果我们换位置,就证明我们的确有作弊的嫌疑。”我说,“反正我不换。”他也不换了。 S小姐很快走到我们面前。 “你们都是中国学生吧?”她说,“请将座位换开。” 我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心平气和地用英语回答她:“别国的学生不换,我也不会换。如果你因为我们是中国学生就认定我们会作弊,你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监考。这总可以了吧?” 她看了我几秒钟,没说什么,转身走开,宣布考试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她刀子似的目光。她不时地从我面前走过,我视若无睹。后来我提前答完试卷离场,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测试,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一天,我和几个中国同学在电梯里又碰到了这位S小姐。 “祝贺你,你这次考得很好!”她显然记住了我,态度热情,同时瞥了一眼电梯里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语速很快地补充说,“但很多中国学生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英语学习,并且那天的确抓到几位中国学生作弊。” 我承认我被她的态度刺激了,接下来我头脑一热,选择了她所教的一门功课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我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那段时间,除了学校课程之外,我还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并决定要以写作作为终身职业。我买了台电脑,开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写到近一半时,我决定暂停学校课程,专心把小说写完。去办休学手续时,最令我踌躇的就是S小姐的课,虽然有充足的理由,但我仍有逃离的羞愧。 在办公室看到S小姐,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温和坦诚地告诉我,她看到了我自入学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 “如果你认为分数会给你目前的学习造成过大的压力……”她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以后的测试我可以不为你打分,直到你自己认为摆脱困境为止,你觉得怎么样?”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然后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完成我的小说,我必须休学半学期,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她显得非常惊喜,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小说的内容,并大加赞赏。 “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 最后这句话害得我差点儿掉下泪来。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部分写各种中文警示牌,说明很多中国游客在国外缺少尊严,为下文故事的发生提供背景,该部分在结构上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我”通过测试之后,在电梯里和S小姐相遇,她对“我”补充说的话是想表明自己之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C.虽有充足的理由暂停课程,但“我”仍感到羞愧,原因是自己暂停学业,有知难而退的嫌疑,有损尊严。 D.文章结尾说“我差点儿掉下泪来”,这泪里既有“我”通过努力获得尊严的欣慰,也有对S小姐给予“我”理解和鼓励的感动。 E.文章开头写S小姐对中国学生的偏见,要求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而后来却对“我”大加赞赏,可以看出,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 解析:A项,小说的开头部分是小说的序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错误;E项,“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这一说法过于武断。 答案:AE 6.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主见有魄力。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无论是不换座还是中止学业写小说都表现出“我”的主见和魄力。②自尊心强。在有损于中国人尊严的情形面前,据理力争,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③刻苦勤奋。能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每点2分) 7.“我”最终赢得S小姐的尊重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S小姐要求换座时,“我”义正词严,据理力争,在各国留学生面前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②在S小姐的严格监视下,“我”提前完成试卷,并顺利通过了考试,令S小姐刮目相看;③“我”选择了S小姐的一门功课,为了维护尊严,刻苦学习。(每点2分) 8.小说为什么以“中国式尊严”为题?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①作者以“中国式尊严”为题,意在强调尊严对于那些已失去尊严的中国人的重要性,从而使小说的主题更突出。②“中国式尊严”是要通过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努力来赢得的,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4分) 第二问:①一个人的尊严是要靠不甘落后、坚韧不拔的精神来维护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更是如此。②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要通过坚持自我、完善自我、强大自我赢得的。(答出两点,言之成理即可)(4分) 专题质量检测(十八) 小说阅读(三)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寂寞中的叩门声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出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画家老唐并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就开始喜欢老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D.“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这句话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著,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自然。 E.小说借“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这句话,揭示了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乏人问津。 解析:A项,唐先生听到老范去世的消息惊呆了的原因是,这样“一个对于个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B项,唐先生失意以后,只有花农老范一直尊敬他,他对老范是心存感激而不是“开始喜欢老范”;D项,“正面”应为“侧面”。 答案:CE 2.结合全文看,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每点2分) 3.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淳朴善良,钟情于艺术,执著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3分)他对艺术美有着真情向往,他尊重和唐画家的友情,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3分) 4.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刻意蕴:①人在逆境中才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②为了权力、地位不可失去人性的本真;③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6分,每点2分) 情感取向: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2分,每点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善 亦 有 道     刘 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子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第4期,有删节)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子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解析:A项不全对,选项中“先干活再磕头”有误。B项中“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的说法不妥,改变规矩并非达老爷子迫不得已,而是他有意为之。D项,达家的子孙兴旺并不是因为镇子上人们的议论导致的。 答案:选E给3分,选C给2分,选A给1分;选B、D不给分。 6.请分析小说中达老爷子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形体消瘦,吝啬(勤俭、节省)持家;②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③教子有法,深谋远虑(深谙事理)。(共6分,每答对一个方面给2分。意思对即可。) 7.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第一次为粥的质量同父亲据理力争。第二次为父亲遣走家里的佣工表示担心,认为父亲心狠。其作用有:①衬托主要人物,小儿子是陪衬人物,更好地衬托了达老爷子的形象;②在结构方面,使情节掀起了小小的波澜,避免了情节的单一;③在内容方面,作者通过“小儿子”的言行传达一种善的理念,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意思对即可。共6分,每个方面占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8.小说的最后两段点明了题旨,尤其是达老爷子临终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达老爷子的所作所为诠释了为善的真正内涵。①乐施好善、有心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②老爷子临终前的那番话中“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真正地帮助灾民。③我们身边有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可有些方式让受助者失却了尊严,有的救助后跟踪调查不力,钱与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 (示例二)我赞同达老爷子勤俭持家、行善有方的做法。①中华民族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子承父业、发扬光大等优秀传统文化。②老爷子临终前的那番话有深意,他教育家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奢,文中说“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了你们好”,结尾一段有照应:“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可见子孙们听懂、遵守了达老爷子的临终遗言。③今天,社会上的一些“富二代”“富三代”,他们听不进艰苦创业积攒下大量财富的长辈们苦口教育,或是长辈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某种缺失,以至于有些“富二代”“富三代”挥金如土,挥霍无度,甚至败光家业。(共8分,有自己的观点2分,结合文本占4分,联系社会现实占2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专题质量检测(十九) 小说阅读(四)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坐在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前,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一阵杂乱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我嘀咕着:不是有门铃吗?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头发蓬乱,眼睛里露出一片焦灼和茫然。他是谁?想干什么?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问道:“你找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抽出一支递过来,脸上堆满了笑意,嗫嚅道:“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③“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见我没有拒绝,他激动得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想亲眼看看我在城里盖的房子。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他看到爸爸能盖这么好的房子,一定会非常自豪幸福的。不知您能不能同意?”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 ④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看见自己在城里的“杰作”!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吗?想到这,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⑤这位民工见我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 ⑥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他父亲在一旁不停地说道:“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步子迈得格外轻缓。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和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他弯下腰,对儿子讲道:“叔叔家的房子就是爸爸的公司盖的。当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当时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⑦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的一些细节,儿子听了,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又直了许多。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⑧看了我的新居,两人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我突然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的距离拉近了许多。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以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⑨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⑩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第一段描写明媚的阳光透过新居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照进屋里,温暖宁静,让“我”感受到一片暖融融的气氛。这样的生活与文中所描写的民工艰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民工不按门铃而敲门这一细节表现了他不熟悉城市生活习惯的身份特点。“眼睛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是因为他在多次被拒绝后,既失望和无助,但又不想放弃努力,急切地想遇到一个答应他要求的人。 C.在小男孩“怯怯的样子”面前,父亲不停地表达歉意,小心翼翼地套鞋套,格外轻缓地迈着步子,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这一切,显示出久在城市生活的父亲的老练和成熟。 D.父亲告诉儿子砌墙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砌墙时,墙上要留一个和隔壁相通的洞口,用来运送砖块水泥等施工材料,这一情节既表现了父亲技艺的熟练,也表现了他对儿子将来能进城打工的期望。 E.小说通过民工父亲带儿子参观自己劳动成果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民工朴实善良、勤劳上进、热爱本职工作的主旨。民工父亲是小说的主人公,“我”在小说情节中只起到了线索作用和烘托作用。 解析: A项“文中所描写的民工艰苦生活”不准确,小说对民工艰苦生活有侧面反映,但是没有“描写”,所以得2分;B项正确,得3分;C项“这一切,显示出久在城市生活的父亲的老练和成熟”错误,不得分;D项“表现了他对儿子将来能进城打工的期望”不符合小说内容,不得分;E项“‘我’在小说情节中只起到了线索作用和烘托作用”不准确,“我”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小说主旨表现的是民工父亲对孩子的爱,同时也表现了他朴实善良、勤劳上进、热爱本职的品质。 答案:选A给2分,选B给3分,选E给1分;选C、D不给分。 2.从全文看,“民工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之后,他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内心是喜悦而幸福的。(2分)②向儿子讲述自己的工作并说:“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内心是自豪而幸福的。(2分)③孩子说:“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听了孩子的话,让这位民工父亲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希望,内心是欣慰而又幸福的。(2分) 3.小说第⑤段中人物语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塑造憨厚朴实而又执著的民工父亲形象;(2分) 侧面反映民工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社会处境;(2分) 衬托“我”对这位民工的理解,为下文作铺垫。(2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请结合文章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触。(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路提示) (1)人人平等。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并未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甚至还承受着城市人们的歧视。但是他们也有自己朴实的生活向往和精神需求。(2分) (2)互相关爱。我的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带给了一位父亲最幸福的一天,可见给他人带来快乐往往是举手之劳,幸福别人的同时也幸福着自己。(3分) (3)互相尊重。我们不该忽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更不该歧视他们,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5.下列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情节不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 B.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默默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做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C.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还有善良。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我”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境,通过“我”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 E.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我”很生气。 解析:B项,“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言过其实,只是暗中斗争而已。C项,信息整合有误,“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的应是警察。 答案: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E给1分;选B、C不给分。 6.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热情地要为“我”服务,“我”说现在不想办理了,以此表明不满;(2分)“我”质疑他所说的规定,他坚决执行;(2分)“我”以曾经取过款再次反驳他,他仍以年龄为由拒绝了孩子。(2分) 7.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在发现了男孩取钱的真相后,默默地采取措施;他为了完成帮助男孩的计划,而非常认真地演了一场戏;他为了不让“我”无意阻挠计划的进行而倔强地坚守“规定”。(每点2分) 8.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我”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我”还真该插一杠。试探究作者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情节上,“我”的插一杠,使情节顿生波澜,更有吸引力;②从人物性格上,“我”的插一杠,更能突显银行职员的细心谨慎;③从主旨表达上,“我”的插一杠,以“我”的正直和同情心,正衬银行职员的细心谨慎、关爱他人;④从构思技法上,“我”的插一杠,使“我”成为小说的视角人物,使故事更显真实。(每点2分) 专题质量检测(二十) 小说阅读(五)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 序 曲       韩少华 窗帘,低垂着。 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 多么寂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做无言的请求。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又一盏地熄灭着。姑娘们轻提着长裙,走了出去。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肃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色,那时候,就是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 而你,刚刚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票来了。他们捧出了满把热腾腾的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奉献出什么? 姑娘站了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望着镜子,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她转过身来:“院长!” 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吗?” “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描得微微扬起,这立即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出了倔强。 放下眉笔,院长伸过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 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 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作了个回旋,裙边漾了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在水中的白莲。 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望着,笑了。 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多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 铃声响了。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紧头饰。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她把信笺展开—— 我们这两行排队买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我们不是演员,可是都明白,一个人,一辈子头一回正式执行任务,是怎么个心情。你明天第一场公演,这当口儿,可得帮你加大油门儿。这不,我们作了个决议:给你写封信。写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自己头趟开车的事。大家说:就写它。那我就说说。 我是个捡煤核儿的苦丫头。解放了,当了全市第一批公共汽车女司机。头趟正式跑车,一上司机座,连哪根操纵杆儿管什么都忘了。正心慌呢,“噔、噔、噔”,上来一伙子刚下夜班的工人,瞅着我,直乐。有个大眼睛的姑娘,递过粗拉拉的大手来,说:“你好哇,司机大姐!”嗬,这个姑娘好大的手劲儿。 车满了。我定了定神儿,心想:背后都是些多好的人哪,你得好好开。 瞧,就这么开的头儿。你呢?要是也慌了,就想:台下没外人,那里头,不是还有个捡过煤核的苦丫头吗。这么一想,就准不慌了。 她看着想着,不知过了多久,院长又把观众送来的一大束玫瑰放在了她的怀里。花儿含着水滴,透明,清亮,好像凝聚了一夜的露珠儿,在黎明的微光里闪烁。 她选了一朵最红最大的玫瑰,摘下来,轻轻地插在老人家胸前的小口袋里;又一朵一朵地摘着,给女伴们戴在头上,然后,摘下一朵最小的,簪在了自己的鬓边。这朵小玫瑰,头,略低着,仿佛带了几分羞涩,含着泪珠儿,悄悄地微笑了。 随着女伴们,她来到了侧幕旁边。 序曲响了。一串串看不见的音符飞荡着。烟水茫茫的幻境从夜色深处显现出来。月光里弥漫着玫瑰的香气。 多么浓郁啊。 这浓郁的芳香,把无边的大气充实得这么深沉,这么厚重,简直给那幽兰如水的月光都增大了浮力。她明白:一切努力向上的,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在这样芳香的空间,都任凭飞跃。 序曲将终。大幕开了。踏进这芬芳的月色,她,展开了双臂,朝着梦想的高度,飞升…… ——取材于韩少华同名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借助窗帘“低垂”,渲染一种寂静沉郁的气氛,主要表现包括“她”在内的所有演职人员准备演出的认真心理。 B.“她”刚刚毕业,就要主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认真而有很大期待的观众,她有些信心不足,压力很大。 C.院长非常理解“她”,并用“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这样的语言鼓励“她”,让她充满自信。 D.优秀的观众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总是积极参与,热情帮助,文中所写的观众代表给“她”写信鼓励就是生动的事例。 E.“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而我,错半拍,可就……”以及“头,略低着”,这些细节都表现出她内心的不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A项,“主要表现”错,这样的细节能表现她们的认真态度,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她们“临战”前的不自信;C项,“让她充满自信”不正确,后面还有不自信的表现;E项,“头,略低着”,不是表现不自信,而是表现“仿佛带了几分羞涩”。 答案:BD 2.小说中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小说的情节和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提炼归纳。 答案:①好强,渴盼成功但又害怕失败;②完美,追求完美但又缺乏自信;③有责任感,心系观众但又缺乏勇气;④热情认真,终于走向成功。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观众来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从观众来信的内容和后文情节来看,观众来信这一情节为她走出心理的焦虑作了铺垫。 答案:观众来信说明正是乘客的支持才让她“头趟开车”迈过心灵之坎。将心比心,他们主动宽慰“她”,让“她”能克服心理劣势,为“她”走出沉郁(焦虑)作铺垫;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4.这篇小说以“序曲”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出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首先梳理标题的作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然后辨明标题的含义及作者的褒贬态度,再结合题目要求从一个方面作出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①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序曲”,既指“她”要演奏的“序曲”,也指人们“第一次”做事。情节围绕“她”第一次担当重要角色和院长、观众对“她”宽慰鼓励来写,既突出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突出了这些宽慰鼓励的巨大意义。全文暗寓这样的道理: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充满自信,相互理解,就能把事情做好。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人们“第一次”做事的不自信,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她”面对“序曲”的“焦虑”,正是人们面对“第一件事”时共有的心态,观众的现身说法,更加突出了这种心态的普遍性,使人物形象更加典型。③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本文围绕“序曲”展开情节,虚实结合,层次清晰,结构紧凑。(任选其一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法)阿尔丰斯·都德 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老磨坊主,在面粉里生活了六十个年头,酷爱自己的行当儿。面粉厂的创办害得他好像发了疯。整整一个星期只看见他在村子里奔来奔去,他说,“这伙强盗为了做面包使用了蒸汽,那是魔鬼的发明,而我,我使用密史脱拉风和特拉蒙塔纳风干活儿,它们是仁慈天主的呼吸……”但是没有人听他的。 老人于是恼羞成怒,把自己关在磨坊里,像一头野兽那样独自一个人生活,甚至连他的孙女维薇特,一个自从父母去世后世上只剩下爷爷这么一个亲人的十五岁的孩子,他都不愿意把她留在身边。可怜的小姑娘不得不自己去谋生。可是这个孩子,她的祖父看上去又好像很爱她。他常常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两条腿走上四法里的路,到她干活儿的农庄去看她,到了她旁边,他一连几个小时边哭边望着她…… 一个像科尔尼耶老板这样有声望,而且过去一直非常自尊自重的人,现在赤着脚,戴着一顶有窟窿眼的破便帽,围着一条烂成碎片的阔羊毛腰带,像个真正的波希米亚人那样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认为很不像样子……科尔尼耶也清楚地感觉到了,因此他不敢再过来坐在本堂区财产管理委员席上。他总是在教堂深处的圣水缸旁边,跟穷苦人待在一起。 在科尔尼耶老板的生活中有着令人费解的地方。很久以来村里就没有人再往他那儿送麦子,可是风车的翼子一直像以前一样不停地转动……晚上还能在路上遇见老磨坊主赶着他那头驮着大面粉口袋的驴子。 “晚上好,科尔尼耶老板!”老乡们朝他嚷着说,“磨粉生意一直很好吗?” “一直很好,我的孩子们,”老人乐呵呵地回答,“谢天谢地,咱们不缺活儿干。”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他究竟从什么鬼地方弄来那么多的活儿,他会把一只手指头放在嘴唇上,郑重其事地回答:“别声张!我是在为出口干活儿……”再进一步问就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至于把头伸进他的磨坊,那就连想都不该想,连小维薇特也没有进去过…… 我们经过时,看见门总是关着,风车巨大的翼子一直在转,老驴子吃着平台上的青草,一只瘦骨嶙峋的大猫趴在窗台上晒太阳,凶巴巴地望着您。 这一切有一股神秘的味道,引起了纷纷的议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然而日子一长,真相终于大白了。孙女维薇特和她的恋人趁他不在钻进了他的磨坊,发现了他的悲惨的秘密: 安置磨子的那间屋子里是空的……没有一只口袋,没有一粒麦子,连墙上和蜘蛛网上都没有一点面粉……甚至被磨碎的麦粒的那种热烘烘、香喷喷的气味也闻不到,而一般磨坊里都充满这种香味……动力轴上蒙着一层灰尘,那只瘦骨嶙峋的大猫睡在上面。 底下的一间屋子有着相同的悲惨和破败气氛:一张破床,几件褴褛的衣服,楼梯的梯级上放着一块面包,接下来在一个角落里有三四只破口袋,从里面漏出石灰渣和白黏土。 这就是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他为了保全磨坊的荣誉,使人相信磨坊在磨面粉,晚上在大路上用小毛驴驮来驮去的,正是这些石灰渣…… 两个孩子痛哭流涕地走回来,把他们看到的情况讲给我听。我听完以后心都碎了……我一分钟也没有耽搁,立刻奔去找左邻右舍,把事情三言两语地告诉他们,我们商定应该立刻把各人家里的小麦都送到科尔尼耶老板的磨坊去……整个村子的人都上路了,我们赶着长长的一队驴子来到山冈上,驴子都驮着小麦,这可是真正的小麦! 磨坊的门开得大大的……在门前科尔尼耶老板坐在一包石灰渣上,双手抱着头哭。他刚才回来发觉有人趁他不在钻进了他的家,发现了他的悲惨的秘密。 “我多可怜啊!”他说,“现在我只有去死了……磨坊的名声给败坏了。” 我们全都像是在从前磨坊主的那些好日子里一样大喊大叫: “喂!磨粉呀……喂!科尔尼耶老板!” 科尔尼耶老板眼睛瞪得老大。他抓了一把麦子放在他那只衰老的手的手心里,同时又笑又哭地说: “这是麦子……老天爷……好麦子!让我好好看看。” “不,不,我的孩子们,我首先应该去喂喂我的磨子……你们倒是想想!它已经有那么长时间没有吃过东西了!” 我们眼睛里含着眼泪看着这个可怜的老人奔过来跑过去,捅破口袋,照看磨子;麦粒被碾碎了,精白的面粉扬起来飞向天花板。 应该说句公道话,从这天起,我们从来没有让老磨坊主缺少活儿干。后来有一天科尔尼耶老板死了,我们的最后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这一次永远停止了……在这个世界上凡事都有个结束,应该相信,风力磨坊像罗纳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文章有删节)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科尔尼耶老板想尽办法维护着“咱们不缺活儿干”的谎言,说明他是落后顽固甚至是反动的。 B.老磨坊主让自己的孙女儿冒遭受工头们粗暴对待的危险去做工,这一情节表现出时代变革时期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人情的冷漠。 C.小说中几次关于磨坊景物的描写不但渲染出衰败冷清的氛围,也暗示出人物的境遇,配合了情节的发展。 D.由于村里人的支持,磨坊再度繁荣,一直到科尔尼耶老板去世,这件事反映出村里人的善良纯朴。 E.文章结尾说“风力磨坊像罗纳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到来的赞扬。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说明他是落后顽固甚至是反动的”不当,应该是他热爱自己的磨坊工作和怕别人知道自己没有经营好磨坊而丢面子。B项“表现出时代变革时期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人情的冷漠”错,是为了不让孙女发现他的秘密。E项“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到来的赞扬”错,无“赞扬”之意。 答案:CD 6.小说主人公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②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③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④掌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勤劳,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热爱。②固执,不愿随时代变化改变自己。③自尊,宁可承受痛苦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失败。 7.小说题为“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这个秘密真相大白之前有哪些细节暗示?请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会发现在秘密真相大白之前,有一些细节信息暗示:让心爱的孙女外出打工;衣着破烂,跟穷人待在一起;磨坊的门总是关着,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答案:①虽然心疼孙女,却不得不让她外出打工。②衣着破烂,不再担任财产管理委员,跟穷人待在一起。③磨坊的门总是关着,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也不告诉任何人从哪儿弄来的活儿。 8.随着科尔尼耶老板的去世,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有人说这是人们的迷失。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不管你是持哪种观点,都要做到观点明确,自圆其说。 答案:(观点一)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进步的标志。科尔尼耶老板的磨坊是村里最后一间磨坊,可见磨坊被面粉厂取代是一种必然趋势。村里人善意的帮助也不能改变磨坊最终消失的命运。一个人应该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才能摆脱困境,有所作为。 (观点二)这是社会发展的沉痛代价,是人们的迷失。磨坊的生产方式固然落后,但却是村子里的一道风景。科尔尼耶老板的固执是可敬的,最终也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尽管面粉厂代替了磨坊,却无法复制那种贴近自然充满温情的生活。(言之成理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