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十八) [语文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亵渎  赎罪  初生之犊  穷兵黩武 B.敕造  不啻  整饬纪律  叱咤风云 C.锃亮  逞能  惩前毖后  游目骋怀 D.婢女  裨将  稗官野史  刚愎自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放浪行骸      正经危坐 繁文缛节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和颜悦色 闲情逸致 励精图治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高屋建瓴 趋之若鹜 委屈求全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璀璨夺目 穿流不息 图穷匕见 项庄舞箭,意在沛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绝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B.一些人的散文不仅仅是形散而且神更散,以至于把一个好端端的文学体裁搞得没有一点文学的味道,读之便味同嚼蜡,不忍卒读。 C.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围脖时代”,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织女”,乐此不疲。 D.北京时间2月7日,在尼克斯VS爵士的比赛中,林书豪首发出场,全场拿下28分、8次助攻,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的华丽转身。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瑞典国王因自己开车上下班饱受赞誉,而曾花15欧元乘坐廉价航班探亲的西班牙王后,更被视为欧洲王室节俭的榜样。 B.用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C.据中新网10月6日报道,苹果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已经去世,并在其官方网站登出讣告。 D.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初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对北大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歌》,网友们从专业角度评析倒也无可非议,但通过__________这首歌曲去指责周其凤本人,甚至推测“权力无所不能”,__________反应太过激烈。我们岂能去______________身为化学家的周其凤同时又是一位擅长作歌词的文学家呢? A.质疑    不免    渴求 B.质疑    未免    苛求 C.置疑    未免    苛求 D.置疑    不免    渴求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金山①观月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珮,切云冠③。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 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冠:一种高冠名。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 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 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象,颇具浪漫色彩。 (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着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美的要素简化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的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加工出来的。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情感,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生发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使人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只有保护,才能把山水的美感挖掘出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形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8.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项训练(十八) 1.B [解析] A项中“赎”读shú,其他读dú;B项全读chì;C项中“锃”读zèng,“惩”读chéng,其余读chěng;D项中“裨”读pí,“稗”读bài,其余读bì。 2.B [解析] A.“放浪行骸”应为“放浪形骸”,“正经危坐”应为“正襟危坐”;C.“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百尺杆头”应为“百尺竿头”;D.“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项庄舞箭”应为“项庄舞剑”。 3.B [解析] B.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原句无悲惨之意。A.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C.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十分热爱而沉浸于其中。D.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4.B [解析] A.饱受,指“充分经受,屡次遭受”,含有“受够了”的意思,与“赞誉”搭配不当,可改为“备受赞誉”。C.最后一句缺主语。D.成分残缺,可在“屈原”后加“的习俗/风俗”等。 5.B [解析] 质疑是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而置疑则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不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如:“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重在评价。如:“你的顾虑未免多了些。”渴求:迫切地要求或追求。苛求:过于严格的、过高的、不合情理的要求。 6.(1)C [解析] “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有误,词人认为现在自己的处境如同仙境,所以就好好地体会这“仙境”,而不是想羽化成仙。 (2)[答案] 诗中所描写的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如冰雪般洁净,(2分)万里皓月营造了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1分)诗人借此映衬自己高洁的追求、旷达的胸襟。(1分)(意思对即可;仅出现术语,没有内容情感的准确理解不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作者情感的鉴赏。找出词中写月的语句:正面描写—玉鉴,侧面描写—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明确“金山月”的特点并分析这样的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玉镜般透亮,如冰雪般洁净,万里皓月营造了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写月的诗句—月的特点—作用) [诗歌赏析] 金山在江苏镇江,山上之金山寺为著名古刹。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过金山,登临山寺,夜间观月,江水平静,月色皎洁,如同白昼。如此景色触发起词人心中的遐想和情思,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词的上片描写秋夜壮丽的长江,星空倒映,随波摇动,呈现出一幅奇幻的自然景象。起二句直写秋夜江中金山的雄丽,落笔不同凡响。“寄声”二句,更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客观物体以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玉鉴”,即玉镜。“幽壑”三句承上抒写月光映照下所见江面的奇特景色,天上的星星、月亮,倒映水中,随波浮现出形态各异的图像,透过弥漫江面的无边无际的夜雾,仿佛听到潜藏在深水中鱼龙呼啸哀号的声音。“涌起”二句是从上文“倒影星辰”而来。“白银阙”借指金山寺,紫金山指金山。这种高驻金山的奇景,给人一种似乎写真又是虚幻的艺术感受。 换头着重抒写作者沉浸美景而飘然出尘的思绪。“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句意。珮,是佩带的玉饰。切云是一种高冠名。屈原《涉江》:“冠切云之崔嵬。”如果说这三句是外在的描述,那么“漱冰”二句则揭示内心的感受。词人沉浸在如同冰雪那样洁白的月光里,他的目力仿佛能透视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回首”以下五句,宕开笔力,飘然欲仙。“三山”,我国古代传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莱、瀛洲。前人将三山融入诗词境界中的并不少见,如李清照《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然而像这首词中所具有的幻觉意识并不多。词人超越常态的构想,充满浪漫色彩。似乎神仙在向我微笑,要我与之同往。结末二句展现骖鸾腾飞、登仙而去的情景,更富有游仙的意趣。 有人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散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这首词中所抒写的潇散出尘、飘然欲仙的情思,不仅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心胸和奇特的英气,而且生动地反映了他的词作个性和风貌。 7.D [解析] 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可答案却变成了“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形成的组合”。 8.[答案] 人之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题干说“根据文章内容”,所以首先就是从文章中搜集相关信息,其次是抽象信息要点,整合内容,流畅表达。如将“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抽象为“之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将“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进行删改整理成为“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