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十九) [语文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滂沱/磅礴 炮制/越俎代庖 叱咤/姹紫嫣红 B.悄悄/悄然 落枕/落花流水 果脯/惊魂甫定 C.谥号/裨益 下载/载歌载舞 斐然/蜚声文坛 D.扉页/诽谤 包扎/扎扎实实 拮据/虎踞龙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岑寂  崛起  螳臂当车  震古烁今 B.绚丽 水分 计日程功 立杆见影 C.厮打 搏弈 寻物启示 俗不可耐 D.湎怀 抽搐 倚老卖老 按奈不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乌坎事件峰回路转,政府从早期称“有境外势力推波助澜”,转而强调“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B.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世界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中国说三道四的声音一时间此起彼伏,甚嚣尘上。 C.“三星”在标准专利问题上大做文章,以此在全球各地对“苹果”展开反诉,其目的是希望使整个专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从而达到浑水摸鱼的效果。 D.当地时间2月15日,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艾奥瓦州亲切会见了27年前到美国考察学习时结识的部分老朋友。其间,习副主席谈笑自若,满怀深情地回顾了27年前那段难忘的时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海域赤潮发生频率逐年增多,发生时间不断提前,3年间增加5倍之多。对沿海地区的渔民而言,赤潮简直是场挥之不去的噩梦。 B.今年,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场纪念一位偶像人物逝世50周年的活动,舆论认为此举旨在填补社会的道德空白。 C.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低能耗、高污染,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D.小悦悦悲剧的直接起因是人们的冷漠而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路遥现在还活着,不知是什么样子?这谁也说不准。但是他肯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会干出许多令人佩服又咋舌的事来。他是一个强人。强人身上有比一般人优秀之处,也有一般人不可理解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②他大气,也霸道 ③他刚强自负不能容忍居于人后,但儿女情长感情脆弱内心寂寞 ④他关心别人,却隐瞒自己的病情 ⑤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 A.②④③⑤①    B.②⑤①④③ C.③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④⑤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 荷 [唐]元 稹 种藕百馀根, 高荷才四叶。 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 鼎鼎难藏擪①。 不学著水荃②,一生长 怗怗③。 【注】 ①擪(yè):按,压。②荃:一种水草。③怗(tiē):安定,安宁。 6.(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将藕与荷并写,“才”字感喟颇深,可见高荷难得。 B.“飐闪”写风吹叶动之状,以“扇”喻荷叶,生动贴切。 C.荷叶因风力的抬举而亭亭玉立,故而别有一番娇美风姿。 D.荷虽有“圆”“青”等特点,但作者强调的是其“高”。 (2)诗歌最后两句写了“荃”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荷”有什么关系?请简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些事物往往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人寄寓某种志趣或情感。请说明元稹笔下“高荷”有怎样的寄寓;并请你另举一物,根据其特征阐发其可以象征的志趣或可以寄托的情思。(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它这样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以城市来划定一种文学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是不科学的。 凡是根基深的文学艺术,它就可以为当时当地的人民所喜爱,它就可以走到各个地方去,为那里的人民所接受,它就可以传之永久,而不必冠之以“乡土文学”的称谓。 (取材于孙犁《关于“乡土文学”》,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将许钦文用绍兴方言创作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 B.“乡土文学”并不存在,能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是“乡土文学”。 C.只要文学艺术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就不会受外来影响,所以无需担忧。 D.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演变成长篇小说《水浒传》后,就难以再称为“市民文学”了。 9.为什么说文学形态不能长久不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项训练(十九) 1.D [解析] A.pāng/páng,páo,zhà/chà。B.qiāo/qiǎo,lào/luò,fǔ。C.shì/yì,zài,fěi/fēi。D.fēi/fěi,zā/zhā,jū/jù。 2.A [解析] B.立竿见影;C.博弈,寻物启事;D.缅怀,按捺不住。 3.D [解析] A.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B.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多含贬义)。C.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D.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B [解析] A.搭配不当,“增多”改为“升高”或将“频率”改为“次数”;C.成分残缺,应在“高污染”后加“的经济增长方式”;D.句式杂糅,可把“而致”去掉。 5.B [解析] 形式上,句式基本上由短到长。内容上,①是对②⑤的总结,尊敬他的“大气”“痛快豪爽”,畏惧他的“霸道”“使劲用狠”,②⑤①都是并列关系,④③都是转折关系。 6.(1)C [解析] “风力的抬举”不正确,应为“自抬举”,自己勉力挺拔向上。 (2)[答案] 写了“荃”贴近水面(或:着水、低矮), 因而一生安宁。写“荃”是为了反衬“荷”,突出“荷”的高举以及因“高”而会遭到外力打压的特点。(“荃”的两个特点各1分;第二问“反衬”1分,“突出因‘高’而遭打压”1分) [解析] 题目本为“高荷”,为什么要写荃?一般来说总是为了衬托,或正面烘托,或反面衬托。“不学”二字表明荷与荃不同,荷乃高举,荃却“着水”,一高一低特点鲜明,为什么会这样?“着水”之低,“一生长怗怗”,力求安宁,可荷却“亭亭自抬举”,追求高远,自是难得。于是,我们明白了诗开篇“种藕百馀根,高荷才四叶”的原因,我们也知道了写荃乃是为反衬荷的品质与追求。 7.[答案] 示例:元稹笔下的高荷寄寓着作者对品性高洁、刚强不屈而亭亭玉立的君子风范的赞美与追求。我认为,古诗文中的梅也是重要的意象,被寄寓了不畏严酷环境坚守品格的高洁品性。由于梅花在严冬腊月百花凋零时绽放,具有不畏风雪的坚强品性,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在逆境中勇敢自强的品格。有诗云:“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是梅花在风雪中傲然独放的坚强姿态,使它被众多诗人咏诵。(文内解读4分,文外延伸4分,表达2分) [解析] 题干中“某些事物往往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人寄寓某种志趣或情感”是话题,“元稹笔下‘高荷’有怎样的寄寓”是源自文本向外延伸的根,“另举一物,根据其特征阐发其可以象征的志趣或可以寄托的情思”是向外延伸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扎根文本,回答第一问,明确高荷的象征意义,然后再举一例并阐发其象征意,最后若能收一笔回到主话题总结全段更好。 [诗歌赏析] “种藕百馀根,高荷才四叶”高荷生长不易,联系全诗,能保持高洁人品的人又何尝不是寥寥呢?但“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高荷实在美丽——湖风吹过,叶子被掀起来了,长长的杆上面,顶着的不正是一把一把的碧云般的圆扇么;“飐闪(飘动闪忽)”二字,写荷叶之动态,形象逼真,且给人一种错觉——这习习凉风莫不就是这一把一把翠绿的圆扇扇起的清风;而“团圆青玉叠”,绘形绘色,荷叶层层,叶面清圆,玉立风中,可谓风姿绰约。为何能如此?“亭亭自抬举”,荷之美在于不依水面,高举清叶,亭亭玉立, 正所谓“自抬举”,这份独立,这种高傲,或许正是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所以后面诗人再赞荷之“鼎鼎难藏擪”,不惧外力的摧残,顽强自立。至此,我们看到荷的形象美丽独立、傲然坚贞,但这已不仅仅是荷的形象,而是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结尾诗人意犹未尽,以“着水荃”之“长怗怗”,反衬荷之高然独立。在对比中,一者苟且自安,一者坚贞独立;一者着水低附,一者傲然高立: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生理念——这首《高荷》也就成了作者向往敬仰的人格写照。 8.D [解析] A项,“用绍兴方言创作的小说”与文意不符,“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于文无据;B项,与文意不符;C项,“就不会受外来影响”与文意不符。 9.[答案] 文学的根基是人民的现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传统,(1分)这个根基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不断变化,所以文学也在不断变化。(1分)文学艺术是不断流动传播的,(1分)文学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加工改变。(1分)所以说,文学形态不能长久不变。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关注文本结构,第二段是总说,三、四段是分说。本题的设题点在总说,答案在三、四两段,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文学形态在不断变化。第二段——“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第三段主要从内容方面论文学形态的变化,第四段从形式方面论文学形态的变化。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