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二十七) [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投奔/疲于奔命     复辟/鞭辟入里 参拜/功过参半 史乘/乘风破浪 B.剥皮/生吞活剥 艾叶/自怨自艾 暴躁/一曝十寒 刻薄/厚此薄彼 C.裨益/稗官野史 谙熟/万马齐喑 炮制/枹鼓相应 泥淖/绰绰有余 D.强拆/天寒地坼 皎洁/庸中佼佼 通缉/开门揖盗 撩拨/烟熏火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瑕疵   编篡   馏馒头   沧海一粟 B.暮霭   蹊跷   势力眼   为虎作伥 C.俯瞰   倾泄   擦边球   磬竹难书 D.辩驳   桀骜   座右铭   名列前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 B.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C.笔、墨、纸、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 D.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饭千金的“豪爽”也是应该唾弃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晚”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人年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电视普及、过年放假、游子回家、守岁习俗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必然文化产物。 B.一次调查表明,目前大中小学生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偏低,缺乏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些基本道德。相比之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差,中学生次之,小学生又次之。 C.发生在甘肃正宁的校车事故,让每一个中国人在这个冬季倍感寒冷,关于校车的各种讨论和反思也不绝于耳。 D.《悠悠的云彩》只是她给省里的少儿读物《春芽》写的一篇征文,写的就是她家乡的事儿,她没有想到还能得奖。 5.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⑥⑤④①③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6.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其中4道题) (1)可以调素琴,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苏轼《定风波》) (3)乍暖还寒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4)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汉卿《窦娥冤》)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肖邦之夜 ①四季之夜,秋夜在北京最美。去年北京的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聪①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②音乐并非与北京无缘。北京有无数的夜晚,歌吹乐喧,有的是“迪斯科”和伪摇滚,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还有大街上劣质音箱里迸发出的燥热的电子乐声。只是没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遥远的巴黎或者华沙。 ③是傅聪为我们带来了肖邦,从异国他乡,从夜的深处。 ④傅聪走上台来,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18年前回国演奏时好像没什么两样。他的手指还是那样的美,虽然缠着绷带,却依然柔若无骨,触动琴键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得如一匹黑白相间的丝绸。我坐在楼上的第一排,他的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风临水一般掠过琴键,那美妙的琴声便像是荡漾起一圈圈清澈动人的涟漪,偌大的剧场和我的心都被这琴声抚摸得有些湿润了。 ⑤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的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歌唱着他遥远的祖国。”在我眼中,傅聪和肖邦在钢琴旁叠印着,融为一体。想想他和肖邦共同的身世,萍飘絮泊,浪迹天涯,便越会体味出柏辽兹话中的滋味。 ⑥说实话,傅聪带来的肖邦的钢琴曲,我有许多的遗憾。我并不大想听肖邦的前奏曲,虽然才华横溢,但怎么也脱不出练习曲的痕迹,是太小的小品。而我想听的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的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誉为“抒情诗篇”的升F大调和降D大调夜曲。但他毕竟为我们带来了那样动听的、明朗而宁静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凝神谛听,琴里关山,梦中明月。还有他年轻时弹奏、得到了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而就此走向世界的、他最拿手的玛祖卡……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毕竟都是玲珑剔透的诗。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金黄的“污染”严重的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的季节,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的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的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 ⑦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 ⑧演出结束了,大家拼命地为他鼓掌,他双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 ⑨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浊热,好像真的充溢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关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因为有“肖邦”向我们走来,用那有些冰凉却柔软的手指,用那善感的心和美好的音乐,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我知道以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夜晚在等待着我们,但肖邦之夜并不会多。许多的美好,就是这样的短暂易逝,却会长久地印在我们的生命里。 ⑩回家的路上,肖邦渐远。起风了,吹起的尘埃飘荡在秋日的夜空,与落叶同飞。 (有删节) 【注】 ①傅聪,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1959年,因其父傅雷(翻译家)被划为右派,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北京的秋夜最美,夜色浸润了作者细腻的心,也为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B.第②段写北京夜晚音乐的喧闹浅俗,为肖邦音乐会铺垫了底色,不仅可反衬其高雅,也表达着作者的好恶。 C.文中对傅聪“手指”及琴声的描写,优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其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D.傅聪那晚弹奏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歌颂着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犹如玲珑剔透的诗。 E.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将自己对肖邦、傅聪及其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挚爱娓娓道来,行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8.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⑥段中作者认为“这就够了”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感情? 作者为什么又说“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文章结尾段中的画线语句。(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表现出作者对文化艺术怎样的态度?请你针对作者的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项训练(二十七) 1.C [解析] A项,bèn/bēn,bì/pì,cān,shènɡ/chénɡ;B项,bāo/bō,ài/yì,bào/pù,bó;C项,bì/bài,ān/yīn,páo/fú,nào/chuò;D项, chāi/chè,jiǎo,jī/yī,liáo/liǎo。 2.D [解析] A.编纂;B.势利眼;C.倾泻,罄竹难书。 3.D [解析] A.有识之士:有见识的人;有眼光的人。B.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C.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D.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C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是因为”后面加上“春晚是”三个字。B项表述不合逻辑,最差已表示最低等级程度,不能再用“次之”。D项,“征文”做动词指围绕某主题或题目公开征集诗文稿件,作名词是指征集到的诗文稿件,“写的一篇征文”搭配不当,应改为“写的一篇应征文章”。 5.A [解析] ①③总说,③是承接①的转折;②领起下文,⑥是对前面②所说现象的比喻;⑤是总结,④是深层议论。 6.(1)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2)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3)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4)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5)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6)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7.AD [解析] A项,“北京的秋夜……为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平添了……温馨”错,应是音乐会为北京秋夜平添温馨。D项,傅聪那晚弹奏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琴里关山,梦中明月”,蕴含着的是思乡爱国的情感。“歌颂……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是柏辽兹当年看肖邦的演奏时说的话。 8.[答案] (1)①降E大调夜曲等也很动听,且玛祖卡是他最拿手的;②演奏的曲子都如“玲珑剔透的诗”;③在当下文化浮躁的时代,傅聪对古典音乐的坚守,已属不易。 (2)“情”指的是“美丽而忧郁”的缠绵情爱。因为肖邦、傅聪的个人经历,去国思乡之情是他们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了这一点,就是对他们的误解。 [解析] (1)联系上下文,注意整个语段的语意层次。这一段先说自己的“遗憾”——“我并不大想听肖邦的前奏曲……”,后说满足——“这就够了”,中间一个“但”字衔接。“这就够了”的理由在后一个层次里筛选概括。(2)看上文明确“情”的内涵。看下文了解作者对肖邦乃至傅聪的解读“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 ”这是一个转折复句,重点在后半部分,即肖邦的去国怀乡之情——“断鸿声远、天涯望尽……万里寒烟、一片冰心”。解答后一问需从前文的只言片语里得到启发,如“歌唱着他遥远的祖国”“萍飘絮泊,浪迹天涯”;当然,一定的古诗文素养也能帮助考生迅速找到答案。 9.[答案] 写秋夜风起,呼应首段的秋夜;构成对比;表达音乐会结束后回到现实文化环境的落寞。(或“写风吹尘埃,暗示低俗浮躁的文化空气还会风靡;呼应第二段对现实喧闹音乐的描述;表达了对现实文化环境的清醒与无奈”)(3分,每点1分)融情于景;含蓄隽永;耐人寻味。(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形式上的作用,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又绝非单纯的反复,虽都写“秋夜”,但首尾变化明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对比衬托傅聪演奏的肖邦钢琴曲带给人的美好感受以及这种感受消失后的失落即可得出。内容上的作用,即这里的秋夜之景有对现实文化氛围的象征暗示作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艺术的态度。 10.[答案] 示例一:作者轻鄙粗劣的流行文化,而赞美深刻的古典艺术。我认为这并不是偏颇的狭见,而是沉淀下来的观点。古典艺术之为经典,不在于其存世之久,而在于其思想之深。面对贝多芬的奏鸣曲,我们能听到他嵌入音乐的灵魂的凯歌;聆听巴赫,我们可以触摸那份在和弦中永生的无尽的美与哲思。伟大的艺术家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作曲,而曲中也永远保有着他们最高贵的灵魂。相比之下,现在许多流行音乐则是为了满足人们一时的快感,并没有深刻内涵,很多速生型商品几无艺术价值可言。并没有认真对待作品的作者怎能奢望别人认真对待其作品呢? 示例二:作者认为现在的“王纲解体、王旗频变”的音乐是喧闹浅俗的,不及肖邦高雅。认为现在的文化艺术不及从前。我不同意这种看法。音乐同文学雕塑一样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现状,顺应的是时代的潮流,肖邦的乐曲固然高雅,但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中已不适用。音乐应是自由的,不存在什么“王纲”,音乐也应该是多样的,不存在什么“王旗”,即便是网络歌曲,能被人传唱就说明其存在有合理性。作者不应该以自己喜欢肖邦诗一样的音乐,就将现代的音乐批评为“王纲解体、王旗频变”。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概括作者的态度:①作者推崇以肖邦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否定通俗的流行音乐;②作者热爱傅聪、肖邦为代表的高雅艺术,贬斥喧闹浅薄的通俗音乐;③作者认为现在的文化世界“王纲解体”“王旗频变”,并对此极为不满。能说出其中一点即可。然后针对这样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分析要透彻到位。

【点此下载】